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周易文化导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任运忠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同时又充满了神秘色彩,人们往往视其为预测吉凶祸福的“占筮之书”,对其文化内涵则敬而远之。《周易文化导读》力图揭开《周易》神秘的面纱,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周易》。作者任运忠介绍了研习《周易》不可回避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通过对《周易》六十四卦经文的今译和文化导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文字揭示《周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旨在引导初学《周易》者以及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洞悉《周易》之人文精神和教化意义。

内容推荐

《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乃至“大道之源”,是儒家和道家共奉的文化元典,但其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却被虚无的“占筮”功能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任运忠编写的《周易文化导读》与神秘主义彻底划清界线,以《周易》六十四卦为单位,通过卦象确立贯穿全卦的基本道理,并以这个“基本道理”为中心结合爻位渐次展开对卦爻辞的阐释,力图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揭示《周易》之人文精神和教化意义,以启发读者对自然和社会的正面思考。

目录

绪论

上经

 乾卦第一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蒙卦第四

 需卦第五

 讼卦第六

 师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泰卦第十一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谦卦第十五

 豫卦第十六

 随卦第十七

 蛊卦第十八

 临卦第十九

 观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一

 贲卦第二十二

 剥卦第二十三

 复卦第二十四

 无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颐卦第二十七

 大过卦第二十八

 坎卦第二十九

 离卦第三十

下经

 咸卦第三十一

 恒卦第三十二

 遁卦第三十三

 大壮卦第三十四

 晋卦第三十五

 明夷卦第三十六

 家人卦第三十七

 睽卦第三十八

 蹇卦第三十九

 解卦第四十

 损卦第四十一

 益卦第四十二

 夬卦第四十三

 姤卦第四十四

 萃卦第四十五

 升卦第四十六

 困卦第四十七

 井卦第四十八

 革卦第四十九

 鼎卦第五十

 震卦第五十一

 艮卦第五十二

 渐卦第五十三

 归妹卦第五十四

 丰卦第五十五

 旅卦第五十六

 巽卦第五十七

 兑卦第五十八

 涣卦第五十九

 节卦第六十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过卦第六十二

 既济卦第六十三

 未济卦第六十四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欲洞悉《周易》之文化义理,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与《周易》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周易》书名之辨、《周易》的性质、《周易》书名之义、《周易》的结构和内容、《周易》卦爻辞的艺术形式、《周易》卦爻辞的修辞手法以及《周易》中的“象”等。在展开全书之前,先就以上问题做简要论述,是为绪论。

一、《周易》书名之辨

历史上《周易》与《易经》两个名称往往混淆使用,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周易》包含《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经》指《周易》的古经部分,即六十四卦的卦画及其文字,而《易传》(亦称《易大传》或《十翼》)则是对《易经》的系统阐释,包括《彖传》上下篇、《大象传》《小象传》《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然而考查史书即可发现先秦时代的典籍如《周礼》《左传》和《国语》等不仅有《周易》书名的明确记载,而且有《周易》卦爻辞的记录,而“易经”二字连用作为书名在先秦时代从未被提及,由此可见《周易》书名的出现远远早于《易经》。虽然目前《周易》古经及《易传》的成书年代尚无定论,但学界普遍认为《周易》古经大致成书于商末周初时期,而《易传》总体成文于战国中晚期。《周易》古经和《易传》本是各自独立成书的典籍,到了西汉时期学者将《周易》古经与《易传》合编为一体才称为《易经》。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确定《周易》仅指古经部分,即六十四卦的卦画及其文字,而《易经》则包含《周易》和《易传》两个部分。

二、《周易》的性质

《周易》是哲学典籍,《周易》经文是对中国古人生活场景的记录,反映了中国古人在战争、商旅、渔猎、婚嫁、祭祀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通过这些内容展示了中国古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哲学思考。《周易》用阴(--)和阳(━)两种符号三画重叠而形成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质及其属性,八卦两两相叠而形成六十四卦,代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阴和阳是相互对立的概念,然而阴阳却又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并最终相互转化,因此八卦和六十四卦亦随之相互转化,从而体现了事物之间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哲学道理。《周易》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六十四卦的卦爻辞中,如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乾卦从初爻到上爻描写了龙在不同时期或潜,或现,或惕,或跃,或飞,或亢的形态,从“潜龙”到“亢龙”的整个过程经历了六个不同的阶段,体现了事物渐进发展和物极必反的哲学观点。又如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当人们脚踏微霜就应该明白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体现了一种见微知著的人生哲学以及事物发展必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泰卦九三爻:“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平和陂是一对矛盾,往和复也是矛盾对立的,但矛盾的双方不可能孤立存在,矛盾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这体现了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如泰卦卦辞“泰,小往大来……”否卦卦辞:“……大往小来。”大和小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往和来是矛盾运行的不同方向,泰卦和否卦的卦辞反映了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观点。

由于时代的局限,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周易》曾被误认为“占筮之书”,其中不乏一些大学者,这显然是对《周易》的误读和滥用。如果《周易》果真是“占筮之书”,何以成为群经之首,何以成为大道之源,又何以能延续至今而不衰?《周易》之所以被很多人视为“占筮之书”,是因为《周易》经文中有很多“吉、凶、悔、吝”的占验辞,在一些人看来这些占验辞似乎可以给他们某种神谕以启示未来,然而其实不然。《周易》中的“吉、凶”根本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告诫人们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事之“可为”与“不可为”也根本不是神灵护佑或鬼怪作祟,而完全是由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以及事物的发展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来决定的。以师卦初六爻为例:“师出以律,否臧凶。”师卦讲古时行军打仗的道理,良好的纪律是军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战争伊始就必须严明军纪,也就是“师出以律”所讲的道理,“否臧凶”指军队纪律涣散,这样的军队必然要吃败仗,招致凶险也就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见“凶”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事理使然。再以谦卦九三爻为例:“劳谦,君子有终,吉。”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谦虚并不表示消极无为,相反君子应当克服艰难险阻去开创事业,通过刻苦勤勉去建功立业。尽管君子劳苦功高,他却不居功自傲而始终保持谦虚的美德,这样的君子终究能获得一个美好的结局,因而爻辞判之以吉利,我们从这句爻辞中可以看到“吉”不是受到了上天的庇护,而完全是由人们自身的美德所决定的。P1-4

序言

序言

《周易》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且年代最为久远的文化典籍之一,是儒家和道家共奉的思想元典。在中国数千年的经学时代,《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而在现代社会,《周易》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华夏民族的精神基础。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学者无不援引《周易》以阐发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理性思考,从而形成了延绵数千年而不绝的中国易学。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易学研究大有进一步发扬光大之势,然而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喧嚣的现代社会,《周易》有被滥用的趋势。一些江湖术士打着《周易》的幌子大行骗财牟利之道,他们将研究《周易》等同于堪舆风水、卜卦算命等迷信活动,《周易》沦为了他们所谓“预知”未来的工具,而他们自己则被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奉为“大师”。君不见有人为建大楼别墅或为升官发财总要去求“大师”们占上一卦,以启神谕。呜呼,殊不知即使在科学不甚昌明的古代社会,这种以《周易》为道具求神问卜的行为也被视为世俗末流而遭世人所不屑。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这些江湖术数却能大行其道,何也?究其缘由,固然是一些人急功近利的侥幸心理在作祟,但同时也与人们对《周易》的误读和误解不无关系。欲求易道之真意,必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即破除迷信,从文化义理的角度去参透《周易》,体会《周易》之人文精神,领悟《周易》之教化意义。

易道广大悉备,自古“最难解者《易》也,最多解者亦《易》也”,有以儒学解易者,有以理学解易者,有以玄学解易者,更有以占卜解易者,经学家对《周易》的解读可谓“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来讲,习《易》之要莫过于透析《周易》之文化义理。何为“文化”?《易》曰:“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彖传)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天地自然运行之规律,而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社会之精神,包括人伦秩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制度礼仪等。《周易》洋溢着浓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首先源自天文,正如《系辞》所言“易与天地准”,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精神都必须与天地自然之运行规律合拍,亦即“天人合一”。《周易》不仅揭示了人文和天文,其功用还体现为一个“化”字,化就是引导教化的意思,因此所谓“文化”必然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引导人们去认识天地自然之运行规律,使人们的行为合符天文;其次就是用人类社会之人文精神去教化民众,提升民众的内心素养,使民众之言行合符人文。《周易》博大精深的文化义理使人向往,但其古奥的言辞又让人望而却步,本书从文化义理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周易》古经的今译和导读以引导读者正确理解《周易》之文化内涵,因此本书在撰写过程中采取了如下基本原则:

一、与神秘主义彻底划清界限,摒弃《周易》虚无的占筮功能,揭示《周易》之人文精神,发挥《周易》之教化作用,进而启发读者对人生的正面思考。

二、从《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象入手,确立贯穿全卦的基本道理,并以这个“基本道理”为中心渐次展开对全卦的阐释。

三、对《周易》古经的今译重在揭示卦爻辞之本义,不对卦爻辞的基本内容作过度引申和推理,力图用简洁的语言让读者了解《周易》经文的基本意义。

四、对《周易》经文的导读以卦爻辞本身为基础,结合卦象和爻位,以通俗易懂的表述形式揭示隐含在经文中的文化义理。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谓功莫大焉。当我们站在新时代发展的历史潮头,我们重温经典,去体会《周易》博大的人文精神并领会其深刻的教化意义,这不仅是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而且也是建设新时代文化的必然选择。

从古至今研《易》者大师辈出,释《易》之书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其愈释而弥新,本书作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重新译解《周易》,由于作者才疏学浅,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学界同仁批评指正。本书作者在习《易》过程中参阅了众多前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受到启发。本成果受到了西南科技大学社科基金(13sxt022)“语言学研究团队”资助,并承蒙中国纺织出版社张永俊编辑鼎力相助得以出版,作者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任运忠

乙未年庚辰月乙丑日于青义龙山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