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呢,也选择了我的阵营:娱乐界。我是周遭所有人当中,唯一作出这种选择的人。他们大多数人深信我的脑袋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显然觉得我是个非常奇怪的家伙。
那个时候,70年代初,东京只有一个地方让我有机会实现梦想,那就是浅草。我认识这里的每一条大街、每一条小巷、一大票商店,以及所有表演厅。我离开大学的长椅,可不是为了待在水深火热里,所以没多久后,我就把所有时间都耗在这个梦想之地,抱着在表演界签下一纸合约的希望。现在可能很难想象,但是在那个时代,浅草是非常热闹的地方,“非常火热”。在这里可以遇到女舞者、脱衣舞娘、妓女,还有正要回象舄町的艺伎。象舄町是浅草最具春色的区域,也有很多传统餐厅。在小酒馆里,常常可以看到脱衣舞娘与喜剧演员打交道。
这一区也有很多放映日本片与外国片的电影院。我和我哥,当年就是在其中一家电影院被《最长的一天》这部电影征服了。晚上,无止无尽的饮酒作乐让酒吧热闹滚滚,男人一口喝干数量多得惊人的烧酎调酒。我呢,则是经常去神谷酒吧喝酒浇愁,或在佐久问喝个烂醉。我在这一区的小餐馆度过许多热闹的夜晚,例如“筑紫”(Tsukushi)这家很受剧场人欢迎的餐馆。浅草当时是个具有魔力的地方。
事实上,浅草是我人生真正的学校:最早的朋友、最初的恋情、最早的惨事、最初的幸福……都是发生在这里的老街上。有些清晨,烂醉的我跌跌撞撞走在街上,因为一晚上吞了好几升的啤酒和清酒。也是在这里,我披上了喜剧演员的外衣。在这块东拼西凑而成的区域,做什么都很辛苦,也上演着全世界都可见的悲惨情节。我拼了命想办法过日子。那是我人生中的一段“狂牛”岁月!
我的肚子饿得要命,有一次甚至硬着头皮去跟流浪汉借钱买一盘咖哩虾仁来吃。几天后,这个可怜的男人跑来要我还钱,当着众人的面大吼大叫,逼我还了他相当于那笔饭钱十倍的金额!这个游民是浅草的人物之一,因为在那个时候,地方上最有名气的人,听好了,就是流浪汉。对!身无分文、游来荡去的小贩与流浪汉,这里所有人都认识他们,而且对他们礼遇有加。
当年在我消磨最多时间的地方,有两个“伟大的”边缘人,非常特别,我很清楚记得他们。这两人都很有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生存,有点像这一区的明星。其中一个是头发花白的老人,60来岁,经常醉醺醺的。他名字叫阿清,是个命运悲惨的男人,却很受戏剧圈内的人喜爱。传说他很年轻时就离开他的出生地九州岛——日本西南方的大岛——来东京开店,后来疯狂爱上一个浅草脱衣舞娘,为她花光所有积蓄、抛弃一切,最后沦落到酗酒和乞讨的田地。这一区的喜剧演员和舞女都很喜欢他,不断给他一些零用钱,好让他有钱吃饭。 很多人看过阿清跟这里另一个名人做伴喝个酩酊大醉——就是那个赫赫有名的渥美清。渥美清也是浅草的大明星,很受本地居民喜爱。尽管他当年身无分文,穷到无家可归,却是个正直仁厚的人。他一直都没有得到任何机会,直到终于有一天,幸运女神对他微笑了。50年代末期,他进入浅草大道上的剧院——确切来说,就是“法国座”,当时我师父深见千三郎还没在那里工作——然后演出几个角色和好几部成功的电影,摇身一变为日本人最熟悉的面孔:知名系列电影《寅次郎的故事》的主角(共48部)。
《寅次郎的故事》的导演是山田洋次。老实说,我觉得这个导演不是很亲切。在日本,人家说他是“片场的独裁者”!后来我打听过这件事,确定传言都是真的:渥美清是饰演主角寅次郎的演员,而事实上那也是他自己的人生故事。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在因为这一系列电影走出乞讨生活之前,渥美清曾经是浅草最年轻的边缘人之一……这是什么样的命运啊!报纸和电视抢走他的故事,从中塑造了一个偶像,却未必知道:寅次郎这个角色对应的,正是属于渥美清个人早年在东京贫民区的悲惨日常生活。
……
P41-43
前言
米歇尔·特曼
很久以前,我就在东京街道上遇到过北野武。我们凑巧住得很近,彼此距离才几十米,就在市中心港区内的“杀手通”附近。
当时北野武身边总是跟着他的司机西村刚(同为演员,在北野武好几部片子里出现过)、几名助理、亲戚或朋友。2003年,即将进入春天,我第一次开口跟他说话,心里多多少少抱着取得采访机会的期待。他和蔼可亲地一笑,说了句客气话。他好像很惊讶竟然有个法国记者住得离他家这么近。
北野武答应让我访问他……等他有空。“快了。”他说。
结果这一等就是两年多。
2005年春天的某个夜晚,在他数月前于法国上映的武士电影《座头市》获得热烈回响后,北野武邀我跟他一起参加一场晚宴。借着这个机会,我为一篇即将在法国刊登的文章,向他提出几个问题。当晚结束时,他提议我第二天去找他继续进行访问。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两次会面将成为一段长久关系的基础,一段标志着敬重、友谊,偶尔还颇出乎意料的关系。我们在后来将近四年的时间内,又碰面了四十多次。
对于北野武,当时我其实只知其名,以及他的几部作品。他在电视上的第二身份,亦即家喻户晓的“拍子武”(Beat Takeshi)——这是他三十几年来在舞台和电视屏幕上搞笑用的艺名——虽不能说每天,但确实经常出现在荧屏上,让人感觉很熟悉。除此之外,我也会定期在点缀着东京各地方墙面的巨幅电影海报上看到他的身影。
北野武无礼的风格与幼稚的玩笑一直都能令我发笑,大胆又放肆的作风让我印象深刻。但开始跟他进行访谈后,事情变得不一样了。我开始毫不掩饰地公开崇拜这位在日本已名符其实成为文化象征的艺人,好奇心也被激发到最高点。
我开始试图“穿透”围绕在这位已成为媒体现象的人物四周的迷雾,试着揭露这位不寻常“邻居”的性格。这个看起来肆无忌惮的北野武,究竟是谁?身兼全才艺人、演员、电视节目大牌主持人与成功导演等身份,如此多才多艺的北野武,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什么原因促使这个自由派的50年代之子写下诸多自传,以及他个人对日本社会与所谓人生与幸福的省思?
随着我们的谈话,我耐心地一步步从头勾勒他贫寒的出身,包括他贫困的大学生涯、业余棒球选手的经历、在通俗剧场演短剧的青春岁月、爆红的过程,以及他那些具有个人色彩,并且混合了极端暴力、残酷幽默与柔情纯真、稚气的电影。
困惑的我看了(或者说重温)北野武为数众多的所有作品,以及好几座山那么高的报道、文章与评论,亦即近三十年来所有关于他的讨论与书写,希望能抓住北野武的不同面向,那个紧紧依附其身心之上的魔王,同时又是深受众多弟子崇拜的导师。
时间是1994年夏天。天空很沉重,乌云密布。湿气重得宛如黏在皮肤上。广播正在播报那则新闻:盛传北野武因一起严重的交通意外陷入昏迷,正面临生死关头。这位日本巨星在无情的压力下,过得不太好:对体制失去信心、感到失望,加上某部电影(《奏鸣曲》)未获日本影评人公允看待(据他本人所言)……手边工作多到不行的北野武,那时刚拍完一部喜剧,心情却没有得到缓解,有时甚至感觉山穷水尽。当年他正值47岁,害怕着最糟糕的事:无聊、厌烦。撑过了40岁的关卡,如今他心慌地看到50岁的危机在萌芽。于是,在黎明前,在东京那些过胖的乌鸦翻找垃圾桶的时刻,他骑着摩托车,加快了速度——大概是多喝了几杯吧?——最后,撞上路边的护栏。在这之前,他曾向亲朋好友透露自己的状态不是很好。几小时后,这条新闻上了电视:一名及时踩下刹车的出租车司机,在路边一盏路灯的漫射下发现了北野武。
他的伤势非常严重。面目全非。医生们的初步诊断颇令人担忧。最优秀的专科医生认为:一定要动手术,才能判断其神经系统的确切状态,但手术的风险很高。一些居心叵测的媒体借机散布无稽的谣言。
但北野武却在破纪录的时间内从昏迷状态中醒来,犹如破茧而出的昆虫。显然他的时候还没到,还拒绝了外科医生提议的开颅手术。他在医院的病床上重生,展开新生命。整形外科手术在他身上创造了奇迹,重新给了他一张真正的面孔。他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北野武了。
从试炼中走出来的,是经过蜕变的北野武。他并未放弃电视节目,但披上了新衣,将自己的主力投注于电影上。
自此之后,“北野家族”持续兴旺不歇。“北野事务所”是他与认识30年的老友森昌行一起成立的艺人经纪暨制作公司。身为这家公司的支柱,这位大师时而是编剧,时而是导演、演员、剪辑师,像妈妈看顾小孩一样关照着团队所有成员与弟子。在他卑微地从浅草出道30年后,从身边的人昵称他“大人”(Tono,又意“殿下”)可以得见,北野武在封闭又消音的日本电视圈里,有如置身一座小型帝国之巅。他在赚钱,赚很多钱,并身兼双重角色,在小屏幕与大银幕都是大牌。他的小公司非常独立,也不识危机为何物,因为它是日本电视圈中生意最兴隆的公司之一,同时也是日本电影工业中最具创造力的公司之一。
以东京下町穷小子的梦想为起点,北野武一级接一级地雕凿出成功的阶梯:首先是剧场,再来是电视——这个货真价实、借此得以征服大银幕的通关密语。今天的北野武,在充斥着非凡人物的电影界里,已享有国际性知名地位。
累月经年下来,我一部又一部地把他的电影看了又看:简洁有力的《凶暴的男人》、一触即发的《3—4×10月》、令人不安的《奏鸣曲》、优美又让人揪心的《花火》(1997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具启发性的《坏孩子的天空》、暴力的《大佬》、灵感来自日本传统偶剧“文乐”且梦幻诗意的《玩偶》、柔情的《菊次郎的夏天》,以及焕然一新的《座头市》(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他的作品有时令人觉得困窘,揭露出存在于日本社会生活缝隙中那些外来眼光未必能看见或洞悉的事物。他的电影对日本有意味深长的描述,尤其是东京住宅区街头的人物。就这点来看,这些电影的作用有如文化解码的关键,有助于探索、进而更透彻理解日本文化,尤其是日式幽默。那是一种非常多彩多姿的“笑的文化”,却又存在于这个在世人眼里向来以严肃著称的国度。
在电影拍摄现场,北野武不在乎成规。他无惧于与众不同,以“存在的荒谬”之名,跨越各种类型与界线。欧洲人帮他取了各种绰号,诸如“日本卓别林”、“日升之国的昆汀·塔伦蒂诺”、“日本的巴斯特·基顿”,而且他向来肆无忌惮,胆敢在一部野蛮又脑浆四处飞溅的黑道电影中,以长镜头拍摄樱花、海边闪闪发亮细致浪花的徐缓涨潮,抑或覆着厚厚白雪的美丽森林。他的作品就像黑泽明的电影,再次结合电影与绘画。此外,我们还在他的《花火》《菊次郎的夏天》与《阿基里斯与龟》这几部电影中,得见好几幅他自己的画作,仿佛他想改写现实的面貌一般。
不论是身为充满创意且热衷场面调度的大师,抑或主张极简表演方式的演员,没人能像北野武这样,以一种与美国、欧洲、亚洲制作大不相同的单纯直率,从容潇洒地在大银幕上编织细腻的气氛。就这样,北野武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戏耍着显而易见的事实与事物的本质,而且总带着一种节庆的感觉。在日本之外,他的某些电影作品颇受欢迎。观众喜爱他那些暴力又忧郁的警匪片,也同样喜爱他的调皮喜剧。这些作品彰显出这位电影人显然喜好极尽嘲讽之能事。
他的近几部电影令人惊艳,有时候甚至令人大惊失色。尽管他自己没这个意思,北野武已成为当代日本电影的重要名家之一,被公认为继黑泽明或大岛渚作品创下的黄金时代之后,让日本电影艺术重新登上国际大银幕的人士之一。置身经验丰富的电影工作者如深作欣二、今村昌平,或年轻一辈的三池崇史、中田秀夫、河濑直美、岩井俊二、青山真治、黑泽清、是枝裕和等名家当中,北野武致力于开启一条道路,让新晋的电影工作者得到日本本土以外的赏识。
他自己原本并未抱持这么大的期望,却不断收到影迷俱乐部成员寄来的电子邮件和信件。这些影迷散布在60个国家,当地都发行过他的电影。北野武对于他的观众具有某种奇特的魅力,当中有部分观众向他献上由衷的崇拜,有些人甚至毫不犹豫将他升格到“活神话”的地位。 这是一个“大师”维持不坠的神话。凭着神出鬼没的分身术,北野武必然是议论的中心,必然是众人好奇、讨论与批评的对象。他很明白这一点,也都承受。有太多太多关于他的书籍问世。对他自己与其多重生活,北野武本人也写过许多著作。他亲身尝试过多种个人兴趣,累积了数十种面向,这一点对传记作者而言是相当大的挑战。谈北野武,该从何谈起?他曾经轮番(或同时)做过舞台喜剧演员、业余棒球选手、踢踏舞舞者、歌手、电视节目主持人、演员、剧场导演、广告代言人、电影导演、编剧、剪辑师、作家、画家等。结果不尽相同,但他什么都碰过。
日本人对北野武的第一印象是:电视上耳熟能详的人物。在东京,“拍子武”依然是最常进摄影棚录像的主持人。但对外国观众而言,他的名字是与电影连接在一起,而且是一位绝世无双的艺术工作者;他已经成功确立自己的名声,成为他这一世代中,最有话直说、最具颠覆性且最脱轨的亚洲导演之一。在法国,早在1990年代初期,观众与媒体皆已承认他跻身重要日本电影导演之地位。
北野武永远停不下来。童年时,他爱上科学与星星。从那以来,他从未停留在原地。休息对他来说非常陌生。星期天在他眼里,跟其他日子没什么两样,也要拿来工作。虽然身为工作狂,但他从不强迫别人或自己;假如他不喜欢别人的提议,或是已着手进行的项目做不下去,发生若干困难,他就会直说,然后放弃这件事。他对时间恒久不变的流动深感痴迷,也很喜欢引用画家保罗·克利(Paul Klee)和莎士比亚的话,并人迷地谈论他们作品的“极端特性”。他唯一的追求是:永远不让自己无聊。身为一个永远无法满足的人,北野武紧迫着生命,仿佛为了更成功地驱走死亡。身为完美的黑格尔信徒,这个无法餍足的永恒试炼,成了他创作的灵感动力。
最好的做法,还是退到一边,让他自己来发言。希望这本书尽可能成为一幅最忠实呈现的自画像,让北野武在这本真情吐露的书中与世人坦诚相见。这是颇罕见的事。他毫不妥协;以粗嘎沙哑的声音,说给别人听,也说给自己听,同时以艺人的身份与不安正面对峙,带着他具腐蚀性的幽默感,带着他的真诚、热切与疯狂。如果有时必须把他逼到无言以对、让他从表示遗憾进而承认错误,他也亲自说明了他的成功、他的挑衅、他的失败……以及他的退路。
北野武在自身的矛盾与冲突中现身。他就是这样,隐藏在谦逊的外表之下,充满着雄心壮志。因为北野武从不曾否认,也不曾忘记他卑微的出身,而仿佛想证明这一点似的,他直到现在依然强烈渴望得到认可。如果说他偶尔承认自己偏离了时代,却从未真正脱离群众。身为细腻的观察者,他很早就知道要小心世上的风言风语,磨出一种具有高贵意图的政治意识。这一路走来,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观,找到一条介于勤奋劳动、禅宗佛教与享乐主义之间的幸福哲学之道。在他职业生涯的苍穹下,他以一种罕见的客观披露自己,而这种客观,正是自由与智慧的至高表现。
本书是根据2005年春天到2009年秋天之间,与北野武进行的数十次对谈与访问编纂而成,内容主要是这位电影人自己的论述,只在需要注明背景状况或方便读者理解之处穿插一些说明文字。读者也许会觉得某种表达方式、某句行话或某个概念的联想用得很奇怪,甚至有点不对味,但在地语法的表达与无可避免的成语,要穿越语言的障碍、进行文字的转录,确实有其难度,尤其当转录内容是口语时。这些谈话内容,以最忠于原味的方式保留下来,只有在必要时略调整句型,以求尽可能重现北野武的日文口语表达、想法、声音与情绪。
当然,首先我要向北野武献上最热烈诚挚的感谢。在这场独特的冒险中,他自始至终都对我信任有加。此外,我也要特别感谢一名热力四射的非洲人:吕芬·佐玛洪(Rufin Zomahoun)。在这数十次会面当中,他担任我们的翻译员,精准得出人意料。吕芬·佐玛洪来自贝宁,在日本电视圈相当有名,日本人都直接叫他佐玛洪。他是个讨人喜爱的迷人男士,拥有富感染力的笑声与令人难以抗拒的笑容。佐玛洪是一位人道主义作家、巫师的后裔,以及价值观暨理念的传递者,知识渊博又通晓多种语言。北野武在主持某个电视节目的录像现场结识他,之后变得几乎形影不离。我们每一次对谈,佐玛洪都在场,担任翻译与无可或缺的桥梁。少了他,我与北野武绝不会那么规律、频繁地碰面,过程也不会如此愉快。没有他,这本至真至情的书就不可能问世。
至于我个人,则要把本书献给劳拉与我的每一位家人。
《北野武自述(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是北野武的最新自传,是第一本在日本之外出版的北野武的传记。全书内容来自于从2005年春季到2009年秋季,米歇尔与北野武之间十几次的访谈,主要由生活访谈(其中包括成长经历、学艺经历、社会评论等)和电影专访(影片评论、和黑泽明以及大岛渚之间的对话等)组成。讲述了北野武如何从一个贫民区的孩子,一步一步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成功的历程。同时,在北野武的叙事中,我们得以窥见孕育他成长的土壤--日本社会的变迁,从另一个视野补充乃至改变我们原有对日本的概念。
全文以北野武的个人叙述为主,其中米歇尔以斜体字的方式为北野武的叙述提供了背景,便于欧洲读者理解。例如说到某部影片的时候,米歇尔会提供影片的详细信息;涉及到日本的专有词汇时,记者也会解释这个词汇。此外,还有一个日本专有词汇的解释供读者参考。这使得全书内容更为完整,更为丰富,且阅读过程更为流畅。米歇尔就像是纪录片里的旁述,而片中的主角就是北野武,他在书中演绎着自己的人生……
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最新自传!抛开顾忌,边品味美酒,边坦诚告白冷酷与温情并存,经历巅峰与濒临死亡的人生!
《北野武自述(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讲述了北野武如何从一个贫民区的孩子,一步一步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成功的历程。同时,在北野武的叙事中,我们得以窥见孕育他成长的土壤——日本社会的变迁,从另一个视野补充乃至改变我们原有对日本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