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村、陈煐、黄玉章编著的《刘伯承传》史料扎实,内容丰满,行文流畅,以生动的文笔再现了刘伯承元帅在长期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和人民军队建设中,大智大勇、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形象,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 书名 | 刘伯承传/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曼村、陈煐、黄玉章编著的《刘伯承传》史料扎实,内容丰满,行文流畅,以生动的文笔再现了刘伯承元帅在长期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和人民军队建设中,大智大勇、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形象,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内容推荐 刘伯承(1892—1986),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四川省开县人。重庆蜀军将校学堂毕业,后曾入苏联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早年参加四川讨袁之役、护法战争、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战争,参与发动泸顺起义、南昌起义。曾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瑞金卫戍司令、红军总参谋长、红军军委纵队司令员、红军先遣司令、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援西军司令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原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 李曼村、陈煐、黄玉章编著的《刘伯承传》由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批准立项,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成立编写组编写。书稿由中共中央委托《当代中国》丛书国防军事卷办公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科研部主持审定。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 目录 第一章 “泥脚文人”的爱子 第一节 家世 第二节 最初的脚步 第二章 川中名将 第一节 将校学堂的优等生 第二节 手执青锋卫共和 第三节 血洒丰都 第四节 护法战争著声威 第五节 讨贼战争多磨难 第三章 举义泸顺 第一节 加人中国共产党 第二节 誓师顺庆 第三节 苦战泸州 第四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一节 待命武汉 第二节 主持参谋团- 第三节 随军南征 第四节 留学苏联 第五章 从白区到根据地 第一节 长江局军委书记 第二节 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 第三节 红军总参谋长 第六章 长征 第一节 智取遵义城 第二节 巧渡金沙江 第三节 彝海结盟 第四节 强渡大渡河 第五节 与张国焘的斗争 第六节 援西军司令员 第七章 到敌人后方去 第一节 抗日誓师 第二节 东征途中 第三节 首战告捷 第四节 重叠的待伏 第五节 扎根在晋冀豫边 第八章 厉马太行 第一节 日军的“伤心岭” 第二节 急袭长乐村 第三节 兵出平原 第四节 诱伏香城固 第九章 虎狼夹击的岁月 第一节 前门打虎 第二节 后门拒狼 第三节 交通斗争 第四节 鏖兵正太路 第五节 激战关家垴 第十章 敌进我进 第一节 无规律对有规律 第二节 突破铁桶阵 第三节 庆祝五十寿辰 第四节 勇渡难关 第五节 开创敌后武工队 第六节 在延安 第十一章 针锋相对 第一节 上党雄风 第二节 邯郸胜算 第三节 新乡的唇枪舌剑 第十二章 鏖战冀鲁豫 第一节 一出陇海路 第二节 定陶大捷 第三节 从“牛抵角”到“回马枪” 第四节 猛虎掏心 第五节 二出陇海路 第六节 豫北反攻 第十三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一节 “狼山战捷复羊山” 第二节 提前跃进 第三节 三出陇海路 第四节 第二个“草地” 第五节 狭路相逢勇者胜 第六节 探水涉淮河 第十四章 战略展开三回合 第一节 立足生根 第二节 纵横驰骋 第三节 开辟中原 第十五章 中原逐鹿 第一节 “这里就是逐鹿场” 第二节 西出襄樊 第三节 大战前的整军 第十六章 决战淮海 第一节 调虎进山 第二节 关门打狗 第三节 围师不阙 第十七章 挥师过大江 第一节 敌前渡江 第二节 千里追击 第三节 首任南京市长 第十八章 解放大西南 第一节 大迂回,大包围 第二节 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第三节 统战工作的模范 第十九章 治军必先治校 第一节 “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 第二节 中南海的灯光 第三节 创建军事学院的意见书 第四节 火红的校旗 第二十章 向正规化、现代化进军 第一节 建立正规制度 第二节 学习新兵种学术 第三节 来自朝鲜前线的汇报 第四节 送“金钥匙”的人 第五节 临淮关演习 第二十一章 师重道 第一节 “任”“教”并重 第二节 “打败仗的教打胜仗的 第三节 给教员行“加冕大礼 第四节 “水龙头”与“重工业” 第五节 清凉山——紫金山 第二十二章 更灯火五更鸡 第一节 几番心血一堂课 第二节 大连休假 第三节 在全军高干会议上 第四节 组织国家考试 第五节 培养高级将领 第六节 建院五周年 第二十三章 一九五八年的风波 第一节 风波的缘起 第二节 原则的争论 第三节 怀仁堂的掌声 第二十四章 有口皆碑 第一节 “编外参谋” 第二节 “眼不见心也烦” 第三节 帅门家风 第四节 “十万军帐哭刘公” 生平大事年表(1892—1986)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泥脚文人”的爱子 第一节 家世 1892年12月4日(清光绪十八年十月十六日),刘伯承诞生在四川省开县浦里区赵家场乡张家坝。在两个多月以前,刘伯承的祖母和祖父相继去世。他是在举家服丧的哀痛中呱呱坠地的,所以乳名孝生。后取名刘明昭,字伯承。 据《刘氏家谱》记载,刘家的祖籍原在湖北荆州府江陵县。后来,随着清朝初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迁到四川省云阳县关口乡定居,世代以农耕为业。到咸丰年间,刘伯承的祖父刘正富(1819-1892)因交不起租佃押金,佃不到十地耕种,被迫从长江边移向川东山区,流落到开县的浦里河畔开荒度日。刘正富体格壮健,精明强干,种田兼做铁匠。经他修理的农具及铁锅、勺铲、钳子、剪子之类,坚固耐用。他还吹得一手好唢呐,乡邻间的婚丧嫁娶少不了要请他去吹奏。多种的生活手段、广博的见闻造成了他开明通达、乐于助人的性格和比较丰富的阅历,使他很快适应新的环境,经济来源也多于一般农户。就这样,刘铁匠立住了脚跟,正式在赵家场对面的张家坝定居下来。他的六个儿子——刘文培、刘文德、刘文瑞、刘文祥、刘文吉、刘文炳,渐渐长大成人,人丁兴旺,日子愈见红火。刘正富和妻子杨氏克勤克俭,儿子们舍力劳作,这一家有些发起来了,先后积攒起一些钱财,购置了一些田产,开设起粉房、榨房。 刘铁匠的小儿子刘文炳(字虎臣,1862—1907)比较幸运,靠着家境殷实读了十多年书。他就是刘伯承的父亲。中国封建时代稍有条件的平民,几乎毫无例外地进行过培养子弟读书入仕以求改换门庭的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往往是徒劳的。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刘正富尽力供刘文炳读书,盼望从儿子一辈起能改变世代农门的低贱地位。刘文炳深知父兄的苦心,寒窗孤灯,年复一年,终于积下了满腹的经书和八股文章,名闻乡里。他憧憬着那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妙前程。可是他的梦想很快破灭了。一年秋天,刘文炳满怀希望到县城参加秀才考试,不料被人举发说他家祖辈是吹鼓手,属“倡优”之列,出身微贱,遂被逐出考场。不仅如此,还被控为触犯大清王法,要吃官司。结果花钱疏通,才算了案。从此以后,刘文炳只得弃文务农,成为浦里河畔有名的“泥脚文人”。 1894年中日战争中清兵大败,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标志着清王朝江河日下。英、美、法、德、俄、日、奥、意等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上,争抢东方这块富饶的土地。清政府接连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为了支付给帝国主义的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搜刮和压榨。整个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在刘伯承刚满三岁这年,也就是父辈们“庐墓三年”服丧期满的日子,父辈的六兄弟分家了。每人获得了十多石谷(当地一石相当于一亩)的田地。同时,也分摊了因疏通官司欠下的120两银子的债。兄长们因为债务拖累而心中有气,再添上妯娌们的七嘴八舌,便把往日家庭中的脉脉温情吹刮得荡然无存。刘文炳虽排行最末,非但不受照顾,反而只分到了沈家湾一带土质比较差的坡地田和3间破旧的茅屋。这3间茅屋,就是刘伯承度过童年生活的所在。地面是用泥巴夯实过的,又潮又硬。没有窗户,全靠门里透进光亮。3间屋并列着,门全向南开。其中一间是大人和孩子睡觉的,一间搁置家具和做饭用,剩下一间,按农家习俗辟为堂屋,全家人在里面吃饭或接待客人,雨天和夜晚就在里面干编织筐篓的活计。刘文炳雅趣未灭,在里面挂起几幅发黄的旧字画,又将先辈制订的《齐家规训》,用楷书恭抄,贴在发黑的墙上。这位被摈出科场的“泥脚文人”,别出心裁地把这间破屋命名为“权理堂书室”。 刘文炳虽然刚到中年,考场被逐的刺激和贫困的煎熬使他过早地衰老,性格刻板,心情抑郁。加上身体瘦弱,又常患病,话很少,笑容更难得见。有时说上几句,声急气短,招人不悦。对孩子更偏于严厉。在刘伯承四五岁时,他就捧着《刘氏家谱》教他认字、记事。这本足有五个铜钱厚的谱书,是刘文炳在遭受挫折以后,“敬承先命”,“掩卷而长思”,苦苦修订出来的。他把自己的意愿、主张、愤懑和希望,都倾注在这册小型的“家史”里。期望刘家子弟能“贤哲挺生,簪缨叠起”,“令宗祧生色,谱牒增辉”。 P1-2 序言 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宣传部发文布置在全国范围内编写出版《当代中国》丛书。根据编写计划,《当代中国》丛书依内容共分为五类,人物传记是其中之一。由于人物传记涉及方方面面,情况繁杂,且编写时间长,1991年人物传记从《当代中国》丛书中分立出来,确定为《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在丛书总序中说: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英杰辈出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造就出灿若群星的历史伟人;也正是历史伟人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忘我建树的光辉业绩,才能充分地体现着潮流之所趋、人心之所向,才最深刻最生动地反映着奔腾前进的伟大时代。他们一生的业绩,恰恰构成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大变革的缩影。正因为这样,修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一代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其意义自是远远超越记述个人身世的范围。这套传记丛书,无疑应当看作是,当代中国千百万爱国志士、革命先驱的杰出代表用毕生的血和汗谱写出的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它将是永远矗立于世世代代人民心中的革命丰碑。《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的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当代中国的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史、建国史;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结束中国苦难危亡命运的革命史,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的奠基史、创业史。”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首批编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的开国元勋和各方面的最杰出人士的传记。这批传记的主人公将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的传记,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人民军队中功勋卓著的元帅、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各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等等。毫无疑问,他们既是当代中国最卓越的代表,同时也是彪炳千秋青史的历史巨人。当然,如同一切历史人物一样,我们时代的杰出代表也不可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必然会具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短处,一生中也不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某些过失。但是,所有这些,当如日月之蚀,堂堂正正公之于众亦无损于他们形象的光辉。他们为中华民族创建的功业,他们的革命精神、高尚情操,他们的鸿才睿智、嘉言懿行,无不震古铄今,垂范后世。这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摄的宝贵精神财富。” “愿人们从这部《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以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为典范,学习他们的革命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情操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社有幸承担了《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自1991年以来陆续出版了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的传记,获得很好的社会影响。我们将继续按照丛书的编辑出版方针,把《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做好,以飨读者。 当代中国出版社 后记 《刘伯承传》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的决定编写的。经过12年的努力,终于完稿付梓,并作为《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与读者见面。 小平同志对本书的编写十分关心,并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从1980年3月编写组成立开始编写,到1992年修改成书,在整个编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坚持以下三条原则: 一、据实直书而不拘于定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针,以确凿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地秉笔直书,而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或评论。 二、材料丰富而不至于芜杂。采用真实可靠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材料,摒弃那些似是而非、查无实据或无关宏旨、可有可无的材料。 三、文字生动而不虚构、浮夸。对传主的生平业绩,力求写得生动活泼,如见其人。 当然,主观愿望是一回事,社会效果又是一回事。良好的愿望能否变成现实,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还有待于广大读者的鉴定。 这是一部集体创作的历史传记。 编写人员先后采访了300多位同刘伯承一起战斗、工作过的战友、同事和了解情况的人。其中主要有刘华清、张震、杨白冰、薄一波、宋任穷、李德生、陈锡联、萧克、何长工、郭述申、李达、李聚奎、林浩、郭林祥、尤太忠、向守志、钟汉华、曾绍山、孔石泉、孙毅、韦杰、孙继先、陈明义、鲁加汉、肖永银、马忠全、卢仁灿、黄鹄显、徐斌洲、仲曦东、鲁瑞林、吴忠、刘昌毅、孔庆德、陶汉章、王智涛、王义淮、刘明辉、赵遵义、党必刚、刘叔禹等。还有原国民党将领杜聿明、黄维、刘伯涛、文强等。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有些人还对本书的撰写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刘伯承的夫人和战友汪荣华,不仅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而且给予编写工作以大力支持和帮助。 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军事博物馆、解放军画报社、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西省档案馆、四川省政协、重庆市政协、南京市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图书资料处和国防大学图书资料馆等,为编写工作提供了大批历史文献资料,使传记有了可靠的依据和凭证。 本书于1983年4月写出送审稿。全书分为22章,42万字。从拟定纲目到成文,都是在李曼村指导下进行的。具体分工是:陈石平写青少年时期,宋科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柯岗写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前期(1945年8月至1947年7月),曾克写解放战争中期(1947年8月至1948年1月),薛洪兴写解放战争后期及建国初期(1948年2月至1950年10月),齐生平写军事学院时期,李曼村写1958年以后。先由各人写出初稿,然后逐章逐节进行集体讨论、修改,最后由李曼村、宋科、薛洪兴三人统稿。 王文治、王济民、刘蒙、朱玉、谢武申等,也参加过编写工作,对本书的撰写做出了贡献。 后汲收各方面意见,对书稿进行修改,于1992年4月写出修改稿,扩展为24章,50万字。建国前的18章由薛洪兴执笔。建国后的6章由齐生平执笔。全书经薛洪兴加工润色,最后由李曼村、黄玉章审阅修订。 《当代中国》丛书国防军事卷办公室、国防大学科研部第一编研室,对《刘伯承传》的编写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导与帮助,并两次主持召开书稿讨论会,使书稿逐步改进,得以顺利出版。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对于所有帮助、支持本书编写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谢意。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刘伯承传》编写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