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一生,相比于自然万物、历史长河,用“白驹过隙”来形容再贴切不过,虽短暂却不乏精彩。人生一世,总要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些痕迹,就如同那一闪而过的“白驹”。在人类社会的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前期,有这么一个叫“阿庄”的人,在《梦笔生花集》中记录了他生活的那几十年内,所看到、所经历的一些人情世态和人生感悟。虽是些琐碎的片断,浮光掠影式的记录,但它们鲜活真实,原汁原味,绿色环保,是笔者生活的真实写照、真情流露,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正是这些活生生的、运动变化和稍纵即逝的原生态,才组成了瑰丽多彩的大千世界,形成了生生不已的人类历史。
阿庄编著的《梦笔生花集》收录散文随笔百余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心灵咏叹调、风景调色板、人间情景剧、芸芸众生相。作者“用一双冷静的眼、一颗真诚的心和一支独特的笔”观察生活、体验人生、描摹世相百态,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书中还配有精美手绘漫画近百幅。
渴望
“茫茫人海,总是寻找,一息尚存就别说找不到”——这首歌词十分贴切地反映了有志向的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满足、求上进的精神追求。
多年来,我也一直在寻找。我想找到这样一个场合,一种机遇、一项事业,不管为其付出多少我都感到乐在其中。一个集体,大家齐心协力,合作愉快,事业成功的信念和成就感不断激励着每一个人。没有谁为一己私利破坏这种和谐,大家都被一种卧薪尝胆的创业精神鼓舞着,最终走向辉煌,成就一番事业。这之前,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这之后,即使失去也心中泰然。
在记忆中,那种尽情挥洒的喜悦、那种专心致志的投入、那种励精图治的拼搏,在我上中专学画画时期、在香港从事新闻报道时期,都曾经或多或少地产生过、体验过。但从香港返京后,我就感到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氛压抑着,被一些繁杂琐碎的事务缠绕着,被许多钩心斗角的紧张包围着,被不得不忍气吞声的痛苦折磨着,如同经历着某种炼狱。
我在寻求解脱。我希望个人的愿望、想法能够得到实施,我希望我与我的上司兄弟般相交相知,配合默契;我希望我的下属与我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够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工作才能出成就。我想,当年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在延安的窑洞中,我所在的刊物在创办发展的初期,就有那么一种朝气,一种氛围,一种精神。现在,似乎没有。
创业者们往往都经历过苦闷和寻找,那是一种由低向高的攀爬。一种新生事物的崛起,需要一批有理想的斗士,需要一个好的领班人,这几种条件凑在一起不容易:领导者心中有远大目标,但又不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虚心求教、周密计划,对内外环境和自己的处境非常清醒,同时对目标坚忍不拔。大家对事业的痴迷达到了宗教的境界,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乐此不疲。有了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团队,没有理由不会成功。
我渴望那样的机会,渴望那样的境界,渴望那样的奋斗,渴望那样的成功。我想,只要不断期待着、寻找着、努力着,这样的机遇总会到来。
(1998年10月)
祈祷
年逾不惑,渐渐的,对个人努力的作用看得轻了,更相信命运的安排,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感到人生处于一个低谷,运交华盖,诸事皆不顺。想换个环境,想再有一番作为,但种种努力均化为云烟流水。无一事不蹉跎,无一事不挫折,搞得心灰意懒。感觉愈来愈步人一个泥潭,一个深渊,感觉命运已不在自己手中,而在别人手中捏着,靠自己已无能为力。
于是想到了上苍,想到了神灵,想到了拜佛、烧香、祈祷、请愿,期待冥冥中的力量可以帮助我。 以往我游览过不少名山古寺,但从未虔诚地拜过,更不用说烧香、下跪、叩头,但三天前我却真的去拜了。
10月8日,我专门去了雍和宫。这是在京城所能找到的距离最近、名声最大、香火最旺的庙宇了。
走进这座方圆千米的藏传佛教庙宇园林,立即觉得神清气爽,似乎已经脱离了凡世尘俗,自然升起一种需要,把心中的苦、心中的愿望向佛祖诉说。从第一座供奉弥勒佛的大殿,到最后一座用一棵白果树雕刻成的十八米高的大佛,整座雍和宫数十间殿堂、成百上千尊佛祖、罗汉、神仙,甚至阎王,能拜的全拜了。我请了一盒香,几乎是逢殿即烧香,遇佛就下跪,且三跪三叩,口中念念有词。拜完了,就像做完了一件大事,感觉心里舒坦些。
虽然不是周末,但来此烧香的人并不少。有年轻姑娘,也有壮年小伙,有形单影只,也有成双结对,还有不少来自南方、港台的。滚滚人流前仆后继,在大佛大庙的蒲团前,人们排队依次顶礼膜拜。每个殿前置一巨型香炉,一盏盏小小的酥油灯供人们燃香。
近年来全国各大寺庙香火颇盛。由于社会变迁,人们的升沉福祸变化加剧,意愿诉求也比以往更加丰富多样。人们越来越感到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祈求天助神佑,便成为许多人的共同想法和做法。雍和宫大殿内香烟袅袅,香火鼎盛,便是这一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
走出雍和宫,仍可闻到浓浓的香烟气息。回头远远望去,在秋天的傍晚,紫霞环绕于金瓦红墙之间,似有一种天上人间的感觉。
(1998年10月)
坚持
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话:“有利的情况和主动性恢复,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意思是说,最困难的时候,也是离胜利最近的时候,这为许多事实所证明。
而今,我和我所在的公司就处于这样一个时候。我们互相鼓励,勉为其难地坚持着,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坚持一下,决不能在黎明前倒下!
中国证券市场已经熊了两年多,股指离最高点已经跌去800点,许多股票已跌得面目全非,因而我们这个以证券产品为生存方式的公司,也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亏损严重,债务缠身,人心涣散,但我们仍在坚持。
老板说,他办公司10年,从来没有这么困难过。
三年前刚来公司的时候,股指在飞涨,网络概念横行,老板野心勃勃,要在美国上市,做世界头号资讯公司。公司上下人声鼎沸,又是“研究所”,又是“拓展部”,又是“英文部”,又是“电视部”,摊子铺得很大,业务扩展急速,一派“大跃进”势头。100多号人,每月的开销100多万,而赢利点在哪里?没人说得上来,几个过去的传统小项目最多每年挣几十万,除去开销,所剩无几,其余多数部门和项目是干花钱,无进账的。
其实,即使股市不熊,公司也会熊下去的,因为这种架构很不正常。没有赢利模式的公司,是不能长久生存下去的。
当然,造成这种局面不能光怪公司决策者,也有客观原因。因为公司要在美国上市,美国人答应先给80万美元,再给500万美元,但要按照国际标准设置公司架构,于是,上面那些不着边际的部门应运而生。然而,网络概念破灭了,美国人的钱不给了,留下了一个大摊子,像一个恐龙怪胎。
于是,在以后的两年里,随着股指下滑,公司在缩减。从办公面积、业务内容,到人员结构、费用开支,全面缩减。直到现在,只剩下30余人,许多人还不拿工资,仍难以为继。
随着公司的衰落,本人的地位却在上升。原来公司领导层有一大群人,本人只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但这两年他们陆续全走了,只留下我还在坚持。我想,只有经历过危难时刻,才有资格享受胜利的果实。抱有必死的决心,才有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不知还能撑多久,只是勉为其难地支撑着,尽人事而已。不是没动过走的念头,也不是无地方可去,只是觉得不仗义,同时也心有不甘。俗话说“不见棺材不落泪”,我非要等到最后。
来深圳三年,深深体会到市场经济的残酷。人与公司的起落沉浮竟这么快,这么大。没有经历过风雨,就见不到彩虹。经历过,坚持下来,最终取得应有的收获,才有资格说,我成功了。
所以,要坚持,再坚持……
(2003年9月)P6-12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在安徽工作一年,期间两度登上黄山。黄山的险峰、怪石、奇松、云海,给了学美术的我以心灵的洗礼和审美的满足。在黄山群峰中,有一座突兀而起的独角峰卓然而立。山峰的顶端,一株奇妙的松树如灵枝般生长出来,这座独角峰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梦笔生花。
因为这个久远而奇特的印象,当21世纪初网络博客兴起的时候,我便把这个富于诗意的名字作为了我的博客名。现在,当我把多年积累的日记、随笔整理成册后,自然就顺理成章地把《梦笔生花》当作了这本文集的书名。
一个人的一生,相比于自然万物、历史长河,用“白驹过隙”来形容再贴切不过,虽短暂却不乏精彩。人生一世,总要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些痕迹,就如同那一闪而过的“白驹”。在人类社会的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前期,有这么一个叫“阿庄”的人,在日记中记录了他生活的那几十年内,所看到、所经历的一些人情世态和人生感悟。虽是些琐碎的片断,浮光掠影式的记录,但它们鲜活真实,原汁原味,绿色环保,是笔者生活的真实写照、真情流露,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正是这些活生生的、运动变化和稍纵即逝的原生态,才组成了瑰丽多彩的大千世界,形成了生生不已的人类历史。
梦笔生花集自序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不乏时代的记录者。有人用鸿篇巨制,有人用照相镜头,有人用画笔色彩,分别描绘着、诠释着他所见、所闻、所感的世界。本人则试图用“如梦之笔”,像素描一般,勾画出自己眼中的世相轮廓,倾吐着自己的心灵声音。这些文字也许琐碎边缘,难登大雅之堂,但却是用一双冷静的眼、一颗真诚的心和一支独特的笔观察、体验、描摹出来的,就如同黄山群峰中独一无二的“梦笔峰”。正因为有了“梦笔峰”以及其他如莲花峰、天都峰等群峰,才构成了巍峨壮观的黄山风景。
一个人如果不仅能够活在当下,而且依靠他的笔、他的感悟和文字,最终能够活在后人心里,他的作品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那将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我希望我的这些文字能呈现给后人这样一份礼物:在一个新旧世纪交替的时代,一个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社会,一些生活其中的人物角色,他们演绎着一幕幕人间喜剧,留下了一些令人回味的台词。当后人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可以据此找到一些微观而生动的佐证。
阿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