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辜正坤汉译主编的这本《雅典的泰门》为“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系列中的一本,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推出,根据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而成,英汉对照,讲述雅典富有的贵族泰门慷慨好施,却被他周围阿谀奉承的“朋友”骗光了钱财,负债累累。他最后认识到虚伪的“朋友”比窃贼更坏,于是恶毒地诅咒人类和黄金。
| 书名 | 雅典的泰门(英汉双语本)/莎士比亚全集 |
| 分类 |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辜正坤汉译主编的这本《雅典的泰门》为“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系列中的一本,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推出,根据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而成,英汉对照,讲述雅典富有的贵族泰门慷慨好施,却被他周围阿谀奉承的“朋友”骗光了钱财,负债累累。他最后认识到虚伪的“朋友”比窃贼更坏,于是恶毒地诅咒人类和黄金。 内容推荐 《雅典的泰门》是威廉·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大约创作于1607-1608年。剧情讲述了雅典贵族泰门生性豪爽、乐善好施,于是许多人乘机前来骗取钱财,后来导致其倾家荡产,“朋友们”纷纷离他而去,最后在绝望中孤独死去的悲剧。 目录 出版说明 莎士比亚诗体重译集序 《雅典的泰门》导言 雅典的泰门 《雅典的泰门》译后记 Introduction to The Life of Timon of Athens The Life of Timon of Athens User's guide 试读章节 雅典,泰门府第外 诗人、画师、珠宝商、绸缎商自多个门口上 诗人 您好,先生。 画师 很高兴见到您,您看起来不错。 诗人 好久不见,过得好吗? 画师 每况愈下,先生。 诗人 唉,这是尽人皆知的。有什么特别的奇事轶闻不曾被长篇累牍地记载过?看呐,你魔力无边,把所有的精灵都拘来供你驱遣。那个商人我认识。 画师 两个我都认识,另一个是珠宝商。 绸缎商 啊,好一位尊贵之人。 珠宝商 可不!千真万确! 绸缎商 一位无与伦比的人,似乎一息尚存,就孜孜不倦,行善不已:真是超群绝伦。 珠宝商 我这里有一件珠宝—— 绸缎商 啊,请让我看看。先生,这是给泰门的吗? 珠宝商 如果他能识货的话。但是—— 诗人 诗人质于将善行赞美,而若称颂疵品的身价不菲,迷人的诗行将玷污诗人的光辉, 绸缎商 样式不错。 珠宝商 价值连城,绚丽通透,看呐! 画师 先生,您又诗兴大发了吧,献给这位达官贵人吧。 诗人 闲情逸致而已。诗歌如树胶,流溢于根植繁盛处。燧石之火未经敲击无从进发;而诗情,或如温火恬然不熄,或如飞涛拍岸一泻千里。那是什么? 画师 这是一幅画,先生。您的诗作何时面世? 诗人 —旦上呈显贵,即可得见天日,先生。让我观赏—吓您的画作。 画师 还不错吧。 诗人 当然,简直美妙绝伦。 画师 一般而已。 诗人 绝妙之极!仪态优雅,简直呼之欲出!目光炯炯,益显智力不凡!唇似歙合,真乃鬼斧神工!无语弄姿,包蕴万语千言! 画师 这是一张真人的临摹像。此处笔法不错吧? 诗人 就我看来,真乃佳作天成,这几笔点染使画像比真人更加生趣斐然。 若干元老上 画师 看这位大人:前呼后拥,众星捧月。 诗人 雅典的元老们,有福之人也。 画师 看,还有。 诗人 看这帮人,趋走迎奉,车水马龙。我在拙诗中刻画出一个人,为天下苍生所拥戴,为芸芸众生所尊崇;我不存具象,唯信笔挥洒,神游意海——全篇没有侵染一丁点恶意——恰如猛隼一飞冲天,踪迹渺然。 画师 我不懂您的意思。 诗人 让我向您解释。您看,芸芸众生,各色人等,或油滑,或奸诈,或严谨,或庄重,莫不卑身献媚,听命于泰门大人。他的巨富,加上他贤德,无不惹人钦慕,甘为驱使;巧言令色的马屁精自会争相巴结,而愤世嫉俗的艾帕曼特斯,竟然也屈膝匍匐在他的面前。泰门微微颔首,便可唾手暴富,满载而归。 画师 我看见他们在一起交谈。 诗人 先生,根据我的想象,在祥和的高山上,命运女神已君临宝座,山下是形形色色的俗众奔波在凡尘间,蹿跳于名利场。所有的眼睛都凝望着女神,而泰门的身形也在其中,女神用她的纤纤玉手向他召唤,女神的恩宠,使他的仇敌皆变作他的奴仆。 画师 让我想想,宝座、女神、圣山,果然构思精妙!山下俗流虽众,唯有_人蒙受神恩,他正向着陡峻的峰峦俯首膜拜,为他的福报而奋力攀登。正是我们此时的写照吧! 诗人 不,先生,听我说下去。所有先前与他并驾齐驱者,乃至胜其一筹者,如今都已步趋其后;其家宾客盈门,嘘寒问暖,其耳纶音不绝,妙意殷殷,纵为其牵马坠蹬,亦荣幸之至,唯投身泰门,方能吮啜自由的空气! 画师 啊,天哪,怎么会这样? 诗人 当命运女神心意转换,把她的宠儿一脚踢下,所有攀附其后、乃至手膝并用、向着山顶奋力高爬的追随者,便任其飞坠而下,无人步趋相随。 画师 这是人之常情,我可用一千幅劝世之画来展示命运的吉凶祸福,比语言更加触目惊心。不过,您最好向泰门大人明示,卑下之人都看出来了:当头一脚,不得不防。 号角齐鸣,泰门上[路西律斯及其他仆人随后],与前来巴结者礼貌交谈,[然后向一信差问话] 泰门 你说他入狱了,是吗? 信差 是的,我好心的大人。他已负债五泰伦,穷困潦倒,而催债者却又咄咄逼人,他渴望您写一封尊函,给那些关押他的人,您要不写,他将厄运来临。 泰门 高贵的文提狄斯!好吧,我不是那种朋友需要时推三阻四的人,我知道他是一位值得帮助的君子,我会帮他的,我替他还债,让他重获自由。 信差 大恩大德,此生难报! 泰门 向他转达我的问候。我这就去为他交赎金,获释之后,让他来我这里;仅对弱者施以援手是不够的,还要对他多加扶持。再会。 P10-14 序言 莎士比亚诗体重译集序 辜正坤 他非一代骚人,实属万古千秋。 这是英国大作家本·琼森(Ben Jonson)在第一部《莎士比亚全集》(Mr.William Shakespeares Comedies,Histories,& Tragedies,1623)扉页上题诗中的诗行。三百多年来,莎士比亚在全球逐步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似乎与这句预言在在呼应。但这并非偶然言中,有许多因素可以解释莎士比亚这一巨大的文化现象产生的必然性。最关键的,至少有下面几点。 首先,其作品内容具有惊人的多样性。世界上很难有第二个作家像莎士比亚这样能够驾驭如此广阔的题材。他的作品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称得上英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帝王将相、走卒凡夫、才子佳人、恶棍屠夫……一切社会阶层都展现于他的笔底。从海上到陆地,从宫廷到民间,从国际到国内,从灵界到凡尘……笔锋所指,无处不至。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叙事诗、抒情诗……都成为他显示天才的文学样式。从哲理的韵味到浪漫的爱情,从盘根错节的叙述到一唱三叹的诗思,波涛汹涌的情怀,妙夺天工的笔触,凡开卷展读者,无不为之拊掌称绝。即使只从莎士比亚使用过的海量英语词汇来看,也令人产生仰之弥高的感觉。德国语言学家马克斯·缪勒(Max Mvller)原以为莎士比亚使用过的词汇最多为15,000个,事后证明这当然是小看了语言大师的词汇储藏量。美国教授爱德华·霍尔登(Edward Holden)经过一番考察后,认为至少达24,000个。可是他哪里知道,这依然是一种低估。有学者甚至声称用电脑检索出莎士比亚用的词汇多达43,566个!当然,这些数据还不是莎士比亚作品之所以产生空前影响的关键因素。 其次,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娱乐性。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寓教于乐。莎士比亚的作品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能够给予读者或观众极大艺术享受的娱乐性创造物,往往具有明显的煽情效果,有意刺激人的欲望。这种艺术取向当然不是纯粹为了娱乐而娱乐,掩藏在背后的是当时西方人强有力的人本主义精神,即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来对抗欧洲上千年来以神为本的宗教价值观。重欲望、重娱乐的人本主义倾向明显对重神灵、重禁欲的神本主义产生了极大的挑战。当然,莎士比亚的人本主义与中国古人所主张的人本主义有很大的区别。要而言之,前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肯定了人的本能欲望或原始欲望的正当性,而后者则主要强调以人的仁爱为本规范人类社会秩序的高尚的道德要求。二者都具有娱乐效果,但前者具有纵欲性或开放性娱乐效果,后者则具有节欲性或适度自律性娱乐效果。换句话说,对于16、17世纪的西方人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暗中契合了试图挣脱过分禁欲的宗教教义的约束而走向个性解放的千百万西方人的娱乐追求,因此,它会取得巨大成功是势所必然的。 第三,时势造英雄。人类其实从来不缺善于煽情的作手或视野宏阔的巨匠,缺的常常是时势和机遇。莎士比亚的时代恰恰是英国文艺复兴思潮达到鼎盛的时代。禁欲千年之久的欧洲社会如堤坝围裹的宏湖,表面上浪静风平,其底层却汹涌着决堤的纵欲性暗流。一旦湖堤洞开,飞涛大浪呼卷而下,浩浩汤汤,汇作长河,而莎士比亚恰好是河面上乘势而起的弄潮儿,其迎合西方人情趣的精湛表演,遂赢得两岸雷鸣般的喝彩声。时势不光涵盖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牵连着别的因素。比如说,文学或文化理论界、政治意识形态对莎士比亚作品理解、阐释的多样性与莎士比亚作品本身内容的多样性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成了西方学术界的口头禅。西方的每一种意识形态理论,尤其是文学理论要想获得有效性,都势必会将阐释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试金石。17世纪初的人文主义,18世纪的启蒙主义,19世纪的浪漫主义,20世纪的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都不同程度地、选择性地把莎士比亚作品作为阐释其理论特点的例证。也许17世纪的古典主义曾经阻遏过西方人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过度热情,但是19世纪的浪漫主义流派却把莎士比亚作品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崇高地位,莎士比亚俨然成了西方文学的神灵。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可以说在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都互相对立,势同水火,可是在对待莎士比亚的问题上,居然有着惊人的共识与默契。不用说,社会主义阵营的立场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Karll Mar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个人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马克思一家都是莎士比亚的粉丝;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人类文学奥林波斯山上的宙斯”!他号召作家们要更加莎士比亚化。,恩格斯甚至指出:“单是《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第一幕就比全部德国文学包含着更多的生活气息。”不用说,这些话多多少少有某种程度的文学性夸张,但对莎士比亚的崇高地位来说,却无疑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1623年版《莎士比亚全集》奠定莎士比亚崇拜传统。这个版本即眼前译本所依据的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The RSC William Shakespeare:Complete Works,2007)的主要内容。该版本产生于莎士比亚去世的第七年。莎士比亚的舞台同仁赫明奇(John Heminge)和康德尔(Henry Condell)整理出版了第一部莎士比亚戏剧集。当时的大学者、大作家本-琼森为之题诗,诗中写道:“他非一代骚人,实属万古千秋。”这个调子奠定了莎士比亚偶像崇拜的传统。而这个传统一旦形成,后人就难以反抗。英国文学中的莎士比亚偶像崇拜传统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机制。至少近两百年来,莎士比亚的文学成就已被宣传成世界文学的顶峰。 第五,现在署名“莎士比亚”的作品很可能不只是莎士比亚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凝聚了当时英国若干戏剧创作精英的团体努力。众多大作家的智慧浓缩在以“莎士比亚”为代号的作品集中,其成就的伟大性自然就获得了解释。当然,这最后一点只是莎士比亚研究界若干学者的研究性推测,远非定论。有的莎士比亚著作爱好者害怕一旦证明莎士比亚不是署名为“莎士比亚”的著作的作者,莎士比亚的著作便失去了价值,这完全是杞人忧天。道理很简单,人们即使证明了《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或《三国演义》的作者不是罗贯中,也丝毫不影响这些作品的伟大价值。同理,人们即使证明了《莎士比亚全集》不是莎士比亚一个人创作的,也丝毫不会影响《莎士比亚全集》是世界文学中的伟大作品这个事实,反倒会更有力地证明这个事实,因为集体的智慧远胜于个人。 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译本翻译总思路 横亘于前的这套新译本,是依据当今莎学界最负声望的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进行翻译的,而皇家版又正是以本·琼森题过诗的1623年版《莎士比亚全集》为主要依据。 这套译本是在考察了中国现有的各种译本后,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翻译目的打造出来的。其总的翻译思路是本套译本主编会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相关领导和责任编辑讨论的结果。总起来说,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译本在翻译思路上主要遵循了以下几条: 1、版本依据。如上所述,本版汉译本译文以英国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为基本依据。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亦酌情参阅了其他版本,以增进对原作的理解。 2、翻译内容包括:内页所含全部文字。例如作品介绍与评论、正文、注释等。 …… 这种爱使言语贫乏,谈吐空虚: 超过这一切的比拟——我爱您。(《李尔王》第一幕第一场) 李尔 国王要跟康沃尔说话,慈爱的父亲 要跟他女儿说话,命令、等候他们服侍。 这话通禀他们了吗?我的气血都飙起来了! 火爆?火爆公爵?去告诉那烈性公爵—— 不,还是别急:也许他是真不舒服。 人病了,常会疏忽健康时应尽的 责任。身子受折磨, 逼着头脑跟它受苦, 人就不由自主了。我要忍耐, 不再顺着我过度的轻率任性, 把难受病人偶然的发作,错认是 健康人的行为。我的王权废掉算了! 为什么要他坐在这里?这种行为 使我相信公爵夫妇不来见我 是伎俩。把我的仆人放出来。 去跟公爵夫妇讲,我要跟他们说话, 现在就要。叫他们出来听我说, 不然我要在他们房门前打起鼓来, 不让他们好睡。(《李尔王》第二幕第二场) 奥瑟罗 诸位德高望重的大人, 我崇敬无比的主子, 我带走了这位元老的女儿, 这是真的;真的,我和她结了婚,说到底, 这就是我最大的罪状,再也没有什么罪名 可以加到我头上了。我虽然 说话粗鲁,不会花言巧语, 但是七年来我用尽了双臂之力, 直到九个月前,我一直 都在战场上拼死拼活, 所以对于这个世界,我只知道 冲锋向前,不敢退缩落后, 也不会用漂亮的字眼来掩饰 不漂亮的行为。不过,如果诸位愿意耐心听听, 我也可以把我没有化装掩盖的全部过程, 一五一十地摆到诸位面前,接受批判: 我绝没有用过什么迷魂汤药、魔法妖术, 还有什么歪门邪道——反正我得到他的女儿, 全用不着这一套。(《奥瑟罗》第一幕第三场) 后记 译《雅典的泰门》之前,我曾将该剧两译本(即朱生豪译本和梁实秋译本)通读数遍,觉二译本各有特色。确而言之,朱译文笔酣畅,但文意时有错讹;梁译文意精严,但文笔稍欠华润。故下笔之初,确立之翻译准则为:承朱译之文笔酣畅,戒其文意错讹;效梁译之文意精严,戒其文笔质直。主意拿定,战战兢兢,勉力为之。 为达“执两用中”之旨,又定译事细则如下:第一,尽力移译原作气韵,力图让译本中戏剧人物鲜活依旧;第二,按戏剧表演程式,尽量准确转达原意;第三,按汉语表达方式,尽量逐行翻译原文,以散文译散文,以韵文译韵文,以雅言译雅言,以俗语译俗语。 该剧翻译已毕,欣然之余,又于译道多有体悟,且与华夏文艺美学交互发明。 按照中国传统书画论,书画艺术境界有五:一日形似神非;二日得意忘形;三日形神兼备;四日出神入化;五日超神拔俗。欲学书画者,应由一境至五境(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此之谓也);然欲创书画者,应由五境至一境,终而以形写神(古人云:“得乎心,应乎手。”此之谓也)。一逆一顺,一阴一阳,书画修为之能事毕矣。《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之谓也。 莎剧汉译亦然。翻译之初,先求通晓原文文句,此“求形”也;次之求其文意,此“达意”也;再次求其神韵,此“得神”也;再次求融会全篇,此“入化”也;终而求莎翁隋志、神气及笔力皆与我合一,此超凡入圣、由技入道也。若臻此境,“理解”之能事毕矣。传译之时,应循道致理,传神达意,亦终于以形写神,则“表达”之能事毕矣。写神之形未必与原文之形逼肖对等,唯传其神、达其意而已矣。 翻译该剧时,正值酷夏,重庆每日气温过四十度,然潜心其中,怡然自适,竟未觉热。及至译毕展玩,忽见莎剧原本下端悉为汗水所透,干后盐痂甚厚。凝视久之,如坠梦幻之中:不知我为莎翁耶,抑或莎翁为我耶! 2014年8月25日 于缙云山下文星湾静舍 书评(媒体评论) “莎士比亚作品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推出的新版《莎士比亚全集》为其再添一笔华彩。但凡恋爱过、嫉妒过、恐惧过、厌憎过、渴望过的人,皆可从中找到共鸣;人生百态,世间风韵,都能在这里寻到踪影——它的确值得每个家庭拥有。” ——朱迪·丹奇女爵士 “感谢贝特和拉斯姆森两位编者为我们奉上这版《莎士比亚全集》,它的成就堪称出版界罕有,即便莎翁本人也无可挑剔。” ——罗伯特·麦克拉姆,《观察家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