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米粉为载体,以档案为依据,从历史细节折射中华大历史的恢宏华章!
借助桂林米粉,铺展悲情长卷,波澜壮阔的八桂史诗!
一幕透过广西百年风云,展示时代全景的大戏!
一幅另类视角诠释桂林江山河川的宏观长卷!
史上第一部地方美食编年史!
林志捷编写的《半壁民国一碗粉》由25万字,100多幅照片、图片构成,以编年史和史料考据的形式,讲述桂林米粉的起源、影响及围绕桂林米粉所发生的,牵动中华民族心魄的重大历史事件。
| 书名 | 半壁民国一碗粉 |
| 分类 |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
| 作者 | 林志捷 |
| 出版社 |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部以米粉为载体,以档案为依据,从历史细节折射中华大历史的恢宏华章! 借助桂林米粉,铺展悲情长卷,波澜壮阔的八桂史诗! 一幕透过广西百年风云,展示时代全景的大戏! 一幅另类视角诠释桂林江山河川的宏观长卷! 史上第一部地方美食编年史! 林志捷编写的《半壁民国一碗粉》由25万字,100多幅照片、图片构成,以编年史和史料考据的形式,讲述桂林米粉的起源、影响及围绕桂林米粉所发生的,牵动中华民族心魄的重大历史事件。 内容推荐 林志捷编写的《半壁民国一碗粉》由25万字,100多幅照片、图片构成,以编年史和史料考据的形式,讲述桂林米粉的起源、影响及围绕桂林米粉所发生的,牵动中华民族心魄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史上第一部专门为某种地方小吃立传、考据和书写编年史的大型书籍。 这是一本以史料为食材烹制的风云大餐。作者以清末到1949年的广西为主要背景,展示了桂林古城最富戏剧性的半个世纪。有清末新军训练、民初议会选举、老桂系陆荣廷统一两广、新桂系在北伐中崛起、广西“模范省”的建设、八桂子弟浴血抗日前线,也有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湘江突围战、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在抗战文化城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等,在这一系列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中,桂林米粉都充当了其中一个角色,或者说是不可或缺的见证者。 展示历史,需要有宏大的叙述,更需要有对细节的关注,以桂林米粉作为民国细节,无疑是对一个时代最有趣的注解。在表述上,作者并不注重个人情绪的表达,侧重于史料本身对历史事件描述,通过对图片、新闻、当事人回忆录等原始材料进行整合,完成了一次独具特色的,多少有点另类的组合与重塑。 目录 序一:不一样的民国不一样的米粉一 序二:血肉丰满江山图一 前言:五百匹马奔桂林一 序幕:米粉滥觞一 天坛乡礼 猪八戒做梦吃粉汤 徐霞客以盐易粉 米粉店村抢镰刀 第一章:米粉党人一 “立宪万岁”对一组清末老照片的考据 悄悄来临的大变革 “米粉党”与“悔过党” 龙州米粉复苏中越边贸 从一碗素米粉开始的霸业 蔡锷、齐白石与马肉米粉 洗脚、吃米粉、闯天下 第二章:枭雄粉宴一 沦为马肉米粉的战马 助选:米粉花酒轮番上 孙文发布米粉令 米粉碗里的“旧桂系” “李白”初相逢 “李白”邂逅传奇 第三章:扫平狼烟一 围城中的桂林米粉 两个大肚黄 烹狗烫粉驱洋舰 容县米粉,严禁走私 “回头望月”不伺候“白马将军” 广州沙河粉与桂林米粉 马君武米粉谢客 开定桂门碑记 第四章:红色将领一 定桂门米粉铺走出个李天佑 南宁米粉抚育共和国中将 红军血染湘江米粉 “东方日内瓦”出生的新中国驻瑞士第一任武官 发生在八路军办事处的凄美爱情 第五章:一省两会四府 皇城,从喧闹到寂寞 胡适、丰子恺等作证:桂林有个皇城 梧州:记忆之城 迁省柳州之梦 省会北归 “还省”前市井写真 迁省后的广西 第六章:模范省文化城一 吃着米粉进广西 闲人免进 你反老婆,我反老蒋 前方吃紧后方吃粉 桂林三宝:模范省的精髓 第七章:不速之客 “中正桥”命名之谜 民国第一家庭的三代米粉缘 冯玉祥糊涂吃米粉 马肉米粉招待何应钦2叭 陶希圣亡命桂林 榕杉湖畔吃米粉的“总统”们 第八章:戏园板路 会馆戏台锣鼓响 桂林、米粉、赌场 白公馆:回族米粉助力桂剧改革 桂林三宝之首:小金凤 马君武热恋小金凤 第九章:激情文化城 商女也知亡国恨 桂林米粉滋养了“西南剧展” 卖桂林米粉的湖南人 漓江上的“艇子米粉” 米粉胜过长寿面 真假洪波 粉碗里的浪漫故事 温柔乡里漫画桂林 钱钟书笔下的“桂林”与“米粉” 第十章:大轰炸大空战 米粉担子卖人肉 大轰炸下的桂林米粉 一碗永远无法兑现的米粉 广西空军一鸣惊人 吃米粉的老外 第十一章:悲怆血城 最后的大后方 米粉夹道迎“败军” 大疏散3叭 巷战、昙花、桂林米粉——桂林保卫战蒙太奇 桃花江畔的青春与血火 好狗不过灵川 第十二章:光复之后 米粉做伴泪还乡 光复之后思狗马 “驸马”韦永成不敢吃自公馆米粉 误读白公馆. 大溃逃“繁荣”了迁江米粉摊 最后的担子米粉 谢幕与复兴 米粉几多钱一碗 第十三章:美食绝唱 传说中的马肉米粉 冒死吃马肉 小碟显豪气 马肉米粉的两种做法 美食作家笔下的马肉米粉 第十四章:回望晚清 米粉兵法 诰花子耍酱油碟 腊月马肉香 偷香 第十五章:历史与文化 广西米粉文化 “桂林米粉”在世界“米粉家族”中的独特地位 民国史料中关于桂林米粉的记载 “卤香不出二十里” 广西米粉与中华茶文化 米粉问答 跋——拨开浮云见大明米粉剧场喧民国 鸣谢 试读章节 明代以前,表述米粉这类米质条状食品的词汇很多。 米糠:根据江苏无锡人钱钟书先生(1910—1998),《管锥篇》中的考据,东汉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名为“米糠”的大米加工而成的食品,其加工方式是“煮米为糠”。 按照钱钟书的推断,类似米粉这种条状食品汉代就有了。南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高似孙(1158—1231)在《纬略》卷四的一个疑问:“东汉经学家服虔的《通俗》一书中的‘煮米为糠’一句,(现在)江西有所谓‘米缆’,莫非是同一种类型的(食品)吗?”’ 最早疑似米浆成型的条状食品为汉代的“糠”,而现在无法找到汉代“糠”字的相关资料。所以,笔者也只能把米粉起源的时间推到南宋。 米犏: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崔浩著《食经》记录了“米犏”其加工方式,“作犏法近水则涩”——入水后方才能凝固。 江苏高邮人陈造在《徐南卿招饭》一诗有“江西米檗(xi a n)丝作窝。”的句子,强调了这种食品曲卷成团的样型;陈造还在他的《旅馆三适》诗《序》中解释说:“我因为久病初愈不(敢)吃面,这个(指面条)是我很喜欢的,(只好)以米檗代替了。” 陈造《旅馆三适》诗第一首还有两句,进一步形容米檗这种食物的形状:“粉之且缕缕,一缕百尺强”,首次提出,米檗也可以称为“粉”。 钱钟书发现:陈造关于“久病初愈不(敢)吃面”,与“楼诗言风痹戒面食而喜得米缆,互相印可”(与楼钥因为风湿而很久不敢吃面条,见到米缆欢喜之极的感受,真是相得益彰啊)。。 《辞源》有“米缆”条目。米缆:俗称米线、米粉。大米制成之细条食品,我国南方多食之。宋朝楼钥《玫瑰集》四《陈表道惠米缆诗》日:“江西谁将米作缆,卷送银丝光可鉴。”也做“米檗”。。 粉(断肠羹):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洪迈在其作品《夷坚志》有《善谑诗词》,记录了官员王季明在宴请客人时,有食客在席上做《粉词》,描述当时人们现场演示烹饪“粉”的过程。由手工搓揉出粉条,一节节捻断入沸汤中,诗人戏称为“断肠羹”。洪迈描写的“断肠羹”工艺,现在在广西传统小吃“粉虫”的加工过程中任可领略。先将籼米洗净浸透,磨成稀稠适宜的米浆,滤成湿粉团置锅内煮至半熟,起锅揉搓至软硬适度有韧性的粉团,然后搓成条状,扯下小段在专用竹箕背搓几下,成虫状,置于蒸笼蒸熟。如搓粉时加入少许可食用色素,如花米红、姜黄等,则做出的粉虫色彩好看又诱食欲。因其形似虫草故名。食之韧软。可配以猪肉、牛肉或杂烩做成炒粉虫、粉虫汤。 米线:南宋江西人谢枋得作诗《谢人惠米线》,感谢江西朋友将“米线”这种食品从江西寄到福建送给他。谢枋得还详细描写了“米线”的制作工艺,与现在云南人食用的米线,广西、湖南、贵州等地食用的米粉制作工艺完全相同。 漏粉:元代戏曲作家、演员,大都(今北京市)人张国宾,艺名喜时营(营一作“丰”)所做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第三折中台词有“准备些节下茶食、菜馒头、瓢漏粉”。 前文引用《辞源》中元杂剧《老生儿》台词 “这早晚搭下棚,宰下羊,漏下粉,蒸下馒头。”出自元代海盐澉浦(今渐江海盐)人杨梓(?一1327)笔下。 粉汤:“漏下粉”之后,加入肉汤,变成了“粉汤”;从现存诸多元杂剧剧本台词中,我们可以知道,元代时,这种“粉汤”已经遍及大江南北。P26-27 序言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民国并不遥远,能听见的是周旋的歌曲,能读到的有张爱玲的小说,电影、老照片、月份牌,画面泛黄了,其中散发出的文化气息依然清晰。多年来我致力于搜集那些上海大户人家里流落出来的旗袍,以古董旗袍为主题创作绘画、摄影作品,开展览的时候,媒体评价说,这些藏品、作品,是可以触摸得到的民国,假如穿在身上,你便可以用肌肤体会到哪个时代。 《半壁民国一碗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怀旧方式,能嗅到陈香,尝到滋味,还能温暖肠胃——只需要吃上一碗桂林米粉,你便获得了这般奇异地体验。 与其说广西的米粉很奇特,不如说这部书很奇特。的确,在读到这部书之前,谁都很难想象得出“半壁民国”与“一碗粉”有什么关系。从寻常角度看,“桂林”和民国历史,是现代出版物中常见的主题。米粉,作为一种地方小吃,也经常出现在各类美食读本中,但这三个元素之间,似乎没有什么逻辑关联,作者偏偏就从中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时间轴线,真的从一碗米粉中,折射出一段波澜壮阔的民国历史。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桂林,不一样的民国。 可以说这是一本以史料为食材烹制的风云大餐。作者以清末到1949年的广西为主要背景,展示了桂林古城最富戏剧性的半个世纪。有清末新军训练、民初议会选举、老桂系陆荣廷统一两广、新桂系在北伐中崛起、广西“模范省”的建设、八桂子弟浴血抗日前线,也有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湘江突围战、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在抗战文化城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等,在这一系列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中,桂林米粉都充当了其中一个角色,或者说是不可或缺的见证者。 “桂林抗战文化城”现象,是主流文化界长期研究宣讲的老话题,一般书籍主要侧重红色文人群体在那个时代的表现,而本书则请出灰色文人、政客、武侠小说家、三流演员等不同色彩的人物逐个登场,犹如一幅大后方的市井风俗画长卷,当画面徐徐铺展开来,“文化城”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就变得清晰明了。原来,在抗战岁月中,桂林之所以能够容纳下如此众多文人聚居,山水环境的美好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与当时广西当局在建设“模范省”时。实施的开明政策相关,在帝制崩溃、军阀混战结束之后,国民党中央的最高权力未能一统八桂天下。尤其是国共合作之后,广西当局包容左翼人士,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这种状况为个人独立精神、各种思想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宽松的条件。 展示历史,需要有宏大的叙述,更需要有对细节的关注,以桂林米粉作为民国细节,无疑是对一个时代最有趣的注解。在表述上,作者并不注重个人情绪的表达,侧重于史料本身对历史事件描述,通过对图片、新闻、当事人回忆录等原始材料进行整合,完成了一次独具特色的,多少有点另类的组合与重塑。 对于外地人来说,读这本书还有一个难得的收获,那就是对广西各主要城市的历史价值、城市地位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尤其是《记忆之城——梧坩1I》一章所吐露的信息着实令人吃惊,此前我从来不知道广西有梧州这样一个城市,虽然我一直关心古建筑,没想到原来在广西东部,还藏匿着一座规划完整的民国小城。这些年我们国家城市建设的步伐太快,绝大多数城市都失去了自己的传统元素,文物保护单位往往侧重于清以前的建筑保护,所以在城市大改造中,消失得最快的就是民国民间建筑,广西人有这样的眼光去保护不满百年的街区,实在很难得。我相信,无论当地人还是外地人,在这个叫作梧州I的小城里品尝到米粉,感觉上会更贴近民国的韵味。 当民国完成了其在大陆的最后政治谢幕,桂林米粉以其神秘的卤水配方、坚守传统的家族传承,依然在这座文化名城中散发着浓香。我更相信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再去品尝桂林米粉时,对这种地方小吃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对广西这个过去被认为是很偏僻的省份,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2014年5月13日于上海 后记 自古道非得其时而难弘,文必待其人而后兴。题目“半壁民国一碗粉”,非上乘功力写不得,清奇拔秀夺眼目,全仗得林志捷先生一杆妙笔。 广西人都离不开米粉,桂林尤甚。谈起吃,绕不过去的就是米粉。到桂林旅游的人,据我的观察,其必备的两个项目肯定是“看桂林山水,吃桂林米粉”。时至今日,桂林米粉,已经与桂林山水拥有了同等的名气。唐诗宋词中不乏对桂林山水的歌咏佳句,唐人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漓江山水画卷活现眼前;宋人王正功神来一语“桂林山水甲天下”,将桂林山水推向中国山水审美之极致。现代作家辽宁大连人陈淼所作的《桂林山水》有如绕梁清音,勾引难计其数的人们蔓生“我想去桂林”的梦想。而关于桂林米粉,至今仍没有一部专著,探寻其源流,分析其因子。著作的缺失,使得桂林米粉文化难以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苏世独立,占一头地。 一个城市,吃穿住用行,哪方面的文化都有其秀标风华之处。一日三餐饱食甘食的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的都离不开吃文化,永远都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日出熹微,夜灯初上,观看出没于大街小巷的吃货把酒言欢,倾听啧啧连声,便知“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哲学拥有多么广泛的群众基础。泱泱中华“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观念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将吃从果腹的基本功能进化成了享受。论起吃,从色香味俱全到吃得有滋有味,再演化为吃香喝辣的人生追求,更提升为将会吃和吃好视为时尚。时尚持续接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吃货群,日久遂成文化,家族要得到莫大的荣耀便得“三辈子学吃”。千万不要觉得吾国吾民为此犯难,论起吃来,永远是乐此不疲的。只要夹得起,吞得进,咽得下,便胃向往之、文化继之,举手投箸,如果不能纵横谈笑诸如烤鸭应开多少刀,羊肉如何涮,火锅底料如何勾兑……就会显得没有文化,精神上不自觉地就会矮上三五寸,饭菜的香甜都比桌上的饕餮之徒少了几分。觥筹交错,桂林仔也想有那么一天,可以粗声大嗓吼一句“米粉就要吃桂林米粉”。 改革风潮涌,开放客远开,桂林大打山水牌,旅游快速发展,八方来宾成了免费宣传员,桂林米粉声名益彰。桂林小城中,平时市民所谈的,仍不外乎是争论哪家卤水更为地道,哪家铺子是民国老字号,哪家米粉可称正宗……桂林米粉,大家过于熟悉了,熟悉得以至于淡忘了太多,对本应思考的问题习焉不察。其实除此以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并非枝枝节节的事儿。比如桂林米粉的源起到底是什么?桂林米粉是如何演变的?民国时代桂林米粉的世俗生活是什么图景?凡此种种,保证没有几个人能头头是道地谈古论今。桂林米粉文化沉落到《易经·系辞》所讲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老百姓对于几乎要天天吃上几两的米粉却说不出一点点子丑寅卯,于桂林米粉来讲,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相较于热热闹闹得众声喧嚣的桂林山水,桂林米粉的文化显得过于冷冷清清了。出于种种原因,桂林这个城市,连“桂林米粉发源地”的标志安放地竟也没能保得住。由此可以见得某些人士的麻木和迟钝,每每想起此节,不免长掬一叹,感慨系之,痛心多时。从去年开始,我就看到林志捷君斗志昂扬地在论坛就桂林米粉的诸多问题与人打文仗,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精神寻找史料,手忙脚忙心不乱。等林君几篇据根据底的文章写出来,对台的某些“专家”祭起免战牌,沉下帖子,息偃旗鼓。林君又是乘胜追击,直逼得他们低头认败表示从此“退出江湖”才罢休。我原是认同“费厄泼赖”(Fair P1ay)精神的,不免觉得林君猛打穷追的举动大可不必,窃以为他应该留给对方一点面子的。此事后来风淡云散的结局,便是真正合了我的脾气,也让我再次见到了林老兄且留三分余地的气度。 此役不久,林君给我发了20几万字的文稿。我万万没有想到他是如此较真,竟然以米粉为线索,写绘了一部民国的世俗风情长卷。林君行走大半个地球走南闯北的宏阔眼界,参与过公安教育、写过侦探推理题材小说,养成了究根问底的习惯,再加上对桂林家乡的系念(homesick),离开家乡后重新审视家乡的“陌生化”,浓郁满腹的广西情结,使他在创作作品时行有余力、驾轻就熟,选材和结构从容大胆,考证、回忆和小说等萃集一书。半壁民国所言不虚,书中有我向来喜欢的蔡锷,有风云纵横的“李黄白”,有抗战南迁的文化人,有普通民众的艰难生活。配以图片,再现了苦难但依旧生气勃勃的喧腾时代。附录的几篇接地气的米粉小说,更是深契我心。 书稿虽然名为《半壁民国一碗粉》,但其实并不限于民国,兼及考证了桂林米粉的源起,并将其推溯到《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四·礼部六‘杂礼之属‘泰泉乡礼》中的《卷二·乡约》。如此一来,桂林米粉便真正有了明确的时间断代和文字出处。我敢说,即使林志捷君仅凭这一条发现,就足以在桂林米粉研究史上赢得一席之地。作为《桂林米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一书的策划编辑和责任编辑,我不免多次被人问到“桂林米粉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此前我只得顾左右而言它。《半壁》一书终于解除了我回答米粉源起提问时的尴尬。相信广大关心桂林米粉源起的读者们,翻读本书后会与我同有释解久疑的轻松感。 大明王朝的中后期,地方财政危机日渐加深和地方行政职能的不断萎缩,官方更注重利用民间力量来对社会进行有效控制。黄佐于嘉靖九年(1530)撰述《泰泉乡礼》,并颁行于桂林府所辖之地方,斯时桂林米粉便成为民间乡村礼仪生活中的必备食品,并以宫定的“乡礼”形式予以确定化,桂林米粉的普及具有了政治基础。有了政府的推波助澜,巧妙地融聚于民众的乡规民约,桂林米粉静悄悄地登上了芸芸百姓的平日餐桌,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餐饮变革。于是,桂林米粉飞入寻常百姓之家的群众基础便也得以成熟了。 《孟子·公孙丑》有言: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桂林米粉目前也面临着它的“五百年”新机运。2012年11月2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旅游专项发展规划,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此时,距黄佐撰《泰泉乡约》已经过去了482个年头。大明王朝时期,米粉作为桂林府乡约的必备食品,仅被作为构建稳固政府机器上的小小零部件。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桂林米粉文化作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部分,必将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大力建设而走向世界,走向全球。 现今时代,读者多喜文化快餐,高章大论往往少人去读。《半壁民国一碗粉》恰恰既有正餐的营养,又有文化快餐所无法拥有的淳厚滋味。宋代王旁有诗云:“杜家园上好花时,尚有梅花三两枝。目莫欲归岩下宿,为贪香雪故来迟。…‘贪香”是人生的快事,贪书香更是雅趣。任你百般挑剔,胃里的馋虫也会驱你捧起书来,闻尽百年八桂米粉香,遍览民国壮阔风云卷。有书在手,何必一心钻研,不妨随便翻翻,一睹为快也。 2014年9月15日一稿于桂林叠彩山麓 2015年4月27日再改于桂林普陀山麓 2015年4月28日定稿于桂林叠彩山麓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