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度日如年,有时光阴似箭——关于时间的疑惑,本书会提供给你答案。
《时间的味道》是一本关于时间的哲学思考的随笔式图书。作者韩炳哲认为现代的时间危机不是时间的越来越快(加速),而是时间的原子化(碎片化),因此,一切都很难驻留,现代人的问题可以说出在了对小我的过分关注上,人成了劳动不息的动物,死亡成了极难面对的事情……作者探析了打开生命时间的可能性,指出现代日常的过度活动夺取了人们生命中凝思、驻留的能力,而那些所谓的放缓策略却并不能消除时间危机,作者提出的医治时间危机的建议值得读者深思时间的意义。
《时间的味道》是德国韩炳哲教授关于哲学时间领域的著作。文中,作者引经据典,引证或驳斥了从古至今哲学史上关于时间的主要观点,探究了发展至今在现代社会里不良时间的症状及起因,并反思了我们改善时间的可能性。现如今,智能技术以及发达的交通工具使时间已精确到秒,空间的距离也随之被缩短,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被迫进行不停的劳动,即使是停顿或间歇也从属于劳动,因为前者首要服务于劳动能力的恢复。作者在文末提出,只有通过凝思的生命才能克服这一时间危机。关于凝思的生命和优良的时间究竟如何,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熏香——即“散发芳香的简慢时钟”——以及闲适安居的生活状态的描写,提供了一个范本。
时间崩塌成单纯的点状现时顺次更替。针对这种状况,海德格尔也引唤出“遗留物”和“传承”。所有的“美德”都是“遗留物”。“原本的生存”预设着“一种对遗物的继承”。这一生存是。重复”,这种重复“应答那已然存有的生存可能性”。“遗留物”和“传承”是要去促成一种历史的连续性。面对“新事物“的快速顺次更替,“老旧的东西”被引唤着。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一种尝试,面对迫近的历史终结重新确立起历史,确切地说是以一种空洞的形式确立起历史,因而是这样一种历史,它没有内容,而只宣告其历史时间上的造型力。
现如今受限于时间的事物较之过去陈旧得更快了。它们迅速地成为逝去了的东西,因而脱离人们的注意力。现时缩减成现实性之尖,也就不再持续下去了。面对点状的、无历史性的现时之统治地位,海德格尔当然要要求一种“现在的去现时化”。现时的收缩或者说持续性的消逝,其原因并不像人们错误地相信的那样,是加速。加速与失去持续性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时间像雪崩一样溃崩开来,因为它在自身中再无任何支撑。那些彼此间不存在任何时间性引力的现时点,引发出时间的拽离,即对诸过程无目的的加速。然而,这一加速由于缺乏方向绝非是真正的加速,因为加速在原本意义上以定向的流动轨迹为前提。
真理自身是一种时间现象。它是持续的、永恒的现时之反照。时间的拽离,收缩的、流逝性的现时把真理挖空了。经验也立足于一种时间性的延展,立足于时间视域的一种交叠。对于经验的主体而言,过去的并非是简单地消失掉了或者被丢弃了。相反。过去对于现时、对于自明性,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离开并没有使得过去之在场薄弱化。离开甚至深化了在场。分离开来的并不是完全从经验的现时中切断出去。相反,它与现时交叠着。并且经验的主体必须使自身对于将来的来到,也就是说,对于将来令人惊奇的和无把握的事物,处于敞开着的状态。不然的话,经验的主体就僵化成一个只是消磨时间的工人。该工人自身没有变化。变化会使得劳动进程失去稳定性。与之相反,经验的主体则从未等同自身,他居住在过去和将来之间的过渡上。经验包含着宽广的时间区域。与点状的无时间性的体验相对,经验是极其富于时间性的。认知也正如经验那样富于时间性。认知不仅从过去,也从将来抽取它的力量。在这样一种时间视域的交叠中认识才浓缩成认知。这种时间上的浓缩也使认知区别于信息,信息在个人的感知中仿佛就是空无时间的或者说没有时间的。中立性的信息立足于这种时间上可以让自身被存储起来并被随意检索。如果记忆脱离了事物,那么事物就会成为诸多信息或货物。它们被转进(有被转手倒卖的意思——译者注)一个空无时间的、非历史性的空间里。信息的存储是以记忆的销抹、历史性时间的销抹为先行条件。在时间崩塌为点状现时之单纯顺次更替的地方,时间也失去每一个辩证张力。辩证法自身是一种深刻的时间发生。辩证运动归由为时间视域的一种复杂的交叠,即已然之未然。那在每一现时中隐含地在场的东西,把现时从其自身中撕离出去并使之运动起来。辩证的推动力产生于一个已然和一个未然、一个过去和一个将来之间的时间张力。处在辩证进程中的现时是富于张力的,然而如今现时缺乏任何张力。
被简化成一些针尖式现实的现时也在行动层面上提高了非时间性。比如承诺、义务或者忠诚,真正来说,它们是有时间性的实践行为。通过使现时延顺至将来并与之交叠,它们约束着将来。由此它们造就出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稳定地起着作用。这使将来免于非时间性的暴力。在一种长期自我约束性的行为——这有可能也是一种结束的形式一屈从于短期性行为的地方,非时间性也抬升起来,该非时间性在心理层面映现为忧虑、不安。增强着的不连续性、时间的原子化摧毁了经验的连续性。世界由此变成了没有时间的世界。
P14-18
韩炳哲
当今的时间危机并不是加速,加速的时代业已过去。现如今,我们所感受到的作为加速的那种东西,只是时间消散的诸种症状之一。当今的时间危机归根于一种不良时间,这种不良时间导致不同的时间上的紊乱和不适感。时间缺乏一种秩序化的韵律。由此,时间脱离了节奏。不良时间使得时间好像在忙乱飞驰。生命加速的感觉,实际上是对没有方向地飞驰的时间的一种感受。
不良时间并不是强制加速的结果。造成不良时间的,首先是时间的原子化。时间较之以往更急速地消逝的感觉也归结于此。基于时间的消散,不可能有任何持续的经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放缓时间。生命再也不能被置入秩序的构造物之中,或者说能够创造一种持续性的坐标之中。事物也是瞬息即逝的和短暂的,人将自身认同于这样的事物。因而,人自身在根本上就成了短暂易逝的。生命的原子化和一种原子性的自身认同携手前行。人拥有的只是其自身——这个微小的我。人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在彻底地缩减,在世界上、在共在上也都是如此。世界贫乏是一种不良时间的现象。它使得人类萎缩到他狭小的躯体上,而,对于这个躯体,人类试图用一切手段使之保持健康。除此之外,人的确一无所有。他那脆弱的躯体的健康取代了世界和上帝。没有任何事物比死亡更长久。因而,死亡在今天对于一个人来说尤为困难。人未及年老就老化了。
面前的这本书历史性和系统性地探寻那不良时间的诸多症状和起因。同时,也反思了康复的可能性。在此,虽然异质时间和统一时间也是要被寻访的,但并不局限于探查并复原持续状态的那些非同一般的、超出日常的位置。更多的是要借助于一种历史性的回视,以期这一必然性被注意到:生命乃至日常生活都必须采取另一种形式,由此,那一时间危机就得以避免。叙事的时代不再被缅怀。叙事的终结、历史的终结并不必然带来一种时间上的空洞,它更多的是打开一种生命时间的可能性,生命时间无需神学和目的论也能运行,因为它拥有的是一种自身的芳香。但生命时间预设是一种凝思的生命的恢复。
如今的时间危机也还关联着积极的生命之绝对地位的确立。后者导致了一种劳动命令,这一命令使人退降为劳动动物。日常的过度活动夺去人类生命的每一凝思的元素、每一种逗留的能力,它导致世界和时间的丧失。那些所谓的放缓策略并不能消除这一时间危机,它们甚至遮掩真正的问题。必须恢复凝思的生命。只有在凝思的生命恢复的时刻,时间危机才能被克服。时间危机也只有在此契机中才能被克服,在此刻,积极的生命于它的危机里重生又在自身之中接纳了凝思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