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波著的这本《纽约伦敦上海观剧琐记》涉及到的上演剧场风景,多是外国剧作在上海的演出个案,也是对当下上海剧场中多有涉及引进、搬演、改编世界名剧,以吸引那些具有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需求的观众(当然亦有利用戏剧资源服务商业环境)的所谓海派文艺观在戏剧演出和教育实践上的反映。
| 书名 | 纽约伦敦上海观剧琐记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濮波 |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濮波著的这本《纽约伦敦上海观剧琐记》涉及到的上演剧场风景,多是外国剧作在上海的演出个案,也是对当下上海剧场中多有涉及引进、搬演、改编世界名剧,以吸引那些具有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需求的观众(当然亦有利用戏剧资源服务商业环境)的所谓海派文艺观在戏剧演出和教育实践上的反映。 内容推荐 《纽约伦敦上海观剧琐记》为作者濮波对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和上海剧场风景的亲身经历观察记。在全球化时代,选择这具有代表性的三地剧场风景,具有管窥全球化时代世界剧场风景之全景的典型意义。特别是对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这两大世界演剧中心的生态,本书进行了尽可能客观而细致的观察记录。书中涉及到的上演剧场风景,多是外国剧作在上海的演出个案,也是对当下上海剧场中多有涉及引进、搬演、改编世界名剧,以吸引那些具有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需求的观众(当然亦有利用戏剧资源服务商业环境)的所谓海派文艺观在戏剧演出和教育实践上的反映。 本书文字诙谐、生动、朴实,使读者尽可能还原作者直接体验到的戏剧世界。 目录 序言:纽约、伦敦、上海观剧记 百老汇剧场记 按图索骥:去百老汇看戏 旧瓶装新酒——看托尼奖剧作《克莱伯恩公园》 强扭的瓜也甜——音乐剧《乔伊斯和诺拉》 在林肯中心观看《战马》 体验阿瑟·米勒的不朽之作《推销员之死》 对百老汇舞台转喻“景观”的思考 对百老汇戏剧景观的再思考:祛魅和返魅 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殊途同归:回到奇观 在纽约百老汇做“夜行人” 喜剧也疯狂:普利策奖话剧《三个高个子女人》 伦敦、利兹、约克观剧记 双城记 去伦敦南岸看戏 《部落》的双层隐喻 伦敦国家剧院看《季节的问候》 “家/国”题材、镜框式舞台和国家神话的同构 约克观马梅特的身体政治戏剧《奥莉安娜》 上海观剧记 萨拉·凯恩在上海 上戏剧院看《明天我们空中再见》 可·当代艺术中心看《在茫茫大海上》 上戏黑匣子观《朱丽小姐》 想象汤姆·斯托帕德 端钧剧场看《潜在的支出》 下河米仓上演《沃伊采克》 新实验空间观《哈姆雷特:那是一个问题》 《玻璃动物园》在上海 《情人》和品特式歧义 黑匣子看《开放夫妻》 D6空间观《太阳不是我们的》 上戏剧院观彼得·布鲁克话剧《西服》 附录 在异同之间:全球化时代的戏剧共相 在异同之间:现代性的不同图景 参考文献 剧目一览 试读章节 非镜框式舞台则包括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D6空间(300座)、上海戏剧学院的“新空间”(180座)(谢克纳多媒体环境戏剧《哈姆雷特:那是一个问题》就在此上演)、黑匣子以及上海现代人剧社开发的上海大剧院小剧场(该剧场利用率每年在200天左右)、下河迷仓等灵活组合的演出空间。它也包括类似谭盾在朱家角设计的“实景表演舞台”。 在这些演出场馆上,上海大型剧院的镜框式舞台上演大型主流话剧就成为惯例。两者之间,形成一种物质性和商业性的对应风景。镜框式舞台的特点为:空间大、座席多的优势,自然成为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媒介。因此,一些大剧院直接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就不足为奇;有些“大戏”,虽是机构投资,但是目的是为了获得国家的奖项和资金奖励(“五个一”工程奖和白玉兰奖等)和搬上大剧院进行演出。 主流的镜框式舞台,也与主流的上海的戏剧白玉兰奖评奖活动有着亲密的关系。白玉兰奖是上海戏剧界的最高奖项,是为吸引全国优秀演员、重振上海“戏剧码头”地位而设立。两者均服膺于体制,均皆在提高主流戏剧艺术质量。在海派与地域性之间,全球化与保守主义之间,主流话剧往往权衡利弊。为了获得该标志性的白玉兰奖,往往要克服主题先行的弊病,又要让投资得到政府的支持:题材和表演意识形态化。这样未免产生一种悖论:主题和质量的左右摇摆。事实上,这种权衡利弊持续体现在白玉兰奖的评选过程中。比如,第13届白玉兰奖评选中,上海本土话剧还处在比较弱势的地位,获奖作品中的话剧,基本上是引进作品,当年最佳表演奖获奖者为台湾引进的台北新剧团演员李宝春(《孙安进京》)、改编奖也为引进剧作《居里夫人》(主演为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丁嘉丽),而土生土长在上海的本土的话剧演员几乎看不到,这与上海话剧的创作实力不强、上海话剧场馆建设在加入WTO初期远远落后与现实需求有着极大的关系。从历经+余年的白玉兰奖评选可以看出,在这十余年时间里,上海话剧上的对外演出交流和原创剧目上都有所改观。在2006年的评奖中首次在评选范围上包括了外国演员。据新华网的新闻,该年百老汇音乐剧《剧院魅影》(ThePhantom of the Opera)中的主演美国演员布拉德·里特尔以境外演员身份角逐“白玉兰主角奖”。除此之外,当年入围“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的演员中,除了美国表演“魅影”的演员和香港演员粱家辉之外,还有《走西口》中的陕西演员尚继春、《林冲夜奔》中的天津京剧演员王立军、《程婴救孤》中的河南演员李树建、《三寸金莲》中的武汉演员刘薇等18人,另外香港、上海话剧界携手打造的《倾城之恋》中也有三名香港演员入围终评。当时扮演男主角“范柳原”的香港著名演员粱家辉,与美国“魅影”之间的竞争被认为是最后角逐。这是带有地域性的白玉兰奖一次被美誉为“不以地域取人,不挑剔剧种剧目,不搞论资排辈”的评奖。该年的入围名单37人当中,只有有10人来自上海。最后,布拉德·里特尔获得了最佳表演奖。而在2012年,获奖话剧明显增多。话剧演出的地点也从话剧院到了戏曲场馆,比如台湾金士杰主演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就在上海人民大舞台上演。以第22届为例,获得白玉兰奖的最佳主演奖中,话剧占据的比重提高。洪涛主演的话剧《生命档案》(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金士杰主演的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上海百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田蕤主演的话剧《共和国掌柜》,由宋忆宁主演的话剧《原告证人》均获奖。 风格上,这些主流话剧和主旋律话剧,大多数主题是现代性的,而非后现代性的。在现代性的问题清单如让·波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里所罗列的,往往主题“言必称启蒙”,聚焦二元对立。比如,主流戏剧往往在策略上聚焦“不堪”往事,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梳理历史问题,表现社会现代性进程中历史性命运的社会戏剧模式。在话语上,现代性也与主流意识形态吻合。因此,镜框式舞台、主流话剧、意识形态三者具有一种“同构”。这种主流话剧——镜框式舞台——假定性程式——幻觉剧场对应的审美,形成了上海话剧的一个独特景观:精神和物质性的关联。 这种“时势造英雄”的中庸之道,让上海剧场空间的营造更加倾向于实用主义,而非理想主义;在剧目的生产上,更加追求观众的认可度,而并非一味追求艺术质量。而且,这些“务实”风格的形成与城市风格都有关联。在历史上,上海在20世纪三十年代因为“远东第一城市”的半殖民城市记忆,追求娱乐和资本流转速度的戏剧形态和当时遍布“上海滩”的剧场地理结构、剧场布置(空间、物质性)就息息相关。话剧作为“舶来品”早在19世纪中叶就出现于上海。当时,由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选择了社会现代性,因此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就偏向于现实主义。话剧也往往以社会新闻为题材,或“穿时装、演时事”,以一种新的形式向传统挑战,出现一批剧社,标志了中国话剧的开始。上海不光是中国人最早尝试话剧创作和表演的城市,也是最早建立话剧学校的城市。随着辛亥革命和“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上海话剧成为中国迁剧发展的重要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当下几十年的发展,上海话剧艺术题材多样,风格各异,表导演艺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演出风格、题材界定、主题创作之间,也逐渐获得了海派的普遍性品格。P10-13 序言 《纽约、伦敦、上海观剧琐记》为我上海读研究生(硕、博六年)时期和留学访问于英、美时对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和上海剧场风景的亲身经历观察记。 在聚焦全球化时代,我选择这具有代表性的三地剧场风景——特别是对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这两大世界演剧中心的生态——进行了尽可能客观而细致的观察记录,这种自发形成的行为,是跨文化的内心欲望驱动。也是一种学术研究本身具有的向善原则的体现,它要求包容、理性的价值观和言行一致的伦理、道德观。此书内容包括剧作个案鉴赏、剧场美学观察和整体性的纽约、伦敦、上海戏剧(剧场)文化比较等方面。在行文风格上,为了靠近读者,我尽力做到文字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游走,使读者能尽可能还原我所直接体验到的戏剧世界。 该书涉及到的上演剧场风景,多是外国剧作在上海的演出个案,也是对当下上海剧场中多有涉及引进、搬演、改编世界名剧,以吸引那些具有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需求的观众(当然亦有利用戏剧资源服务商业环境)的所谓海派文艺观在戏剧演出和教育实践上的反映。 此书稿有幸得到中国戏剧出版社的青睐,实乃幸运。即将出版之际,谨对支持过此书稿写作和在编辑过程中付出汗水的所有同仁、朋友表达由衷的感谢! 濮波 2017年8月8日 于杭州·城市果岭小区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