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李依蔓、杨蕊馨著的《写作者说(他们如何写好故事)》中,17位写作大师诚意分享,34本阅读作品提升技巧,教你如何写好故事!
与张悦然、李欧梵、许荣哲、郭玉洁、路内、张典婉等17位写作大师切磋写作技巧,精挑细选34本相关阅读作品,让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会写故事的人!
别具一格的故事写作指南,“人物故事+技巧剖析+推荐作品”的内容模式让写作变得饶有趣味!
畅销书作家张悦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她为何开始写作?台湾“讲故事大师”许荣哲能在3分钟内讲出好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窍门?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对于写作有着怎样的热忱?通过人物访谈的方式,对写作技巧进行深度剖析,你会发现,写作其实非常有意思。
“界面·正午”负责人谢丁、《单读》杂志主编吴琦、非虚构作家关军、作家许佳等圈内人士联袂推荐。
“写作者的故事,几乎都是逆旅,与时代、时间进行着几乎不可能的反方向的努力。”“中国也该有《巴黎评论·作家访谈》这样的高级的作家访谈,它对写作者的营养价值怎么评估都不过分。”专业人士的高度赞赏,对本书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万千、李依蔓、杨蕊馨著的《写作者说(他们如何写好故事)》是一本别具一格的故事写作指南,通过人物访谈的形式,与17位写作大师当面畅聊,分享他们多年以来的创作经验,采用“人物故事+技巧剖析+推荐作品”的内容架构让写作变得有趣而简单。
权威作家:张悦然、李欧梵、许荣哲、路内
资深记者:郭玉洁、赵涵漠、张卓、何瑫
自媒体红人:傅踢踢、杜强、鲸书、王天挺
游弋的写作者:张典婉、覃里雯、陈楠、米亚、钱佳楠
本书总结了文学大师们的写作心得,探寻写作故事的真谛,刷新你的写作思维,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会写故事的高手!
媒体手艺人
◎郭玉洁:在上海租了个没有网络的小房子专门写作
◎赵涵漠:行业里的老师傅都走了,难道年轻人就不表达了吗?
◎张卓:每一次写稿都是生命的增肥运动
◎何瑫:被焦虑感笼罩是写作者的宿命
年轻写作者的探索
◎傅踢踢:在这个激越的言必称梦想的年代里,安心做个码字的手艺人
◎杜强:关于太平洋大逃杀你还不了解的事,以及他的写作探索
◎鲸书:一个年轻作者,站在人生的风口上
◎王天挺:《北京零点后》作者的漂移和回归
虚构世界的写作法
◎路内:“少年巴比伦”的中年写作回眸
◎张悦然:她在十年后出了本新书,和我们谈了谈写作
◎许荣哲:从对岸来的“讲故事”大师
◎钱佳楠:写着“平民上海”,她为什么到爱荷华学习创意写作
写作的游弋
◎张典婉:最后她也变成了一艘渡船
◎覃里雯:前半生的“游荡者”,来到离北京7397公里的柏林
◎陈楠:写美食专栏,在中西味蕾间游弋
◎米亚:在写作中,我为什么关注童年和原生家庭
特别篇
◎李欧梵:我写的文章就像是私生子,自生自灭
张悦然:她在十年后出了本新书,和我们谈了谈写作
8月初,张悦然结束单向空间驻店计划的后一场活动,已是下午五点多,她和我移步一旁的咖啡店准备进行这一次专访。
刚才排着长队等待与我面前的这位作家签名的读者们,已经三三两两地离开了。张悦然的神色有点疲累,坐定后,先打开手机着急地回复了几条信息,扫了一眼菜单后,快速地决定为自己点一杯白葡萄酒。
数天之前,张悦然的长篇小说《茧》刚刚出版,距离她上一本长篇小说刚好十年。2000年初登场的一批青春文学作家,十几年后有人健笔依旧,有人悄然沉寂。张悦然仍然是其中引人瞩目的作家之一。
在《茧》出版、宣传时,媒体纷纷用“暌违十年”这样的字眼来加强这本新书的关注度。伴随着新书宣传,张悦然开始在各大书店、展览频频现身,参与一场又一场的对谈。
我问她,适应这样的宣传节奏吗?
张悦然说,不适应。然后就结束了这段对话。
很多人都认为张悦然的写作之路始于2001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但张悦然自己却不认为那是真正意义上写作的起点。参加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写作者有很多,但是到如今人们还能说得出名字、对其作品有点印象的,屈指可数。
得奖后,张悦然首先面临的选择是大学专业。在那个时候,她不太清楚是否可以将写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也不太清楚怎样成为一个作家,后决定去读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计算机系,打算仅仅把写作视为一个爱好。
新加坡是一座特别井然有序的城市,但是这种规矩也让张悦然感到格外乏味。她时常感觉到一种拘束感,对抗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对抗着学校的规定。而这种对抗的方式就是写作。大学期间,张悦然晚上的时间大多用来写作,有时写到天亮,听见鸟的叫声。
2003年到2006年,张悦然一共出版了六本作品,并在2006年凭借300万版税登上了“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她意识到,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已然是她职业选择中一条明确的道路。
从新加坡毕业回国后,张悦然在北京正式开始了她的作家生活,”真正过上了所谓的自由生活”,没有太多生活压力,也没有编辑追着她写稿,自己决定自己要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成为怎样的人。外部的环境或者他人很少再对她施以影响。
但没过多久,“作家”身份带来的焦虑感开始蔓延。职业作家这个工作是没有上班和下班的界限的,有时作家很容易陷入某种功利性的创作焦虑中,比如说在判定今天一天过得是否有效时,会想着今天一定要写出来一个东西才行,今天一定要有所产出才行。
张悦然也曾进入一种几乎停滞的写作状态。她发现自己之前所有的对抗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有一个对抗的对象,比如说学校一成不变的规矩,比如说不喜欢的专业。而当自己再也没有任何直接对抗的对象时,竟也一同失去了以往文字表达的张力和内在力量。
2006年,《誓鸟》出版。许多书评人将其视作张悦然的转型之作,纷纷表示期待看到她的下一部长篇作品。但其实那时,张悦然已经开始觉得自己即将进入某种固定的“流水线”,忙碌,但是无力。
“生活不能整天是节目、通告、透支的表达,”张悦然说,“我觉得作为创作者,一定要警惕的是,你可能脱离了真实的生活。”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面,张悦然决定放缓作品出版的节奏,尝试更多她所理解的可以贴近生活本身的事,比如2008年创办《鲤》系列文学主题书,比如2012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开设短篇小说鉴赏等课程。
由于父亲是老师的缘故,家人其实很希望张悦然能够成为老师,甚至在听说她决定去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开心程度,高于听说她新出版了一本书。“他们在乎的是,你有一份稳妥的工作了。”
张悦然身上有一股天然的叛逆劲,从来不是一个遵循父母意见的人。但那时,她开始觉得成为一名老师,是自己能够接受并且胜任的工作。刚好三十岁那一年,她接受了任教的机会,并将此视为自己和父母之间一种心照不宣的认同,像是用行为默认了父母的期许,“这是你们的希望,好吧,这其实也是我的希望”。
在被问到觉得目前生活中大的困境是什么时,张悦然思忖了片刻,回答道:“我在想,我怎么从来没有想要离开北京,去别的地方生活呢?”
从大学毕业后,张悦然就没有离开过北京,甚至连去别的城市定居的念头都不曾有过。她经常看到北京的媒体人毅然决然地去别的城市,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她对这个问题的反应不敏感呢?
唯一可以和“逃离”搭上关系的经历是在2014年,张悦然在《茧》的写作上遇到一个难关,去云南生活了三个月。她在那里没有熟悉的朋友,生活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每天在客栈阳台上写作,写完了出去走一圈,买一个法棍面包或者在外面用餐。白天她会固定去一家人少的咖啡馆,看着店里的姑娘做菜肴和各种点心。
P130-133
在写作这个隐秘世界,听听先行者们怎么说
上海虹桥南丰城,是一个极其热闹的商业区。我经常在周末带孩子到那里参加各种活动。
而作家郭玉洁则在附近租了一个没有网络的小房子,看看书,写写字,偶尔下楼,便是扑面而来的烟火气。
在商业区走来走去的那么多人,大概没几个懂得写作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或许多也只会说,这是写微信公众号的吧?
写作曾是一个闪耀光辉的词语,近年来却让大众感到有点陌生。
“写”是一种动作,而“作”,与其说是创作,倒不如说是“劳作”。只有不断如农人劳作般地写,才能有一二部自感欣慰的作品。这大概也是一些年轻人对写作感到陌生的原因。相比之下,他们当然更喜欢可以唱一首歌就走人的KTV,或者对着一部“下饭剧”刷几条“弹幕”吐槽。
在写作领域,非虚构写作者的人数更少。他们大多脱胎于媒体,在媒体写过“特稿”。而在传统媒体纷纷转型之际,他们的写作开始变得有些游移,同时,在新媒体文本形态的冲击下,他们每个人的写作探索都显得孤独而碎片化。
这本书收集了一批仍然相对活跃并努力探索的写作者。中国三明治为他们做了肖像记录和专访。
作为国内第一个非虚构写作孵化平台。中国三明治在过去的近七年里,一直在构建非虚构写作的生态圈。这些处于生态圈顶端的写作者,未必比他人的生活更优渥闲适,却是对文本与创作孜孜以求的擎火炬者。他们在前面,照亮写作的小径。
我们将他们的故事带给大家,是因为我们深信,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写作这种简单的表达方式,反而有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独特价值。在这个传播途径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的表达潜力都有爆发的可能。
写作是很多人内心需求的一个出口,是一个小径丛生而内有琼浆的隐秘世界,让我们拿起这本书一起来探索其中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