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卡尔著的这本《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介绍了,一百年前,一位名叫凯瑟琳·卡尔的美国女画师,有幸走进中国皇宫并在此生活三百余天。其间,她为慈禧太后陆续绘制了4幅油画肖像;返回美国之后,她又对自己在宫中的特殊经历加以梳理总结,出版了这部反映清宫生活的纪实作品。陌生的异国宫禁,如同一幅鲜活的风情长卷,在这位西方女性笔下徐徐展开。
| 书名 | 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亲历中国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美)凯瑟琳·卡尔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凯瑟琳·卡尔著的这本《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介绍了,一百年前,一位名叫凯瑟琳·卡尔的美国女画师,有幸走进中国皇宫并在此生活三百余天。其间,她为慈禧太后陆续绘制了4幅油画肖像;返回美国之后,她又对自己在宫中的特殊经历加以梳理总结,出版了这部反映清宫生活的纪实作品。陌生的异国宫禁,如同一幅鲜活的风情长卷,在这位西方女性笔下徐徐展开。 内容推荐 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在20世纪初曾创了两项世界性纪录:她是惟一在中国宫廷之内一连待了很长时间的外国人,又是惟一替尚健在的中国后妃画过肖像的人。她于1903年到达中国,花了九个月的时间为慈禧太后作画,并在圣路易斯博览会上展出。她返回美国后,把她的经历写成With the Empress Dowager出版,中文译为《慈禧写照记》。 凯瑟琳·卡尔著的这本《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中展示的,是一个鲜活而客观的,曾经统治中国四十八年之久的女人的另一个侧面,是集君主的铁面与强权、女人的魅力与多情于一身的多面人格。同时书中对深宫御苑中许多秘而不宣,一向不为世人所知的奇人轶事,也做了相当生动的描述。 目录 序言 一九○三年的清宫画像 原前言 我眼中的慈禧太后 第一章 初入宫廷 第二章 泛舟昆明湖 第三章 醇亲王府 第四章 太后的寝宫 第五章 皇后和宫中的贵妇 第六章 慈禧太后的爱犬 第七章 光绪帝的万寿大典 第八章 我眼中的光绪皇帝 第九章 光绪皇帝的万寿大典 第十章 畅游三海 第十一章 极具个性的慈禧太后 第十二章 重返颐和园 第十三章 丁祭大典 第十四章 宫中的太监们 第十五章 慈禧太后的才情 第十六章 太后临朝 第十七章 颐和园 第十八章 中秋之夜 第十九章 颐和园中的游园会 第二十章 颐和园中的闲适生活 第二十一章 欧洲来的马戏团 第二十二章 与众不同的习惯 第二十三章 太后的烦恼 第二十四章 冬天到来 第二十五章 北京杂忆 第二十六章 满族风俗之我见 第二十七章 中国人的送礼之风 第二十八章 紫禁城的冬天 第二十九章 中国的宗教 第三十章 太后往事 第三十一章 慈禧太后面面观 第三十二章 中国的新年 第三十三章 清宫趣闻 第三十四章 送展圣路易斯 第三十五章 别了,颐和园 译后记 慈禧这“老祖宗” 试读章节 第一章初入宫廷 1903年8月5日,是太后首次召见我们的日子。那天一大早,我们便恭候在美国大使馆,以便及时出发,因为从北京城到颐和园路途遥远,坐车需要花上三个小时。和西方一样,严守时间也是东方的重要礼仪。因为画像的时间被定在十一点,这个时辰,是钦天监根据历法进行斟酌,并经过慎重的考虑、磋商,最终定下来的良辰吉日,丝毫不得耽搁,所以我在十点半便要赶到。 早晨七点钟,在使馆卫队的护卫下,我带着绘画用具,与康格尔夫人以及翻译,乘着一辆豪华马车离开大使馆。出了北京城,一路上但见良田肥沃,景色宜人。由于昨晚一直在下雨,空气清新,湿润的青石路面像一条蜿蜒的小河闪着光芒,向远方延展。种着玉米和小麦的农田郁郁葱葱,为阴郁的清晨增添一分生气,时而看到一棵松柏,从一座古刹中伸展出来。远远地可以看到,颐和园坐落在一座山峦之下,与淡蓝色的天空相互映衬,至为恬淡。 离开北京城后不久,便有外务部的卫队迎上前来,随后护行。马车又颠簸了一个半小时,匆匆驶过一处村庄,农人们早已在田间开始劳碌,又经过一座宏伟的喇嘛庙遗址和几座皇族贵胄的私家园林。 渐渐地,颐和园近了,只见殿阁巍峨,气象万千,红墙绿瓦,相映生辉,树木成林,百鸟啾鸣,清雅至极,仿若人间仙境,令人为之神往。 到了近前,我不禁皱起眉头,只见宫墙外坐着许多乞丐,或盲或跛,残状不一,见了我们,纷纷拥上前来,伸手讨要,却早被护卫尽数驱赶。如此景象,在东方专制国度屡见不鲜,也非颐和园前所独有。 每当太后、圣上移驾颐和园,外务部为方便起见,在颐和园大门左侧设立一个临时办公场所,已然沿袭成俗。当我们走下马车时,立刻便有一众官员,带着翻译上前恭迎。 我们在接待室稍待片刻后,一名太监便出来与我们会面,他引领我们坐进覆着红缎的豪华轿子,早有六名轿夫恭候在这里。他们抬着我们由左门进入(正门仅供太后、皇帝使用,以显示其威严),我们便进入了慈禧太后最为钟爱的帧和园里。 沿途景物,殊为罕见,一路上我目不暇接,尚未适应过来,便来到了一座宫殿之前,殿前许多奇花异草,争芳夺艳,美不胜收。落轿后,我们便由众多太监引领着,走进一座大殿,其间虽然人数众多,却是个个噤口不言,只觉鸦雀无声,尽显庄严肃穆。 正入眼帘的是一座朱漆屏障,上面嵌着一方大玻璃,上书朱红“寿”字。这里空间甚小,东西南北不过十余步,而穿过此殿,就是一座大殿。这便是慈禧太后召见我们的地方了。 早有一群格格和宫女恭迎过来,其中便有前裕庚爵爷的夫人与两位女儿——德龄与容龄两位公主。她们曾随爵爷出使法国,那时我在法国学画,偶然与之相识,相处甚睦,如今阔别多日,乍一相逢,不禁喜出望外。两位格格的英文水平炉火纯青,自然而然地充当我与中国人之间的翻译。 此时大概是十点一刻,我们便先在这座大殿中恭候太后圣驾。大家正在谈笑风生,忽然间,大殿中悄然无声,我环顾四周,只见一身材娇小,容貌清丽的女子,正满面春风地问候康格尔太太。 德龄对我小声说道:“这就是太后。”我不由吃了一惊,西方传闻,慈禧太后乃是凶残成性,歹毒刻薄的老妖婆子,怎会是眼前这样一个标致美丽的贵妇人呢? 然而,事实便是如此,眼前这位年轻、优雅、和蔼而又高贵的妇人,分明就是慈禧太后。 在她的身后,站着一个清矍少年,端庄俊雅,却未脱稚气,这便是大清朝的天子光绪皇帝。 在与康格尔夫人互致问候之后,慈禧太后向我看过来,我顿时感到她周身透露出庄严与肃穆。她信步走到我身前,伸出右手,并报以亲切的微笑。我立刻被她的雍容华贵征服,忘记了事前被告知的宫廷礼仪,情不自禁地握了握她那纤纤玉手,放在嘴边轻轻一吻。 事后想起来,这真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行为,一直到礼毕之后,我都在惊诧于她那难以名说的魅力。P1-3 序言 我眼中的慈禧太后 卡尔·凯瑟琳 在世人眼中,慈禧太后是一个性情暴戾、阴险恶毒、睚眦必报、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泼妇。这种观点在最初也影响着我,然而当我见到她后,这些印象立刻被颠覆了。她待我殷勤周到,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使我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她专门为我安排一座宫殿,以使我可以安心自在地生活工作,至于画画所需,更是事无巨细地安排到位。是以我在清宫的这段日子,可以安心地从事绘画,一共成就了四幅作品,其中一幅便是在圣路易斯博览会上参展的。 我在东方宫廷中的这段生活,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经历,非但外国人没有,即便是中国人也很少经历。但我离开宫廷不到数月,本不打算将所见所闻公之于众。因为,慈禧太后待我如此周到,其他人也待我如同家人,亲切备至。我觉得我有义务报答他们的善意,而不是将这些宫闱秘闻公之于众。这既是对他人的回报,也是对中国风俗礼制的尊重。 但是,当我回到美国后,报纸上经常出现许多关于我的报道。这些报道真是无中生有,信口雌黄。有的说慈禧太后本来是又老又丑,曾对我进行威胁,逼迫我将其画得年轻漂亮,而且落笔之后,不许我有任何修改。至于伦敦的《泰晤士报》更是耸人听闻,在他们笔下,慈禧太后是一个有着虎狼之心、残暴成性的老女人,卡尔小姐数月来伴驾随行,颇有感触。 当我看到这些文章时,真是愕然不已。天地良心,我从未有过如此荒谬绝伦的想法,更遑论将其公之于众。有道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诸家报纸转载抄袭,添油加醋,谓之绝非空穴来风,查有实证。有道是“三人成虎”,民众也跟着人云亦云,说得越来越玄乎,大有蔓延之势。 本来,面对这些谣言,我大可置之一笑,不予理睬。然而,事关他人清誉,容不得我再缄默下去。是以我要挺身而出,与谣言斗争到底,还公众一个真相。其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将我在宫中的所见所闻,写作成文,公之于世。 毫无疑问,一旦本书问世,必然会引起我的中国朋友的关注,也许会冒犯她们,她们可能根本不想理会书中的内容,仅仅因为我将她们的宫闱之事公布出来,而埋怨于我。倘使慈禧太后以及宫中的贵妇们听说此事,想来会盛怒不已,怨我“恩将仇报”。在古老的中国,人们极为看重礼法制度,不得对皇亲贵胄妄加议论,违者则以“大不敬”论罪,轻者受刑,重者则有诛族之罪。是以历代中国帝王的生活起居,常人都不敢妄议,更是被律例所禁止的。 因此,本人的拙作,即使对慈禧太后滥加饰美之词,也无法弥补我的“大不敬”之罪;而读者则会误解我的本意,以为我是在向慈禧太后献媚。值此两难之地,我真是不知所措。然而,本人心意已决,决意将此书付梓出版,不求流芳百世,但求无愧于心。只想把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一个真实的大清内廷,展示在世人面前。是非功过,任由他人评说。 对于义和团运动,大内之间经常有人作为谈资而提及。说起当年的情形,大家也毫无避讳。我耳闻目睹,也颇知道一些掌故,觉得若是能奉献出来,也能为史学家提供一些资料。 一位哲人曾说过,“倘若你想了解一个人,莫过于先去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正因如此,我想,数月以来,我身处大内之中,所见所闻,对了解慈禧太后应该很有帮助。 我想,拙作对于了解清宫内廷,应该有点帮助。因为我是唯一一个走近慈禧太后生活的西方人,我曾处在她的角度,去观察周边的事物,我也亲身体验到了许多风俗礼节。当然,在当今的世界上,天资聪颖的汉学家比比皆是,本人在中国待的时间毕竟有限,再加上天资愚钝,泽笔芜陋,实在是贻笑大方。 由于我在中国仅仅待了九个月,无暇对这个古老的国度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为了使拙作能够有些深度,我曾翻阅过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希望对我的写作能有些帮助。很多事物,千百年来已经沿袭为传统,在中国人看来是合乎情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从未考虑过这些传统的根源所在。我更不可能寻根追源,进行学术般的考究。以我的粗浅,只能将我的所见所闻记载下来。尽管这可能会引起清廷的不满与反对,但我依然希望能借助拙作来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以下便是一个谨慎的画家质朴无华的描述,如果有描述不够全面的地方,还希望广大读者能够谅解,报以宽容的微笑。 后记 慈禧这“老祖宗” 陈述 解读中国近代史,慈禧太后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曾几何时,我们通过书籍以及影视作品,对慈禧太后形成一个深刻的固定的印象,她是一个骄奢淫逸的人,她一顿饭要吃一百多道菜,她的衣服不计其数,她的用度惊人得奢华——仅仅从慈禧太后死后的陪葬品便可窥出,这位太后生前过着如何奢侈的生活。他的心腹太监李莲英曾亲自参加了慈禧棺中葬宝的仪式,在李莲英和他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慈禧棺内,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镶有大小珍珠12000余粒、宝石85块、白玉200余块。锦褥之上铺着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丝褥上铺珍珠2400粒。慈禧尸身上盖有一条织金陀罗尼经被,被子用明黄缎捻金织成,织有陀罗尼经文25000字,经被上还缀有800余粒大大小小的珍珠。入殓时,慈禧头戴镶嵌珍珠宝石的凤冠,凤冠上一颗重达4两的珍珠,大小如同鸡蛋差不多;慈禧口内还含一粒夜明珠。据传,此夜明珠在夜间能在百步之内照见人的头发;慈禧脖颈上有朝珠3挂,两挂是珍珠所制,一挂是红宝石所制;慈禧全身穿金丝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足蹬朝靴,手执玉莲花一枝。慈禧身旁还陪葬着金、玉佛像,以及各种宝玉石、珊瑚等。据说,当宝物殓葬完毕后,送葬的人发现棺内还有孔隙,就又倒进了4升珍珠和2200块红、蓝、祖母绿宝石。慈禧棺内最珍贵的陪葬品是什么呢?据传闻,是用白玉雕成、号称可以“烟云流动”的九玲珑宝塔。慈禧棺内还有4个翡翠西瓜,两个绿皮白籽黄瓤,两个白皮黄籽粉瓤,仅这几个翡翠西瓜,价值就达600万两白银。 同时,她还是一个祸国殃民的人,在她的统治期间内,签订了许多卖国条约,割地赔款不计其数。面对日本人的虎视眈眈,她挪用北洋海军的经费,为自己筹办六十大寿,导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留下了“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的骂名,也是从那时起,日本开始不断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苦难;面对维新派的救国图强,她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手段,囚禁了光绪皇帝,逼走了康有为、梁启超,杀害了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再度使中国陷入泥潭之中。不久,因为她的颟顸昏聩,终于招来了八国联军侵华,签下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她那不知廉耻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言论,更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慈禧还是一位善于操弄权术的女人,辛酉政变,她联手慈安、奕诉击败了顾命八大臣;之后,慈安神秘死亡,奕诉被她架空,其余的王公大臣在她面前无不战战兢兢;她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在她的高压之下不堪重负,郁郁而终——当然,他的死亡至今还是一个谜团,她的亲外甥光绪也在她的淫威下一生抑郁寡欢,而这位皇帝的死亡,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极大的谜团。 然而,若从另一面看,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应付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也有人认为,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百日维新改革速度过快,根本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即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动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端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四十八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对当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歪风,慈禧于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笔者认为,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人物也绝不能脸谱化,作为一个人,她是生动的、丰满的、复杂的,我们在认识慈禧太后这个近代史上的举足轻重的人物的时候,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认识。而本书,则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 本书作者,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1858—1938年),中文译作柯姑娘。20世纪初曾创了两项空前绝后的世界性纪录:她是唯一在中国宫廷之内一连待了很长时间的外国人,又是唯一替尚健在的中国后妃画过肖像的人。 “柯姑娘”——当时宫廷内外对卡尔的一致称呼——一个美国人给西太后画像,这在当时听起来似乎是异想天开的一件事,所以能得以实现,不能不归功于康格尔夫人。 卡尔1903年来华,是当时中国海关税务司柯尔乐(Francis Augusta Carl)的姐姐。在上海逗留期间,卡尔收到美国驻北京公使夫人康格尔的来信,信中谈到中国的慈禧皇太后正欲请人为其画像,问其是否愿意前往北京,进宫承担此任。并说如果这件事能办成,她还希望慈禧太后能够同意把画像送到圣路易斯博览会去参展。夫人认为此画定会引起美国人的兴趣且令世人瞩目。对这样的事,康格尔夫妇自然会努力促成。康格尔夫人曾有机会多次见到太后本人,因此她认为外面的人如能亲眼目睹慈禧太后的真实肖像,或许会改变对太后抱有的偏见。 卡尔很快给康格尔夫人写了回信,表明自己非常愿意进京为太后画像,将在上海恭候她的安排。后康格尔夫人又告诉她说,画像之事已定,太后准备召见画师,并择吉日动笔。然而,中国官场风气一向拖沓,直到7月,康格尔夫人才收到外务部的正式文书:请康格尔夫人携美国画师卡尔小姐,于8月5日一同进宫觐见,并于即日开始为太后画像。接到康格尔夫人的通知,卡尔于7月29日离开上海前往北京,在美国公使馆受到了康格尔夫妇的热情款待。8月5日那天,在康格尔夫人的引领下去颐和园参见了慈禧太后。 以外国人的身份进宫为太后陛下画像,在中国悠悠历史长河中,实属破天荒之举,概无先例可循,处处无所适从。卡尔到颐和园参见太后时,不知道可以请她出面画上几次,也没有人能明确告诉她一点儿有关画像的事。一切都是未知,一切均取决于太后的意愿,接下来其将受到怎样的待遇,又将如何开展工作,都要受这位显贵的太后各种古怪念头的支配。 原定画两次的,结果一发而不可收,一直画了九个月。这期间她大多数时间都在宫里。九个月的宫廷生活不仅使卡尔完成了四幅西太后的肖像,以及从未公开的七幅格格肖像,更重要的是她与慈禧太后的亲密接触,促使她完成了这部稀有之作——为世人真实地展示了没落前的大清帝国谜一般的宫廷暮霭和谜一般的慈禧皇太后的私密生活。 卡尔以观察统治者的眼光去解析慈禧,却在政务之外,看到了一个女人对容貌的关注和对服饰的考究;她曾以揣度一位七旬老人的心态去接近慈禧,却在年龄之外,感受到一种旺盛的、孜孜不倦的好胜之心……在卡尔眼中,她严厉、专横,同时又通达、聪颖。书中展示给大家的,是一个鲜活而客观的,曾经统治中国四十八年之久的女人的另一个侧面,是集君主的铁面与强权、女人的魅力与多情于一身的多面人格。同时书中对深宫御苑中许多秘而不宣,一向不为世人所知的奇闻轶事,也做了相当生动的描述。 这位女画家对慈禧推崇备至,认为她待人和蔼可亲,举止高贵得体,谁见了都喜欢。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她是外国人,又是慈禧的座上宾,对宫闱秘事知之不多,就算知道,也不会有什么深入的了解。不过笔者认为,对于历史人物,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不是什么坏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