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堪孤独就无法脱离庸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叔本华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我们承受不幸,皆因我们无法忍受孤独。一个人也要活得像一支队伍,身穿抵抗命运的铠甲,手执对付困难的武器,独自和生活战斗。

哲学大师叔本华执笔40年,在《不堪孤独就无法脱离庸俗》一书中,他结合6大主题:健康、财富、荣誉、名声、人情冷暖、待人接物,讲透孤独的本质。

他的这些经典散文,不论是文字感觉,还是思想深度,都足以带来令人惊喜的生活启示和力量。

本书文笔流畅、智慧冷俏、禅意隽永。适合各年龄段读者阅读,是迷茫者的灯塔之书。

内容推荐

没人能陪你到永远,每个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光。诗人歌德说:“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正是这样独处的时光,给了我们沉淀的机会,而沉淀之后的思维是清明。

在《不堪孤独就无法脱离庸俗》一书中,叔本华把自己毕生的生活经验、佛教的基本信条与欧洲的人生哲理熔于一炉,阐述了孤独与庸俗的本质及美好生活的艺术,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极为接近,如健康、财富、荣誉、名声、待人接物等需要遵循的原则。书中含有作者深刻的自我剖析和感悟,以及由此而来的坚定与自信、清醒与睿智,堪称青年的药、中年的酒、老年的茶。

目录

第一章 幸福的三个真相

第二章 美好的品格

第三章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第四章 在痛苦与厌倦之间来回摆动

第五章 智慧愈高,愈不合群

第六章 享受闲暇

第七章 没有真正的需要,便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第八章 庸人的烦恼

第九章 人的财富

第十章 贪恋赞美是获得智慧的绊脚石

第十一章 与廉价的骄傲说再见

第十二章 官位的问题

第十三章 荣誉的本质

第十四章 名声:耐得住沉寂才能不朽

第十五章 张怀抱接纳痛苦

第十六章 人性中的黑暗

第十七章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第十八章 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附录 叔本华年谱

试读章节

自给自足,无所欲求,能体会到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我拥有的就是我的全部”——这便是关于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幸福属于那些懂得知足的人。”而且在尚福尔那措辞极为巧妙的话语中也出现过同样的思想:“幸福的获得绝非易事,它不在别处,只存在我们自身。”

因为,一个人除了他自己以外,不能放心地依靠其他任何人。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生活给人所带来的困难和不便、烦恼和危险也是难以胜数且无法避免的。

追求幸福的方法,没有比追求世俗的狂欢和享受奢华的糜烂生活更错误的了,因为这一切都只是把我们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而其结果也必然会是不断的失望和接踵而至的幻灭感。这样的生活也必然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欺骗。[就像我们的衣服遮盖了我们的躯体那样,谎言也为我们的灵魂蒙上一层面纱。面纱始终是存在的,并且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经常猜到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就像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衣服大小来判断他的体型一样。——原注]

一切社会必然包括——作为其生存的首要条件——成员之间的互相适应和社会对其成员的制约。这意味着,社会的规模越大,越令人乏味。

生活在社交当中的人们必然存在成员之间的互相适应和社会对其成员的制约,这也是组成社交群体的首要条件。而整个社会群体的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作为真正的自己。一个不喜欢独处的人,也必然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真正自由的。压抑和紧张如同社会必然属性一样,使人无法摆脱。个人的独立性越强,就越难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做出牺牲。一个人面对孤独是喜爱、忍受还是逃避,要看他的个人价值在哪儿。可怜的人感受到的是自己的苦难和不幸,而有智慧的人却喜欢这种孤独的崇高和伟大。简而言之,每个人都只会成为他自己。

进一步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大自然中处于较高的级别,那他自然就会感到孤独而且不可避免的。如果他周围的环境并没有使他感到孤独,那这样的环境就是不适合他的。因为,他不得不面对许多性格与能力不同的人,那些人扰乱他的心神,破坏他精神的宁静。最后,他会失去自我,却没有东西能来弥补他的损失。

虽然大自然在人与人的道德与智力方面设定了巨大的差异,但是社会却对这些差距一视同仁。甚至,它还设立了种种人为的差别——社会地位和等级,这种等级的差别却往往与那些大自然设定的差异背道而驰。这种差异的结果就是,提升了那些被大自然置于较低地位的人,贬低了那些受到大自然青睐的人。因此,后者通常愿意社交,而人多势众的平庸者把持统治地位。

在社会中,对才智卓越之人最大的伤害就是权利的平等,因而导致人们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要求平等。而同时,能力的不平等则意味着他们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所谓的“文明社会”承认一切权利和要求,唯独不承认智慧。天赋的智慧似乎成了一种被禁止的东西。社会要求人们对各种各样的愚蠢和麻木、堕落和沉闷表现出无限的耐性,而个人的美德若要表现得体就不得不以谦卑的面孔出现,或者完全将自己隐藏。因为才智和思想的优越性,其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他人的冒犯和损害,尽管它并非出于本意。

在所谓“文明社会”中,最糟糕的不仅仅是它把我们与那些不值得我们称赞或喜爱的人放在一起,而且还在于它不允许我们拥有自然的、真正的自我。相反,它还强迫我们迎合别人,扭曲、萎缩自我,甚至完全改变自己的模样。只有在有思想、有才智的社会群体才会有充满智慧和思想的交谈——无论是严肃的还是幽默的。但一般人的眼里,它则是枯燥无味、深恶痛疾的。因此要和这些人相交,就必然变得平庸、狭隘。这就需要极度自我否定,甚至不得不放弃四分之三的自我,来融入他们。当然,我们为此而获得的他人的好感,算是弥补我们的一部分损失。但是,一个人拥有的价值越多,就越会发现这些都是多么的得不偿失,而获利的永远是对方。人们通常都是不知道感恩的,也就是说,他们除了把无聊、烦恼和不快,或者自我否定强加给我们之外,别无他物可以补偿。这便是大多数社会群体的实质。放弃它以换取孤独,那便得到了莫大的好处。

不仅如此,由于真正的、有内涵的精神和思想着实难得,即便偶然出现了也很少有人能看到。为了替代它,人们就任性地随意采用了一种虚假的、世俗常见的方式,并作为一种传统在高等的社会圈子里流传着,并像一个个暗号一样可以随时发生变化。这就是上流社会所谓的时尚或流行。但是,这种优越感一旦撞上了真正的优越,那它的所有缺点都会暴露无遗。进一步说,就是“当时髦进入时,常识也就引退了。”

P158-161

序言

欧洲的19世纪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政治上拿破仑想施展宏图大略,可惜滑铁卢战役的失败,粉碎了他的美梦。文学上德国有歌德倡导的狂飙运动,俄国出现了几位永垂不朽的文坛巨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屠格涅夫。音乐上贝多芬、瓦格纳、柴可夫斯基为人类音域世界创作出优美深邃的作品。哲学上,康德完成了批判哲学,黑格尔在柏林大学高举着“存在即合理”的旗帜,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将东西哲学会通在一起的天才哲学家出现在哲学舞台上,他是有“悲观主义大师”之称的阿图尔·叔本华。

1788年2月22日生于德国格但斯克的叔本华,从很小的时候起,长者就看出,以他的心灵和性格,他将来注定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中国的林黛玉看到落花流泪,德国的叔本华小时候遇到悲惨的事物就要沉思良久:世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悲惨的事物呢?这个世界为什么充满着那样多的不幸呢?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何在呢?我们与世界其他事物的关系如何呢?从小就充满许许多多问题的叔本华,终于找出了确切的答案,世间许多的不幸、痛苦、荒谬和矛盾表现的根由,原来是盲目的意志,由意志所展示的内容不过是一种表象。就这样,1818年叔本华完成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巨著,这时他只有三十岁。

叔本华的父亲是一位绅士型的成功商人,具有世界性视野,深受精神文化的影响,爱好旅行和伏尔泰的作品,他对自己的唯一香烟传承人叔本华的希望是很大的,一方面把自己的爱好灌注到叔本华的脑海中,另一方面希望叔本华也成为一位商人。但是,叔本华的兴趣和志向,注定不能实现父亲的希望,叔本华的深厚心灵,是一定要成就一种哲学的,他超凡脱俗的性格,决不能在十里洋场中虚耗年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叔本华毅然地断绝了海因里希的香烟,一生没有结婚。这是因为在叔本华看来,人生之不幸,正在于父亲有后。

叔本华的母亲约翰娜,颇有文才,是当时一位小有名气的描写风花雪月的小说作家。不幸的是她比自己的丈夫小二十岁,由于年龄悬殊,她的婚姻花好月不圆。传说海因里希在精神上有一点不稳定的悲观气质,1805年海因里希淹水灭顶,传闻是自寻短见,颇为自负的约翰娜就成为年轻美丽的寡妇了。

有人说叔本华悲观哲学的形成与他父亲的悲观气质不无关系。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当然很大,不过我们不要完全信赖个人的思想与性格完全是由遗传和环境来决定的。释迦牟尼身为王子,环境不可谓不好,他的小乘思想就是从悲苦中看世界,而他的父亲并没有悲观的气质。天才型的人物有他自己的生命潜力,叔本华若不是天才,就决不能在三十岁时完成那样深厚的哲学著作。

叔本华在英国受过一段时期的教育,受英国思想倾向的影响,他在思想着落上也就要求客观和合于事实,在文章遣字用词和技巧上也表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风格。叔本华认为只有烦琐、不清晰而又乏味的思想,才要使用一些暖昧堂皇的名词,这就像丑妇需要浓妆一样,天生丽质的俏佳人就用不着俗气的胭脂花粉了。

爱好自由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一种权利。1793年普鲁士占领格但斯克(后又改称为但泽),叔本华一家为了自由,从但泽搬到汉堡。父亲去世后,约翰娜便从汉堡搬到莱比锡西南的一座城市魏玛。魏玛是一个民风淳朴,为当时德国知识分子所向往的文化城。约翰娜的寓所很快就成为该地的知识分子休闲俱乐部。许多文学家和音乐家常常聚在约翰娜那里,舒展心灵,放论古今。施莱格尔和格里曼兄弟是约翰娜的常客,狂飙运动大师歌德也常和她聚在一起。约翰娜自己既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浪漫小说家,长于交际,当然容易受文化界的欢迎。虽然如此,当时与她相识的一些人却说她是“没有灵魂的女人”。她不但是“没有灵魂的女人”,而且是“硬心肠的女人”。由于约翰娜的这种气质,她不但不欣赏她的儿子叔本华对世界的痛苦和人类的不幸所具有的一种天才式的领悟能力,反而说叔本华有一种她所认为的病态,那就是叔本华在一般十六岁的孩子还是无知的时候,就喜欢默想世间悲惨的事物。

……

说叔本华反理性及否定人类理想文明,这要看从什么样的观点来论理性。当然从叔本华哲学系统来看,他是没有肯定人类有什么理想文明的,在历史上欧洲所强调的进步观念究竟给人类带来多少幸福,是值得我们怀疑的。事实上,我们从历史上,尚未看到什么理想文明,而从人性上也展望不出未来有什么理想文明,近代一切进步主义的结果,只不过是造成灾害更大、强度更深的暴力主义而已。正因为叔本华透彻地看出了人类历史的这种发展,他才正确地论断人的行为,并不是由理性来支配的。如果说叔本华反理性是反对人类并无建立先验自明知识的能力,叔本华的这种反理性的立场也就并没有什么过错了。

17世纪以前欧洲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家从所谓自明的真理出发,来说明宇宙和证明神的存在,这种不合客观事实的方法是叔本华深恶痛绝和反对的。这种反“传统理性”的立场,并不是自叔本华始,叔本华之前的休谟和康德,本就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已经明明白白指出在知识上传统的理性主义完全缺少认知理据,而休谟打破传统因果论,在西方哲学上实是一件大事,然而,人们却不说康德和休谟是反理性主义者。从知识立场来反对传统理性主义者所持的“理性”固然说不上是反理性的,实际上“理性”一词在哲学上从来就未清晰地界说过,既然如此,我们就说不上叔本华是反理性的。

如果说“理性”一词意为一个理论或命题合乎事实,有所指,能为人接受和通晓,则叔本华可说是最具理性的。当然我们这样来肯定叔本华的思想,并不意味叔本华的思想全无缺点或他的哲学系统毫无可批评的地方。

这本《不堪孤独,就无法脱离庸俗》原文本是沙德尔斯从德文本译的英文本。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人生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在此书英文本中有一些德文诗和原注,为了适合我国的读者和行文的方便,我把那些注解和德文诗都省掉了。有时叔本华也引用一些前人的话语,除了德文外,有些是拉丁文或是法文的,我也都省掉了,有时也采取意译而不用直译的方法。

另外《张怀抱接纳痛苦》一文,是译者从叔本华另一原著中抽出改写的。《不堪孤独,就无法脱离庸俗》一书中,叔本华把自己的哲学应用到生活上,处在当今纷纷扰扰的世界中,读了这本书后,我们究竟如何生活,也许可得一借鉴。译文有什么错误或疏忽的地方,敬请读者指教。

张尚德

19722年3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