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实的一战历史》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通俗性读物,是《这才是真实的二战历史》的姊妹篇。由资深世界近现代史专家赵文亮、崔美撰写,内容丰富,结构完备,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晰,是军事及世界近现代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手头必备的一部好书籍。
| 书名 | 这才是真实的一战历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赵文亮//崔美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才是真实的一战历史》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通俗性读物,是《这才是真实的二战历史》的姊妹篇。由资深世界近现代史专家赵文亮、崔美撰写,内容丰富,结构完备,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晰,是军事及世界近现代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手头必备的一部好书籍。 内容推荐 赵文亮、崔美著的《这才是真实的一战历史》与《这才是真实的二战历史》是姊妹篇。由起源起因篇、战略战役篇、政治外交篇、武器装备篇、功臣罪魁篇和结局影响篇六大部分组成,分别选取一些对大战的起源、进程及结局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事件、人物、战略、战役、武器、会议、条约等进行专题评介。内容森罗万象,是大众了解一战历史的好读本。 目录 一、起源起因篇 一战的政治经济基础——帝国主义 一战的社会心理基础——极端民族主义 俾斯麦大陆政策的核心——大陆联盟体系 一个暂时的利益共同体——三国同盟 公开挑战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威廉二世的“海洋政策” 英德矛盾的催化剂——海军军备竞赛 制止军备竞赛的闹剧——海牙国际和平会议 体现英国霸权实力的外交——“光荣孤立”政策 从局部走向世界的争霸之战——美西战争 日本称霸远东的国策——大陆政策 熊与武士的争霸之战——日俄战争 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盟——三国协约 潘多拉魔盒的开启——波斯尼亚危机 法德两次差点擦枪走火——两次摩洛哥危机 一战的催化剂——“大塞尔维亚主义” 一战“火药桶”的形成——两次巴尔干战争 战前反战运动的突出成果——《巴塞尔宣言》 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一战是这样酝酿起来的——“七月危机” 二、战略战役篇 设计周详的作战蓝图——“施里芬计划” 低地国家的陷落——列日战役 德军的“滑铁卢”——马恩河战役(1914年) 德军在东线的首次胜利——坦能堡战役 奥匈帝国“垂死挣扎的开端”——加利西亚战役 改变西线战争样式的战役——第一次佛兰德战役 开创新纪元的登陆作战——加里波利战役 一战的“绞肉机”与转折点——凡尔登战役 伤亡惨重却“无果的战争”——索姆河战役 东线规模最大的战役——戈尔利采战役 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大搏杀——日德兰海战 斩断大英帝国的海上生命线——“无限制潜艇战”与反潜作战 压倒同盟国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亚眠战役 三、武器装备篇 收割生命的“死神镰刀”——马克沁机枪 大炮巨舰时代的标志性军舰——“无畏”号战列舰 空前绝后的超级巨炮——“巴黎大炮” 闪亮登场的“陆战之王”——坦克 一战中产量最大的坦克——“雷诺”式坦克 大放异彩的“空中女皇”——“齐柏林”飞艇 令协约国胆寒的“福克式灾难”——“福克”式战机 一战的“终极武器”——化学武器 四、政治外交篇 原子弹诞生前最大的爆炸——哈利法克斯大爆炸 意大利背信弃义之源——《伦敦条约》 基于国家利益的“不偏不倚”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 美国为参战找到了借口——齐默曼电报事件 德国灭绝人性的犯罪行为——“卢西塔尼亚”号事件 进步主义者的“美丽新世界”——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 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中国参战 在一战中展现中国的存在感——赴欧华工 一战促成的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来自苏维埃政府的善意——《和平法令》 为退出战争付出的代价——《布列斯特和约》 西方鼓动下的反苏维埃行动——捷克军团叛乱 糊弄人的文字游戏——“贝特曼和平宣言” 日本独占中国的尝试——“二十一条” 美日牺牲中国达成的妥协——《兰辛——石井协定》 日本史上规模最大的暴动——“米骚动” 埋葬第二国际的“革命”行动——“革命护国主义” 五、英雄罪魁篇 赢得一战的协约国军总司令——法国福煦元帅 颇具争议的战时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老虎”总理的多面人生——克列孟梭 人称“迟钝将军”的法军总司令——约瑟夫·霞飞 缔造国际联盟的理想主义者——伍德罗·威尔逊 俄军战时英雄和“闪电战”创始人——布鲁西洛夫 集英雄与卖国贼于一身的复杂人物——贝当元帅 狂妄好战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东普鲁士的救星”的奇特人生——保罗·冯·兴登堡 虽称“天才”却命运不济的奥匈总参谋长——弗兰茨·冯·赫岑多夫 末代沙皇及其悲惨结局——尼古拉二世 挑战英国霸权的德国“公海舰队之父”——提尔皮茨 六、结局影响篇 奥匈帝国在革命中土崩瓦解——“秋玫瑰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贡比涅停战协定》 战胜国的狂欢盛宴——巴黎和会 唤醒远东沉睡的雄狮——五四运动 纳粹据以夺权的谎言和手段——“匕首暗算说” “永久和平”新秩序的构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追求世界和平的理想主义尝试——国际联盟 殖民地换了新的主人——委任统治制度 纳粹侵略战争的理论基础——鲁登道夫的《总体战》 对空中战场的敏锐预言——空军制胜论 预言机械化部队的横空出世——坦克制胜论 试读章节 一战的社会心理基础 从战争爆发的角度来看,极端民族主义是一战爆发的催化剂。德国是极端民族主义的首倡者,而法、俄等国不甘其后,共同推进了该主义的恶性演化。 德意志人自视为“纯种”雅利安人的后代,强调自身血统的纯洁和高贵,认为自己的民族光荣而伟大。普法战争中德国的胜利使德意志人的民族主义意识更加强烈。尔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统一后的德国经济迅速崛起。到19世纪末,德国经济实力已经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大陆头号经济强国。此时的德国可以说是头颅高昂、傲视一切,但作为一个姗姗来迟的角色,它举目四望却发现在瓜分世界的盛宴上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于是,原本推动国家统一的民族主义被注入了“铁和血”的变异基因而成为帝国争取“阳光下的地盘”的助推器。然而欧洲东部以俄国为首的泛斯拉夫主义,则大力宣扬斯拉夫民族优越论,宣称其他欧洲文明已经枯竭,未来属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人。泛德意志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俄、德关系迅速恶化。而法国因在普法战争中失败而日益增长的复仇情绪在这时也开始显山露水。这隐约地显示了战争的即将到来。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曾在1913年指出:“欧洲大战迟早会爆发,焦点将是日耳曼民族与斯拉夫民族之间的斗争。” 一战爆发前,欧洲各国思想界、理论界为迎合广大民众的心理,纷纷成立民族沙文主义团体,与国家政权结成联盟,不断发出极端民族主义的呼声,实现了民族主义的政治化、政权化。 在德国,1894年改组成立了泛德意志同盟,拥有包括海军协会、殖民地协会、德国东部边境学会等数量众多的下属组织。其成员也是鱼龙混杂,除了大垄断资本家、政府官员、军官与知名议员、律师、牧师外,还包括所有主要报刊的主笔和大量知名教授,成为直接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力量第二体系”。他们极力宣传极端民族主义,反对一切阻碍民族主义发展的流派;在所有邦国中大力培植支持德意志极端民族主义者,呼吁一切德意志人为维护民族特性而斗争;支持政府在欧洲和海外推行强有力的扩张政策。早前在德国大学生联合会等影响下成长的新一代极端民族主义者,战前也几乎遍布一切政治派别,充斥于帝国的众多领导岗位。在其引导下,德国极端民族主义言论不断涌现,为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的“合法性”寻找外衣。他们认为,德意志民族“在精神方面所创造和拥有的一切都具有世界意义,德意志的衰落意味着全部文明不可弥补的损失”。1914年战争爆发后,一位德国科学家对美国记者欧文·科布说:“我们德国人是欧洲最勤劳、最诚挚、最有教养的民族。德国文化将照耀全球,战后不会再有其他文化能与之媲美了。”在德国,许多普通民众声称,要把对法国人的仇恨教给儿子,教给民族的下一代。战争爆发前夕,“寡妇已把最后一个儿子送上了前线;每个年轻的姑娘带着骄傲的眼泪和痛苦离开了她亲爱的人……所有的人都希望去训练、武装自己,为祖国而战斗和牺牲”。德国统一时激动人心的一幕仿佛再现了!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到处写着“去巴黎吃早饭!”“一刺刀挑死一个法国人!” 此时的法国,民族复仇主义也进一步活跃,激进分子竭力利用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在民众中煽动对德复仇情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都德的《最后一课》,在当时拨动了无数法国人的心弦。一批极端民族主义者主张强硬外交政策,攻击法国政府在摩洛哥问题上对德妥协的态度,鼓吹对德战争。在巴黎,宣传和平主义的社会党领袖、议员饶勒斯,由于一再呼吁欧洲所有的社会党人团结起来反对战争,竟于1914年7月31日被一个法国极端民族主义者刺杀,这足见极端民族主义在当时法国的狂热。、 俄国政府同样看到了泛斯拉夫主义对于建立庞大的斯拉夫帝国中的好处,沙皇尼古拉二世认为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有必要鼓动民族的“爱国主义”舆论,有必要进行一场战争使民众忘却日俄战争的灾难。 英国远远说不上是军国主义国家,但是在萨拉热窝事件后,人们纷纷给唐宁街10号首相府和下议院写信,表示不要被德国的威胁所吓倒。1914年8月一战爆发时,人们自发上街庆祝,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欢声雷动”。甚至女权运动领袖爱米琳·潘克赫斯特也来到街头演讲,呼吁人们支持英国政府的战争政策。 P10-12 序言 20世纪上半叶,接连发生了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人类文明处于毁灭的边缘。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是非常全面和深刻的,甚至有的影响至今犹存。 自战争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历史学家们出于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担忧,一直对其进行着研究和思考,从而使两次世界大战成为学术界的热门研究领域,至今热度不减,并推出了琳琅满目的著述。具体到中国,学术界对两次世界大战也非常重视,至今已经出版了数以千计的相关图书。这些图书的出版,对于世界大战知识的普及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这些图书大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么太注重可读性、趣味性,具有“戏说”“演绎”的特点,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使读者不可能了解真实的世界大战;要么专业性、学术性太强,具有“学究式”“学院派”的特点,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也就是解决可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问题,我们编写了这两本书:《这才是真实的一战历史》和《这才是真实的二战历史》,均由起源起因篇、战略战役篇、武器装备篇、政治外交篇、英雄罪魁篇和结局影响篇六个部分组成,分别选取对大战的起源、进程及结局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事件、人物、战略、战役、武器、会议、条约等,进行专题评介。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尽量较为详尽地介绍每个专题的来龙去脉,而且尽可能结合学术界的观点,得出我们自己的结论,从而使广大读者在阅读之余回味和反思。假如能够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将是非常欣慰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书内容庞杂,加之时间和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不当甚至舛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谅解和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