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一个知青群体,刘云普主编的《青春家园的岁月(回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9团武装2连知青生活)》用流畅优美的文笔和精彩的图片表现出了一代青年人的高尚的精神风貌,以及豁达的人生观。是传递正能量的绝佳读本。这本回忆录记叙了他们的青春回忆,记载了战友之间建立的深厚感情。
| 书名 | 青春家园的岁月(回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9团武装2连知青生活)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是一个知青群体,刘云普主编的《青春家园的岁月(回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9团武装2连知青生活)》用流畅优美的文笔和精彩的图片表现出了一代青年人的高尚的精神风貌,以及豁达的人生观。是传递正能量的绝佳读本。这本回忆录记叙了他们的青春回忆,记载了战友之间建立的深厚感情。 内容推荐 刘云普主编的《青春家园的岁月(回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9团武装2连知青生活)》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9团武装2连知青们的回忆录。这些当年意气风发,如今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们饱含深情地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表达出了为祖国屯垦戍边无怨无悔的情怀,表现出了乐观向上的豁达人生。读来感人至深。 目录 岁月记忆篇 绥滨农场图 绥滨农场概况 武装2连简史 北江打渔队、武装2连位置图 真情感言篇 绥滨农场领导为各地知青题写的赠言 在与原武装2连返乡知青座谈会上的讲话 绥滨农场召开原武装2连知青座谈会 深情话语忆当年 灌区篇 连队的那些小青年 北大荒,我心中的太阳——献给知青的蹉跎岁月 一次军事比赛 军号嘀嗒 武装2连的二三事 我和我的4排战友们 武装2连随想 苦练杀敌本领 我们曾经这样走过 西山墓地一块碑 终生难忘的武装2连 会战消力池挡水墙 救牛 知青年代的几段记忆 连队往事 怀念战友 我差点没了十指 我们上山去伐木 兵团的特殊连队 我是通讯员 我在武装2连的几件事 忆往事 北大荒之恋(诗六首) 武装2连生活掠影 编土篮子 一碗病号饭——清明时节缅怀战友小丑 当紧急集合号吹响 “三里”外号的由来 迷路 难忘的伤痛 思绪回想 大蒋——纪念战友蒋正华 小贾——纪念战友贾以文 修鞋 不能忘却的纪念 战备值班的日子 生死搏斗的一天 实现愿望 建前池 我在2连的狗伙伴 岁月的记忆 岁月诗歌——连队情 谈谈我俩的事 铲地 说说我的哥哥 有惊无险的一夜 一双尼龙丝袜 往事日记 难忘的记忆 武装2连记事 不该响的枪声 武装2连,我们曾经的青春家园 那难以忘怀的岁月 下山路上 “实战”演习 “百发百中” 北大荒记忆 2连记事 恩怨 大宝趣事 连队那点事 难忘北大荒的岁月 汗洒北疆青春无悔 我当车老板 忆李凤林 磨炼 当卫生员的那些事 进山“倒套子” 几件憾事 战友信件摘录 北江篇 依依难忘的北江 连队的军马 灭火救“罗马” 那夜狗狂吠 黑龙江上的护航 北江打渔队轶事 放排护航 难忘的北大荒那些年 北江放排护航记事 北江打渔队的那些趣事 情系黑龙江屯垦戍边路 情怀篇 苦乐福 向往 手术的回忆 接知青 人间战友情 送战友 为战友饯行 绥滨农场好地方 初到北大荒 入团申请书 荒友情 相聚有感 赴边疆44周年有感 我的忘年交——老李头儿 砂石场上夺命炮 吃小灶 久远的青春热火——赴京参加北京战友赴兵团45周年庆祝联谊活动“篝火晚会”抒情 京城团聚有感 水长城畔舞青春 感谢款待 我们真正的活过 甲午清明祭——祭战友朱立家逝世10周年武装2连京籍战友、发小、学友 献给亲爱的知青战友 与曹志诚二三事 写连队回忆录的建议 Q群篇 难忘艰苦岁月情 连队趣事 共度晚年夕阳红 酒逢知己千杯少——马年除夕夜聊酒 阅读篇 在东灌区的日子里 夜宿李家岛 史记篇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史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始末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师团分布图 绥滨农场大事记摘录 《青春家园的岁月》出版费用武装2连资助人员 北大荒人的歌 后记絮语 附录 武装2连大事记 武装2连1970年底建制和班排人员情况 武装2连人员名录 原绥滨农场21队(北江打渔队)人员名录 追梦逝去的风华岁月 青春足迹 回城探亲 留住我们的美好岁月 难忘的青春家园 战友相逢 老有所乐夕阳红 饱览秀关山河 昔日连队营房、东灌区水泵站 北江打渔队(农场21队)怀旧 情系连旗 试读章节 1979年,恢复绥滨农场工会。1981年4月,成立西南片作业区,1983年,精简机关编制,充实经济实体,成立公司。1984年底到1985年初,为进一步加强经济实体,农场机关又进行整顿,经济实体设置9大公司。1985年2月5日,农场印发(85)1号文件《绥滨农场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实施方案》,主要内容为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建立家庭农场联合协作体。实际在1984年末,已兴办各类职工家庭农场2662个,其中独户农场2556个。 1987年,农场机关科室由36个减少到21个,减少41.7%。同年9月22日,农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 1995年4月,农场机关科室又由21个精简为6个,减少71%。1995年5月18日,按《公司法》成立了“农垦绥滨农工商实业总公司”和农垦绥滨社区管理委员会,将具有政府职能部门集中到社区管理委员会,科学界定政府与公司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新的机构开始运转。 2001年8月,农垦绥滨社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农场内部政企分开有了实质性的运作。2005年,家庭农牧场3462个,企业40个(含私企)。 2014年,绥滨农场下设管理区12个,居民组37个。总人口2万人,职工6000人,工、商、运、建、服企业22个。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特别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绥滨农场已发展为集农、牧、林、渔、工、商、贸、服于一体综合经营的大型现代国有企业。农场成为林茂粮丰,百业兴旺的繁荣社会。 绥滨县简介 绥滨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平原,三面环水,总面积3335平方千米。北部以黑龙江主航道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83.6千米,西与萝北县接壤,南依松花江与桦川县、富锦市带水相连,东至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的同江市。县境内有黑龙江和松花江两大水系,共28条支流。两水系的水域面积26.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3%。绥滨县辖12个乡(镇),驻有3个国营农场,总人口18万人,非农业人口5.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8%。 绥滨县是全国文明的鱼米之乡、全国生态宜居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也是全国唯一的无山无石县份。境内拥有被誉为世界三大无污染河流之一的黑龙江,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为生产有机、生态、绿色水稻提供了保障。 武装2连简史 武装2连(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9团武装2连。编号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设字202信箱2小队。1969年上半年与绥滨农场北江打渔队,又称21队合并)作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众多连队中的一员,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组建于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之后的初春。它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连队,而是由清一色的知青组成,是一支没有领章帽徽的准军事化战备值勤连队。 连队初建时期,正副指导员、正副连长和排级干部均为转业官兵,由团部派入,各排副排长、正副班长由知青担任。随着工作需要,有的知青分别调任连队正副指导员、队长。连队战士来源于9团所属有关生产连队和北京、上海等知青离校赴疆时严格选拔,经团部军务股批准调入。连队为机炮连。武器装备有:八二迫击炮、七五无后座力炮,重机枪和五四式7.62毫米冲锋枪及五三式7.62毫米步骑枪,德普式轻机枪和火箭筒。火箭筒是连队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连队建制基本与正规军的三三建制相同。辖3个排,即:1排(八二迫击炮)、2排(七五无后座力炮)、3排(重机枪),每排辖3个班。连部设文书、通讯员、司号员、卫生员。此外,连队有炊事班、后勤班。 1970年5月,连队增设4排(女兵排)。 武装2连常年驻防在黑龙江畔。在“屯垦戍边”号召下,坚持“平战结合”原则,一边坚持生产建设,一边坚持军事训练。肩负着战备值勤和东灌区水泵站施工建设、管理,以及每年进山伐木和团部临时下达的工作任务。 1971年10月1日,为更好备战,按照团部命令,武装2连改变现有装备编制、和6连步兵武器对换,由机炮连改为步兵连。 1977年1月,9团撤销。恢复农场建制,定名“松江农场”。保留武装2连建制。随着连队人员调出和招工、当兵、上学、病退及返城,到1977年底,连队知青仅剩十几个人。 1978年10月,松江农场恢复原名“绥滨农场”。保留武装2连建制。 1979年3月,武装2连更名为绥滨农场2队,剩余人员纳入绥滨农场1队(原9团1连)管理。从此,武装2连建制(番号)不复存在。 1990年4月,绥滨农场2队撤销。(P10-11) 序言 《青春家园的岁月》一书,由兵团战友刘云普提议,通过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温州、农场等地知青战友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撰稿,现在和大家见面了。 北大荒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武装2连又是我们的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共同生活了10年,我们亲如兄弟姐妹。10年中,甘苦、忧乐、期盼伴随着我们……,但我们得到了磨炼,学会了自信和坚韧,我们成长了,在新时代的感召下,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继续着每个人的贡献。 云普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执着的想法得到了战友们的热情响应和支持,唤起了我们的满腔热情,记述起那段火红的年代和自己的心路历程。老指导员李忠昌,尽管已是87岁的高龄又体弱多病,依然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六千余字的回忆录,其字句感人至深,记录了武装2连的那段难忘的岁月。这些文章文笔简洁,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情景,是我们这代人以及后代人的精神财富。 上山下乡是我们独有的经历,当年充满理想的天真少年,模仿着老一辈打天下的英雄气概,怀着远大抱负,奔赴边关。共学习、同建设,而武装2连比其他连队更多了份严格的军事训练。大家立志实现“过得硬的连队,过得硬的兵”,刻苦地“冬战冰雪练三九,夏战蚊蝇闯三伏”。就在这荒无人烟的黑龙江畔,立锅灶、建营房;修水利、练枪炮;肩担泥板、筐挑石沙;卸煤扛粮、伐木拓荒;一群不到20岁的男女青年发扬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不畏艰难,团结奋战,在当时硬是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打出了我们的志气和威风,被上级领导誉为是一支过硬的队伍。 时过境迁,我们已愈花甲。可是,战友情深,每每相聚,稀斑的白发仍然掩不住昔日的童颜,盈眶的泪水更能折射出少年的方刚。人生短暂,而青春的时光更为珍贵。我们是把这珍贵的时光献给了黑土地,也献给了我们的青春家园——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9团武装2连。尽管我们会觉得失去过,但我们无怨无悔,并自豪地说:“我们是把青春无私地给了北大荒,献给了我们的祖国。” 我们有过“革命激情”和“上山下乡”的满腔热情,那是一个火红和无知的年代。我们面对逝去的青春年华连同那对未来的憧憬,我们面对招工、当兵、上学、病退、走后门返城潮流的迷惘,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看到了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感慨和兴奋。我们羡慕着70后、80后乃至90后……,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年代,他们是幸福的。但我们绝不嫉妒,因为历史上没有一代人经历过如此大跨度的社会发展,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这奠定了我们这代人必将经历磨难,无论他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还是担负着重任的伟人,他们必将在各自的位置上成为祖国的脊梁,担负着时代的重任。 这本回忆录记叙着我们青春的回忆,记载了战友之间建立的深厚感情。然而,我们是亲身经历了中国多灾多难的10年和快速发展的40年,我们对人生的认识是独有的,这是我们的财富,是整个社会的财富。现在出版这本回忆录是第一集,它应该还有续集,续写着我们的人生,续写着中国的历史。 於崇钢 2015年5月20日 后记 《青春家园的岁月》一书终于付梓了。压在肩上几年的责任感、使命感,此时如释重负,轻松万分…… 为什么要写这本回忆录?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因为我们当年所抛洒青春年华的武装2连已不存在了。随着农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以及东灌区建设的不科学性,1979年3月,武装2连撤销,更名为绥滨农场2队,剩下廖廖无几的人员并入1队(原9团l连)管理。虽番号不同,但昔日的营房、水泵站依然存在。相对来说,让曾在武装2连生活战斗、奉献青春年华的知青还有个念想。1990年4月,2队也被撤销。从此,武装2连在绥滨农场的建制上不复存在。由于临黑龙江,旧日的武装2连营地变成农场的旅游景点,人们吃江鱼游龙江(并在江界遥看一撮毛岛)、上李家岛,一片熙攘、热闹的景象。 我曾多次重返绥滨农场,探望第二故乡。1998年9月,作为知青代表的我有幸和其他荒友返回农场参加农场建场50周年活动,2002年7月,和战友赵乃朴又回农场,重踏武装2连的营地。虽然连队不复存在,但旧13的连队领导、战友还在,大家热情地接待让我们有回家的感觉。2009年、2011年、2013年,又三次返回农场,但是,回家的情感一年不如一年,特别是2011年,连队两个120平方米宿舍和职工家属房相继拆除,只留下废墟和破旧的男排宿舍及荒废的食堂,还有那废弃的引水渠、前池、消力池、主干渠、渡槽和杂草丛生,以及房顶已经塌落、墙上写有“危房,不要靠近!”似乎随时要坍塌的水泵房。看着这些当年浴血奋战的硕果,思绪万千,眼睛湿润了,心碎了…… 看到过不少北大荒知青写的回忆录,也看过9团杨博文兄策划组织撰写的《北大荒不会忘记》和《回望北大荒》等书籍。这些书里,记载了知青在屯垦戍边中苦乐年华的故事,2连战友虽写出几篇回忆文章但没有看到较为完整的记载武装2连这个清一色的知青团体的回忆和叙述。 2009年重返农场后,就有了写连队回忆录的想法,2010年5月参加上海战友庆祝赴兵团40周年活动时进行了提议,但总觉得时机不太成熟。 青春年华,人生宝藏。面对已经消失的连队和曾经浴血奋战的东灌区,感到总得要给后人留下点记忆和历史,不记载下来,可能连我们的儿女都会淡忘,久而久之,就会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在青春的年华做了什么?武装2连虽不同于其他的连队,但有过它的辉煌。岁月可以流失,青春不能忘记,为展现连队历史的辉煌,让武装2连的精神发扬光大,让逝去的宝贵青春铭刻在武装2连的里程碑上,永世不忘。基于这条主线,再次确立写书的念头。 在这种念头的促使下,2011年上半年,着手策划回忆录的构思和编排。构,思和编排意见初稿之后,首先征求了原武装2连指导员李忠昌、连长张国华的意见,两位领导对此表示支持,并在重返农场知青欢迎会上进行倡议。随后,我又分别和武装2连上海、天津、哈尔滨、温州、农场等地联络员沟通,征求意见,得到战友们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为使回忆录内容更加完整,充分表达出武装2连的风采,石晓国、彭建新、余福全、金防霞、张为民、赵乃朴、刘明、王思训、王红林、宋致平、王玉康、李庆松等战友还提出了要写出当年武装2连的辉煌时期,写出这支拖不垮、打不烂、屯垦戍边勇猛连队的精气神的建议。按照征稿要求,各地联络员多次发动所在地区的连队战友撰写回忆录。 2011年、2013年下半年,利用再返回农场的机会再次征求战友们的意见,并于2013年6月专程到达上海,又一次和上海战友讨论、商祺回忆录文稿的征集,通报回忆录征文进展和情况。实际上,在确立写书的念头之前,武装2连就有些战友已写出了不少自己青春年华的回忆文章、诗篇。有的作为传记保留,有的制作为电子版在网上交流,有的寄往了出回忆录的编委和出版社发行。发出写武装2连连队回忆录的征文后,可谓一拍即合,热情呼应。王思训、张露、李晓萍、欧阳吉宝、李丽华、陈保生、刘红松、李庆松等表示将已刊登在有关书刊上的回忆录收集到武装2连的回忆录中;韩恒京、王金梅等送来当年的日记本和摘抄本;余福全、徐伟明等干脆告诉网名、网址和制作的回忆录电子版发至QQ信箱,由我自由采集;其他战友纷纷发来写好的文稿和电子邮件。 为进一步丰富回忆录的内容,战友们除了撰稿,还通过建立的武装2连QQ群和微信群,直言畅谈和回忆当年连队生活、学习、军事训练、劳动场所中亲身经历,目睹耳闻发生的趣事、事件,以及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收入文稿110余篇,50名作者基本涵盖连队各班排。由于年代太久,书中所提及的有些事件、人物、时间、地点出现模糊,特别是武装2连(组建前的北江打鱼队、21队)连队大事记、人员名录和到1970年底连队建制情况,本想组织编委来北京审核畅叙,但因战友们分布在各大城市,有的继续在岗工作,有的退休之后上敬老下抚小,来京实为不易。为此,根据战友们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掌握的线索及资料,充分利用QQ群和手机微信这一信息化交流的平台,交换意见和看法。通过反复回忆和多次商讨,使记录的事件、人物、地点更加真实和准确。按照征稿要求,不少战友通过邮寄和QQ群邮箱、微信发来在连队时照的个人及集体宝贵老照片200余幅。曾在北江打鱼队(21队)工作过的哈尔滨知青庄静华、北京知青张为民、刘彩芬、郜洪武等积极提供当年的知青和老职工人员名单;为查找当年东灌区水泵站抽水典礼的新闻报道,张国华、王思训、刘传勤、李昌宝等不辞辛苦去农场、原宝泉岭师部、哈尔滨兵团司令部等档案部门查找《兵团战士报》。虽然无果,但体现出大家对编写《青春家园的岁月》一书的大力支持。 我没有太多地对作者的文稿进行修改,目的是实实在在、原汁原味地体现出笔下的武装2连知青在兵团抛洒青春年华的峥嵘岁月。《青春家园的岁月》一书的完成,了结了战友们的一桩心愿。也使曾经的九团荒友、北大荒荒友了解一个真实的、朝气蓬勃的连队,通过这个连队,了解这一代人青年年华磨砺的时代。 战友们的不懈努力,为本书的编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我要感谢这些执着、无私奉献的战友。我想,这就是在北大荒、黑土地铸就的战友情、荒友情吧。可以说,《青春家园的岁月》一书的完成,是连队战友们付出心血的结晶,没有大家鼎力支持,这本书是编不完整,或者说编不出来的。在此,向我的连队战友、北大荒荒友致以兵团战士的敬礼。 本书除作者照片外,文章中插入和使用黑白、彩色新旧照片600余幅。照片之多,目的就是让战友们回忆那些逝去的时光和记忆,重新找回我们的青春年华。特别是人到暮年,更应快乐欢度,再铸战友情。 鉴于当年的特殊历史环境和摄影条件,许多战友的连队生活、站岗执勤、军事训练和东灌区水泵站施工建设的宝贵镜头没能留下,特别是进入小兴安岭伐木和原木护航、出河,以及绥滨松花江码头卸煤的照片,可以说一张没有。有的战友虽有老照片也因搬迁等原因遗失。为使当年屯垦戍边的情景更具有真实感,个别回忆录中文章插入使用了从《北大荒之情网》和有关网站下载的有关图片,对此,对当年摄下历史镜头的作者表示感谢。为使战友更好的了解北大荒的垦荒史,了解兵团的军垦史和绥滨农场的简史及主要事件,本书有选择的转载几篇文章,我也对文章的作者深表由衷的谢意。 本书书名由崔承顺书写。由于出版本书经费为自筹,在编辑组发出自愿捐款通知后,得到连队战友积极地响应和资助。90多人慷慨解囊,再次体现武装2连战友团结奋进的精神。对此,一并感谢。也十分感谢我的老伴刘敏杰(9团20连)和弟弟妹妹、儿女、家人承担起上服侍老人、下抚育隔辈之人及家中的繁杂事务,让出更多时间来支持我完成 《青春家园的岁月》一书的完成,也是对长眠在黑土地上的战友、老职工和返城之后已故去的知青战友的一种慰藉,一种缅怀和思念。可以说,我们无悔青春的年代!无悔人生! 本书编撰,力求做好,但因本人文字写作水平有限,难免对文章的校对、图片使用等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大家谅解和指正。 刘云普 2015年10月定稿于辽宁东戴河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