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的两百年间,埃及处于行省的地位。是哈里发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地和税收来源,亦是伊斯兰教在北非和地中海世界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据点。倭马亚时代,先后有22人作为总督统治埃及。阿拔斯王朝的最初90年间,更有54人先后出任埃及总督。历任总督大都横征暴敛,竭泽而渔。穆斯林征服初期的埃及。每费丹(1费丹折合6400平方米)土地的税额仅为1第纳尔,阿拔斯时代普遍超过2第纳尔。据868年的纸草文书记载,每加里布(1加里布折合1600平方米)的土地税高达4第纳尔。艾哈迈德·穆达比尔于861年出任埃及税收长官以后,恢复前伊斯兰时代的各种杂税。巨额的岁人流向巴格达。哈里发国家的统治和财富的外流,导致埃及经济的严重衰退。
突厥人艾哈迈德·土伦祖居中亚的费尔干纳,生于巴格达。穆尔台绥姆当政期间,艾哈迈德。土伦出任阿拔斯王朝将领,驻守北方边境的重镇塔尔苏斯。868年起,艾哈迈德。土伦先后以突厥贵族巴亚克贝克和巴尔朱赫以及哈里发穆尔台米德之子贾法尔·穆法瓦德的名义,在埃及行使统治权力。艾哈迈德。土伦将税收长官艾哈迈德·穆达比尔逐往叙利亚,罢免驿政长官舒凯尔,并且迫使属下的臣民宣誓效忠于土伦家族。俨然成为尼罗河流域的君主。艾哈迈德·土伦购买突厥奴隶2。4万人和苏丹奴隶4万人作为战士,埃及的军事力量随之明显增强。877年·艾哈迈德·土伦率军攻占大马士革和安条克,吞并叙利亚,进而在拜占廷边境发动圣战,声威大振。如同阿格拉布家族一样,土伦家族尊奉正统伊斯兰教,承认巴格达哈里发的宗主地位,仅仅采用艾米尔的称号。萨马拉时期阿拔斯王朝的混乱状态,特别是哈里发穆尔台米德与摄政者穆瓦法克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土伦家族势力在埃及得以兴起的重要条件。882年,穆尔台米德曾经试图自萨马拉移都叙利亚北部的拉卡。以求借助于土伦家族的势力抗衡穆瓦法克。
884年艾哈迈德·土伦死后。其子胡马拉维承袭父位。穆瓦法克虽然多次出兵征讨,均未能降服土伦家族。886年,穆瓦法克与胡马拉维订立和约:阿拔斯王朝承认土伦家族领有埃及和叙利亚的统治权力,期限为30年,土伦家族每年向阿拔斯王朝缴纳30万第纳尔的贡赋。092年穆尔台迪德即位以后,继续承认上述和约,胡马拉维则将女儿盖特尔·奈达嫁给哈里发,土伦家族与阿拔斯王朝结为姻亲。896年胡马拉维死后,土伦家族势力日衰。899年,阿拔斯王朝将土伦家族上缴贡赋的数额增至45万第纳尔。905年,阿拔斯王朝的军队攻人弗斯塔特,土伦家族成员悉遭俘虏,被押往巴格达,哈里发恢复在埃及的统治权力。
土伦王朝(868—905年)统治的37年,是埃及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艾哈迈德·土伦及其后裔关注经济发展,广建水利设施,改进农作方式,使埃及在这个时期经历短暂的繁荣。埃及的岁人在艾哈迈德·穆达比尔出任税收长官期间只有80万第纳尔,土伦王朝时期增至430万第纳尔。更为重要的是,土伦王朝改变了埃及岁人的流向,使尼罗河流域的建设和发展得到充足的物质保证。
弗斯塔特作为土伦王朝的首都,规模扩大,人口增多。艾哈迈德·土伦仿照萨马拉的形式,移植伊拉克的建筑风格。在弗斯塔特郊外营建新城盖塔伊尔,并于附近山岩之上构筑宫堡,可俯瞰整个市区。弗斯塔特原有阿慕尔清真寺,始建于642年。876—879年间,艾哈迈德·土伦在弗斯塔特另建伊本·土伦清真寺,耗资12万第纳尔,其尖塔和圆顶与萨马拉清真寺如出一辙,约占《古兰经》十七分之一的经文用库法体雕刻于殿内四周,至今犹存。
2
土伦王朝灭亡以后,外籍将领相继出任埃及总督。波斯血统的伊拉克人穆罕默德·阿里·穆扎拉伊垄断埃及税收,颇具权势。935年,祖居费尔干纳的突厥将领穆罕默德·突格只出任埃及总督·将穆罕默德·阿里。穆扎拉伊垄断的税收权力据为已有,从而继土伦家族之后成为尼罗河流域的新君主。
936年,穆罕默德·突格只击败什叶派法蒂玛人对埃及的进攻,被阿拔斯哈里发赐封为伊赫希德(“伊赫希德”是费尔干纳古代王公的尊号)。穆罕默德。突格只模仿艾哈迈德。
P21-P23
“中东”一词源于西方殖民扩张的时代背景,原本具有“欧洲中心论”的历史痕迹和政治色彩。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属印度殖民当局将介于所谓“欧洲病夫”奥斯曼帝国与英属印度殖民地之间的伊朗以及与其毗邻的中亚和波斯湾沿岸称作“中东”,用于区别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近东和包括东亚诸国在内的远东。1900年,“中东”一词正式出现于英国的官方文件,进而为西方列强普遍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退出历史舞台,所谓近东与中东之间的政治界限不复存在,中东随之逐渐成为泛指西亚北非诸多区域的地缘政治学称谓,包括埃及、肥沃的新月地带、阿拉伯半岛在内的阿拉伯世界以及土耳其和伊朗则是中东的核心所在。
中东地区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高原、山脉与大河流域构成基本的地貌形态。高原、山脉与大河流域错综相间的地貌分布.导致截然不同的经济活动与生活方式的长期并存。高原和山区大都地广人稀,适合牧养牲畜的经济活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尼罗河水流量充沛,河水流经之处形成人口分布相对稠密的定居社会。游牧群体与定居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贯穿着中东历史的进程。
中东作为东半球的地理中心所在,地跨亚非欧三洲,处于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以及波斯湾、阿曼湾、亚丁湾、亚喀巴湾、苏伊士湾诸多水域的环绕之中,是联结印度洋与大西洋的桥梁和纽带,堪称“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通道。黑海与爱琴海之间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地中海与红海之间的苏伊士运河、红海与亚丁湾之间的曼德海峡、阿曼湾与波斯湾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中东诸地不仅在自然环境方面差异甚大,其人口构成亦极为复杂。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导致中东人口分布的复合结构和多元色彩。“两洋三洲五海三地”可谓闪米特一含米特语系、印欧语系和阿尔泰语系诸多分支的共同家园。闪米特一含米特语系、印欧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的不同分支皆曾生活在“两洋三洲五海三地”,在中东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各自的印记。不同文明的汇聚与冲突,构成中东历史的鲜明特征。统治民族的交替出现,无疑是中东历史长河的突出现象。伴随着诸多统治民族的相继兴衰,统一与分裂的政治格局频繁更替,向心倾向与离心倾向长期处于激烈抗争的状态,政治疆域经历剧烈的变动过程。
……
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埃及处于欧洲文明的边缘地带。阿拉伯人的征服,则使埃及成为东方伊斯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阿拉伯人的到来,清真寺的宣礼取代教堂的钟声,回荡在尼罗河流淌的土地之上。开罗的阿慕尔清真寺、伊本·土伦清真寺和爱资哈尔清真寺在尼罗河畔耸立千年之久,堪称埃及伊斯兰教的灯塔。倭马亚王朝马立克统治时期,规定阿拉伯语作为哈里发国家唯一通用的官方语言,推动了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语化进程,促使北非的土著人口逐渐接受阿拉伯语,进而加入阿拉伯民族的行列。奥斯曼帝国的鼎盛阶段,埃及的穆斯林在聚礼时刻祝福着伊斯坦布尔的苏丹。殖民主义时代,埃及沦为西方列强的棉花种植园和工业品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重新走上独立的道路。1952年自由军官发动的“七月革命”,掀开了埃及历史的崭新篇章。
埃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政治传统,法老的专制主义遗产、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伊斯兰教的信仰构成埃及政治生活的基本要素。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专制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主义经历了此消彼长和相互制衡的过程。1952年革命前,专制主义无疑在埃及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1952年革命以后。阿拉伯民族主义成为影响埃及社会各个层面的首要因素,埃及自居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纳赛尔则被视作阿拉伯世界的旗手和阿拉伯民族尊严的象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阿拉伯民族主义日渐衰微,现代伊斯兰主义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埃及进入民主与专制激烈抗争的崭新阶段。
埃及地处阿拉伯东方(马什里格)与阿拉伯西方(马格里布)之间,可谓阿拉伯世界的核心所在,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形成特有的政治传统,法老专制主义遗产、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伊斯兰教的信仰构成了埃及政治生活的基本要素。
《埃及史(610-2000)/中东国家史》由哈全安著。
中东地区,是现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大国关系、地区安全、民族宗教矛盾乃至各种文明的激荡碰撞,都在这个地区充分展示与体现。应当说,目前的各种体现是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表达出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个大历史进程,各种历史力量运动其间,各种正能量与负能量也在其间此消彼长。要充分了解中东地区的这些历史积淀,必须要有对这个地区的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的尽可能完整的了解。
《埃及史(610-2000)/中东国家史》由哈全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