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昆嵛儿女(共3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振宇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昆嵛儿女(共3册)》是作者王振宇积半个多世纪的生活阅历、人生思索、文史沉淀,经三十余年的酝酿,四载笔耕,四易其稿,用心血凝成的一部反映一代人生活与思想变化轨迹的长篇力作,展示了主人公一门七个孤儿的成长、奋斗与情感历程,给人启迪,催人发奋。作品文笔朴素自然,感情真挚动人,人物生动鲜活,是一部现代“苦菜花”。

内容推荐

《昆嵛儿女》三部曲是一部向《苦菜花》《平凡的世界》致敬的厚重敦实作品。作者王振宇积半个多世纪的生活阅历、人生思索、文史沉淀,经三十余年的酝酿,六载笔耕,五易其稿,用心血凝成的一部反映一代人生活与思想变化轨迹的长篇力作,展示了主人公一门七个孤儿的成长、奋斗与情感历程,给人启迪,催人发奋。这部作品文笔朴素自然,感情真挚动人,人物生动鲜活,描绘了胶东人民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

目录

引子

第一部

第一章 童年

 七个孤儿

 大家庭中的小媳妇

 “进京赶考”

 小学生送大学生

 二六合班

 慈母手中线

 振业学艺

 孤儿寡母心酸泪

 书香门第艺术家

 动物乐园

 捕鱼捉鳖

 滑颤冰

 吃花生

 母亲的大度

 次盗书

 单枪赴会

 朝花夕拾

第二章 镀金时代

 “栾流子”进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拔苗助长

 酸甜苦辣

 靠山吃山

 老蜂窝传奇

 人说昆嵛是宝山

 沉鱼落雁

 采蘑菇的小姑娘

 槐种橡子

 打“地雷”挖老鼠

 复课闹革命

 兼学别样

 难忘恩师

 文学启蒙

 黄金时代

 “批林批孔”

 第二次盗书

 全才学天书

第三章 在人间

 牟平遇险

 烟台的大爷

 一进济南府

 太阳照在南河上

 挖大口井的艳遇

 广阔天地炼红心

 割麦子的苦与乐

 搂草春秋

 农业学大寨

 《节振国》

 暴风骤雨

 清风明月

 姐弟大学梦

 山村读书人

 1977《难忘的一天》

 含泪送子上大学

第四章 我的大学

 艰难上学路

 东北工学院

 未来的工程师们

 阶梯大教室

 撒药娜拉

 老鼠头闹

 北陵与故宫

 勤奋的学生

 美好的时光

 小河月色

 勤工俭学

 浪漫浑河南湖畔

 扬眉吐气

 儿女情短

 周游列国

 二进济南府

 罗曼青岛

 海上乐园与人间天堂

 金陵桂花香

 从鞍山到梅山

 设计未来

第二部

第五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生的思索

 炼铁者

 月老牵线

 书

 “很欣喜”

 知音的遗憾

 “你真是太好了”

 梦中情

 “生命的支柱”

 十五观月

 “你呀,你”的梦

 通信日

 相见恨晚

 顺耳与忠言

第六章 红楼梦

 相聚泉城

 先救谁

 人间仙境

 噩梦惊魂

 “外婆的澎湖湾”

 蓬莱阁下

 “才高志大”

 垂钓刀鱼寨

 “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小伙子”

 飘飘似仙

 小蓬莱

 世外桃源

 昆嵛山上

 沐浴瑶池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七月十五月儿圆

 游九龙池

 “只此一回”

 文理兼通

 信任与考验

 两地书

第七章 怎么办

 在《北极光》的照耀下

 六安行

 柳暗花明

 楼台会

 梦醒了

 华夏之声(上)

 决绝信

 万言书

 华夏之声(下)

 打虎亲兄弟

 良言善道之

 “一清二楚”

 痛定思痛

第三部

第八章 复活

 有缘千里来相会

 桑榆非晚

 棒打鸳鸯难离分

 祖宅空屋的纠纷

 “泰山之力”

 可行性研究

第九章 红与黑

 “胜造七级浮屠”

 严寒酷暑著书忙

 挂职太平乡

 山重水复

 天伦之乐

 《创造发明学》

 读书的脚印

 《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

 次竞争上岗

 世纪末的灾难

 生命的呐喊

第十章 名利场

 第二次竞争上岗

 避暑山庄丽人行

 肆虐的“非典”

 大姨犹大

 善恶各有报

 《含墨留痕》

 恢复高考30年东北大学校友会

 《创新思维与发明技法》

 泰山上的孔子

 CCTV《状元360》

第十一章 前程远大

 天街道故

 第三次竞争上岗

 同甘共苦

 明湖居盛开红牡丹

 “早晨从中午开始”

 三喜临门

尾声

试读章节

第一章童年

七个孤儿

在胶东半岛的中部,文登、牟平、乳山的交界处,耸立着一座高山——昆嵛山。

在昆嵛山的东麓,有一个山村——昆嵛村,1958年隶属于文登县昆嵛人民公社(后改为界石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界石镇)。这是一个有着500多户人家的大村庄,村南有两条小河在这里交汇,合流后逶迤东去,流入老母猪河,向南窜人大海。

1964年6月初的一天傍晚,七岁的王振华和小伙伴们到村南的地里挖野菜,刚回到家里,大哥振源便把他拉到桌子前,喝令:“磕头!”小振华也不懂得什么事,倔强地不愿磕头,大哥不由分说,把他按在桌前的蒲团上,“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

小振华爬起来,揉着额头,仰头向桌子上一看,上面放着一个长方形的非常漂亮的漆黑的盒子,盒子中间镶嵌着一张照片,他踮起脚来仔细一看,这不是爹的像吗?

振华对父亲印象不深。父亲在省城济南工作,很少回家来,他只记得挨过父亲一顿打。那是因为振华在灶房间的草堆旁,划洋火要把这堆草点着了,恰巧被回家来的父亲发现了,屁股上挨了几巴掌,打得长了记性,再也不敢在家里玩火了。

尽管磕了几个头,小振华也不晓得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不明白自己从此就没有了爸爸。在农村,人死了,都是用棺材土葬,直到若干年后,才推行火葬,也才有了骨灰盒。

这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上有70多岁的婆婆,下有七个孩子,四个男孩,三个女孩,一下子全成了孤儿。大哥振源19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二哥振业,因为家里没人干活,小学毕业后,就回家务农,没有再考学;三哥振刚、大姐振萍都在上初中;小姐振美在村里小学校里读书;最小的妹妹振雁才两岁。

这样一个大家庭,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日子怎么过呢?对于一个柔弱的母亲来说,将承担起怎样的生活重担啊!

母亲由于过度悲伤和到济南料理丧事的旅途劳累,在炕头上迷糊地躺着。婆婆哄着最小的孙女守在一旁,神色哀伤。

唉!一门孤寡,愁煞人也!大家庭中的小媳妇

母亲13岁时,就有人到姥姥家“下价”,也就是定亲。姥爷几代单传,决心把女儿嫁到人丁兴旺的家庭,打听到南边相隔不很远的昆嵛村王家,人丁十分兴旺,就有意结亲。来“下价”的人送来了下价礼:一双鞋、两双袜子、八块银元。小姑娘也知道这是给她定亲,很害羞地躲在门后边偷着瞧人家呢!

母亲的娘家是牟平县龙泉公社潘格庄,在昆嵛村北边约15华里。姥爷能缫丝,在烟台的缫丝厂做过工,后因病去世。姥姥是个小脚家庭妇女,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舅舅是个手艺人,他会做鞋、修鞋。姨妈很小的时候,在解放战争时期,就积极参加妇救会活动,上识字班,后来为了逃婚,就和几个相好的姊妹一起参军了,成了解放军某部医院的一名护士。

因受姥爷影响,母亲也学会了缫丝,后来就到殿后丝厂做工,不到19岁就嫁到了王家。

在昆嵛村,王家是一个最大的家族,可谓大户人家。曾祖父有四个儿子,而这四个儿子,每个又生育有四个儿子,真是人丁兴旺,令人赞叹哪!

在村子中间地段,曾祖父建了从南向北连在一起的四套住宅院落,每套住宅都是六间正房、东西各四间厢房。这些房屋,窗户以下全是方石砌成,上半部由青砖砌成,是全村最好的房子。

四个院落各有用途,最北边的院落是客栈;第二个院落是曾祖父及家人的住房;第三个院落是大伙房,主要在这里做饭,很多人来吃饭;最南边的院落供奉着祖宗神位及德仁堂。根据不同的用途,四个院落的结构也各不相同。

最南边一排房屋的建筑最讲究,高高的石阶,拱形大门的过道,非常气派。这里悬挂着“德仁堂”的黑底金字牌匾,是德仁堂“办公”的地方。在这里接待客人,账房也设在这里。这一排房子的窗户都是双层的,外层可开合,既可遮阳也能挡雨。室内陈设都是明式红木家具,椅子上铺着丝绸软垫,靠墙还摆放着书架,陈列着一些古典线装书籍。这个院落的北屋,供奉着祖宗的神位。

德仁堂在当地很有名望,开设有酒坊、银匠铺、粉房、药房等分号。德仁堂主人也是德高望重,远村近邻有事也多找他协商解决。东边邻村蒋家疃有户人家,生有一子叫王凯,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其父病逝前,就把他儿子托付德仁堂主人抚养,同时还带过来40亩地;这王凯就是在德仁堂善终的。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德仁堂由于一场官司败诉而迅速败落了,不仅各字号赔了个精光,就是已抽穗的大片大片的麦田也廉价卖掉赔钱。曾祖父郁愤在胸,一病不起,临终前给四个儿子分了家,各自过活。四个儿子一家一个院落,三儿子住最南边的院落,大儿子住南边第二个院落,二儿子住南边第三个院落,四儿子住最北边的院落。最南边的院落大门向南,其余三套住宅的大门均向东开,在东厢房南边的一间砌有砖拱大门,门外的墙上还有几个很美观的石雕拴马吊。

王廷英是曾祖父的大儿子,也就是王振华的爷爷。他是个知书达理的开明人,闲时喜欢看看《三国演义》《水浒传》,一个人边看边笑,自得其乐。祖父字也写得很好,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家,乡村里很多牌匾都出自他的手笔,也替人写过不少碑文,尤其是他在迎门的照壁上写的很大的“福”和“寿”字,极尽奇思妙想,非常好看,艺术性很高。爷爷人品好,威望高,当别人遇到难事时,都找他商讨,邻里之间、家庭内部的纠纷也请他调解,还经常请他主持分家。

婆婆出身秀才家庭,父亲开过私塾,女儿也就跟着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读四书五经,所以文化素养远超过一般妇女。婚后子女成群,她也经常教导孩子们如何做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敬你一尺,你要敬人一丈”“要知恩图报,绝不要做亏心事”。奶奶不但有学问,而且心灵手巧,是一位剪纸高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凡能看到的动物,都能剪得惟妙惟肖。鲤鱼跳龙门、“喜上眉梢”、小老鼠上灯台、老鼠娶亲,尤其逗人喜爱。剪出来的各种花鸟,春节期间贴在窗户纸上,屋外冰天雪地,坐在炕头上瞅着窗户上百花盛开,令人心旷神怡,给劳累了一年的亲人们带来心灵的喜悦和快慰。

她是大儿媳,吃苦耐劳,孝敬老人,样样起带头作用,妯娌们都敬重她。而且婆婆和善宽容,对她的几个儿媳妇也都很疼爱,像推磨轧碾等苦活、累活,她都抢着干。所以,儿媳妇们对她也很尊重。

爷爷慈眉善目,长须飘拂,相貌清秀,气质儒雅;婆婆长相俊美,待人和善,知书达礼,大家风范。爷爷、婆婆良种沃土,育有四男四女,振华的爸爸王常友,字益三,在兄弟中排行老三。P3-5

序言

跋涉在长满庄稼的荒原

孙覆海

青翠的山水,满坡的米粮,但作为某些特定年代的胶东昆嵛山区,却是一片长满庄稼的荒原。王振宇的长篇小说《昆嵛儿女》,正是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场景中,用亦庄亦谐的笔触,向读者抖展开一幅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这20多年跨度中,处在历史变革中昆嵛儿女们生活的壮丽画卷,讲述了在这场变革中像《人生》中高加林那样一个向命运不屈抗争的动人故事。

如果我们把命运比作一条泛着清波的河流,那么,生活中的人就是漂在水面的浮萍,任由水流将他们带向任何一个去处。偏偏的,这“漂浮物”中就有一些不安分者,在命运之河中做了弄潮儿,大胆地挑战搏击,终于使命运改变了走向,使人生有了亮光。《昆嵛儿女》中的王振华,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优秀代表者。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王振华,出身封闭的山区寒门,又是自幼丧父,他和自己的父辈祖辈一样,从一降生到这个小山村,面对着的便是大山和黄土、贫穷与愚昧,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匮乏,以至于从孩提到弱冠,尚不知大山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人烟辐辏、车马骈阗的县城又会是哪般的光景。在长满庄稼却是文化萋芜的荒原上,似乎于冥冥中,有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如暗夜之星辰,如林莽之溪谷,在导引他、呼唤他、昭示他,使他从隐约投下的那抹亮色中,偷窥着朦胧而又神秘的“另一个世界”,向往着大山外面的精彩。越是如此,他越是不甘心于山沟里的困守,不甘于像他的同龄人王朝猴、金宝、金豆和小叶子等安于命运加给他们的一切,“面朝黄土,永远修理地球皮”。由此,心里便埋下一颗倔强的种子:走出去。

“走出去”,这是《人生》中高加林的追求,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们的愿望。在这些“追求”和“愿望”中,我们甚至还能看到《家》中觉慧、《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们的影子,听到《红楼梦》里宝玉、《家庭与世界》里碧莫拉们的呐喊。虽然,这些追求和愿望,这些背影和呐喊,不属于同一个时代,也不属于同一个国度,但却都有一个本质的共性:如蝉蛇之蜕一样,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在不屈中甩脱应该甩脱的,在抗争里实现应该实现的。

那么,仅仅凭着有追求和愿望就能“走出去”吗?随着小说故事的展开,我们看到我们的主人公王振华,在土屋草房之中,在那盏自制的煤油灯下,用读书填充着一个又一个空虚而又孤寂的山村之夜,用写字作画编织着多彩之梦的美丽花环。在文化荒芜的年代,学校里发的课本不够读,除了“红宝书”,其他书籍少而又少,这让童稚的振华有一种干渴的焦灼。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有趣的场景:月晦星暗之际,他和小朋友翻墙越窗,爬进图书室里偷书,怀里抱着一摞书,心却在“咚咚”地跳。就是这“偷”来的书,拴了他的心,勾了他的魂,他在知识的珍馐中享受着快意的饕餮,在文化的美馔里品咂着隽永的回味……书籍,即是投在暗夜里的那抹亮色;苦读,则是在长满庄稼荒原上艰难的跋涉。

我们站在时间的高坡上回望,书中那个苦行僧一般的跋涉者,用一本又一本的书,当作自己的脚印,用思索与联想连缀成弯弯曲曲的足迹。人,虽然筚路蓝缕,但因读书而质美气华,小小的山村,也因为飘着书香显得分外美丽。荒原上的跋涉,正如压在大青石板下面的小草,也许,她不能把上面的石板顶翻,但却向着洒进阳光的外面,向着吹来春风、带来雨露的外面,欢欢势势地长着,义无反顾地长着,这种生长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力量,什么也阻挡不住。因此,这个大山中的孩子,终于走了出来。

王振华经历的时代,是一个激荡人心的时代,也是一个愚昧而又容易自我沉湎和陶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稗莠未必长不过良谷,暗昧也容易被视为光明。因此他的成功便烙上了更为鲜明的时代印记,便具有了更加不同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王振华的身上浓缩着的是一个时代,因为每一位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会清泉顾怜一般照见自己的影子。尤其是民族中那一群优秀的奋斗者,不管他身处白山黑水还是黄土高坡,也不管他是家居椰乡荔寨还是烟雨迷漾的江南,只要他跋涉过,就不难在这一文学形象中找到自己曾经亮丽过的无悔青春。

那个时代的王振华,未必只属于那个时代。合上《昆嵛儿女》最后一页时,我想,那种在文化荒原上苦苦跋涉的精神,应该就是我们人类最需要也是最坚韧的精神。一个人只要有了这种精神,何愁好梦而不成?一个民族有了这种精神,又怎怕华夏之不兴?唯此,这种精神也属于未来。

书评(媒体评论)

小说叙述的后面,隐含着叙述者本人的形象。高尔基说过,契诃夫的叙述就像秋天的阳光,宽阔、明亮又有淡淡的忧伤;瞿秋白当年说鲁迅先生的文字渗透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韧的战斗精神。如果一部作品的后面能够有一种智慧、情怀和眼光,也就会有一种牵引人的力量,能够牵引着我们在岁月的人生徜徉。王振宇的长篇小说《昆嵛儿女》,我便读到了这种感觉。

——国家一级作家、著名评论家周洪成

这部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幽默风趣,晓畅易读。这是作者用心血描写的自己熟悉的生活,带着青草的芳香,散发着泥土的味道,情节生动感人,引入入胜,洋溢着不屈向上的昂扬正能量,给这个浮躁的社会吹来了探求真善美的清风,提供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梦想的一个范本。

——著名评论家、山东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耿建华

王振华经历的时代,是一个激荡人心的时代,也是一个愚昧而又容易自我沉湎和陶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稗莠未必长不过良谷,暗昧也容易被视为光明。因此他的成功便烙上了更为鲜明的时代印记,便具有了更加不同的意义。那个时代的王振华,未必只属于那个时代。合上《昆嵛儿女》最后一页时,我想,那种在文化荒原上苦苦跋涉的精神,应该就是我们人类最需要也是最坚韧的精神。一个人只要有了这种精神,何愁好梦而不成!一个民族有了这种精神,又怎怕华夏之不兴!唯此,这种精神也属于未来。

——著名记者、作家孙覆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3: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