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战役是一场很特殊的战役:一方面,从战争的直接结果来看,苏军一个方面军被围,超过66万人被俘,43个师被歼灭,虽然德军也损失惨重,但苏军大败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基辅地区的战役有效地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足足推迟了一个月,并扰乱了德军统帅部的原定作战计划,为苏军赢得莫斯科保卫战打下基础。也正因为此,才有了纳粹领导层面对这次战役截然不同的评价,例如,希特勒沾沾自喜第称该战役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围歼战”,而哈尔德则认为这是“东方战役中一个最大的战略性错误”。至于苏军为何惨败,德军为何能在东方战场上取得这次胜利,历来众说纷纭,张向明著的《基辅1941(史上最大合围战)》以严谨翔实的史料,一步一步,一点一点解开这个谜团。
基辅战役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场合围战,整个战役历时约3个月,苏联共损失65万人有余。张向明著的《基辅1941(史上最大合围战)》主要从苏军角度出发,描写1941年7月至9月间发生在乌克兰西南方向的激烈战斗,详细介绍了基辅战役期间苏德双方战场形势和兵员的变化。本书还在历史照片、苏军兵力配备表、各筑垒地域简介、苏联红军主要装备插图、苏军将领人物生平等的辅助下,呈现了苏军在基辅战役期间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前言
第一章 战争拉开帷幕
第二章 乌曼包围圈
第三章 围困基辅城
第四章 战斗仍在继续
第五章 德军的“新计划”
第六章 灾难的原因
第七章 包围圈内的战斗
第八章 试图突围
第九章 品尝苦果
第十章 战役总结
注释
附录
附录一 基辅战役中的苏联主要高级军官
附录二 平斯克(第聂伯河)区舰队的功绩和命运
附录三 战斗在基辅的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
附录四 筑垒地域
附录五 参加基辅会战的苏军主要装甲装备
附录六 克莱斯特上将指挥的德军第1装甲集群麾下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的师标
参考资料
第六章灾难的原因
第37集团军的一半兵力依旧在基辅筑垒地域内布防。西南方面军左翼阵地的局势在这些天内也急剧恶化,德军第1装甲集群的主力部队——第9、第14、第16装甲师和其他作战单位从克列缅丘格桥头堡出发,攻占了卢布内、米尔哥罗德、洛赫维茨,随后与第2装甲集群的部队会师,成功封闭了包围圈的口子。
苏军在基辅及其周边地区的军用仓库中存放了的大量弹药、燃料、饲料和食品,而德军势必会对苏军撤离基辅时带走这些储备物资造成很大的阻力。
此外,铁木辛哥元帅不允许将指挥所迁往其他地方。
从9月14日起,西南方面军与西南方向司令部之间的通信联系就被破坏了。9月15日深夜,西南方面军司令部从普里卢基迁到了皮里亚京地区的维尔霍亚罗夫卡村。9月15日凌晨4点,西南方面军通过电台向大本营发去了一封电报,内容如下:致莫斯科的斯大林同志:
我部当务之急是从科泽列茨立即撤出基辅筑垒地域的部队。敌人企图从东面切断我们的退路,我军已无用于防止敌军实施这一行动的预备队。9月14日,他们距离基辅仅40公里。
基尔波诺斯、布尔米斯坚科、雷科夫
联合署名发报
9月15日17点40分,沙波什尼科夫元帅与铁木辛哥元帅开始商谈,时间一直持续到19点。他们谈话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几天西南方面军作战行动的性质。
谈话中,铁木辛哥元帅首先说道:“活跃在克列缅丘格的敌军集群开始往东北方向和北面渗透,他们击退了第38集团军的部队。”随后他进一步谈到,根据最新掌握的关于西南方面军位于普里卢基和皮里亚京地区的2个师的最新动向,可知他们在防御中不够果断而且处于被动。他继续补充道:“从获得的消息中尚未看出基尔波诺斯采取了果断的措施,这在重组部队执行攻击罗姆内方向的任务时产生了不利影响,那儿的敌军与我南部集群相比其实力远远弱于我军……基尔波诺斯并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的任务,这是因为他的控制点被束缚在了基辅……”
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同意铁木辛哥对基尔波诺斯行动的评价,在他看来,这2个师仅仅是在所占阵地上消极抵抗,并未积极地向德军的罗姆内集群或霍罗尔集群进攻。同时,他非常质疑基尔波诺斯发来的骇人听闻的电报内容,该电报称:“我(基尔波诺斯)认为,总参谋长口中所说的如海市蜃楼般的包围圈幻影,目前正笼罩着整个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而之后将笼罩第37集团军司令员。”
当铁木辛哥被沙波什尼科夫问到最后一次发给基尔波诺斯的指令是什么内容时,他回答道:“当前局势下,在第聂伯河对岸从撤退转入防御。被释放出来的部队(指由于战线缩短,撤出来的部队)须招架住敌人的攻击……让位于第聂伯河东岸的主要兵力直接开赴基辅组织防御。”总参谋长再一次请求西南方向总指挥向基尔波诺斯重申指令。此时,西南方面军作战部部长巴格拉米扬少将正在铁木辛哥设在阿赫特尔卡的指挥所进行交涉,他向元帅承诺西南方面军将会按照上级的指示执行命令。
这段谈话结束了,但局势的走向完全没有如沙波什尼科夫与铁木辛哥所商定的那样发展。9月17日,巴格拉米扬少将乘坐快速轰炸机第230团的轰炸机前往普里卢基面见基尔波诺斯,同时他接到了铁木辛哥元帅让他转达给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的决议案:方面军主力部队立即开始向普肖尔河的后方防线撤退。
铁木辛哥与沙波什尼科夫谈话期间,以及巴格拉米扬离开阿赫特尔卡这段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决定了撤退的方向?这是否得到了大本营的指示?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以回答这些问题。至9月16日,局势的发展已经明朗化,并且毫无疑问的是,就在前一天(15日),众人就撤军这一点还在争议,但第二天急转直下的局势迫使铁木辛哥元帅不得不做出撤军的决定:德军基本完成了对西南方面军主力的合围。显然,铁木辛哥元帅知道形势的紧迫,正如他后来所述的自己在当前局势下的真实想法那样,他决定抓紧时间与大本营协商唯一可行的办法——撤军。关于这一点,他按照大本营的指示立即派遣巴格拉米扬少将返回西南方面军司令部,但此时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已根据命令随着撤退的部队迁往了新的防线。铁木辛哥元帅下达了口头命令,想必元帅是害怕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巴格拉米扬在回忆录里记载了当时所发生的事情:
9月16日上午,我被西南方向总指挥召唤,当时只有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和-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在办公宦里。
“所以,这就是你仍然坚持的决定?”元帅问道。
“是的,在此危难时刻,我必须返回方面军司令部,因为所有的道路都被切断了。请求派遣飞机!”
此时,前线部队每况愈下的作战态势已经可以按小时计算,德军距离西南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仅有20~30公里了,这样完全可以破坏掉西南方面军的指挥中枢。P122-123
1941年7—9月间,苏联乌克兰境内西南方向发生了一场重大的保卫战。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英勇的苏联红军各级指战员们为保卫乌克兰首府基辅,在该城以及周边区域内顽强地抗击了德军从各个方向的进攻。尽管苏军各级指战员和当地居民付出了诸多努力,但这次战役却仍以悲剧收场—几支苏联红军惨遭德军包围歼灭。然而此刻,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才刚刚开始……
笔者研究该战役3年有余,阅读学习了大量相关书籍,翻阅考证了众多中外文献资料,查找地图考证了大量的苏联地名,包括俄文作战命令原始资料、苏军部队单位战史、苏德双方将领日记和回忆录等。在写作时,也参考了俄罗斯国防部档案馆解密资料,边写边学习,历时1年有余,经过反复推敲修改,才终于写成此书。
本书以苏军视角详细描述了这场被希特勒称为“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在汗牛充栋的中文二战军事战役书籍中,以苏军视角介绍东线战场战役的却很少,特别是基辅战役,所以填补以往军事历史书籍的空白,这也是笔者创写的初衷。另外,本书还详细介绍了被西方称为“斯大林防线”的苏联防御工事上的各筑垒地域的修建历史背景、配属和作战情况,介绍了参加基辅会战的海军平斯克区舰队的命运、参战苏军主要将领的生平及命运等。
本书秉持揭秘历史、呈现军史知识的宗旨,谨以翔实鲜见的史料、客观的笔触,向读者呈现出这场战役中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战事,揭秘西南方面军悲剧的全过程。但因作者水平有限,以及认知上的局限,书中定然会有谬误以及不足之处,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军迷、史学爱好者们批评指正。
最后,由衷感谢长期以来支持我,给予我鼓励和帮助的各历史群的朋友们,如赵国星(二手翻译小熊猫)、挖坑专家我蓝马、赵玮(天聪汗)、孟持(古德里安)、冯经龙(彼得雷鸟斯)……此外,还特别感谢对我写作提供帮助、指导的董旻杰(本垒打)先生。特别鸣谢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我极大帮助的朱章凤和王晓兰女士、刘晓和何单先生。同时,这本书我要献给我的家人,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想自己不可能坚持到现在,因此,谢谢了!
张向明
2016年春于长沙
不可多得的基辅会战佳作,利用最新解密档案材料重新描绘了战场上的真实情况,为深入准确了解德军这次经典的合围战提供了绝好的参考资料。
——赵玮,《巨人的碰撞》译者之一,《钢铁、鲜血、神话:党卫军第2装甲军与库尔斯克南线之战》作者之一
基辅会战,长期以来被视为二战德国陆军合围歼灭战术的经典范例。但诚如一位西方军事学家所说:“我们不可能寄望于我们的将领是汉尼拔,而敌人都是傻瓜。”相信《基辅1941:史上最大合围战》将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战略思考。
——赵恺,《军部当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冒险史》作者
1941年的基辅战役,被称为“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歼灭战”。虽然关于苏德战争的著作汗牛充栋,但本书以全新的方式重新解构了这场战役,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德军来说,这场战役绝不轻松,而苏军所付出的代价也绝非毫无价值,正所谓“善败者不亡”,第聂伯河畔的血战对战争的最后结局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赵国星,军史译者,译作包括《巨人的碰撞》《勒热夫绞肉机》《意大利空战(1943—1945):欧洲软肋上空的殊死争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