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还没有“摇一摇”和“附近的人”这些功能,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存在,隔着大半个中国的我们,用“漂流瓶”相互问候着。那时候还不懂什么叫七年之痒,只知道一个男生如果真的喜欢你,就会为了等你一句回话在屏幕前守一个晚上,就会在和其他人打闹时小心地避开你,就会趁午休没人时在你的桌子上放一瓶价值不菲的阿萨姆奶茶。那时追女生最流行的一句话也不过是“啊哟又要开家长会啦,又要见家长啦,哈哈哈”,撑死也不过是“我想和你上一所高中”,那时的我们连跳交谊舞都会戴上手套或者只抓住对方的袖口。那时老师在台上讲他们班以前的最后一名现在反而是混得最好的,而那些成绩好的却只能给他打工,我们全班格外团结有默契地向最后一排的黄士耿投去了羡慕的眼光。那时候班主任也总说我们是他教过的最差的一届,站在楼梯口就能听见我们的声音了。
那时候我们还没到能进网吧的年纪,那时候步步高点读机的出现拯救了半个宇宙,背背佳的出现也撑起了我们整个童年。那时候我们还没有钱去电影院,一本漫画书和《读者》能传遍半个班,一张周星驰的电影碟能传遍整个班,传到最后碟片都花得不能当镜子照了还要继续传,就像上课写下的小纸条一样,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撑起了整个班的运输系统。
那时也不知道是谁引领了潮流,仿佛一夜之间女生们都剪了个刘海,奢侈一点的还花了十五块钱去发廊设计一下是要“三七分”还是“二八分”,简单一点的就自己把它剪得好像被狗啃了一样。一低头写作业,老师说从讲台望过去,对面就像是一群无脸鬼。那时也不知是哪个男生最先开始看周星驰的,仿佛一夜间所有人的女朋友都叫紫霞仙子。那时候还是诺基亚的天下,没有智能手机。我们班有个男生买了部能放视频的MP4,课间就放《喜剧之王》和《九品芝麻官》,瞬间他就成了班上最受欢迎的人,下课铃一响男孩女孩都自觉地走了过去。
那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女生是班主任安插在我们周围的眼线,谁上课吃零食了,谁谈恋爱了,谁带手机来学校了,那个女生都会拿小本本全给我们记下,一到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班的“坏学生”都恨不得放把火拿她祭天。她成了班主任的宠儿,也成了我们的公敌。大嘴巴女生这辈子唯一守住的秘密,大概就是课间和我们一起看过的每一部周星驰。
2016年,星爷的《美人鱼》上映,慧琴在手机上看了枪版,看完更想去电影院看,她说:“我欠他一张电影票啊!”我说:“走开,你就是钱多!”这种感觉,就像是我和嘟嘟几番周折,对着手机上的GPS定位东绕西绕也还是一定要去“很高兴遇见你”吃饭一样,我们欠小野一份嫁妆啊!
“不管你看得起看不起我,我都是一个演员。”
82版《天龙八部》第二十三集,萧峰率领十八名随从上少林寺,周星驰就是其中一个。原著中他们还是有名字的,叫“燕云十八骑”,众人指责萧峰时周星驰上前欲为其申辩,被萧峰挥手制止,于是周星驰连一句对白都没有就低头退下了。站在萧峰身后的他,努力地用面部表情配合着剧情的发展。
还是1982年,《苏乞儿》中,在召开村民大会审苏灿时,周星驰扮演其中一个村民,站在几位长者身后,有几句随着众人一起说的对白——“是啊是啊。”
1983年,《老洞》第二集,周星驰饰演谢家的手下,在日本人冒充苗人来领取老洞的时候,护送那个假苗人上火车,结果被杀死倒地,火车上的人就在他身边奔来跑去,不知有没有踩中,反正死法还挺简单的。
六年的龙套生活,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他的存在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把他说的话当成至理名言的呢?可能现实就是这样,只有等你功成名就了,你说的话才叫至理名言吧。
有人说周星驰的电影才是真正的教科书。《少林足球》里面他说:“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长江7号》里面他说:“我们虽然穷,但不能说谎,也不能打人。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拿。要好好读书,长大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西游·降魔篇》里他说:“曾经痛苦,才知道真正的痛苦;曾经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曾经牵挂,才能了无牵挂。”还有那句被人都说烂了的“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
书上教我的,我迟早要忘;你教我的,下辈子估计还能用得上。至于那些没有来得及对你说的话,我带你去过的影院里,周星驰都替我说了。(P34-37)
写日记这个习惯是从十一年前开始的,以前我总是希望我能写出一些很有趣的东西,这样我也许就能变成一个很有趣的人。结果发现,得先让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人,才能听到有趣的故事。这两年我改变了很多,无论作息时间,还是口味,唯一不变的,就是我还那么爱吃,爱幻想,爱死磕。
后来才知道,有时候我们所谓的坚持和努力,也许不是为了多么轰轰烈烈的被记住,其实只是不想在抽丝般的新陈代谢中被忘记罢了。有人说,世界上最让人不能理解的事情就是,有些女人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非要拼才华,我也想做一个让人们不能理解的人。虽然我只有一米六的身高,可我也想要自带两米八的气场啊!
2015年是我的间隔年,那一年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土壤,独自走遍了很多地方,在路上遇到了一群很有趣的人,可是走得越远,发觉自己越像是这个世界的孤儿。那一阵子,我时常想起王小波《黄金时代》里的那句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灭的云。”眼眶湿润了良久。奥克兰的冬天,有我所钟爱的纯白,和江南那般温情脉脉的柔软的云不一样,这里的日子不温不火,融融暖阳下绿草青青依旧如茵。其实刚成年的时候打心底就没有把自己当大人看,那时候被太多爱真真切切地包围着,觉得所有铠甲都披在了自己身上,开始期待冲锋上阵,披荆斩棘,更不惧任何形式的枪林弹雨,艰难险阻。那一年我二十岁,并不想在最美好的年纪里遇到什么最合适的人,只想在最好的年纪里不劳而获,随处可浪,随处可躺。一晃两年,没有勇士也没有刀,我活成了再平凡不过的样子。青春就是一场过云雨,我们总是在云底下努力地想要证明自己不是这个世界的孤儿。那一年我们在一起努力背的洋流分布图,努力默写的唐宋元明清,努力记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我们全都给忘记了。你说真是可笑的坚持,可笑的无用功。我说青春本就是一场无用的努力,不管曾经我们有多努力,这场雨总有停的一天。洱海边上不再春暖花开了,我们也不再是那个爱赤脚踩沙的小孩。多年以后,我不知道我们在彼此的记忆中该是什么模样,所以我只能趁着记忆还滚烫,把我们之间的故事记下。
有一种温暖是:我们相隔万里,从未相见,却能通过文字去读彼此的过去,去触碰彼此的现在,去猜想彼此的未来,走直击彼此的心门,去感动彼此。
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别指望我给你们写多么励志故事。在“长大成人”这条道路上,我们总是爱千绕万绕,但殊途同归,最终我们都是在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己。你们总是爱笑着计划下次相见,我却深知相见总是遥遥无期,所以在“奔三”的这段时间里,我把还没来得及对你们说的话都倾注在了这本书里。
书中的小故事,或许也是属于主人公身上的大故事,根据现实经历编写,里面有我的,有你们的,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原因不是因为虚伪,而是写自己实在太难。现实生活如果真的要较起真来,估计会比电视剧狗血许多,只有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才能让故事结束在它该被结束的地方。每每写完一个故事,我都会长舒一口气,把成稿发给主人公们看,感觉每一个故事都是我对你们的承诺。谢谢你们的信任,相信你们的分享。见字如面,愿我的这些平凡的文字能够代我漂洋过海去看你,陪你度过一段属于你自己的不平凡的时光。总有一天你们会在各自的日记里熠熠生辉,一点一滴拼凑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当然,我也是。
在卢思浩的《离开前请叫醒我》的序中有一句话,那句话是支撑我写完这些小故事的力量,如今我把它放置在我的序里,“多年以后,愿你我都能过得更像自己。”如果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另外一个自己,那我也希望那会是更好的你。
从小到大,我拿凑齐的飞机许过很多愿望,希望奶奶不要离开我,希望爸爸工作顺利,希望不要再长痘,希望高考顺利,希望不要挂科,唯一没有许过的就是当个作家。如今,我也不是作家,只是一个写日记的人。这本书里的故事,是我的,是我朋友的。也是你的,我们的生活或许截然不同,却还是会为了同样的东西而感动。或许,我们也会在某个下午,在不同的城市,喝着不同口味的咖啡,看同样的书,对于一个写字的人而言这是件让我无比喜悦的事。希望这本书可以陪你走一段路,或长或短的一段路,直到你不再需要它了,我也觉得很开心。此后的日子,我们都别爱得太满,也别睡得太晚。
倾斜的海,月亮踉跄地回了家,天又擦亮了,菏泽又飘雨了,我们又该启程了,可是我这辆车没有终点站啊,你们愿意上来坐坐吗?
以此书致给时光旅途中掉落的梦想,以此书致给一路以来对我不离不弃的你们,以及,未能再次相聚的我们。
拾依著的《愿你此生有光相伴》是一部由小说、散文、文艺评论、书信,组成的关于时光、青春、追忆的暖文集。
用温暖、奔放的文字,诉说我们都曾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那段时光。
拾依著的《愿你此生有光相伴》收集的暖心故事,每个瞬间,都浸满了感动与共鸣。不一样的文字,一样的你我,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爱……
时光里,我们都彷徨过、失落过,也曾哭过、笑过、遗憾过。
最终我们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生活向来平凡,但从不平淡,这世上的每一种相遇,都有它的意义。
我们都应该有梦,有酒,有写不完的诗,有坦坦荡荡的远方。
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愿你的生活里,永远有光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