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
杨坚是官二代。
父亲杨忠是北周开国名将,爵封随国公。杨坚15岁即因父勋被授予“车骑大将军”的官号,后来女儿又做了周宣帝的皇后。因为父亲跟随周太祖宇文泰从龙有功,杨家被赐姓普六茹。
所以,杨坚,我们又可以叫他普六茹坚。感觉怪怪的,也没办法。这是荣誉!
普六茹坚长得帅。据说额头宽阔且隐约有五根肉柱直贯头顶,目光犀利逼人,腰长腿短。更神奇的是,他手上还有个从娘胎里带来的汉字文身——王。到底是天之骄子,龙凤之姿啊!
可见,杨坚从小就不是一般人。
长大了的杨坚,为人比较严肃,喜怒不形于色,大约是个闷葫芦,但这样的人往往工于心计。
极富眼力的大政治家周太祖宇文泰说他风骨不像凡间人,当时具有高超相术的来和、张宾、焦子顺、董子华、赵昭等人都曾说他日后必为帝王,中央和地方部分文武大臣如郑译、窦荣定、庞晃、郭荣、宇文庆等也认为他不是凡夫俗子,将来会奄有天下而倾心结纳。
说的人多了,信的人也多了,杨坚的麻烦来了。在那个年代,说某某人日后必为帝王,跟要杀他差不多一个意思。
听说杨坚将来要当皇帝,这还得了?北周皇室先后执政的晋公宇文护和齐王宇文宪以及内史王轨等都断定他面有反相,必欲除之而后快。所以,杨坚虽然很早袭爵做官,却一直受到周武帝、宣帝的猜疑和提防。
最险的一次,是杨坚的女婿周宣帝突然动念,要直接把他这位现任老丈人砍了。周宣帝宣召杨坚进宫,预先吩咐手下人说:“只要他脸色稍有改变,就杀掉他。”所幸,杨坚脸部肌肉控制得相当好,在周宣帝的百般责辱中装聋作哑、泰然自若,终于涉险过关。
在如此政治高压之下,杨坚成了乖宝宝。所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他在人前只好装出一副木讷迟钝、少言寡语且毫无政治头脑的样子,遇事随声附和、不拿主张。因此,我们查遍史书,也找不到杨坚进入政治中心做宰相前有什么提得上筷子的政绩。
这,也叫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是人生的大谋略。通俗一点说,就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看似不是计,却比一般小计谋要高深艰难得多。舞台上的演员演戏只是一时的,只装一会儿,过后仍现原形;人生韬光养晦却是本来聪明要装傻、本来会说要装哑、本来可见要装盲、本来能昕要装聋,而且不是一时一事一处,而是时时事事处处、年年月月一生一世,这该是多么难演的戏!多么难得的韬略!
其实,杨坚的政治野心很早就有了,在“装乖”的过程中,也暴露过那么一两次的。杨坚在由定州总管转亳州总管时,内心十分不乐意,与之过从甚密的庞晃就劝过他:“燕代是天下精兵所在之处,现在如果起兵反叛,天下不愁到不了手。”虽然他以“时机未成熟”而拒绝了这一建议,但当时他的小心脏一定是剧烈地跳动过的。可见一旦气候适宜、时机合适,他是不会安分守己的。
杨坚知道,总这么当乖宝宝也不是办法,实在是太危险了。特别是碰到周宣帝这么一个主儿。周宣帝是一个患有严重神经质的虐待狂,杖杀大臣如同儿戏,不论身份场合。涉险过关的活计,玩一次就够了,玩多次的话,杨坚对于是否成功没有把握。
杨坚深知既然受到猜忌,留在帝王身边就等于慢性自杀,便向深受宣帝宠信的老同学、内史上大夫郑译请求出任地方官,这就是当年诸葛亮教刘琦“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的避祸方法。
因为,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游戏中,朝官为重,地方官为轻;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官远离专制帝王,仕途与性命却最为保险,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其不仅是一种政治军事规律,有时候也可以用作抗拒中央、化险为夷的托词。
于是杨坚决定不在京城玩儿了。580年五月,他一直在等待的离开京城的机会,终于来了。
周宣帝决定派郑译率兵讨伐江南陈朝,郑译趁机推荐杨坚作元帅,于是杨坚获得了扬州总管的任命。
P3-5
隋唐三百二十七年的创造历程,把古老的中华帝国推向了世界民族之林的巅峰。特别是大唐王朝,无论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都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时至今日,从日本的和服、欧美的唐人街和东南亚的“唐山”等人文景观中,仍能透视出这种盛唐气象的存在和影响。
强大帝国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大智慧的造化。这种大智慧的物化形式,我们已经从以往史学家、文学家的生花妙笔中多有所闻,有所领悟;但是,更能说明和体现这种大智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思谋脉络和操作过程,却鲜为人们所注目和解剖。本书写作的目的,正在于此。
然而,隋唐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成就,夺目璀璨,令人目不暇接。诸如政治上的三省制、封驳制、科举制、考课制等,军事上的府兵制、募兵制以及东征高丽、北服突厥、西讨吐蕃等,经济上的均田制、两税法、漕运法等救弊一时、泽被几代的宏韬伟略,如串串珍珠,信手拈来。
又如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文臣武将高颍、韩擒虎、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姚崇、宋璟、李泌、李德裕、裴度、陆贽、郭子仪、李光弼等经邦安国、流芳百世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如满天星斗,数不胜数。
至于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奇谋妙策,更是俯拾即是。面对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纵横捭阖、英雄辈出的宏伟画卷,要想用一本区区二三十万字的小册子,把其中的大智慧和小计谋一一描写出来,无异于以蠡测海!所以,笔者只能就隋唐的军国大计提纲挈领,进行铺叙与赏析,至于多如牛毛的小计小谋,只好暂付阙如。
军事是政治的继续。在笔者看来,政治谋略相对于军事谋略来说,是更值得研究和关注的大谋略。因为它关系着亿万民众的衣食住行,从而决定着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远比只为政治家服务的军事胜利要有意义得多。
孙子说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靠什么?靠的就是谋略!而且是政治上的大谋略。之所以说它大,是由于它往往不是一个方面的一个行动或一个措施,而是一连串甚至是一国或几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总体认同、部署与合作;也往往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毕其役、显其功的,而是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方可成其事、奏其效的。中国几千年专制政治结出的经济实惠之果虽然不多,但开出的政治韬略之花却漫山遍野、璀璨夺目。尽管时移世易,但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剔除其争权夺利之类的糟粕,吸取其济世安民的精华,是可以有所得、有所为的。故笔者一直醉心于这一领域,本书的写作也得益于这种动机和偏好。 中国发轫于先秦的政治韬略思想,到了隋唐时代,已经进入一种自觉境界和成熟阶段,其标志便是具有分权与制衡原则的三省制与封驳制的成熟完善,以及《贞观政要》《通典》《唐六典》等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经典著作的出现。但以往的韬略研究大多只着眼于军事谋略,似乎韬略只是专为军事与战争而产生的,这显然有失偏颇。基于此,笔者在本书的写作中,对隋唐各代帝王贤臣的政治谋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体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也算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
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明智就是明白道理、增长智慧。尽管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奢望成为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日常生活中又何尝不需要韬略呢?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反过来,道理也一样:烹小鲜若治大国。因为,天人一体,家国同构。政治也好,军事也罢,都只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极致。所以,生活中也有哲学,也需韬略。
可悲的是,当今世界并不是人人都深谙“知识就是力量”“智慧就是财富”的真谛。更有甚者,只知谋求百战百胜、寸步不让的眼前之利,自以为聪明得志,智慧过人;不察先知先贤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大智慧,不懂不战而屈人之兵、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大韬略;更不理解大干世界祸福相倚、得失相伴的大道理,也不去深思智慧与韬略从何而得。
实际上,人生在世,不仅需要丰衣足食的小计小谋,更离不开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的大智大谋。吃亏也好,糊涂也罢,其精神都是指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要互利互惠、互助互让,自己得益的同时也让人受惠,以便获得更持久的生存。这就如同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样,强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既要索取,又要付出,以求人类能长久地与自然同在。人类离开了自然无法生存,个人离开了别人也无法生存。如果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知付出,到头来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吃亏更多,结果更惨,这就是人生大道理、大智慧!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表明,见多才能识广,识广方可足智,足智自会多谋,多谋然后成事,厚德方能不败。我们如果能从古今中外的韬略家那里学到一点“遇事退一步想、高一步看”的态度与胸怀,领会一点“谋事在人、成事在德”的精义,或可于事有补于万一,于人有益于一万。这便是本书写作的又一动机。
二十年前的1997年,本书曾以《隋唐韬略》为名梓行。二十年后,承崇文书局厚意,认为本书尚有再版的价值,嘱我再次修订补充。因事多务杂,无暇分身,只好全权委托我的学生章雪峰君负责修改。雪峰君供职于省人民出版社,身负业务之责,工作繁忙,却不辞劳苦,拨冗担当,且才思敏捷,妙笔生花,使本书面貌焕然一新,读之不能释手,令我满怀欣慰与谢意!本来事先说好,新版我不再署名,任由雪峰君处置,现在他却仍然要把我放在第一作者位置,这实在是有点名不副实,特此言明,以慰其劳,且表其功。
回首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我写作本书之时,正当年富力强;如今修订再版之时,已是年过花甲。但是,经过了二十年的岁月洗礼,我当年的这本小册子,仍然能够得到出版方和读者的认可,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最后,需要再次提及的是,由于笔者学识有限,特别是对于“韬略”这一涉及哲学、心理、社会、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深奥问题,缺乏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加之时日尚短,故本书粗糙乃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谨此诚恳地祈求读者与专家予以教正。
董恩林
二〇一七年七月
于武昌桂子山耕夫斋
隋唐近四百年的创造历程,把古老的中华帝国推向了世界民族之林的巅峰。尤其是大唐王朝,更是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强大帝国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大智慧的造化,也是泽被几代的宏韬伟略的杰作。董恩林、章雪峰著的《隋唐韬略》重点剖析这种大智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思谋脉络和操作过程,力图给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看历史的角度。
“韬略平天下”丛书按照年代,共分为8册,再现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代、清代中国历经的千年风云巨变以及蕴含其间的智慧和谋略。超豪华史学专家团队倾注全力,让这里的韬略历史更丰满有趣,韬略点评更麻辣有味。
本书为《隋唐韬略》分册,由董恩林、章雪峰著。本书将隋唐时期的谋略智慧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