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山友、驴友、行者、游客,进山登山,乐山赏山,固然是很好的选择,设若能进一步知山懂山,熟悉山知识,感悟山文化,体验山魂魄,升华山精神,这爱山的层次,岂不更胜一层楼?应运而生,应时而作,王动、徐韬二位山友的这部《中国群山文化大观》,广采博收,条理明晰,文心可嘉,诚为“山人之妙记”也,正好为爱山人提供了一道风光旖旎的人文大餐。
| 书名 | 中国群山文化大观 |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 作者 | 王动//徐韬 |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广大山友、驴友、行者、游客,进山登山,乐山赏山,固然是很好的选择,设若能进一步知山懂山,熟悉山知识,感悟山文化,体验山魂魄,升华山精神,这爱山的层次,岂不更胜一层楼?应运而生,应时而作,王动、徐韬二位山友的这部《中国群山文化大观》,广采博收,条理明晰,文心可嘉,诚为“山人之妙记”也,正好为爱山人提供了一道风光旖旎的人文大餐。 内容推荐 王动、徐韬著的《中国群山文化大观》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中国群山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和描画,既从地理学角度阐述山的本体特征,又从文化学角度阐发人与山的互生关系,兼从山水诗、山水画、游圣徐霞客、奇书山海经中采玉探珠。全书配有中国历史名画插图,图文并茂。 目录 卷一 极品名山 三山拱岳 黄山之魅 华山趣闻 搜索泰山 山之最美 雪神的仪仗队 卷二 大道神山 山水佛道 佛光耀山川 大道通名山 卷三 文化数群山 山水相依 天台或云台 东西南北山 南北东西山 区域话名山 山以人名 有山则高 故事里的山 白云千载荡悠悠 卷四 爱山人徐霞客 “游圣”徐霞客 徐家那些人 艰辛与幸福 莫愁山路无知己 赤足跳入草莽中 三山行 目不能移为哪般 奇松怒石榔梅果 丹青可废有山川 所谓功名凭谁说 山川同辉映霞客 其书其人应不朽 卷五 远古大梦《山海经》 曾经的大自然 神话的继续 读《山海经》 《南山经》拾趣 《西山经》探秘 《北山经》《中山经》撷英 卷六 千古绮丽山水诗 一路山水一路诗 独占一斗谢灵运 五柳先生陶渊明 山水明月印诗佛 白首松云卧浩然 山水高音属太白 卷七 水墨神迹山水画 人生大梦归山水 画品与山品 一路山水描画史 荆关董巨露峥嵘 四家频为山水客 文人画与花鸟画 卷八 读山漫记 山为何物山从何来 故乡的无名山 悠然见南山 亲爱的地图 中国之最 山名与山水成语 关于“遗产” 山间拾零 笑串山诗 空间之美 情归何处 附录 资料一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 资料二 中国名山小辞典 资料三 国家地质公园名录 资料四 国家森林公园名录 试读章节 读过不少华山游记,印象最深的,却是作家贾平凹之《三游华山》。为何印象最深,因为贾先生“三游华山而未上”。第一次游,是四月,还没到华山,因为看见路边树林里漫出一条河,就停住了,河里没水,满是石头,却吸引得贾先生“高兴得从这块石头跳上那块石头,从那块石头上又看这块石头的阴、阳、明、暗,不停地在石隙之间跑跳出没,竟没有再往华山去,天到黄昏便返回了。” 一个月后,贾先生又作华山之游。“到了华山人谷口,忽见谷外有一处院落,却是名叫‘玉泉院’的寺庙。院内空寂无人,巨树遮日,树下场地上深深浅浅的绿,却是小草……我太喜欢这种环境了,觉得到了最好的地方,盘脚坐起,静静地听自己呼吸……我就这么坐着,神静身爽,竟不觉几个小时过去,起来看天色不早,就又搭车返回西安。” 又过一月,六月,贾先生第三次去华山。这次终于进了华山谷口,逆一条河深入。走了三里,河水惹得他又放慢了脚步,后来干脆就在水中凸石上坐下。玩了半天,“回吧。”跟贾先生同行的学生很感疑惑,问他“为什么三次到华山都半途而归?”贾平凹说:“这就蛮够兴趣了。”又认真地说:“如今来了三次,还未上山,便得了这许多好处,若再去山上,如何能再享用得了?如今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狐皮愈美,对人越有诱力。但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没有了;狐皮捕剥了,光泽就没有了。天地大自然是知之无涯的,人的有限的知于大自然永远是无知,知之不知才要欲知……大自然的一切奥秘,全在微妙二字,懂得这个道理,无事不可晓得,无时不产生乐趣和追求。” 贾平凹三游华山而不入,得其中“真味”者,当然是人生莫大收获。不过,贾先生阐发的一番道理,似乎多少有些小题大做,或者故弄玄虚了,虽然他道出了很多现代人不会欣赏山水之美、麻木于自然生机,但设若以他这个欣赏速度,一个人即使活到百年,恐怕连一个五岳还没看完,想必那华山等贾先生已等得十分焦急了! 华山,东南西北中五峰环抱,东为朝阳峰,西为莲花峰,南为落雁峰,北为云台峰,中为玉女峰,其中落雁峰最高,海拔2155米。华山最早叫做“淳物山”,《水经注》中说它“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古汉语中“花”“华”相通,所以称了华山。切不可小瞧这个“华山”之名,上古时代“华夏”二字同义反复,地位崇高。秦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都在华山进行过大型的祭祀活动。 大家都知道华山素以“奇险”惊叹天下,否则苍龙岭上不会有“韩愈投书处”。这个典故讲的是一千多年前的文豪韩愈,登上了苍龙岭却不敢下来,急得这位老夫子痛哭一场,顾命要紧,把书本子都扔掉了。呵,险有险的妙处,登千尺幢,爬百尺峡,上老君犁沟,到云台峰顶,那种履险过后的惊心动魄,实在给人以痛快淋漓的成就之感。当然,身体不利落的,比如心脏不好的、恐高的、晕低的、胆小的、毛手毛脚的,以安全为计,登华山前还是小心谨慎为妙。 华山另一个经常被提起的话题,是它被道教“独占”。当年,道教老祖老子西出潼关,经过华山,留下了“老君犁沟”“老君洞”“太上泉”等遗迹。北魏著名的道教改革家寇谦之,隐居华山。唐宋间,华山道教十分兴盛,其中最有名的是宋朝道士陈抟,这位陈抟老道,最有名的事迹是“教训皇帝”。说的是后周世宗柴荣向老道询问“成仙不老之术”,陈抟竟然立马指责皇帝——你身为天子,要干的是治理天下,这种问题,不问也罢。 那么,华山又如何成了“道家专用”之山呢?传说陈抟曾经跟赵匡胤在华山下棋,陈老道说如果你输了就把华山给我。结果赵匡胤输了。那时候赵还没当上皇帝——反正华山也不是我的,你愿要就要呗。但陈抟当时已看出赵匡胤这家伙很有发展前途,于是赌了一把,果然赌准了。赵匡胤登基后,贵为天子哪好意思自食其言呢,结果陈老道占了大便宜,华山道士们不光牢牢占据了华山,当年他们搞多种经营还不用缴税呢。 这位陈抟老祖,确实行道高深,据说他在武当山“辟谷”,十年多不吃饭,只喝水、“食气”。这事我深有感触,因为本人也成功地“辟谷”过一个星期。现在华山上有“下棋亭”遗迹,另有石刻书法——“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说是陈抟亲笔手迹。据传道教的“无极图”,就是吕洞宾在华山传给陈抟的。金元乃至明清,在华山修行的道士一直不少,最近听说,现代城里人,又开始有人到华山修行了。 在中华名山行列中,华山成名显然是最早的,至少是最早的“之一”。秦穆公有爱女,叫做弄玉。与夫婿萧史一笙一箫,彼此唱和,并乘龙驾凤,飞升而去。美好故事发生的地点,正是华山。山上的“玉女祠”,纪念的就是这位国色天香的弄玉女士。神话故事里还有“沉香劈山救母”,也发生在华山,“翠云宫”以及宫外那条断为三截的巨石,据说就是这段传说的见证。 P13-15 序言 山人自有妙记 爱新觉罗·金山 山水演大梦,乘物以游心,吾与天地精神相往还。 山水孕育人类,人文歌颂山水,自古便是中华文化长河中一道源远流长、珠玉璀璨的耀眼风景。包容万物、美不胜收的大自然,感天悟地、仁山智水的自然之灵——人类,二位一体,相辅相依,相得益彰,形成了宇宙间最不可思议的奇迹存在。 山水派大诗人王维有云:“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中国山水文化,得天独厚,自成大观,值得大书一笔。当今现代人,正越来越多地开始走出城市,走出“水泥丛林”,对怡情养性、健康身心生发出更多、更高、更急的愿望。风花雪月,青山秀水,寻山悟道,林泉高致,渐成许多有识之士的心灵旨归。 广大山友、驴友、行者、游客,进山登山,乐山赏山,固然是很好的选择,设若能进一步知山懂山,熟悉山知识,感悟山文化,体验山魂魄,升华山精神,这爱山的层次,岂不更胜一层楼?应运而生,应时而作,王动、徐韬二位山友的这部《中国群山文化大观》,广采博收,条理明晰,文心可嘉,诚为“山人之妙记”也,正好为爱山人提供了一道风光旖旎的人文大餐。 显然,它不是一部艰涩高深的理论专著,而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山文化普及读物。目前图书市场上涉及游山玩水的书目虽多,但大都属于缺乏人文含量的旅行指南和山友路书类,虽然偶尔也有个别就单座名山谈典说文的,但像此部书稿这般全面梳理中华群山,纵横漫谈群山文化,以文人视角、个性笔法,系统勾勒山史山典、山书山文、山人山圣、山诗山画的文章类型,几未得见。故此书具有不可替代之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出版价值。 小序作罢,遂欣然歌以赠曰: 爱山读山迷卧游, 省山悟山梦庄周。 问山访山大文化。 上山下山小春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