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列维纳斯(与神圣性的对话)(精)/轻与重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法)单士宏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单士宏著姜丹丹、何乏笔主编赵鸣、张引弘译的《列维纳斯(与神圣性的对话)(精)/轻与重》是列维纳斯本人的对话录以及围绕他的思想与其他思想家对话的随笔,并把我在中国做过的两次相关讲座作为附录附在书后。它延续了耶路撒冷与希腊之间的思想对话,并使中国成为这种干年对话里的显要地点之一。中国古典思想成为这种对话里的第三个合作方,它接纳,也用它的方式提问。

内容推荐

单士宏曾以学生身份与晚年的列维纳斯进行了一系列交谈。这番对话充满了温情,钦慕与期待。他们谈到列维纳斯思想里的面容与神圣性、走向相异性的超越,谈到柏格森和保罗·利科哲学中的时间概念,也谈到“历史的终结”等问题。在访谈录之外,在一组思想随笔里,作者继续思考列维纳斯思想中的面容现象学和解构与断裂的问题,重新诠释列维纳斯对犹太传统经典《塔木德》的注释。为此,单士宏亦参照萨特、利科、马尔罗的思想,也论及康德、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的著作。

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于单士宏著姜丹丹、何乏笔主编赵鸣、张引弘译的《列维纳斯(与神圣性的对话)(精)/轻与重》的对话视野之中。

目录

中文版序

再版说明

I 引言聆听列维纳斯二十年

Ⅱ 对话伊曼努尔·列维纳斯1983—1994

 一种神圣性的哲学

 1 首次会面(1983年5月9日)

 2 列维纳斯:在哲学与犹太思想之间

 对话录(1992—1994)

Ⅲ 从面容现象学到一种断裂的哲学

 1 从面容的神显到神圣性的概念

 2 萨特与列维纳斯:何种对话?

 3 死亡与他者或与马尔罗的对话

 4 列维纳斯,在思考之外:一种断裂的哲学

 5 对话德里达

 6 奥斯维辛之后上帝的疑问

Ⅳ 列维纳斯的教诲:《塔木德》的宽恕与不可饶恕

 1 赎罪曰,行宽恕之日

 2 人触犯邻人的过错

 3 犹太大屠杀与不可宽恕者

附录1 犹太人与欧洲文化(赵鸣译)

附录2 卢梭、卡夫卡、列维纳斯与羞耻观(龙云译)

试读章节

列维纳斯是如何从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过渡到神圣性,这个令人恐惧且让我重新审视的词语?这指的是一种外在于一切宗教概念、一切“启示的”超越性概念的神圣性,因为它就是它自身的超越性。而另一方面,又是如何从这“来到观念中的上帝”通过邻人的面容最终定义了一种非宗教的超越性?这些正是本书尝试回答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我与这位哲学家的对话,另一方面通过想象中或现实中的列维纳斯与萨特和马尔罗的作品还有康德、海德格尔、德里达或尼采的作品的对话。另外,本书中还有一段较长的文字,根据犹太法学博士注解《圣经》和《塔木德》经的传统来探讨犹太意识中的宽恕。

在当代哲学家中,伊曼努尔·列维纳斯的研究始终位于那些重要流派的边缘:存在主义、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人类学、政治理论。与阿多诺(Adorno)、哈贝马斯(Haberamaas)甚至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相比——他常被这些思想家忽视——也是如此,还有与从福柯到德勒兹(Deleuze)的那些法国哲学家相比,列维纳斯都是边缘的,更不用说相较于罗尔斯(Rawls)那样的美国哲学家。梅洛一庞蒂(Merleau-Ponty)、利科、德里达——1995年12月一个寒冷的清晨,在庞坦(Pantin)公墓里,德里达面对列维纳斯的坟墓宣读了深情的文字《永别》(Adieu)——和萨特,还有利奥塔(Lyotard)以及如今这一代的芬基尔克罗(Finkielkraut)和让一吕克·马里翁(Jean-Luc Marion),他们可能会关注这位非典型但却是当代哲学中心的哲学家。但是是否有什么德国人会关注他呢?或者盎格鲁—撒克逊人? 在我与保罗·利科的一次对话中,他向我展示了他与列维纳斯的思想的相似与分歧之处。在他的《作为一个他者的自身》(Soi-meme comme un autre)中,保罗·利科建立了一个新的伦理学,为此,他叠加了

胡塞尔的思想脉络与列维纳斯的思想脉络、与认为问题在于相互性(reciprocite)问题的信仰,我认为这一信仰就是在说,不应该由个人或是他者全权负责。而且,您会注意到,为此,我重新赋予了我从黑格尔那里发现的一个概念以力量,我所说的是耶拿(Iena)哲学的黑格尔,是承认(reconnaissance)和相互承认的观念,其本质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承认之中的相互关系(mutualitY)。可能必须要从两种不对称性出发来说明:认知意义上的“我一你”(moi-tu)的不对称和伦理概念里的“你一我”(tu-moi)的不对称,可以说,通过这种交叉的不对称性,能够理解相互关系与相互性。我认为,通过这样还能够让相互关系这一概念从它的平庸中摆脱出来,变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加戏剧性、更加可疑,用力攻克它,而不是将它当作日常经验中绝对的事实,因为在日常经验中,很少会注意到当人们交换姓名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那个悖论。①

利科认为,没有唯一意义的伦理学,并且不太有可能会有人自认为完全是他人的人质而没有任何相互性。在我开始与他者建立关系的那一刻起,就有了写作《时间与叙事》(Tempset recit)的哲学家极力推崇的这种双重的不对称性。但确实存在一个难以消除的事实,就像保罗·利科对我说的那样,就是列维纳斯的哲学是“一种过度的、夸张的哲学”。

列维纳斯称这种过度为“爱”,称这种夸张为“神圣性”。这种直到“为他人而死”的爱一直萦绕在列维纳斯的思想中,好像是在纠缠,他也恰如其分地指责海德格尔没有赋予“为他人而死”以让他人摆脱死亡的能力。②有些阅读列维纳斯的犹太读者认为,他通过关于牺牲之责任的哲学概念和理论概念——但他不做理论!——让传统的犹太教义严重基督教化。在我们刚刚建立友谊的时候,有一天,我给他写信,问他这种对他人的慈悲——希伯来语为Ra’hamim,可以被理解成“为……而死”——有着怎样的犹太《圣经》的起源。他用几行精彩的文字回应道:

确实,爱应该比死更有力——而且没有比让一个人为另一个人而死的爱更有力的爱,我可以从以斯帖女王准备为其他生命牺牲的教诲中学到它(《以斯帖记》4,16)(如果我不满足于《雅歌》8,6中所写的爱仅仅与死一样有力、并不比死更有力的真理的话!)——但我还没有据此克服这两个伟大精神之间的差别,也不能决定哪一个是第一位的,哪一个是第二位的。①

P6-9

序言

时下距京师同文馆设立推动西学东渐之兴起已有一百五十载。百余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西学移译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累积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从西方寻找出路的理想,以至当下中国人提出问题、关注问题、思考问题的进路和理路深受各种各样的西学所规定,而由此引发的新问题也往往被归咎于西方的影响。处在21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情境里,如何在译介西学时作出新的选择,又如何以新的思想姿态回应,成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的一个严峻问题。

2

自晚清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一直面临着现代性的冲击所带来的种种尖锐的提问:传统是否构成现代化进程的障碍?在中西古今的碰撞与磨合中,重构中华文化的身份与主体性如何得以实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中西、古今”的对立倾向能否彻底扭转?在历经沧桑之后,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如何重新激发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中,当代西方文明形态的理想模式一再经历祛魅,西方对中国的意义已然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但问题是:以何种态度应答这一改变?

中华文化的复兴,召唤对新时代所提出的精神挑战的深刻自觉,与此同时,也需要在更广阔、更细致的层面上展开文化的互动,在更深入、更充盈的跨文化思考中重建经典,既包括对古典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与考察,也包含对已成为古典的“现代经典”的体认与奠定。

面对种种历史危机与社会转型,欧洲学人选择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解读欧洲的经典,既谦卑地尊重历史文化的真理内涵,又有抱负地重新连结文明的精神巨链,从当代问题出发,进行批判性重建。这种重新出发和叩问的勇气,值得借鉴。

3

一只螃蟹,一只蝴蝶,铸型了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一枚金币图案,象征一个明君应具备的双重品质,演绎了奥古斯都的座右铭:“FESTINA LENTE”(慢慢地,快进)。我们化用为“轻与重”文丛的图标,旨在传递这种悠远的隐喻:轻与重,或日:快与慢。

轻,则快,隐喻思想灵动自由;重,则慢,象征诗意栖息大地。蝴蝶之轻灵,宛如对思想芬芳的追逐,朝圣“空气的神灵”;螃蟹之沉稳,恰似对文化土壤的立足,依托“土地的重量”。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那里,这种悖论演绎出一种智慧:审慎的精神与平衡的探求。思想的表达和传播,快者,易乱;慢者,易坠。故既要审慎,又求平衡。在此,可这样领会:该快时当快,坚守一种持续不断的开拓与创造;该慢时宜慢,保有一份不可或缺的耐心沉潜与深耕。用不逃避重负的态度面向传统耕耘与劳作,期待思想的轻盈转化与超越。

4

“轻与重”文丛,特别注重选择在欧洲(德法尤甚)与主流思想形态相平行的一种称作essai(随笔)的文本。Essai的词源有“平衡”(exagium)的涵义,也与考量、检验(examen)的精细联结在一起,且隐含“尝试’’的意味。

这种文本孕育出的思想表达形态,承袭了从蒙田、帕斯卡尔到卢梭、尼采的传统,在20世纪,经过从本雅明到阿多诺,从柏格森到萨特、罗兰·巴特、福柯等诸位思想大师的传承,发展为一种富有活力的知性实践,形成一种求索和传达真理的风格。Essai,远不只是一种书写的风格,也成为一种思考与存在的方式。既体现思索个体的主体性与节奏,又承载历史文化的积淀与转化,融思辨与感触、考证与诠释为一炉。

选择这样的文本,意在不渲染一种思潮、不言说一套学说或理论,而是传达西方学人如何在错综复杂的问题场域提问和解析,进而透彻理解西方学人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自觉,对自身文明既自信又质疑、既肯定又批判的根本所在,而这恰恰是汉语学界还需要深思的。

提供这样的思想文化资源,旨在分享西方学者深入认知与解读欧洲经典的各种方式与问题意识,引领中国读者进一步思索传统与现代、古典文化与当代处境的复杂关系,进而为汉语学界重返中国经典研究、回应西方的经典重建做好更坚实的准备,为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创造可能性的条件。

是为序。

姜丹丹(DandanJiang)

何乏笔(Fabian HeLtbel)

2012年7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5: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