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哲学的故事(修订袖珍版)(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英)布莱恩·麦基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哲学的故事(修订袖珍版)》并非一部完整的哲学史,而是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有史以来主要哲学家的生平及其观点,在阐述每位哲学家思想的同时,详细介绍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情感,而且还对每位哲学家进行了中肯的批评。

此书文笔生动,活泼有趣,作者布莱恩·麦基夹叙夹议,提纲挈领,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将艰涩难懂的哲学写成了娓娓动听的故事。

内容推荐

从古希腊至今,西方哲学2500年的迷人的故事!

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作家和广播人,布莱恩·麦基教授的《哲学的故事(修订袖珍版)》这本书对思想史加以综述,可读性强,既适合入门汉,又适合哲学系的学生。

阐明了主要哲学问题,关注重要的问题,分析伟大哲学家的代表作。是西方思想史的入门书。

目录

导言

 哲学的召唤

古希腊人及其世界

 前苏格拉底时期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犬儒学派

 怀疑主义学派

 伊壁鸠鲁学派

 斯多葛学派

基督教与哲学

 圣奥古斯丁

 中世纪哲学

近代科学的滥觞

 从哥白尼到牛顿

 马基雅弗利

 弗朗西斯·培根

 霍布斯

伟大的理性主义者

 笛卡儿

 斯宾诺莎

 莱布尼兹

伟大的经验主义者

 洛克

 贝克莱

 休谟

 柏克

法国大革命思想家

 伏尔泰

 狄德罗

 卢梭

德国哲学的黄金时代

 康德

 叔本华

 东西方的部分比较

 费希特

 谢林

 黑格尔

 马克思

 尼采

民主与哲学

 功利主义

 美国实用主义

20世纪哲学

 弗雷格与现代逻辑

 罗素与分析哲学

 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哲学

 存在主义

柏格森与当代法国哲学

 波普尔

 哲学的未来

词汇表

进一步阅读的书目要览

索引

作者致谢

试读章节

苏格拉底

伟大的追问者

苏格拉底实际上是道德的奠基者。他同时确立了通过不懈的质疑来获取真理的方法。

苏格拉底是第一位出生在雅典的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他活动于城邦的黄金时代,生于约公元前470年,卒于公元前399年,死后留下一妻三子。青年时代,他研习了当时风行、今天被称作“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哲学。这些哲学家们以不同方式致力于认识身边的世界,其中有两个方面使苏格拉底印象深刻,他视之为其弊病所在。

第一个印象就是这些哲学家观点歧异,对立的理论相互纷争,似乎很难在他们之间做出判别。他们提出了令人振奋的世界图景,却又很少诉诸批判性方法,因此很难判别其真实性。第二个印象在于,即使看出某种理论为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知道了太阳离地球有多远,太阳有伯罗奔尼撒半岛那样大,或者比整个世界还大,这些知识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何影响2诸如此类的认识决不会左右我们的行为。我们真正需要认识的,是应当如何生活,如何行为。对我们而言,更紧迫的问题应该是:什么是善?什么是公道?什么是正义?这些问题将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苏格拉底并不自以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但他也认为,其他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德尔斐神谕宣称他是最富智慧的人,在他自己看来,这仅仅意味着他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当时还谈不上为关于自然世界的知识寻找可靠的基石,也谈不上对人类世界本身的认识。

于是他奔波干雅典,向每一个听众提出道德和政治的基本问题。如此则体现了他所倡导的讨论的旨趣。显然,他极具个人魅力,走到哪里都被人们尤其是热心的年轻人所簇拥。他的论说步骤总是那样。他会对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提问:“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宗教虔诚?”倘若有人说已经找到了答案,他就会接受挑战,提出一系列刨根究底的问题来质疑。比如,如果有人说勇气本质上是一种忍受能力,苏格拉底就会说:“那么顽强是什么?顽强的人有着超凡韧性和忍受能力,难道不算勇气?难道不更值得尊重?”如此这般,其他人便会收回答案,或者至少会修正答案。拷问往往能显示出最初答案的缺陷。它表明,尽管对话者或旁观者自以为认识了“勇气”之类的东西,但事实并非如此。

苏格拉底式的质问风行一时,起了一箭双雕的功效。它揭示出人们的无知,而这些人自以为有知识——事实上,德尔斐神谕曾告知苏格拉底,这些人甚至自以为比他知道得更多。它也激发了旁观者对哲学根本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展开讨论。苏格拉底自己很少谈论终极答案(实际上,强调我们只能探究和质疑答案、而不能依赖“终极”,正是其方法的组成部分),他促使人们对其所提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更深刻地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困难所在。

言外之音

当苏格拉底提出“什么是正义”时,他并非要寻求一种定义。在他看来,“正义”一词之所以能被应用于不同的人群、决断、法律和秩序,恰恰说明存在着一种共通的东西,一种被称为“正义”的共性;他的目的即在于揭示出这一共性。换言之,他坚信有一种被称为“正义”的东西存在,它并不一定像某些实存那样是物质性的存在,但却是真实的。其任务在于揭示这一抽象存在的本质。他的弟子柏拉图则用抽象的理念论继承了这一思想,他认为,在有缺失、变化着的日常生活世界上,理念是一切存在和特性所共有的完美永恒的形式。

苏格拉底的言行带有摧毁性和颠覆性的色彩。他教导人们怀疑一切,他揭示了人们面对权力和权威时的无知。他成了极具争议的人物,爱他的人与恨他的人一样多。在城邦的一次公共节日上,面对雅典全城人,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戏剧《云》(公元前423年)对他加以讽刺。最终,当局以腐蚀青年人和亵渎城邦诸神的罪名将苏格拉底拘捕。他受到审判,并被处以毒死。在人类思想史上,他的受审和死成为最具启示意义的悲剧之一。

苏格拉底某种程度上之所以被看作是最著名的哲学家,在于他从一开始就对哲学特有的一些基本概念作出了不懈的质疑。他常说,自己并不是要传布确定的教义,而只是提出问题。但这并非实话。在连篇累牍质疑的字里行间,显然蕴涵着确定的信念。

一种信念就是,一个人不能保持自身的完善,就可能遭受经常性的伤害。世界的不确定使每个人都面临一无所有、非法监禁、遇祸致残和疾病的威胁,但变动不居的存在者所遭遇的这些偶然事件很快便成过眼烟云。灵魂的坚定性需要以相应承受不幸的考验为代价。而现实的灾难必然会损及灵魂。因此之故,施行不公正要远比承受不公正对人伤害更大。我们应当同情不公正的施行者而不是承受者。

这一信念使苏格拉底备受斯多葛学派的推崇,数百年后,他们奉之为尘世的守护神。苏格拉底的另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没有人会有意识地作恶。他的意思是,倘若你真正彻底地认识到所作所为是恶,你就不会去做。反过来说,如果你做了,恰恰表明你并没有真正彻底认识到其为恶。这一观点蕴涵着,德性是一种知识。这一信念极大地推动着苏格拉底去不懈地追问“什么是正义”之类的问题:在他看来,如果人们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就必然会公正地行事。就此而言,追求知识与追求德性是一致的。

成为你自己

哲学家中是否有人能超过苏格拉底的影响力,是大可怀疑的。苏格拉底最先倡导人格完整的至高无上性,这种人格完整是本真的,并非诉诸诸神、律法或其他权威。这一思想对后人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他不愿放弃自己的信念,而是心甘情愿慷慨赴义,而且,即使原本可以逃避,他仍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自此以降,许多最伟大的思想家也都强调道义的至尊,尽管他们并不一定受到苏格拉底的影响。耶稣说:“失去本真自我,赢得整个世界又有何益?”莎士比亚也说:“最重要的是:成为本真的你。”

此外,苏格拉底的贡献还在于他确立了质疑一切的原则:不存在直接固定的答案,因为答案本身也必须受到质疑。遵循这一原则,他把辩证法奉为哲学的核心,而所谓辩证法,就是在不断的质疑和回答中寻求真理。这一方法延续至今,尤其成了一种教学方法——毕竟,苏格拉底本人就是如此看待的。它并不同样适用于所有形式的教学(比如,用此方法纯粹发布信息就不妥),它适合于人们用来反思自以为是的东西。该方法不可通约。教学相长,即教师能真正了解学生的疑难,并鼓励他按部就班正确前行,那么这一方法就能收到最大成效。人们也往往把这一方法称作“苏格拉底法”。

P20-23

序言

哲学的召唤

对通常信以为真的基本问题提出质疑

平常,绝大多数人总是忙忙碌碌无暇思考。不过,我们还是会不时地回过头来提出一些问题。每当此时,我们总是从通常不大会问的基本问题提起。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以政治学为例,大家一直在随意地使用“自由”、“平等”、“社会公正”之类的字眼,而有人总是会问:“不错,但自由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平等的意义是什么?”这种提问往往使人难堪。这样的人也许还会说:“自由和平等肯定相互冲突吗?如果每个人都随心所欲过自由的生活,整个社会最终难道不会出现许多极不平等的状况吗?消除不平等是不是只能依靠政府干预?如果这样,我们赞同自由平等的说法也就乏善可陈,还不如听之任之。这里面肯定蕴涵着矛盾。”当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谈论问题,他们也就开始了哲学思维。上述例子中所涉及的就是众所周知的政治哲学。

人类所有的实践领域都可以提出类似的基本问题,换言之,任何事情都有哲学。律师们经常谈到罪与非罪、公正、公正判决等等。而当某个律师提出:“我们所说的公正,是不是政治家们所说的社会公正的公正?还是我们所说的是截然不同的东西?”此时,他就开始涉及到法哲学。医生也会自问:“有没有十全十美的健康?如果没有,那么治疗还有什么意义?”此时,他就涉及到了医学哲学。每一个实践领域都有自己的哲学,对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出质疑,因此就有了科学哲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等等。同样,每一个领域里的最出类拔萃者差不多都对自身领域的哲学问题感兴趣。必须看到,政治哲学家提出“什么是自由”的问题时,他所问的并不只是该词的定义,否则,他完全可以去查词典。他所做的,是要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理解它在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理解它的其他用法、其用法的潜在危险,以及它与平等之类的其他重要政治概念的关系。他所要阐明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充满着种种疑难。

阐明概念的工作尽管十分诱人,但只是哲学的表面工作。最伟大的哲学家往往走得更远,对我们最根本的存在和经验提出了质疑。我们发现自身处在世界之中,对于人类本身是如何来到世界上的却无言以对。这个世界最明显的基本特征就是时空构架——三维时间和一维空间,以及大量截然不同的物体充斥其间,其中一部分就是我们人类本身。哲学家们因此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时间?”“现实存在的一切,包括人在内,是否都只是物质,而不是其他东西?非物质的东西是否能现实地存在?如果能,这种存在的本质是什么?”他们提出这些问题,并不只是想对概念加以更深刻地认识,而是要从根本上认识存在,认识人类自身。他们并不想把这样的问题变成宗教信仰问题,或者以权威的说法为依据。作为个人,他们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虽然某些哲学家不是这样,但绝大多数伟大哲学家都是如此。不过,绝大多数哲学家都不会诉诸宗教来论证自己的哲学观点。哲学观点有其自身的证明,这是一种理性的证明,它以理服人,而不是依靠信仰或权威。哲学则试图揭示出理性能够把我们带到多远。

哲学寻求的是对最根本问题的理性认识,重要的哲学问题涉及认识的本质以及探索和知识的本质。我们如何才能解答所有这些问题?我们是否能真正认识(或者说确信)什么?如果能,我们认识的是什么?即使能够认识,我们又如何才能确信这种认识?换言之,我们是否能够知道我们在认识?这类问题差不多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哲学家们提出了有关世界的问题,也提出了有关人类的感觉、经验和理解之本质的问题。因此,从最基本的角度来看,哲学有两个最根本的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根本而言,我们如何进行认识?”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亦即对存在和存在本质的研究,构成了哲学的分支本体论研究。对第二个问题的研究,亦即对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的对象的研究,被称为认识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这两大问题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所有问题,构成了哲学史的主体,所有重要的分支,如道德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等等,都从属于这一主体。所有这些分支在总体哲学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存在问题、认识问题,却要比这些分支问题逻辑优先。

某些最重要的问题也许永远得不到解答,但是我们事先并不知道这样的结局,因此,对所有感兴趣的问题我们都要涉及。在此过程中,如果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某一问题无可置疑地能够被解答,我们就应该找到相应的解答办法。所有这样的哲学结论都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才能够相信。得出这些结论不能仅仅凭运气、信仰或直觉。

哲学的标志之一就是强调理性,哲学因此而和宗教或艺术等区别开来。宗教有时也诉诸理性,但是,信仰、启示、仪式和遵守戒律却是不可或缺的,理性不可能自始至终。创造性艺术家与哲学家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求真理的活动中,旨在透过事物的表面,更深刻地认识人类的经验;然而,他发表或公开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与哲学家截然不同,他借助了直接的感知和直觉,而不是诉诸理性论证。

哲学与科学的前沿也不尽相同。同样,科学家同哲学家和创造性艺术家一样,投身干寻求真理的探究活动,试图对世界以及人类的经验本质作出全新发现。科学家还与哲学家一样,更关注于为自己的所有说法提供理性论据。科学家与哲学家的主要区别在于,科学家所关心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验或观察来作出判断;而没有什么实验或观察能够告诉我们时间是否有开端、“权利”是什么,探究这样的问题必须诉诸理性,而不是诉诸科学方法,这正是典型的哲学问题。  哲学、科学和艺术并不相互抵牾,这种认识是十分重要的。三者之间存在着更多的共同性。事实上,正如本书所揭示的那样,科学一开始就是从哲学中产生出来的。哲学、科学和艺术探究的是同一个世界。三者都面对着世界存在和人类存在的神秘性,并试图对此加以更深地认识。三者都经常地运用灵感和批评,三者都会公开自己的发现成果以便让人们共享。但是,由于采用不同的方法遵循不同的途径,三者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特征。尽管如此,它们的共同目的在于探究人类的知识和经验,阐明其本质,并把结果清楚明白地公之于众。三者相互补充,一个真正全面的人,会发现自己对三者天生就感兴趣。本书讲述的是三者之一哲学的故事。同其他两者一样,哲学是最诱人最有价值的文明成果之一;同其他两者一样,哲学的未来可能比其过去更为丰富多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8: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