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爱宁编著的《土族百年实录(上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史资料书系》选编史料150余篇近百万字,从普通百姓到专家学者,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层面,真实记录和反映了百年来土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宗教信仰、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重大变迁。
| 书名 | 土族百年实录(上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史资料书系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惠爱宁编著的《土族百年实录(上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史资料书系》选编史料150余篇近百万字,从普通百姓到专家学者,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层面,真实记录和反映了百年来土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宗教信仰、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重大变迁。 内容推荐 惠爱宁编著的《土族百年实录(上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史资料书系》史料来自亲历和目睹土族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当事人、知情者,具有鲜明的“三亲”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历史见证人的讲述,来体会先辈们是怎样在自己的生存时代和环境中,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来实现他们那个年代的理想和目标。可以通过阅读来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体会他们那种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民族情怀。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土族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对促进其他民族对土族人民和土族文化的了解,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对宣传土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对进一步向世界展示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实践成果,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录 序 历史印痕 同仁土族的历史演进 天祝土族发展述略 土族土司制度的兴起与终结 历史上的土族政治制度述略 什家村的记忆 土乡走出的抗日将领__一曾国佐 三川土族开明人士吕文通事略 我的舅舅侯国柱与敦煌经卷的情缘 新中国成立前互助县田赋征收纪略 “德兴海”在互助 民国时期互助开荒事略 民国时期强迫改变土族服饰情况的回忆 马英在互助县第三区骚扰始末 平息桥头匪乱前后 匪首鲁顺德被击毙记 建政岁月 互助县政权建设记事 我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改革和建立人民政权的一些回忆 互助县第一任土族县长张进仁先生二三事 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建立与发展 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诞生经历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建政回顾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成立历程回顾 土乡法庭的发展与变迁 我在互助当“班长” 公仆形象留土乡 我的悲欢人生 土乡变迁 赴苏参观及互助县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回忆 家乡土地改革及合作社的片断回忆 互助县小手工业发展和组织合作化情况回顾 威远镇私营商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纪略 互助县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述略 我所经历的互助县食品公司的企业改制 “两棉”赊销记 互助县农机推广发展历程 互助县红小麦选育及推广过程 互助——八眉猪的摇篮 我的草产业科研之路 土乡旅游业的发展 互助青稞酒业的前世今生 李成山和他的“绿色银行” 泽被后世惠流千秋——官亭泵站建设经过 丹麻至高寨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侧记 土乡公路的今昔 民国时期互助地区交通及旅店情况述略 客运繁荣方便出行 我的养路经历 见证土乡道路建设 村里有了“硬化路” 一个土族村庄的今昔变化——塔哇村走访记 又回土乡宝库 教育纪事 三川地区学校教育发展述略 三川教育的先行者——朱海山 大通土族教育纪略 他当过十世班禅大师的汉文教员——记张定一先生 官亭小学第一任校长——张廷仕 大通第一个土族大学生刘守谦 三川土乡第—位留美博士——胡军 “学文化比挣钱重要” 青林土族学校的变迁与发展 大通土乡教育变迁见证人讲述 我在大通农村教学的点滴回忆 在芦草沟小学的那段岁月 我的土乡教育情怀 永远的怀念 甘当土族人民的孺子牛 从灵童到教授 我的教学科研历程 我的成长历程 杏林春秋 民和三川医疗卫生八十年回顾 互助人民医院三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疾病防控在土乡 缘定计生工作 母婴健康的保护伞 新农保进万家 风雨十载农合之路 平淡从容也是歌一记土族外科医师吴占庆 四十年行医路 奉献在计生工作岗位上 从赤脚医生到“省级名医” 土乡行医六十年 试读章节 传统节日。有表现屯戍军士表演节目嬗变,中原枋祭仪式遗存,古代楚巴人崇虎风俗的全民欢庆,人神共娱的每年农历六月举行的“六月会”,每年农历腊月举行的“邦祭”、“於菟”等,这些传统节日因其浑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而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还有些村民有贴对联贴门神、插杨柳过端午、献月饼过中秋的习惯。传说以前吾屯等地还有类似于民和土族“庄稼其”活动的“农具祭”习俗,这项节目现已失传。 语言方面。语言是历史的记录和见证,是人类文化历史的一面镜子,从语言尤其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词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的变迁和兴衰史。从同仁土族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找到民族变迁过程中许多残留的特征性文化标记。据说四寨子人以前不会藏语,现在通用藏语文,且流行两种地方语言:吾屯话和年都乎话。吾屯话是以汉语为基础,以土语语法为结构模式,吸收大量藏语词汇的一种独特语言;年都乎话是以土语为基础,夹杂大量藏汉语词汇的一种地方语言。在一些传统的活动中保留着代代口耳相传的一整套的古汉语说辞。这类老词语,有些除过一些专门研究者外,使用者本身也不知所以,近年这些老说辞逐步被藏语替代或不再使用。 服饰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活习俗及文化特征,同仁土族与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原来喜穿宽大“红裤”服装的男性已完全呈现藏服化的态势,穿藏袍,着藏鞋,戴礼帽等。女性穿着在一定程度上尚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因子和固有底蕴。如“吴屯甲莫”的红色开衩裙裤土装及“金兰英多”(上黑下蓝筒裤),年都乎妇女的圆形翻领右衽长袍及“酷赛钦鞋”(绣花长腰鞋),与藏族服饰迥然不同。尽管这类文化特征现在除在节日中偶尔看到外,也正在被藏服或西服行头所取代,但这体现了服饰文化经过文化调适和重组后与现代社会的逐步适应状态。也正是在这种漫长的互动和同化过程中,四寨子土族完成了包括服饰在内的文化重建,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从地名、人名这些表现一个民族及它们所代表的特定格式的文化来看,现今同仁土族基本趋同藏文化,这期间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嬗变。首先从明初至清末对“四寨子”官方一直固定有季屯、李屯、吾屯、脱屯等保安四屯的汉语称谓,但民间在清中叶以后除吴屯外,逐渐有了自己的藏语名称,并随岁月流逝,各屯名逐渐淡出。有些汉语地名仍在使用,如保安下庄、大城、铁匠城、老古城、包家街、李家巷道、杨家巷道等,有些已更名,如季屯的永兴寺,后冠名扎西永兴寺,现称年都乎寺;“雷公将军”之子吐索龙(音)修的马鞍状土地祠庙,现今称为年都乎萨增能抗(即神庙)。人名方面以屯首土把总家族人物的姓名变化来说,明代的王廷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式姓名,而清代的王喇夫旦、王银洛是汉姓藏名,民国时代的且浪多吉、楞本才让则纯粹是藏语称呼。就各村寨的几大家族传承体系而言,各屯寨以前都有汉姓家族:年都乎有王、宗、曹、何、尖、银、马、霍等八个家族,藏语称年都乎措哇甲包,意八个家族,其中王家是大姓,是屯首土把总家族,住老古城。吴屯有侯、包、梁、李、杨、康、穆、刘、马等家族,头人(百户)姓侯,住大城。明万历年间李屯有李、马、康、耿、辛、何等家族,其中下李屯尕沙日有康、辛、耿、马、何等家族。脱屯有辛、王、康、马等家族。一些人至今还保留着原来的汉姓,但多数人早已用藏语起名,原有的汉语姓名逐渐弃之不用。同仁土族这些姓名的变化蕴含着比较深远的历史信息,说明这部分人由使用汉文化演化成藏文化的深刻背景。 从居住形制方面来看,现在的住房结构及建筑装饰大体接近藏族,如卧室多与伙房相连,装饰多为藏式风格等,但整个村寨内居民居住情形仍保留着适应特定历史环境的封闭性和防御性的布局特点:居民庭院多为四合而比较窄小;寨内布局密集,巷道相连,对外封闭,自成单元;每个堡寨都修建有比较厚实坚固的寨墙,夯土板筑,墙基很厚很高,难以攀越,出人都有统一的寨门。其中脱屯在保安堡基础上修建的保安城具备城市街道规模,有高大城墙,有居民区,有街市,还有“散出城外”自成一体的下庄村寨(及保安下庄)。季屯(年都乎)寨内三面筑墙,南面因临悬崖未筑寨墙,开东北二门,寨内居民分上下街,巷道四通八达,排水渠道纵横交错。李屯分上下两寨,都有自己的夯土板筑城墙,其中上李屯郭麻日村落布局为八卦形。吴屯(吾屯)分上下两庄,筑有“大城”“铁匠城”两个土城,中间隔有一条小道;“铁匠城”中有李家巷道、杨家巷道两条街道,城外有一小庄名包家街。现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达,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仁土族大多家庭修起了宽敞明亮的砖木结构瓦房,还有的人家盖起了砖混结构楼房,彩电、冰箱、电暖、热水器等各类现代电器进人寻常土族人家。 P6-7 序言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区,土族是世居民族之一,也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人口大约30万,主要集中居住于青海、甘肃两省,青海境内的土族约占土族总人口的85%。勤劳、善良、智慧、纯朴的土族人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和睦相处,携手并进,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西北,创造出了兼容并蓄、绚丽多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本民族优秀独特的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土族的先民们在长期与汉、藏、回等民族杂居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本民族固有特征和文化特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吸收和借用了汉、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重构和塑造了多元融合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土族与祖国大家庭其他民族一起,随着祖国母亲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土族人民摆脱了千年封建统治,迎来了民族解放争取民族独立的文明曙光;土族人民挣脱了土司制度的枷锁,昂首阔步于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百年民族命运的深刻变迁,使土族的命运与其他民族的命运、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土族地区由于受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交通等条件的限制,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社会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群众生活贫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土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团结互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使土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各条战线的土族干部和科技人员迅速成长,发展壮大,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土乡的广大人民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人了幸福快车道,生活面貌和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从紧衣缩食到基本小康的世纪跨越,实现了从受人奴役到自管自治的民主夙愿,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政策转变。土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土族群众的政治权益和合法利益得到切实保障。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少数民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推动和实现着土乡的繁荣发展和土乡群众的福祉。 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征编出版《土族百年实录》是全国政协“中国少数民族文史资料书系”的组成部分,由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牵头征编。通过三年多的努力,今天得以出版问世,这是土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喜事,也是青海省政协文史工作者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土族百年实录》选编史料150余篇近百万字,从普通百姓到专家学者,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层面,真实记录和反映了百年来土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宗教信仰、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重大变迁。大部分史料来自亲历和目睹土族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当事人、知情者,具有鲜明的“三亲”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历史见证人的讲述,来体会先辈们是怎样在自己的生存时代和环境中,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来实现他们那个年代的理想和目标。可以通过阅读来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体会他们那种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民族情怀。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土族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对促进其他民族对土族人民和土族文化的了解,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对宣传土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对进一步向世界展示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实践成果,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土族的族源问题,权威机构目前尚无定论。为了全面反映土族文化和土族的代表人物,我们秉持文史资料“多说并存”的原则,在编辑过程中,选用了反映不同学者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文稿,供大家阅读时参考。 一个民族闭关自守,难以进步和发展。一个民族跻身于世界发展潮流,不仅需要本民族奋发图强和艰苦努力,还需要国家层面和其他民族的支持和帮助。希望这本书的征编出版,能为从事研究文化学、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进一步认识青海、了解土族提供一些帮助,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大力宣传青海、宣传土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促进土族人民的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团结进步,奋力打造青海“三区”建设,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做出新的贡献。 《土族百年实录》征编委员会 2014年12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