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华主编的《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
《易经》是一部形成于上古时期的阐述天地变化规律的占卦书。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在成书之后的漫长时期内,一直都被当作“卜筮书”来使用,而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意义却被忽视。
| 书名 | 易经(典藏版)/百部国学传世经典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少华主编的《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 《易经》是一部形成于上古时期的阐述天地变化规律的占卦书。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在成书之后的漫长时期内,一直都被当作“卜筮书”来使用,而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意义却被忽视。 内容推荐 林少华主编的《易经》是我国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后世周文王等演绎修改概括而来,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目录 易的解析 “易”的认识 易学的渊源——三圣治易 三易的解释 《易经》概说 何谓《易经》 《易经》的经和传 《易经》的思维模式 《易经》的研究范畴 《易经》的阴阳之道 《易经》的根本精神 《易经》的辩证法则 《易经》的指导意义 《易经》的研习流派 重新审视《易经》的价值 《易经》基本概念 太极 两仪 四象 《河图》与《洛书》 卦 爻 八卦 六十四卦 承乘比应 吉凶 五行 天干地支 纳甲与易数 占筮的原则 揲蓍布卦法 金钱卦法 数字占卜法 时间起卦法 方位起卦法 测字起卦法 六十四卦 乾卦第一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蒙卦第四 需卦第五 讼卦第六 师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泰卦第十一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谦卦第十五 豫卦第十六 随卦第十七 蛊卦第十八 临卦第十九 观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一 贲卦第二十二 剥卦第二十三 复卦第二十四 无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颐卦第二十七 大过卦第二十八 坎卦第二十九 离卦第三十 咸卦第三十一 恒卦第三十二 遁卦第三十三 大壮卦第三十四 晋卦第三十五 明夷卦第三十六 家人卦第三十七 睽卦第三十八 蹇卦第三十九 解卦第四十 损卦第四十一 益卦第四十二 夬卦第四十三 娠卦第四十四 萃卦第四十五 升卦第四十六 困卦第四十七 井卦第四十八 革卦第四十九 鼎卦第五十 震卦第五十一 艮卦第五十二 渐卦第五十三 归妹卦第五十四 丰卦第五十五 旅卦第五十六 巽卦第五十七 兑卦第五十八 涣卦第五十九 节卦第六十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过卦第六十二 既济卦第六十三 未济卦第六十四 易传 彖传上 彖传下 象传上 象传下 文言传 系辞传上 系辞传下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试读章节 《易经》的研习流派 关于《易经》的研习流派,自孔子赞述《周易》以来,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哗的《后汉书》中都有记载。战国后期,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就已被陆续收集起来,并汇成了《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之后历时两干余年,易学的研习流派也发展出很多,但总的来说可归为两派六宗。两派是指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指占卜宗、機祥宗、图书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六宗又分别归属于象数、义理两派;占卜、機祥、图书三宗归属于象数派;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归属于义理派。这是《四库全书提要》的分法。 象和数在易学中经常被连起来用,其实象和数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象是形状,数是数目和计算。比如一个人,男、女、老、少、美、丑、胖、瘦……表现出来的形状特点就是象。而与其相貌特征有关的数字,如身高、三围、年龄等数字及推算这些数字的方法就是数。世界有形状的万事万物都有象有数,《易经》这本书也不例外。传统观点认为《易经》的象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指易中的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的形状,如为卦象,为爻象:②指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如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兑卦象征泽、震卦象征雷等:③指卦辞、爻辞中所说的具体事物,如乾卦卦辞中提到的龙、坤卦卦辞中提到的牝马等。这三层含义统称为易象。 易数也有三层含义:①表示一卦中各爻属性的数,一共有六、七、八、九四个数,阳爻为奇数,阴爻为偶数,大数为老,小数为少,所以这四个数分别表示为少阳七、老阳九、少阴六、老阴八;②表示爻位顺序的数,一卦由六爻组成,其排列顺序为由下向上数,初爻称初,依次而上分别称为二、三、四、五、上,这种顺序标示了爻的变化规律;③表示占筮求卦的方法,也即通过对揲蓍过程中蓍草数量的计算推导出所需要的卦象。 而所谓象数学派就是注重于对《易经》的卦象、卦变的研究,以其所理解的道理而推导人事吉凶的学术派别。象数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孟喜、京房、焦延寿,宋代的陈抟(tuan)、邵雍等人。 孟喜、京房、焦延寿都是汉代易学的代表人物。其中焦延寿的著述已经失传。而孟喜和京房的易学观点被易学界称为“孟京易学”,属于汉代的官方易学。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记载:秦始皇焚书,《易》因为是卜筮之书而得以幸免。故先秦易学的传授并未中断。这条传承系统是:孔子传《易》于商瞿,瞿传楚人轩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何。田何就是汉初经学兴起时的易学大师,他传易于丁宽、服生、杨何等人。丁宽传易于田王孙,田传易于施仇、孟喜、梁丘贺。孟喜传焦延寿,焦传给京房。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这四家易学被选为官方教材。 但汉官方易学大师的著述大多失传。只有部分零星地保存在后人的辑录中,仅有京房的《京氏易传》完整地保留下来。 我们已经说过,孟京易学属于官方易学,是汉易的主流学派。此外还有一个学派,就是以费直为代表的民间易学。官方易学和民间易学分属于儒家经学系统中的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所谓“今文”就是两汉时通行的文字——隶书。所谓“古文”就是秦汉以前通行的文字——大篆。前者是两汉经生抄写的本子,后者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本子。两种本子有一些出入,西汉经师各信从其所据本,因此产生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派别。 孟京易学发展到东汉逐渐被费直的民间易学所取代。魏唐时代也均是以王弼的义理学派为易学的主流派别。直到宋朝,象数学派才再次得以崭露头角,这就是以北宋初年的华山道士陈抟及继承人邵雍为代表的易学派别。这个派别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以各种图式解说《周易》原理,二是尽量回避和排除阴阳灾异说和天人感应说。但同时。邵雍又提出了一个与天人感应说相似的皇极经世图。这个图将六十四卦卦序图和其制定的古代历史年表相参照,以说明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 因为以陈抟和邵雍为代表的宋易图书学派,不论是以图形取代文字表述,还是以皇极经世图取代天人感应、阴阳灾异说,都只是孟京易学的变异,所以一般也将他们归为象数学派。 义理学派的“义”是意义,“理”是道理。义和理无形无象。不能单独存在,需要通过文字或者图形的表述才能显现出来。所以,象数和义理可以看作同一事物的两面。如对乾、坤两卦的理解,取象说以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而取义说以乾为刚健,坤为柔顺。乾之所以有刚健之义,坤之所以有柔顺之义,就是因为日月等天体的运行规律周而复始,从不间断,且威力强大,就是因为地能顺承天体的运动而生化万物,这就是所谓的“理”。义理学派就是注重发掘《周易》的卦名、卦爻辞和卦爻象中所蕴含的意义和道理的学术派别。义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魏时的王弼。其继承者确定为宋朝的胡援、程颐、李光、杨万里。 王弼是魏山阳人,据《魏志·钟会传》记载,他是一个“神童”,聪明过人,能言善辩。十岁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老子的著作,在他短短二十四年的人生历程中,既注释《老子》,又注释《周易》,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易学观点有三个:一是有意排斥取象说,与汉易中的象数学派相对立:二是以《易传》的基本观点解易,继承了费直的易说;三是他排斥象数之学和继承费直的易学都并不彻底。他认为世界万物可以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别,但每一个类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义理。所以,人们接触这些事物时,就能按其特征联想到它的相貌,知道了它的义理也就可以明了它的特征。但他在驳斥象数派的互体、卦气、卦变、纳甲和阴阳灾异等学说的同时,又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新学说来替代汉易的方法,这就是“一爻为主说”“爻变说”和“适时说”。他的这套学说并没有脱离象数学派的解易方法。 王弼之后的义理学派代表人物是胡援、程颐、李光和杨万里。胡援本人无著作传世,只有其门人根据他的讲述所做的记录编写的《周易口义》,程颐的著作有《程氏易传》,李光、杨万里为南宋人,他们的易学突出特点是“引史证经”。这个引史证经不是从《周易》形成时的历史环境中去探讨《周易》本义,而是在解释经文时引古今王朝兴替的历史事件,来证明义理学派的儒理是正确的。 这是依《四库提要》的分类对易学各派的简述。《四库提要》以来,近现代易学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疑古;二是彻底否定《周易》原文的价值;三是肯定《易传》及易学中的义理学派对《周易》的自由发挥而形成的哲学思想。 P14-17 序言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中国传统国学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它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它开启心智,滋润生命.陶冶人格,塑造灵魂。 开卷有益,忙碌的人们闲暇之时,应该用传统国学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用先人的哲思来涤荡自己忙碌的心灵。我们应该坚持阅读的爱好,在潮流文化的强大攻势下、让传统文化永驻我们的心田。“复兴国学,从根本上讲,是复兴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我们要甄选传世经典著作中最经典的部分来读,要以开放的胸襟和燃烧的激情去承接古人的经典大论与哲思华章,以自豪而不狂妄、执着而不僵化的精神风貌来直面当今社会的竞争与挑战。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深刻了解我们的历史与文化,用经典历史文学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同时使国学得到承传,得以发扬光大,我们精心编排了本书。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我们在文章中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插画,将插画与正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大大增加读者的阅读趣味。 本书选取了国学经典著作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及资料,博采众长.并有所创新,以使得本书风格迥异、卓然超群,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全新感受。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书评(媒体评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国学经典浩瀚无边,道成于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知以使人变得美好。 ——著名国学大师 南怀瑾 很难想象,世界上如果缺少了中华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国学,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既顺乎人性义应乎潮流的事业,必然发展下去。 ——著名国学大师 季羡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