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华著的这本《张氏父子》突破了城市历史文化书籍常见的传统模式,开创性地从城市发展历史、文化遗珍、历史名人、民风民俗、文学艺术、山川名胜、建筑遗存等诸多方面,完整形象地呈现了沈阳历史风貌与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突出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特点,内容丰富厚重,通俗易懂,形式精美,古朴典雅。本书兼具知识性、史料性、文学性、实用性、欣赏性和珍藏性,成为展示沈阳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图书,常被社会各界提及、引用、借鉴和参考。
| 书名 | 张氏父子/沈阳历史文化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杨景华 |
| 出版社 | 沈阳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景华著的这本《张氏父子》突破了城市历史文化书籍常见的传统模式,开创性地从城市发展历史、文化遗珍、历史名人、民风民俗、文学艺术、山川名胜、建筑遗存等诸多方面,完整形象地呈现了沈阳历史风貌与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突出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特点,内容丰富厚重,通俗易懂,形式精美,古朴典雅。本书兼具知识性、史料性、文学性、实用性、欣赏性和珍藏性,成为展示沈阳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图书,常被社会各界提及、引用、借鉴和参考。 内容推荐 杨景华著的这本《张氏父子》史料丰富翔实,立意新颖精妙,抒写生动流畅,既回顾往昔,更立足当今。从历史纵深的审视中,不仅凸显出沈阳的过去和现在的雄浑博大,也预示着沈阳未来的辉煌。在国共两党的历史叙事中,北洋军阀都是白鼻子的角色,不仅挨批,还要挨骂。而北洋军阀中,某些角色由于出身和表现的缘故,在一般人看来,印象则格外的差,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便是其中的一对。 目录 序 张毓茂 北洋政府的末代元首张作霖 浪迹辽河的草莽英雄 屡立奇功的受抚清将 善用机遇的民国新贵 南征北统的奉天督军 逐鹿中原的奉系首领 一统北洋的末代元首 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 少年即是爱国狂 奉系军阀的主要将领 子承父业,东北易帜 除干扰,加强东北新建设 武装调停中原大战 封疆大吏,坐失东北三省 下野出洋,帮助蒋介石剿共 力挽狂澜,发动西安事变 亲自送蒋,身陷囹圄 幽居台湾岛,磊落度余年 附录 第二版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东北历史上,有两对父子最为光彩。一对是清王朝的开国两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一对是清末民初的张作霖与张学良。他们为中国历史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值得人们怀念。本书重点记述张氏父子,分别以“北洋政府的末代元首张作霖”和“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两个篇幅记述。 浪迹辽河的草莽英雄 张作霖,字雨亭,汉族人,1875年3月19日(清光绪元年二月十二日)生于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张作霖出生地西小洼屯今只剩遗址,已无村落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祖籍为直隶(今河北)省河问府大城县。清道光初年,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其曾祖父张永贵因家无恒产,衣食艰难,被迫举家逃往关外谋生,辗转迁徙,最后落籍于海城县驾掌寺一带。全家辛勤耕种,另以烧碱为生,到了张作霖祖父张发时,在当地已成为比较殷实之家。 张发共有四个儿子,张作霖的父亲行三,名张有财。张有财不屑农业。先去客栈学徒,后又开杂货小铺,但因不善经营,致使家道中败。张有财原配夫人邵氏,不幸早亡,留有一女。后续娶王氏。王氏乃黑山王文礼次女,生于道光丁酉年(1837年)正月十二日,二十五岁嫁与张有财,生子三人,女一人。长子作泰,次子作孚,三子作霖;女儿即张作霖的妹妹,后来嫁给东北军团长杨春芳。 张作霖出生时,张家几近家徒四壁。儿时的张作霖深得母亲的疼爱,幼年的张作霖聪明机灵,也十分顽皮。整日里与小朋友们摸爬滚打,逮鱼摸虾,更喜争强好胜,常以“大王”自居,发号施令,不甘人下。多数小朋友也愿意拥戴他为“大王”,个别不服者,常被张作霖“智胜”或遭多数人制服而从之。少年时代的张作霖就养成了敢作敢为、敢闯敢干的性格。 由于家境贫寒,张作霖无力上学,见许多伙伴去读书,既羡慕又嫉妒。他常常去私塾窗外偷听,别人朗诵的功课,他大多能记下,甚至能背诵下来。一天,一位伙伴被老师提问背诵千字文一段,结果背了两句就卡壳了,老师再三启发仍不会背,被老师打了几下手板,这位伙伴杀猪一样叫了起来。张作霖在窗外高声把这段千字文背诵下来,老师惊奇,推门出来,问清缘由,老师决定免费收张作霖人学。此老师叫杨景镇,字辅庆,是海城一位儒生。此举令张作霖终生不忘,张作霖做官以后以重金聘请杨先生人帅府教孩子张学良、张首芳、张学铭、张学成、张学文读书。 张作霖十三岁那年,哥哥张作泰二十三岁,因为年轻英俊被邻居一妇女爱慕勾引,发生关系。其夫发现后告发到张父有财处,张有财怒不可遏,视张作泰丧伦,在午饭时,用一洋镐把张作泰击毙于饭桌上。此事对张作霖刺激很大,据张学良回忆,每当提起此事,张作霖都痛哭流涕,深为大哥之死呜不平。此事从另一个角度可以验证一个史实:张作泰是张有财的亲儿子,而不是某些学者记述的——张作泰是王氏与前夫生的,带到张家的拖油瓶。因为张有财此举在当地百姓中获得很高赞誉,认为张有财是大义灭亲。此事也为张作霖以后生涯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他无论在当土匪时还是统率军队时,都严明一条铁的纪律:凡奸污妇女者,格杀勿论。 张作霖心中还藏有一件不能忘怀的痛心疾首的事、即其父张有赋被仇家杀害。据张学良《杂忆随感漫录》记载:“我的祖父(张有财)为人慷慨尚义,对于乡里凡有不平之事,虽不干己亦多挺身而出,到后来也就是为了替人家打抱不平而死。原因:有王姓者,恃强凌弱,我祖父出面论理干涉,王某怀恨在心。某晚路遇我祖父,要挟向彼赔罪,我祖父本已衰老之年,王某年轻力壮者,我祖父怒骂不已,被其殴伤,仍迫赔罪,我祖父始终不允;遂致重伤而死。” “彼时我家贫苦,王乃地方富户,当时的官府,如俗所云: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没钱少进来。我家糊口都成问题,哪里敢同一富户去打官司哪!” 张有财死后,乡里集资做了一副薄皮棺材,厝埋在别家地上(因是非正常死亡,当地风俗只能暂厝,即不挖墓穴,棺材放在平地上,用秫秸或芦苇围包上,抹上洋脚泥,似坟丘状即是厝葬)。是年秋天,辽河洪水泛滥,将棺材冲走,冲到一片荒地上被几棵高粱秆挡住,此地无主,张家就此掩埋了棺材。张作霖发迹以后,请风水先生勘察,说此地乃龙脉之地。张作霖联想自己的飞黄腾达,也认可风水先生的说法。乃至王氏墓碑上说:“将军考有财公,兆已得吉,甚不宜于迁。”这时张作霖刚好十四岁,时为1888年。 辽河的洪水不仅冲走了张有财的棺材,连张家的几间破草房也被淹没。无依无靠的王氏不得不带领张作霖兄妹三人,投奔小黑山二道沟的娘家。张作霖和二哥张作孚对父亲的死耿耿于怀。作孚借了支土枪,兄弟二人乘夜潜入王家宅院复仇。这时住在厢房的佃户老太婆外出上厕所,发现张家兄弟,呼喊起来,作霖心慌,手扣扳机,失手将老太婆击毙。结果报仇未果,反误伤他人。张作孚被抓住,张作霖乘乱逃走,张作孚被王姓控告抢劫杀人而入狱。P3-5 序言 一个城市,同一个民族一样,若忘记自己的历史,忽略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就失去创新的根基,缺乏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也可以说,没有了灵魂。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沈阳市,被史家称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悠悠两千三百年,沈阳从一个军事哨所,到现代大都市,其发展过程,充满了先祖们奋斗的血汗,卓越的智慧,不屈不挠的毅力,豪迈刚烈的精神品格……这一切,凝聚成以沈阳为代表的关东文化的独特风貌。对这种文化风貌的探究、展现和弘扬,是当代沈阳人承担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许多有志于此的有识之士,做了大量工作,撰写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然而,不必讳言,工作还是初步的,还缺乏对沈阳历史的文化深入探讨、全面研究和系统总结,因而也就不能适应和满足沈阳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的需要。 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这部十大卷的《沈阳历史文化丛书》应运而生了! 这部大型丛书,史料丰富翔实,立意新颖精妙,抒写生动流畅。既回顾往昔,更立足当今。从历史纵深的审视中,不仅凸显出沈阳的过去和现在的雄浑博大,也预示着沈阳未来的辉煌。拨开尘封的历史烟雾,丛书为我们展现出金戈铁马的狼烟烽火,筚路蓝缕创业的艰辛,宫闱权谋的变幻莫测,市井民俗的千姿百态,名胜古迹的钟灵毓秀,多种文化的熔铸和传承,文化精英的高风亮节,以及胼手胝足的劳动大众为创造历史的默默奉献。沈阳的先民在同恶劣自然环境的拼搏中,在同各种邪恶势力的抗争中,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乐观开朗、豪爽英武、无所畏惧,既敢于抗争又宽容和睦的宝贵品格。丛书十卷,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把握了沈阳历史文化的血脉和走向。尽管十卷丛书的作者各异,其文风也是姚黄魏紫,各有千秋,但其中的血脉和灵魂却是一以贯之的。正因如此,丛书会给我们当代的沈阳人以启迪,以智慧,以激励,以及坚强的信心和无比的勇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世的沈阳人应会感激我们今天这份劳绩的。 令人欣慰的是,丛书这项大工程,得到了沈阳市党政领导和各界人士的热情关怀和支持。特别是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对丛书编撰出版尤为重视,将此项目列为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凡此种种,都极大鼓舞了参与此项目的同志们的热情和干劲。一年多以来,辽沈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出版工作者,勾沉史料,深入研究,精心撰写。其文稿立足于严肃的辛勤的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上,但又绝非书斋里的高头讲章,而是深入浅出,鲜活生动,引人入胜。当然,丛书也完全摒弃了那种随心所欲的“戏说”历史。如今硕果问世,令人欣喜。十册装帧古朴典雅、文图并茂的图书终于摆在我们面前。我相信,凡是关心沈阳历史文化的人,不论是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市民大众,还是国内外各界人士,都会投入关注的目光,先睹为快。 最后,要提到的是这部丛书的策划者和编辑者李树权和信群同志,两位是出版界成就卓著享有盛名的老编辑。他们编辑出版的书籍,很受广大读者欢迎,而且多次荣获各级奖励。他们现在虽已退休,但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借助紫气东来文化集团公司的支持,完成了这项文化工程,令人钦敬。 后记 第二版后记 感谢沈阳出版社对此书推出第二版。借此机会,把过去遗憾的地方改正过来,也是出版社对我们的恩惠。对此书有两大遗憾,其一是张学良准确的出生时间。准确的出生时间是1901年6月4日农历四月十八日。1928年6月4目是张学良27岁的生日,可这一天正是其父张作霖皇姑屯遇难的日子,国恨家仇,张学良自然不会把这一天作为自己的生日了。以后不少人把这天的农历四月十七日作为张学良的生日,这是不对的,包括现在沈阳张氏帅府大门外广场上的张学良雕像写的生日是1901年6月3日,也是错误的。 其二是张学良和于凤至结婚的准确时间。以前我们只是靠孩子出生日来推算。知道大女儿张闾瑛是1916年正月初八出生的。估计她父母结婚时间可能在1915年初吧。所以多处写为1915年。这次多亏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副馆长曲香昆同志在《盛京时报》上查到了“张学良和于凤至结婚时间为1914年11月25日。”这为我们解决了一大难题。 杨景华 2017年2月18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