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浙大戏文(1897-2017浙江大学原创校园戏剧剧本集萃)/浙江大学百廿求是丛书
分类
作者 夏平,桂迎主编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导演后记:

为了不曾忘却的纪念

面对着自己的戏就是面对自己,那感觉颇像考试交完考卷,既欣喜,又遗憾,既无地自容,又感慨万千……

在无场次音乐话剧《绿树如歌》落幕之时,面对观众们如潮的掌声和那不曾远去的激昂歌声,我曾对竭尽全力、同心同德的剧队员们许诺,要为这次创作历程中的感慨和振奋写一篇后记——为无怨无悔、含笑九泉的英灵!为至诚至真关注此剧的人们!为永远绿树常青的校园戏剧舞台,也为自己年过不惑还未曾长出老茧的心灵!

两年前,话剧队想创作一部表现浙大精神的校园戏剧。我们设置了事件、人物及矛盾冲突,甚至连戏剧呈现的色彩和转换表现的方式都想到了,但终因整体构架的不够完整而未能上马。两年时间一晃而过,当时参与策划的剧队队员已有不少毕业离校,但排演此剧的心愿都始终未曾了却。

什么是此剧要表现的精神?这个答案终于在1997年4月浙江大学百年校庆的活动之中意外得到了。

由于工作关系,我在参加百年校庆文艺晚会的准备工作时接触了一大批参与母校百年华诞演出的老学长和校友们。其中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老浙大合唱团那些年逾古稀却仍如赤子般真诚的团员们。他们自发组织,以巨大的热情从祖国各地云集浙大参加母校的百年庆典,为的是重新登台,为母校诞辰引吭高歌。

1997年4月3日,在学校体育场的校庆大会会场,经老浙大合唱团的组织者雷道炎先生介绍,我认识了专程从海峡对岸赶来参加校庆的台湾女子师范大学钢琴教授叶楚贞女士。百年校庆晚会准备在演出中安排四位现场采访的嘉宾,叶教授是我们的人选之一。

年过八十的叶教授开朗活泼,对母校一往情深,她欣然应允:“我是浙大的老学生啦,这是我的荣幸。”当晚,她与曹光彪先生、徐僖院士及浙大学生林海峰同坐在舞台上接受采访,她那平易而真挚的谈吐赢得在场数千观众雷鸣般的掌声……那晚,老浙大合唱团的合唱将晚会气氛推向最高潮——满台银发闪烁的歌者高昂激越的歌声与全场观众热情如火的掌声成为整场演出中令人炫目的亮点,不知有多少浙大学子心潮澎湃、热泪流淌,在记忆深处铭刻下这令人神往的一瞬……当我再次见到叶教授,并与她告别时,她伸出双臂紧紧拥抱着我,泪光盈盈地说:“这次回来就像是到了家,真高兴有那么多人喜欢我……”我被她似女儿依恋母亲般的眷眷真情深深打动,临别时激动得不能自持……

在以后的几天中,我参加了一系列有老校友们参加的活动:在于子三烈士墓重修揭墓的仪式上,在他们同聚的青年学院的热烈讨论中,在跟随他们采访的公交车里,我一次次地在感动之中陷入思索——这些年迈的求是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无论身居何地、职居何位,爱国爱校的拳拳之心和正直无私、坦诚率真的品格永不泯灭。他们身上闪烁的精神是那么朴素,却又是那么灿烂动人。更让我动心的是他们相依相伴、亲密无间的同窗之谊,这穿越时空、超脱生死的坚贞友情维系着他们的一生。在这洁净得如同蓝天般的感情中,名和利、钱和欲黯然失色。青春可以逝去,时光可以溜走,生命可以消殒,但精神不朽,思想不灭,真情永存。如果说英才辈出的浙江大学有如初升朝阳般的学府精神的话,那么就应该是这传递于代代学子之间的学生魂了!我突然觉得久悬未决的《绿树如歌》的人物灵魂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了,他们就该是谷超豪、谈家桢、路甬祥,就该是雷道炎、叶楚贞……

于是,我们用贯穿全剧的灵魂建构了一出无场次音乐话剧,以老浙大合唱团三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重聚百年校庆、追述往日情怀展开情节,将新中国成立前夕震惊全国的“于子三事件”作为老人们回顾的历史背景,用久唱不衰的优秀历史歌曲作为时空框架,以现代人的视角对人生价值进行评判思索,去表现莘莘学子与祖国共荣辱的热切追求……当然,我们并不想将答案直白地呈献给观众,而是想找到能让几代人共鸣的一点,让同龄人走出剧场时能有一些回味和思索。

找到了表现的内容,载体是重要的选择,我们想呈现给观众的是鲜活可信、各俱风姿的人物和故事,他们不仅为50年前的年轻人所熟悉认可,更重要的是为50年后的当代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为了恰到好处地体现创作初衷,我们在整体形式的把握上选择了多样化的格局:同一人物两个不同年龄的自我同时出现,不同时代的人物穿越时空进行对话,50年前学生创作歌曲与百年校庆时校园歌曲此起彼落,诗化语言画外运用,意境化的舞蹈画面流动,不同造型的交替出现,无场次暗转时各具色彩的音乐衔接,以及剧中人物原型代表即历史见证人的最后出现,都赋予了该剧层层递进、高潮迭起的演出效果,使《绿树如歌》充满校园戏剧空灵多变的风格特征。

在创作排练及演出的过程中,剧本重大修改4次,局部改动达10次以上。在逐步触摸的过程中,全体剧队队员和我都经历了一次难忘的精神洗礼。我们曾去云居山烈士纪念馆仔细瞻仰于子三烈士的事迹,在他留给世界的唯一手迹中寻找只有23岁生命历程的足音;我们曾数次来到老浙大合唱团团友在杭州活动的现场,屏息静立在走廊上,陶醉于那依然充满青春活力的歌声之中。在老合唱团团员的积极支持下,我们得到50年前“于子三事件”时尚存于世的校园歌曲,为使这悲慨雄浑的歌声再现,特邀老浙大合唱团的学长们一同去电台录制。当同学们冒着寒风赶到时,意外地发现老先生们早半小时就在等候了,他们中最远的是从浙江农业大学华家池赶来的……

此剧的历史顾问原浙大化工系教授林新民先生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投入此剧的创作演出工作,不仅无偿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郑重提出修改建议,而且以七旬高龄数次来到排练现场观看此剧,每每掩面失声……与林先生一同参与的还有蔡文宁、李新民学长以及专程从济南赶来参加于子三烈士殉难50周年活动的郦伯瑾校友,尽管按照剧情,他们仅在此剧结束的最后几分钟与观众见面,但他们表现出的认真守时、热忱谦和的态度,使所有参演的学生们肃然起敬。

参加剧组的近30名演职员中,既有96级的新队员,也有早已离校参加工作而甘为此剧尽责的老队员。无论承担的是一个角色还是一棵“树”,在8月至12月的近一学期时间里,剧队高度的凝聚力和集体精神保证了大家在紧张学习之余全身心投入,不断磨合修改,直到最后积极而出色地完成演出任务;与此同时,参与者自身也获得难忘的戏剧体验。

更令人怦然心动的是观众的强烈反响:校内外三场演出观众掌声频起,许多同学散场后特意留下来与我们交流感想。老校友们恭恭敬敬地写好意见专程送来。老浙大合唱团进行了专题讨论,并将结果转告我们。之江学院的演出结束时,观众全体起立鼓掌达数分钟,同学们依依不舍地紧随剧队直到把演员送到车上,并再三要求再演一场。原浙江越剧院院长吴兆谦老师特意托人邀我面谈,极恳切地提出修改意见,光提纲就写了7张纸。浙江师范大学阿C剧社一行七人从金华赶来看剧,认为该剧的形式让他们对校园戏剧的创造性有了新认识。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在杭高校的校园戏剧爱好者们不止一次地看剧,热情地给予鼓励和善意的批评。中国计量学院的陈爱同学说,演出能把一个令现代许多青年不屑一顾的话题表现得如此激昂振奋、扣人心弦,是一大成功。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毛伟军老师说,就校园戏剧这个层次,这场演出无疑水准极高,难得一见,让人赞叹;浙江省有线电视台编辑李华波老师为演出过程中台下观众与台上演员的热烈呼应而感动,直为没有带摄像机记录而遗憾。原化工学退休教师蒋斐认为这出剧总体结构有创意,有时代感,能激发人的使命感。她欣喜地告诉我们,同为求是学子,为校园文化达到如此水平感到非常高兴……这样的反馈还有很多很多。

记得一位资深的戏剧家曾经这样说,从事戏剧活动实际上磨炼的是一种心境和处世的态度。接触戏剧越久,越为这门艺术启迪人、感染人、震撼人的无尽魅力所折服。面对日新月异又缤纷迷乱的生活,浮躁和迷茫挫伤着我们应有的激情和理想。我们面对这一切的同时,也面对自己灵魂的挣扎。以宁静的心态走进世界,有了欲罢不能的表现心理,有了内心向外流淌的感动,有了生活和文化的积累浸润,也许,一切又会重新诞生……如同象征校园精神的满目苍郁,永远以直立的生命张扬理想,永远绿树如歌。

桂迎  1997年12月

P66-70

后记

13年前,我在浙大紫金港小剧场观看了黑白剧社校园话剧《同行》的迎新生演出,那天的我是一名浙江大学的本科新生。通过校园舞台认识了人生的第一场话剧,我深深地折服于校园戏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从此和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我作为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的一名老师,参与母校120周年校庆丛书的编写,参与这本《浙大戏文》校园原创戏剧剧本的选编,作为浙大校园戏剧的亲历者与见证人,我倍感骄傲与荣幸,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让我忐忑不安。

这本书中收录的11个校园戏剧剧本全部是原创作品,时间跨度长达22年。这样一本原创的校园戏剧作品集在全国高校都极其罕见。这本书是20多年来浙江大学校园戏剧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向世人展示浙大青年学子戏剧才华与戏剧思想的一张响亮名片。我相信很多院校校园戏剧的参与者和戏剧界的专家学者们都期待着这本书的出版。本书必将和为庆祝浙江大学120年校庆的丛书一起,被深深地打上“求是”的烙印,让母校为之骄傲。

众所周知,浙江大学是一所以理工学科为主的综合型大学,并没有编剧、表演、导演等戏剧类专业的设置,所有参与校园戏剧的同学,都是怀着对戏剧的满腔热爱,从各个专业汇聚于此的。他们当中有临床医学、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建筑学等本身就难度很大的各学科学生,最长的专业学制竞达8年。同学们想要圆满完成学业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热爱戏剧的学子们在完成课业的同时,却挤出一点一滴的时间,在剧社的集体中共同努力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呈现在舞台上的校园戏剧作品,是他们的睿智思考与戏剧表述。是深受广大学子欢迎与认可的精彩与震撼!

在这里必须郑重地感谢一下桂迎老师。

看过《同行》后,我选修了桂老师的《戏剧表演知识与欣赏》课程。当时的我并没有想到,他日我们会成为在同一个舞台上工作的人。我只是和许多同班的工科生一样,对这门艺术充满敬畏又深深迷恋。感谢桂迎老师!是她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指导了浙江大学黑白剧社一批又一批学生,也在全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校园戏剧的爱好者和参与者,在全国高校竖起了浙江大学校园戏剧的一面旗帜。正是这样的戏剧氛围,培育了梵音剧社、灵韵音乐剧社等一批优秀的戏剧类社团,使更多的同学得以在校园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戏剧梦想。

如今,学校迎来双甲子之庆,桂老师已经退休了。在她的硕果之年,我作为她的学生,能够辅助她完成这样一本书,是我宝贵而难得的经历。我从她身上学到的是戏剧人对事业的一丝不苟的追求和对戏剧艺术的崇敬与坚守。

同时,我也要感谢梵音剧社的指导教师李五一老师。在他的帮助与指导下,梵音剧社这样一个没有艺术指导教师,完全靠学生自己学习和摸索来创作的业余团队,得以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全校知名,不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校园戏剧活动,而且培养出数个职业从事戏剧创作的同学,实为难能可贵。

浙江大学校园戏剧的发展,还得到过众多关心校园戏剧、关心同学发展的校内外老师、艺术家与戏剧学者的指导和帮助。这里一并致谢。

感谢黑白剧社,感谢梵音剧社,感谢这许许多多纯粹的、热情的、认真的学生们!

本书中精选的校园戏剧原创剧本,取材不同,风格各异,记录了从20世纪90年代到当今,不同时代浙大人思维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也体现了浙大人共有的严谨、求是的风格。这些剧本均已搬上舞台。希望这些校园剧本的集萃,能够为读者构成清新而舒服的节奏,从不同的生活侧面娓娓道来,展示浙大戏剧舞台的独特风貌。

由于全书篇幅有限,编者不得已而对部分剧本作了删节,希望不会影响读者对这些剧本的理解和品鉴。

最后,感谢读者也成为浙江大学校园戏剧的见证者,希望合上书本之后,仍能记住戏剧作品中的故事与形象,记住我们稚嫩却无比真诚的台词。

谢谢大家!校园戏剧有了你们,才能永远繁花似锦,“绿树如歌”!

夏平

2017年暮春于浙江大学月牙楼

目录

回归

绿树如歌

妹妹

同行

辛迪·蕾拉

迷城

斯人独憔悴

殊途

太阳城

凫傒吟

求是魂

后记

序言

翻开浙江大学的历史,几乎处处可见校园戏剧活动的记录。早在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的校园戏剧活动就有相当扎实的传统,就是在学校西迁辗转长征,四易校址完成了2600公里行程的艰苦岁月中,同学们也是几乎每走到一处就会有戏剧活动,演出的剧目有街头剧、活报剧、大型话剧等等。校方设立了戏剧音乐艺术指导委员会,组织学生成立各种文艺社团,话剧团、京剧团、歌咏队、舞蹈队活动频繁。当时成立的黑白文艺社是享誉全国的学生进步组织,还有不少学生自主创立的戏剧社经常演出各类校园戏剧。据记载,1939年浙江大学西迁贵州,在贵阳青岩新生分部,一年级的同学们组织“战时工作队”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送子参军》,并且创作演出抗日独幕剧《死里逃生》和大型话剧《菱姑》,有力地配合当时抗日战争的时局,呼唤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日寇。在遵义湄潭校区,尽管同学们学习任务艰巨,生活贫困,不仅要忍受饥饿困扰,甚至连一双像样的布鞋都罕见,但年轻的学子们还坚持着校园话剧活动。1940—1942年,遵义浙大剧团曾经演出曹禺先生的《雷雨》《日出》,还有《茶花女》《重庆24小时》等大戏。他们用饭桌搭起舞台,用被单做成服装,表演时观者如潮。1943年,浙大剧团的《蜕变》去遵义播声电影院进行赈灾募捐义演,为时3天,一个剧目演出三四个小时,剧本一点都不作删改,演职员全部都由学生担任,并请来当时在遵义步兵学校担任艺术教官的邱玺先生执导,舞台呈现非常完整,有模有样。遵义的百姓观众在冒着黑烟的桐油灯下兴致盎然地观看,高潮处掌声热烈,甚至当地的其他院校师生也每每赶来看戏。演出结束,演员和观众都被熏得鼻孔墨黑,但是依然气氛热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竺可桢校长每次必到现场观看,并且常常为剧团的演出启幕,演出后还认真提出意见,再次修改演出时也是每次必到。这些史实在《竺可桢日记》中有多处记载。

1942—1943年,浙大外文系还曾经创办过一个“外文戏剧班”,由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戏剧翻译名家的浙大外文系张君川教授为学生开设外文戏剧课,为的是将学习戏剧理论与排演相结合,用英文演出戏剧。当时用英文对白排演的名剧有《蠢货》(Drama Club)等作品。

1946年,浙江大学历经磨难回到杭州,学生们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对于戏剧的热情依旧。湄潭剧团依旧活跃,常常带着自己演出多次的校园戏剧作品在杭州的校园里为师生演出。当时演出的剧目有《少奶奶的扇子》和《夜店》,还有大型舞台剧《天国春秋》《升官图》。“学生自己搬食堂的桌子搭台,热热闹闹演出完了再拆台,不分职员和演员都参加,有时候满脸油彩来不及卸妆就一起千活,全部都弄好往往就天亮了。”

当时由外文戏剧班学生创作的《皇帝与太阳》在杭州青年会会场演出,吸引了近干名杭州观众。这个戏剧作品近似童话剧,舞台呈现上非常热闹好看,但是寓于其中的却是深刻的哲理。1948年1月21日的《中国儿童时报》第三版以“真理的火烧去了天地间所有的残暴与自私——一次成功的演出”为题,整版报道了这次的精彩演出“这次《皇帝与太阳》的演出,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成功。有七八百位观众当场就喝彩、鼓掌,闭幕后又有许多观众跑到后台来称赞,叫好。演员和其他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不高兴得跳起来。”

戏剧对于学子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是上台演出的最后呈现,“对于戏剧和诗歌的爱好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专业和业余的分别。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一个明朗的明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浙江大学戏剧活动中往往激荡着当时年轻人向往进步、投身革命的赤子之心,他们对国家命运有着更清晰的分析,对祖国和人民的未来充满希望,同时通过戏剧的方式来表述自己对于时政的观点。南京大学艺教中心主任康尔教授说“对戏剧文本的研读,就是对表述方法的学习;对戏剧作品的赏析,就是对表述技巧的领悟;对戏剧名著的排练,就是对学生表述能力的训练。”戏剧对于学子今后的人生观影响巨大。

浙江大学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曾经有过两次令人瞩目的戏剧活动:一是20世纪60年代话剧《年青的一代》的上演,二是20世纪80年代话剧《于无声处》的上演。尤其是在《于无声处》的演出阶段,从校党委到普通学生,都对校园戏剧显示出极大的热情。《于无声处》这部剧光是演出班子就有三套,教工一套,学生分A、B组。排练时校领导亲临现场,演出的大道具都是从校长办公室搬来借用的。舞台演出效果亦可与当时专业的艺术团体相媲美,可谓声势赫赫。这两次校园戏剧活动大大调动了广大师生对校园戏剧的关注和热情,也为在校园培养话剧观众,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今天的浙江大学黑白剧社,即浙江大学文琴艺术总团戏剧社,重新成立于1990年。1997年百年校庆之后,应老学长们的积极提议和一致要求,原浙大艺术团话剧队复名“黑白剧社”。2001年6月,浙江大学文琴艺术总团成立,黑白剧社成为文琴艺术总团下设的戏剧社。黑白剧社以培养校园戏剧人才,提供戏剧表演天地,丰富校园文化,提高戏剧欣赏品味,营造良好校园戏剧氛围为努力目标。至今为止,剧社已经创作、排练演出了大中型话剧及校园实验话剧近30部,话剧小品140余个,演出百逾场。在原创作品获奖的同时,自觉承担了对浙江大学普通学子戏剧知识的普及与宣传的任务。

黑白剧社的宗旨是一群人做好一件喜欢的事情。这个视点意味着演剧只是艺术活动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演剧活动背后的意义和支撑团队的精神,他们崇尚集体精神而并非仅仅上台展示自我。正是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严谨校风给予这个集体强大的精神传承和理念支撑。剧社日常活动不仅是排练、演出、接触表演艺术,更重要的是一届又一届的求是学子在这个天地中。提高了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认识,培养了踏实灵活的创造能力、开朗真诚的性格和健康向上的心态。

因为不懈的坚持,校园戏剧活动的常规化带动形成了良好的戏剧氛围,校园戏剧观众群不断扩大,并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有中学生因为知道浙大的戏剧活动而报考浙大,有大学毕业生因为黑白剧社的演出而特地返校观看;每次话剧演出常常是一票难求,不仅本校学生参与,外地大学校园戏剧社团,甚至在杭的专业戏剧院团也纷纷前来观看,形成浙江大学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近年来,浙江大学爱好戏剧的学生参与组织社团、进行戏剧活动也非常踊跃。已经成立13年的梵音剧社就是突出一例,这个完全由学生自主创立的校园戏剧团体以自己的热情每年推出话剧专场演出,在同学中广受好评。同时。音乐剧歌剧社、越剧社、京剧社等戏剧爱好类社团也层出不穷。

就校园戏剧本身而言,它的目的就是参与,不论是演或是看,都不能缺少参与的热情。这种参与与其说是对戏剧表现形式的体验,不如说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短暂的校园戏剧生涯,往往会关照或左右我们人生的道路。

桂迎

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艺术中心教授

浙江大学学生黑白剧社指导老师

内容推荐

校园戏剧,无论是演还是看,这种参与都不仅是对戏剧表演形式的体验,也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

夏平、桂迎主编的《浙大戏文(1897-2017浙江大学原创校园戏剧剧本集萃)》这部浙江大学1990年以来学生原创校园戏剧作品选集,既是百廿年浙大历史的艺术再现,也是一部具有可读性的文学书籍。

本书中精选的校园戏剧原创剧本,取材不同,风格各异,记录了从20世纪90年代到当今,不同时代浙大人思维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也体现了浙大人共有的严谨、求是的风格。

编辑推荐

夏平、桂迎主编的《浙大戏文(1897-2017浙江大学原创校园戏剧剧本集萃)》主要收集浙江大学建校以来学生原创的戏剧文学类作品,包括两大话剧社原创话剧剧本,原创短剧、小品、曲艺类作品和原创歌曲等,并附创作故事和创作感言等。围绕学生创作的主体,风格阳光向上,既是百廿年浙大历史的记录,也是一部具有可读性的文学书籍。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