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精通历史,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帝王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既然他鄙视中国历史上的差不多所有的帝王,而却对石勒情有独钟,这就需要我们撩开尘封的历史面纱,重新去认识和审视石勒这一传奇英雄人物,弄清他的一生是如何成长的,到底做了些什么?
翻开这本《石勒传》,请读者跟随作者李驰骋穿越时空隧道,到1700多年前去看个究竟……
| 书名 | 石勒传/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李驰骋 |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毛泽东主席精通历史,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帝王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既然他鄙视中国历史上的差不多所有的帝王,而却对石勒情有独钟,这就需要我们撩开尘封的历史面纱,重新去认识和审视石勒这一传奇英雄人物,弄清他的一生是如何成长的,到底做了些什么? 翻开这本《石勒传》,请读者跟随作者李驰骋穿越时空隧道,到1700多年前去看个究竟…… 内容推荐 李驰骋著的这本《石勒传》以传记文学的手法,系统演绎了后赵皇帝石勒跌宕起伏、风起云涌的一生奋斗历程。作品以故事形式再现了西晋八王之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促成了石勒、刘渊等枭雄的先后崛起,讲述了石勒创建后赵帝国的全过程。石勒以耕奴身份起于微末,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远见卓识的为政理念以及光明磊落的人格风范,至今仍有可贵的现实借鉴意义。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东河沟石勒出世 端阳节稚子推墙 第二章 逃荒路穷途遇救 杜家庄拜师学艺 第三章 北原山鼙音贯耳 上东门啸声惹祸 第四章 避祸殃石勒逃亡 遭国丧晋廷换代 第五章 显功夫震慑群胡 惩恶少邂逅英姑 第六章 请媒人喜结良缘 争麻池怒出老拳 第七章 乱晋廷贾后逞刁 窥国柄诸王称兵 第八章 遭饥乱再度离乡 出雁门又获技能 第九章 赖宁驱劫中获救 遇郭敬绝处逢生 第十章 遭抓捕饱受殴辱 披枷锁惨遭贩卖 第十一章 识英雄师欢义释耕奴 谋大举汲桑交结壮士 第十二章 走冀州遍访故旧 乘苑马远掠缯宝 第十三章 众豪杰樊笼脱困 十八骑风云际会 第十四章 长沙王被炙惨死 呆皇帝连遭挟持 第十五章 得姓氏投奔公师藩 败邺城重返牧马苑 第十六章 呆帝驾崩新皇登基 牧苑举旗东山再起 第十七章 新蔡王闻警劳军 司马腾末路授首 第十八章 战阳平全军惨败 归牧苑主帅殒命 第十九章 返故乡寻亲不遇 找师兄从头再来 第二十章 较技艺折服胡部大 陈利害说动张訇督 第二十一章 刘渊立国称汉王 石勒起兵遇亲人 第二十二章 石勒诈降乌丸寨 刘琨清啸晋阳城 第二十三章 克平阳刘渊称帝 谒军门张宾提剑 第二十四章 临大丧汉国易主 倾国力权相出师 第二十五章 战苦县歼灭晋主力 擒宗室终结八王乱 第二十六章 回眸八王之乱 再看祸起萧墙 第二十七章 陷洛阳晋帝被俘 破阳夏王赞遭擒 第二十八章 袭蒙城锁拿苟唏 设圈套计杀王弥 第二十九章 平暴乱苟王授首 屯葛陂母子重逢 第三十章 访高僧佛图澄献技 脱困境张孟孙进策 第三十一章 勇石虎临危不惧 蠢向冰拒敌失机 第三十二章 还故土城筑北原 定大局兵进襄国 第三十三章 出奇兵大胜鲜卑众 申大义恩释段末枉 第三十四章 坑乞活巧逢郭季子 弘佛教尊崇佛图澄 第三十五章 石勒礼贤得人心 王浚杀人立威权 第三十六章 受麈尾毕恭毕敬 做美梦如醉如痴 第三十七章 袭幽州王浚被执 变孤旅刘琨忧惊 第三十八章 石勒败箕澹复取并州 刘曜破长安又虏晋帝 第三十九章 寄书信末桎感恩 振军纪张越伏法 第四十章 杀刘琨匹碑失人心 责赵固石勒申大义 第四十一章 贪美色刘聪亡身 屠帝族靳;隹逞凶 第四十二章 石兴隐藏避祸传羯语 秀才嚼字演绎烂柯仙 第四十三章 灭靳氏刘曜易帜 杀特使胡羯反目 第四十四章 纳众谏立国称赵王 破乐陵重义释对手 第四十五章 擒匹碑河朔平定 和祖逖边境息兵 第四十六章 爱下属宽宏大量 宴父老情深义重 第四十七章 惩叛敌冷眼铁腕 哭张宾痛心疾首 第四十八章 东晋朝迭遭叛乱 前赵主大举入侵 第四十九章 佛图澄妙术测胜负 后赵主奇兵过巩訾 第五十章 战洛阳刘曜遭擒 离长安前赵灭亡 第五十一章 彰顺逆祖约伏法 据大位石勒称尊 第五十二章 论古今自我定位 立遗诏豪杰归天 尾声 石勒年谱 主要资料来源及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回头再说这位老者,他姓杜,名元凯,原本是曹魏朝廷中的一名将军。司马炎篡魏为晋后,他不愿朝秦暮楚,成为“贰臣”,便借故辞官,回到涅县老家去卜宅隐居,建立了杜家庄。他一生嗜武,造诣精深,可惜身边无有子息。泰始年间,大涅县被析分为涅、武乡、辽阳三县,杜家庄隶属武乡。“武乡”者,武术之乡也,更勾起了他对武学的钟爱。然而,他这时已经年近六旬,感到去日无多。为了不至于让自己的一身绝学湮灭,他收了怀德、怀恩两位徒弟,悉心教授,希望他们能将自己一生从事的武学发扬光大。两位徒弟虽说资质不错,然而却为人过于实诚,估计将来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成就。为了这事,他心中不免惆怅。今天,他无意之中收了小句子为徒,自然喜出望外。 回到杜家庄,在杜老武师和他俩徒弟的亲自张罗下,请来了左邻右舍和远近亲朋,为小句子举行了正式的拜师仪式。从此,小甸子在杜老武师的亲自教授下,开始习武。他每日闻鸡起舞,晨昏不辍,先学拳脚套路,继习刀枪剑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历了无数的磨炼。小甸子原本就天资聪颖,一点就破,再加上两位师兄日夜陪练,随时指点,很快就掌握了各种武学要领,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 杜老武师的庄园饲养着大群的羊和马。每天不练武时,小甸子就主动跟随牧羊人为师傅上山牧羊。他虽然年岁小,但也不愿做个光吃饭不干活的闲人。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师傅做点事。 大师兄怀德的老家石门村,在距离杜家庄不远处的大山之中。一天,小甸子赶着羊群到这里的山上放牧,忽然发现一头大羝羊远离羊群,钻进了一条山沟。他怕羝羊丢失,连忙跑去追赶。在一处危崖石壁之下,有一块巨石,石后长着茂密的青草,那头大羝羊正在吃草。小甸子走过去赶羊,无意间发现在危崖根部的蒿草丛中,有一个非常隐秘的洞口直通山腹。他俯下身子往里望望,见里面黑咕隆咚的深不见底。他一时好奇心动,便伏下身来,手脚并用,往里爬行。开始,他还觉得山洞非常狭小,仅容一人爬行。爬着爬着,他感觉里面逐渐宽敞起来。到后来,他站起身都够不到洞顶了。他想再往里探探,又想到来时没带火种,什么也看不见。同时又担心洞内有什么危险。于是,便摸索着从原路返回,退出来赶着大羝羊追赶羊群去了。 回到杜家庄,小甸子将当天的发现告诉了师傅。杜老武师经过一番详细的询问后,吩咐他,此事不要再对任何人讲。 第二天,杜师傅安排怀恩照看庄园,带着怀德和小旬子乘马来到石门山中。在小甸子的指引下找到山洞,点起火把,钻了进去。经过一段爬行,进入洞内。他们发现,这是一处天然的石洞。洞顶离地面高约三丈有余,顶部怪石嶙峋,底部地面却比较平坦,洞室内可容上百人坐卧。在四周的洞壁上,还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洞穴通往各处。杜师傅用随身携带的白粉在进来的洞口处做了记号,以免在洞中走动时迷失了方位,错人其他洞口而无法返回。 在火把光亮的照耀下,他们对洞内情景进行着仔细观察。忽然,杜师傅发现脚下洞底有一层褐色的沙粒。他弯腰捏起一撮,放入手心,再吐点唾沫在上面,用手指轻轻一搓,整个手心便成了鲜艳的大红色。 “朱砂!”杜师傅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啊,原来老辈人传说的‘朱砂洞’就是这里”。 听师傅这么一说,小甸子和怀德一起凑过来观看。小甸子好奇地问:“师傅,朱砂是个啥东西?” P16-17 序言 现代化进程中的山西文学 杜学文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将面对,难以回避。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也同样如此。这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来转移。综观世界各国,在这种转化的进程中,都有了不同的选择,并表现出各异的特色。但总的来说,还是目前我们称之为“发达国家”的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其成功的转化有诸多原因,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农耕文明的不发达,以及突出的个人奋斗精神、重利思想、实用主义等有极大的关系。而目前世界上的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在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就中国而言,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文明得到了充分发展,并达到了最为繁荣的境界。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转型早期的生存压力等表现得并不明显,从而一种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逐渐固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原生性动力并不强大。从某种意义来看,中国实际上进入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发展境界,那就是,依靠劳动来创造财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剩余的时间来体验人生的乐趣等等。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主要靠外部的强力推动。就是说,因为先发国家对财富、权力、欲望的强烈追求,在吸纳了东方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之后,骤然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状态。其商业首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依靠对海外市场的分割,使过去形成的传统的世界市场在大航海时代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工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人类的新发明成几何级数增长。新技术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物质生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而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变革。一种能够服务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管理系统逐渐建立,并在血与火之中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变革转型中,东方古老的中国受到了西方先发国家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农耕文明与新发展的工业文明之间出现了严重了错位,并引发了控制、占有与反控制、反占有的残酷斗争。中国从农耕文明的辉煌顶峰跌落,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并反思自身文明存在的问题。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不自觉地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筚路蓝缕、奉献牺牲,前赴后继、求索奋斗,就是要重新找到国家独立、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实现民族的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不同的人们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为这样一个艰难而宏伟的目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中国的文学,同样没有疏离民族的历史追求,甚至在许多关键的历史时刻,承担了开启民智、传播思想、激发斗志、重塑文明的历史重任。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充满了探索的转型进程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自己最大的智慧与韧性。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基本形成了主权统一、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形态,并以超人的勇气与奋斗精神、惊人的创造力与发展速度迈向现代化。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转化进程中,中国虽然经历了失败、屈辱、挫折,但终于创造了他人所没有的成就。而我们的文学,正是这一历史的亲历者、推动者、表现者。就山西文学来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方阵,当然也是这一历史的组成部分。其努力与贡献非常突出。 …… 从某种角度来看,山西文学似乎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变迁史。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广为关注的小说创作之中,同时也更加丰富地表现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如诗歌、散文、戏剧,以及逐渐从散文文体中独立出来的报告文学及传记文学之中。当我们追寻这种变迁的历史时,不能割断由山西而表现出来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从远古以来,这一文明代代相传,承续不绝,其中涌现出众多的仁人贤士。作为个人,他们有自己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环境、成长条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他们似乎勾勒出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脉络。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价值选择,以及思维模式。对他们进行研究,并用传记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今天的人们了解并感受他们所具有的闪光的人文价值,不仅对今天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重建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将首先使我们看到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的影响力,进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确立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觉性。在这些如星光一般闪烁的先人身上,我们将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价值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承续山西文学的精神品格,创作出新的能够表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而对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曾经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杰才俊进行文学式的描述,也将是我们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努力。因此,组织编辑出版山西文学“双百工程”,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一“工程”包含两个序列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百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分是已经发表出版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现当代小说。通过集中编辑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回顾审视山西文学某一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另一部分是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其目的是推动山西长篇小说的不断繁荣。把它们列入这一工程,即是对文学发展的新推动,也可以延续已有的成果,使人们看到山西文学创作的最新成就及更加生动的面貌。二是“百部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山西的报告文学近些年来表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不仅参与创作的作家比较多,出现的作品比较多,而且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其中一些作家应该说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山西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对中华文化发展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英杰先贤。以传记的方式把这些先人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贡献表现出来,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追寻中华文化的精神、操守、品格,并使我们从先人的风采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楷模和动力,激励我们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步。所以,这也就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相信通过这一努力,既将促进山西文学的进一步繁荣,也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责任,重塑我们的文化形象,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与智慧,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后记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我桑梓历史上的这位传奇英雄,在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我就开始了对石勒的研究,至今已有十数个年头了。这期间,我翻阅了一系列的历史典籍,查看了当地《志》书,收集整理了当地有关的民间传说,读了当代一些专家学者的有关论著,使我对石勒以及羯胡民族的来龙去脉,在头脑中逐渐变得清晰了。这期间也在书刊报纸上发表了一些有关文章。其中与同仁们联名发表的几篇文章引起了媒体的注意,中央电视台,个别省、市电视台和《三晋都市报》等多家媒体专程到我县采访和录制节目,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1年我退休后,就想把多年来对石勒的研究作一系统总结,于是便开始了这部书稿的写作。最初,我想写成小说。但写着写着,感觉不好。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小说是虚构的东西,尽管读起来津津有味,却不令人信服。而我笔下的石勒和他的一系列事迹,却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不容怀疑。我现在的使命,则是要把石勒一生的成长历程,按照当时的历史状态尽可能完整地再现出来。于是我立即调整写作方向,把它写成传记。 在写作过程中,我又逐渐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我发现,沦为耕奴的石勒在山东牧苑纠集山野亡命、州县系囚、穷苦流民举旗起义,其壮举完全可以与前73年发生在意大利的斯巴达克起义相媲美。于是便突发奇想,要为这部书提炼一个“中心思想”。而这个“中心思想”就是伟人毛泽东的两句诗“红旗举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基于这个想法,我把书名定为《农奴戟·后赵皇帝石勒传》。同时,为了体现这个“中心思想”,便在有关章节有意加入了我本人的观点,梦想通过我的笔,把石勒提升为世界级风云人物。这样,自然就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人为美化拔高的痕迹。 由于写这么大部头的作品我还是第一次,同时为了不违背史实,需要大量检索历史典籍,阅读专家学者论著,对照和核实资料,这就十分地费时费力。再加上家庭和社会事繁,往往形成干扰,使我不能专注于写作,所以进展缓慢,使得该书稿一直到2015年秋末才告完成,历时将近五年。 书稿完成后,当然要考虑发表。为此我找过县里的领导,未果。于是我拨通了石旭昊的电话。石旭昊是我的朋友,他系石勒第69世嫡孙,现任某外国企业驻华高管,也一直在研究石勒,曾出版了《石勒皇帝与羯胡人之谜》一书,是一名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均极为独特的学者。我书稿中的许多重要资料取之于他的这本书。我与他一直保持着联系。所以,我想问问他有无发表的路子。石旭昊告诉我:山西省启动了“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写作工程,曾向他约稿,他拟写十编,已经完成了六编。他让我把书稿送交北岳文艺出版社试试。直到此时,我方知省内有这么一项工程。因为我退休后一直在乡下老家,整天钻在故纸堆里,与外界基本处于隔绝状态,消息并不灵通。听了石旭昊的建议,我当时深感为难,为了自己发表作品而挤占别人的机会,行为很不道德,但石旭昊一再坚持让我把书稿送去。然而,朋友把机会主动让给了我,可我却在出版社没有熟人。再说,我也不是名人,担心出版社不会接洽。踌躇良久,我又拨通了程原生老师的电话,请他帮助介绍。程原生是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原副主任、央视第十套节目编导,兼着多家研究会、协会秘书长、顾问、理事、会员,当然是名人。在我研究石勒进程中曾给予过诸多的指导和帮助,所以他既是我的宗师,又是我最可信赖的朋友。果然,通过他,我把书稿顺利交给了北岳文艺出版社。 接下来便是焦急的等待。终于,在临近春节前,通过网络我收到了丛书专家审读小组陈为人老师的文章《阅<后赵皇帝石勒传>》。陈老师在文章中说: “李驰骋的《后赵皇帝石勒传》读过,让我很是踌躇斟酌了几天。要中肯准确地评价一部作品很不容易。 “我能够体谅和理解基层作者创作的不易。本书稿可以看出作者下了一番功夫,在梳理历史方面,参阅了《晋书》《魏书》等许多历史典籍以及野史和民间传说。把石勒跌宕起伏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人生历程,置于西晋八王之乱,十六国争雄竞霸的大背景下诉说,写出‘时势造英雄’的历史逻辑。本书稿讲述条理清晰流畅,以人物的命运为纲,把每个转折节点的来龙去脉都梳理得井然有序。作者有一定的写作功力,文笔夹文夹白,可读性较强。 “书中的描写也有许多精彩之处:如石勒与英姑之婚事,写得峰回路转,很是引人入胜;石勒为整肃军纪而斩杀姐夫张越一节,也写得催人泪下,令人唏嘘。等等。 “然而有两个关键性问题值得商榷: “按照‘成王败寇’的封建史学观,如蔡东藩的历史演义,把石勒是作为‘五胡乱华’的流寇来描绘。今天,作者以毛泽东‘红旗举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的历史史观为基准,把‘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试图写出一个反叛腐朽晋朝的农奴造反形象。然而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涂脂抹粉的京剧脸谱,只应该把人物置于真实的历史场景中。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过犹不及。为了塑造一个农奴领袖的‘光辉形象’而对其历史局限性刻意美化,多方辩解,违背了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如写到石勒投奔汉王刘渊前对訇督、伏利度的游说;如为报宿仇对‘乞活军’的集体屠杀;再如石勒‘黄袍加身’前后,群臣的拥戴劝进和他本人的若推若就,都有人为美化的痕迹。 “自汉代以来,‘授命说’盛行。为证实一个‘真龙天子’执政的合法性,总要演绎出许多‘天人异相’来。石勒作为开国君主后赵皇帝,在史籍中自然也有许多‘奇异’的记述。怎么看待分析这类现象?我们今人不能完全沿袭古人的观念。作者在书稿中多有这方面的描绘:如第一回‘东河沟石勒出世,端阳节道士看相’;第十三回‘访高僧佛图澄献技,脱困境张孟孙进策’等章节中,对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此类记载,都照搬了取信的态度。 “这类‘硬伤’,应该在修改时予以纠正。 “……” 老实说,对陈老师指出的两处“硬伤”,一开始我并不接受。因为第一处是我精心提炼出的“中心思想”,我舍不得;而第二处是我根据典籍中相者、老父的预言和《志》书中的有关记载,刻意演绎出来的情节,目的是借此增加作品的浪漫色彩和可读性。而这两处所谓的“硬伤”,恰恰是我自认为的“最得意”之笔。于是,我找了许多“理由”写成文章,准备和陈老师真正展开“商榷”。 文章写好后,我却不敢给陈老师传过去。因为我不知道我的“理由”能否站得住脚。同时也担心会不会因我的“狂悖”引起陈老师的厌恶。犹豫再三,我决定还是先征求一下程原生老师的意见。于是我把我的文章连同陈为人老师的读后意见,一并给程原生老师传了过去。 终于,程老师的电话打来了,他说他结合我的书稿,仔细分析了我传过去的两篇文章,他认为陈为人老师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他不赞成我的那些所谓“理由”。他郑重地告诉我,对一个历史人物任意拔高,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绝不可取!而那些“天授神权”的预言也往往是后入的附会,绝不可信!他劝我一定要把思想端正过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否则,书稿是改不好的。 挂断电话后,他可能还不放心,于是又给我发来了短信,再次告诫我:“封建糟粕不可取,戴帽拔高也绝不可取!还历史本来面目。我们遇到了文艺走上正确道路的时代,应该庆幸。按此考虑自己的创作,这是正道!” 既然两位宗师的意见如此高度一致,我就不能不冷静下来认真加以考虑。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反思,我逐渐意识到,我的观点正是当年文艺极“左”思潮的余毒。于是我放弃了我的那些幼稚想法,严格按照陈为人老师的意见开始修改书稿,删去了那些人为加进去的内容和观点,以客观可信的态度去对待历史。或许是思想转变的缘故,我感觉书稿修改起来愈来愈顺手。同时也渐渐体会到,两位宗师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确实高出自己许多许多。我为我能够遇到这么两位文坛宗师,感到非常庆幸! 书稿修改好了,我正要送去,恰好接到出版社孙茜女士的电话。她告诉我,3月10号召开“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创作交流恳谈会”,让我带着书稿前去参加。 这是一次高规格的会议,参会的有许多是省内文坛巨擘、学界泰斗。听了他们的高论,我当然受益匪浅。 会后,我把书稿留下,回去静候回音。 终于,专家审读组的意见又出来了。这次审读的是降大任老师。降老师我并不陌生,在当年的石勒籍贯论争中,他曾给我和我的同仁来过亲笔信,表明他的观点,也对我们的研究做出了重要指导。后来我们的书《石勒·武乡千古一帝》出版后,送书时还和他有过一面之缘。打开书稿发现,降老师已经用红笔将书稿中不妥帖的字、词、句甚至段落进行了修改。同时还另外亲笔书写了《<石勒传>审读意见》。他说: “此书著者对石勒有关资料(时代背景,有关人物及参与的历史事件)了解得比较全面详细,对十六国史及八王之乱这一段纷乱的史实具有较明晰的把握,基本做到了忠于史实。从小说艺术角度讲虽然故事性较弱,但人物塑造个性鲜明,有一定的可读性,是一部较好的传记作品,是比较成功的创作,建议出版发行。但也需要做一定的修改。在通阅全稿过程中,已把不甚妥帖的字词做了必要的调整修改。只是在一些较大的情节设计上仍需作者做必要的改写。”接下来他提了七条意见。 由于降老师提的意见非常具体,修改起来就很容易。甚至我感觉,这不像是在修改,倒像是在给作品润色。 我写上述这一大篇文字的目的,只是想说,这部书稿之所以能够顺利出版,里面浸润的不仅仅是我自己的汗水,更充满了专家学者和朋友们的智慧、心血和付出。如果把这部书比作树上一颗比较成熟的果子,我能够摘取到手,不是因为我个子高,而是因为我站在了专家学者们的肩膀上,是宗师泰斗和朋友们扛着我摘取到的。我想通过这篇文字,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作者水平有限,书中很可能存在欠缺和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作者 2016年6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