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曲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这套中国古代“中兴”书系,包括《宣王中兴》《昭宣中兴》《元和中兴》三部著作,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的“中兴”大事。这套书从文明史观出发,用现代视角考察古代“中兴”问题,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尽管作者的学术背景各不相同,但图书风格基本一致,都做到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相信广大读者可以轻松阅读,并有所感悟。
本册为王向辉著的《宣王中兴》,详细介绍了周朝的各种中兴大事,以现代视角考察古代中兴问题。
| 书名 | 宣王中兴/盛世中兴系列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王向辉 |
| 出版社 | 西安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西安曲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这套中国古代“中兴”书系,包括《宣王中兴》《昭宣中兴》《元和中兴》三部著作,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的“中兴”大事。这套书从文明史观出发,用现代视角考察古代“中兴”问题,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尽管作者的学术背景各不相同,但图书风格基本一致,都做到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相信广大读者可以轻松阅读,并有所感悟。 本册为王向辉著的《宣王中兴》,详细介绍了周朝的各种中兴大事,以现代视角考察古代中兴问题。 内容推荐 孔子曾经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西周是先哲心中最完美的时代,西周经历成康之治,昭穆时期危机凸显,懿、孝、夷王时期危机四伏,周厉王乱政,更把强盛的西周王朝陷入了危险境地,周宣王在国人暴动的背景下,度过短暂的共和行政得以上台,在位期间致力于重建王纲、拓土南方,将西周王朝的国力推上了鼎盛时代。史称“宣王中兴”。王向辉著的《宣王中兴》将致力于还原这段历史,寻觅这段历史转折时期的历史规律,总结其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 目录 第一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第一节 文谟武烈 第二节 南征西游 第三节 守成之君 第二章 道路以目 第一节 防民之口 第二节 厉王革典 第三章 共和岁月 第一节 处于忧患 第二节 共伯其人 第四章 革故鼎新 第一节 少年天子 第二节 推行新政 第五章 经略西北 第一节 整军备战 第二节 北伐猃狁 第六章 南征楚淮 第一节 方叔征楚 第二节 威服淮夷 第三节 四夷宜一服 第四节 以戎制戎 第七章 封邦建国 第一节 申国崛起 第二节 筑城强齐 第三节 委任韩侯 第四节 桓公建郑 第五节 中兴气象 第八章 废长立幼 第一节 鲁国之变 第二节 宣王集权 第九章 千亩之战 第一节 王师败绩 第二节 世风目下 第十章 杜伯之死 第一节 杜伯之死 第二节 宣王驾崩 第十一章 千年蛇妖 第一节 千年蛇妖 第二节 幽王失国 第十二章 余论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文谟武烈 众所周知,商朝末年,周文王为西伯,选贤任能,致力经营发展,在其晚年的时候周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由此开始筹划兼并天下的大计。《大雅·文王有声》唱诵“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可见周人是把文王当作建国大业的奠基人的。 及至武王秉承遗志,锐意进取,经八百诸侯会孟津。伐纣剪商,终于以血流漂杵的牧野战役,攻入商都朝歌,以小邦周倾覆大殷商,一举而得天下,实现了文武革命的改朝换代。《尚书》在总结周人这段波澜壮阔的建国史时情不自禁地感叹说: 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成以正无缺。 这段话说成现代语言就是:多么辉煌啊,文王的谋略!后继有人啊,武王的功业!愿先王的功绩引导后人,都能正确完美没有缺憾。 《周颂·武》则记述:“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这是讲文王为子孙开创了万代基业,而武王继承文王之志,最终克殷成就一统功业。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伐商,进至商国都城朝歌南郊之牧野,纣王发大军相抗。周师大将军吕望(姜尚)领先锋武士发动冲锋,殷军前部倒戈而自攻其后,武王大军乘机掩杀追击。纣王大败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而死,殷商灭亡。 也许是革命风暴太过猛烈,姬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缘故,在取得灭商大战胜利之后很快就撒手人寰,把这个新生的王朝丢给了尚在襁褓的儿子姬诵,也就是周成王。 姬诵是个可爱的孩童,从著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可以看出周成王初登基时尚保持的天真烂漫。 如今的山西省在西周时期是传说中古王唐尧的统治中心,西周在建国后实行“封邦建国、拱卫王室”的制度。武王在临死时深谋远虑,确立了西京、东京的二都体制:西京就是长安,当时叫镐京;东京则是武王在天下之中选定的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附近。东、西京之间就是所谓的千里王畿,受周天子直接统治,周王室对其他地方的管理则采取分封功臣、亲族、历史上古王之后的办法,由此形成了星罗棋布、众星捧月的政治局面。 其中的山西南部地区最初封为唐,后来改称晋,始封唐叔虞,就是成王姬诵的亲弟弟。 虽然一个贵为天子、一个高为亲王,但毕竟年岁尚小,因此在一起玩耍游戏时童言无忌,姬诵从地上捡起一片叶子给叔虞,装模作样地说:“小弟,这个赐给你吧!” 这片梧桐树叶长得非常像圭,此事正好被随侍在夭子身边的史官看在眼里,一句戏言一下成为政治问题。 圭是远古时代帝王举行祭祀天地等隆重典礼时手上持握的一种礼器,上圆下方,象征着天圆地方。自古天子无戏言,成王虽然幼小,但所说的话也是金科玉律。 摄政王周公是个旷古圣人。他问成王:“大王你要分封叔虞吗?”成王说:“你听谁说的,怎么会呢?那是我跟弟弟闹着玩的。”周公认真地回应:“天子无戏言啊!” 于是成王在周公的帮助下选择良辰吉日,把弟弟叔虞正式封为唐国的诸侯,也就是唐叔虞。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继位。因为唐国境内有晋水,便改国号为“晋”。晋是西周重要的诸侯国,也是春秋时代最主要的中原文明载体,从晋文公开始有所谓“九世霸业”,其势力范围主要就是今日的山西。 成王虽然天真烂漫,但在叔叔周公这位大贤人的辅佐之下,成功平定武庚的三监叛乱,稳定了新王朝的时局。成王为政,对内推行周公倡导的“明德慎罚”主张,务从节俭;对外则不断攻伐淮夷,以刚柔并济的手段,有效控制了东方少数民族地区。成王致力于辟土服远,实现了多民族的和谐发展,其在位期间更大规模地建设了东都洛邑,支持周公制礼作乐,从而实现了西周礼乐政治的基本肇造。 成王的儿子康王在位期间,依照他父亲时的旧制,在西北多次打击鬼方,延续了西周初年的太平盛世。“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从而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段治世。 P5-9 序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巴比伦早已消失,埃及和印度也经历了巨大的衰变,唯独中国文明长期传承、辉煌灿烂。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主要是因为自身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在出现衰落时能够实现“中兴”。 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中国曾出现过一些“治世”或“盛世”,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等。这些“治世”或“盛世”都经历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西周的强盛在武王时期已奠定基础,经过“成康之治”达到极盛。西汉的强盛奠基于高祖时期,经文景之治,到武帝时达到顶峰。唐代的“盛世”始于贞观时期,到开元、天宝年间达到巅峰。西周前期的强盛体现了王制时代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西汉的强盛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的“盛世”使中国的帝制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治世”或“盛世”最终都无一例外地走向衰落。自然因素对“治世”或“盛世”的衰落虽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创业难,守成更难。统治者在“治世”或“盛世”中容易失去创业精神和忧患意识,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导致政策失误、吏治腐败,积重难返,这往往是“治世”或“盛世”衰落的主要原因,而战争和动乱则对“治世”或“盛世”,的衰落起到了加速的作用。 虽然中国古代的“治世”或“盛世”都曾出现过衰落,但好在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每当“治世”或“盛世”出现衰落迹象,总有一些有识之士致力于“中兴”的事业。 中兴,就是王朝衰落时的中途振兴,是国力的恢复与更高层次的发展。南宋学人王观国在其著作《学林·中兴》中对“中兴”一词有详细的解释:“中兴者,在一世之间,因王道衰而有能复兴者,斯谓之中兴。”中兴可以视为力挽狂澜,是跌入低谷后的重新崛起与升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通过中兴才能得来的新境界往往让人叹为观止。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开国之君常有,而中兴之主不常有,因此所谓的中兴在历史上也并不多见。夏有少康中兴,商有武丁中兴,可惜史料阙如;东汉的光武中兴声名较响,但其实是一场重新建国;宋、明都有孝宗中兴,宋孝宗“乾淳之治”偏安一隅,明孝宗“弘治中兴”昙花一现;清代更有皇权专制社会最后一个中兴——同光中兴,但也只是在内忧外患中的回光返照,史家多所粉饰的虚假盛世。而西周宣王、西汉的昭宣、唐代的宪宗都是在大一统王朝的发展中途,因国家的政治危机而推行新改革,这三次中兴都使得国力再次飞跃,国家一度走向鼎盛繁荣。 西周的成康盛世因厉王乱政而衰落,其后出现了“宣王中兴”,《诗·大雅·烝民序》说宣王时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宣王的一系列改革使他成为春秋战国变法改制运动的先行者;西汉盛世在汉武帝晚年衰落后因昭帝和宣帝推行休养生息的重大国策、励精图治,从而出现了“昭宣中兴”的局面,对于这个时代刘向称赞道“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与此同时,汉人更是喊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唐代的开元盛世因安史之乱走向衰落,其后在唐宪宗的奋发有为下“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实现了“元和中兴”的一统大治局面,为大唐帝国续命近百年之久。 这些中国历史上的中兴,是大国走向崛起的关键。一代盛世不仅要靠一个英明君主的夙夜不懈,还要勇于修正,在经验与教训中坚持不懈。中兴的实现殊为难得,学界却少有关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些“中兴”对于中国古代王朝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学术界对“治世”或“盛世”的研究较多,但对“中兴”问题重视不够,因而社会大众对“治世”或“盛世”比较关注,而对“中兴”缺乏了解,这是中国历史观的断层和缺陷。 事实上,“中兴”也是十分重要的。当“洽世”或“盛世”衰落时,古人是怎样应对的,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有什么经验和教训?诸如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西安曲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这套中国古代“中兴”书系,包括《宣王中兴》《昭宣中兴》《元和中兴》三部著作,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的“中兴”大事。这套书从文明史观出发,用现代视角考察古代“中兴”问题,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尽管作者的学术背景各不相同,但图书风格基本一致,都做到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相信广大读者可以轻松阅读,并有所感悟。历史的通俗表达,需要一大批这样的书籍。利用多种平台的宣传推广,这个系列是个好的开端与尝试。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周秦汉唐盛世虽然已经走远,但文脉犹存,雄风烈烈。众所周知,西安这座世界古都承载着周秦汉唐的衣冠文物,渗透着周秦汉唐盛世开放、包容、自信的民族血液,中华文化的道统在西安,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从这座城市启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历史上的中兴时期寻找历史经验和教训,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情。 是为序。 王双怀 (历史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武则天研究会会长) 2016年11月16日 后记 年少轻狂的大学时代,曾经想创作关于周武革命的惊世小说,这一计划在“卧谈会”上告知舍友后,不想舍友第二天竟然买了一本杨宽先生的《西周史》相赠。扉页上还有舍友龙飞凤舞的两行字:“英奇奋于纵横之世,贤智显于王霸之初”,不由心生莫名的感动。可惜我们的雄心壮志总被雨打风吹去,惊世小说自然是未着一字,舍友的兄弟情义也随着时光渐渐疏远了。不承想,当年对《西周史》的信手乱翻,却奠定了自己攻读先秦史的基础。 我出生乃至后来工作生活的镇子唤作郭杜,司马迁先生称之为“毕原”,这里号称是周文王、武王、周公墓葬的风水宝地。可惜西周先王的墓冢寻找起来却很不容易,如今也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倒是距离自己家乡不远的一处大冢,当地老百姓称它为周穆王陵,让人对西周王朝多了几分亲切之感。 前些年有位好友是山西平遥人,由此去过几次平遥,但都是在古城转转,其后知道他那里有所谓的中兴名臣尹吉甫的墓地。“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于是督促朋友踏勘墓地,拍照寄来。这算是我与周宣中兴的最初缘分吧。这几年忽然对龙文化、本土方志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番钻研后,终于发现周宣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君王,他试图阻止邪龙复活,却功亏一篑,郭杜人的老祖先杜伯更是宣王生命的终结者。杜伯与宣王的恩怨情仇有香艳、有复仇、有神话,生动婉转,一时间让我对这位中兴的周天子刮目相看了。 其实宣王在西周历史中不是一个会被重点讲述的人物,他的中兴大业往往被一笔带过。西安虽然是周秦汉唐的都城所在地,但因周的材料匮乏,实质上是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位周王的生平功业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寻找历史依据,观照当下现实,理解宣王中兴,便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 因缘巧合,西安曲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范婷婷与我熟稔已久,他们刚好计划制作一套关于历史中兴的文化丛书,因了解我的学科背景,遂把《宣王中兴》的写作托付给我。虽然我知道自己对宣王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但还是慨然应允了。另外,我作协的好友张军峰和张立老师分别撰写《昭宣中兴》和《元和中兴》,由此而成三本系列之作,也算是一件快事! 写作的过程其实不算艰辛,毕竟是自己本行,写起来也有点趣味。但因为毕竟不是学术之作,还让自己重做了一回先秦史的研究生。如何把佶屈聱牙、生涩难懂却又为数不多的史料改编为通俗流畅的表达,是要费些劲头的。从谋篇布局到步步推进,都是在紧张而炎热的夏日,伴着中午的炽热阳光,蛰居方丈斗室,开始了文稿的创作。我虽然不认识周宣王、尹吉甫等人,但有着白纸上好作画的古怪激情。其中引用了不少《诗经》的诗句,一是因为资料匮乏,二是想更好地展示西周盛世的诸般风貌。孔夫子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以前曾经写过一篇《寻找大周》的散文,描述自己在沣水河畔追思周代的风采绰约。周宣王中兴,由一个杜伯的后人来描绘,也算是一种奇妙的缘分。这本书,是我们寻找周宣王少年天子锐意革新的精神之旅吧。 如今书稿付梓在即,按照惯例说上几句,感谢范婷婷的信任和编辑原煜媛、崔楠的认真,因为有了她们的催促,我才得以完成这一特别的作品。 用宣王时期的诗歌《诗经·小雅·采薇》的诗句描述我此刻的心情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王向辉 2016年11月12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