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皇帝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陆文雄编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陆文雄编著的这本《中国皇帝传》介绍了,在漫长的中国封建专制历史中,皇帝不仅居于金字塔的顶端,同时又集中了骇人的庞大权力,翻开史书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甚非虚妄,而是随处可见的震撼史实。也正是因为高度的集权、封建专制社会的皇帝既是社会管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者。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封建社会作为土壤,皇帝就无法产生;离开了皇帝的主导,封建社会也难以发展、进步。

内容推荐

陆文雄编著的这本《中国皇帝传》沿着自秦汉至明清的历史脉络、按照一定的原则,精心选取了我国封建专制时期的300多位皇帝。并且对被收录皇帝的生平政绩、轶事典故做出了阐述和总结,更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对其帝王生涯做出了评价,希望能够以此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看待这些曾经显赫一时、威风至极的帝王天子,并从中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一抹剪影。

目录

秦朝

 秦始皇:太阿一斩浮云荡,寰宇六合群雄伏

 秦二世:指鹿为马,亡秦终胡

两汉

 西汉

 汉高祖:古来壮士行何畏,斩蛇方知天命归

 汉惠帝:治国权柄虽有尽,奉行仁道庶无愧

 西汉前少帝:宫门深似海,帝王亦多哀

 西汉后少帝:纵为天子,不得天眷

 汉文帝:尝汤孝子能为帝,德怀天下汉家兴

 汉景帝:承先祖之旧业,启后世之雄图

 汉武帝:秋风不见茂陵客,至今犹思轮台身

 汉昭帝:八岁孤孺子,十四昭明君

 汉废帝:昏聩之帝,抑或失时之君

 汉宣帝:汉廷莫疑公孙氏,吾身原是帝王家

 汉元帝:好儒而懦,多才非材

 汉成帝:卿本穆穆天子尊,何故驱燕啄皇孙

 汉哀帝:为政不知善始终,后世徒留断袖典

 汉平帝:外戚一枝独大,为君又能奈何

 新太租:周公辅成空寄望,安汉终究沦笑谈

 汉更始帝:不承先祖德智,却袭前人弊缺_l

 东汉

 汉光武帝:红光乘牛君莫笑,安知非仆策铜驹-l

 汉明帝:金人曾入帝子梦,日月重辉润慧德

 汉章帝:生性淳厚尊嫡母,以柔济刚固汉邦

 汉和帝:永元又见宣霍事,汉室昌隆在吾身

 汉殇帝:百日明堂主,一岁早天儿

 汉安帝:父荫及子终称帝,任宦疏贤难称德

 东汉前少帝:孰料北乡子,也入帝王宫

 汉顺帝:心有柔善,身无政才

 汉冲帝:可惜帝王福祚短,未及长成整河山

 汉质帝:可奇慧眼识跋扈,不知韬晦也成哀

 汉桓帝:既施妙策诛奸佞,何轻贤臣重五侯

 汉灵帝:驴车狗冠宫廷市,长使后世掩太息

 东汉后少帝:帝身辗转北邙山,史侯见迫何艰难

 汉献帝:衣带传诏事不竟,犹能济世法神农

三国

 魏

 魏文帝:阿瞒不幸子桓幸,文土豪迈治升平

 魏明帝:失恃幼子哭幼鹿,仁孝铺展帝王途

 魏齐王:纵乐且畏决断,帝祚岂能久长

 魏高贵乡公:司马之心不可逆,宁为高贵乡公死

 魏元帝:未代亡国一废帝,天子礼仪两陈留

 蜀

 蜀汉昭烈帝:老来何惧髀肉生,夷陵焚尽枉前功

 蜀汉后主:夜梦北斗吞入腹,素车白马衔璧逢

 吴

 吴太祖:拥日入怀帝子兆,白虹六剑射虎郎

 吴废帝:可恨糊涂老翁丈,孤弱明主下朝堂

 吴景帝:雉小而直犹可赞,三让乃受除权奸

 吴末帝:昔为令主誉国内,今做降臣吾惧谁

两晋

 西晋

 晋武帝:三分一统真帝业,羊车风流枉焚裘

 晋惠帝:莫笑蛤蟆肉糜事,侍中忠血愚亦知

 晋怀帝:可鄙旧臣悲旧事,累杀豫章天子身

 晋愍帝:为国岂忍百姓死,叔侄同辱亦同悲

 东晋

 晋元帝:牛氏代马岂为辱,更恨因私苦万民

 晋明帝:望日遗鞭梦绕城,哀哉晋祚不得长

 晋成帝:叛将丑言有何惧,但悲不见白头公

 晋康帝:皇兄有后而年幼,皇弟年长宜承君

 晋穆帝:晋室偏安无他志,拓土幸赖有桓温

 晋哀帝:王事不若长生事,服食丹药帝政绝

 晋废帝:不曾失德却失势,有心复辟却复还

 晋简文帝:晋室中兴何必远,庙堂昏昏望霞举

 晋孝武帝:国祚久来待昌明,孰料戏言祸加身

 晋安帝:不辨冬夏真愚子,政令无出假君王

 晋恭帝:晋祚早断吾何惜,奈何心甘身就死

十六国

 前凉

 前凉威王:僭号不知笼人心,荒淫无道拜玄冥

 前燕

 前燕景昭帝:三代同乘逐天下,死胡岂敢惊活君

 前燕幽帝:尝言一意死首丘,奈何二心欲乱秦

 后燕

 后燕成武帝:同室遭忌难相容,中兴燕祚又谁功

 后燕惠愍帝:无志岂是仁明主,杀母终非济世雄

 后燕灵帝:残杀五百不知省,困杀饿殍终自戕

 后燕僖帝:叛父背兄幸不死,数度谋逆终难容

 后燕昭武帝:非周伊而称桓甲,用苛刑而远人心

 后燕昭文帝:宠幸爱后国人伤,自毁门庭日不长

 南燕

 南燕献武帝:广聚儒生纳良议,不容相欺固君臣

 南燕末帝:先祖遗梦曾得望,臣民离心终失国

 西燕

 西燕威帝:一雌一雄乱紫宫,文玉含恨凤凰城

 西燕武桓帝:昔时落魄贩履仆,今日复为亡国君

 前秦

 前秦景明帝:天地有奇亦有命,苻氏顺受承太平

 前秦废帝:独眼泣血不知畏,纵名长生岂容生

 前秦宣昭帝:卅付应王漳水梦,徒哀新平壮烈魂

 前秦哀平帝:危难曾寄中兴望,猜忌岂免身死局

 前秦高帝:人肉亦可充飨,国乱何不立长

 前秦文宣帝:叹国祚兮早衰,难回天兮徒哀

 后秦

 后秦武昭帝:叛贼何德敢求玺,负恩有愧君王期

 后秦文桓帝:小子大才足建业,身后诸事无我求

 后秦末帝:以德服人仁厚主,扶危无力亡国君

 汉赵

 汉赵光文帝:角鱼日华贵呈子,安世不忍祸及孙

 汉赵废帝:猜忌不能容弟,君位终不久期

 汉赵昭武帝:父子同承日华梦,毕竟乱世一豪雄

 汉赵隐帝:害叔淫母乱常伦,纵有才能不似君

 汉赵昭文帝:千里宝驹不曲意,二尺浩光耀管涔

 后赵

 后赵明帝:鹿死谁手犹未定,三郎如何比轩辕

 后赵文帝:天命既已去,孤身复何言

 后赵武帝:虎毒犹能不食子,暴主奈何戮儿孙

 后赵少帝:十岁登基一月死,孺子何德复何辜

 后赵成帝:穷途莫问谁为叛,残杀幼弟愧称贤

 后赵仁武帝:吾不能久汝岂久,悲哉石氏自此休

 胡夏

 胡夏武烈帝:可叹龙雀冠神都,折辱负恩一凶徒

 胡夏秦王:败擒莫咎马失蹄,须知明主不容欺

 胡夏末帝:阴槃狐鸣泣故国,天道不彰莫多说

 成汉

 成汉武帝:虹断蟒盘双吉兆,先死后贵一人君

 成汉哀帝:哭灵岂料随君去,厚仁何故不长生

 成汉幽公:为君无道复昏庸,贬黜何枉郡县公

 成汉昭文帝:一日天子犹心满,何必寄念百世侯

 成汉末帝:疏亲诛贤,亡不在天

 冉魏

 武悼天王:夷狄禽兽尚谋逆,豪杰胡不树帝基

南北朝

 南朝

 宋

 宋武帝:寄奴雄气如龙虎,恶例先开帝胄孤

 宋少帝:独力岂能擎帝业,天渊龙舟空悲月

 宋文帝:道济枉死弹冠庆,徒悔自崩万里城

 宋元帝:弑父难为人子,戮上终究元凶

 宋孝武帝:荒淫竟是专情帝,一片痴心可称奇

 宋前废帝:兽行岂是人君相,禽畜尚不乱伦常

 宋明帝:扶危平乱可称善,偏逞残奢问鬼神

 宋后废帝:执棒戮民荒远道,援弓射脐葬河山

 宋顺帝:引颈受戮去便罢,此后不生帝王家

 齐

 齐太祖:射脐幸赖假弓矢,桑盖独荫真君王

 齐武帝:大檐龙盘自有兆,治国升平岂无良

 齐前废帝:可笑富儿犹胜我,孰谓帝室有洪福

 齐后废帝:三月帝王岂容羡,一身生死尽受连

 齐明帝:福薄奈何得天幸,德恶未料失家国

 齐炀帝:黄金铸莲步生花,玉奴岂愿负东昏

 齐和帝:吾有醇酒堪一死,何必周折费黄金

 梁

 梁武帝:应知虚名招实祸,偏纳奸邪误身家

 梁元帝:翻读万卷犹今日,宫台枉焚金楼子

 梁敬帝:政令征伐不由己,身家性命尽在人

 陈

 陈武帝:且邀将士啖鸭肉,再整河山百废修

 陈文帝:微寒方晓帝业艰,王化未行憾九泉

 陈废帝:孺子难负国器,废君易遭天亡

 陈孝宣帝:侄子懦弱无大任,捍卫神器有真龙

 陈后主:清漪流光后庭树,照来心肝半点无

 北朝

 北魏

 北魏道武帝:复国兴宗有帝业,忌亲诛贤无善终

 北魏明元帝:孝子何尝羡昭帝,小惩可受大则驱

 北魏太武帝:雄壮可竟道武业,悔杀难防杀身灾

 北魏隐王:长幼乱序常有忌,厚赐无方不及心

 北魏文成帝:虽小亦似天子,长大不惧叛逆

 北魏献文帝:少时常悬济世,长来独慕出尘

 北魏孝文帝:身虽异族慕汉化,南迁洛都革旧俗

 北魏宣武帝:子贵不忍母死,朝权终倾外戚

 北魏文景帝:奢靡不知克己,帝王大梦难期

 北魏孝明帝:仁父岂愿误子,恶母竟害亲儿

 北魏少帝:权争所殃不由身,沉作黄河一缕魂

 北魏孝庄帝:高贵乡公是吾愿,死犹须为岂贪生

 北魏顺帝:荒淫有负中兴志,忘恩枉费复国心

 北魏惠哀帝:傀儡帝业易短,弃子命途难长

 北魏前废帝:苍天纵不语,死劫亦难逃

 北魏后废帝:同室岂料异路,殊道终究同归

 北魏孝武帝:乡农终不可,远投亦无明

 东魏

 东魏孝静帝:小小青雀志在天,羽翮未成堪哀怜

 西魏

 西魏文昭帝:一女岂劳百万兵,使我无颜对三军

 西魏废帝:谁忍大权旁落,我必万人独往

 西魏恭帝:姓氏尚不保,身家亦难全

 北齐

 北齐文宣帝:乱刀斩麻英雄帝,酗酒疯魔桀纣君

 北齐废帝:君位自取言在先,胡不留吾享天年

 北齐孝昭帝:君臣有道称贤,私德累杀百年

 北齐武成帝:失德淫靡如兄长,逞杀一夕毁朝堂

 北齐后主:向使旧时能治政,何惧惭为亡国君

 北齐元成帝:摒恶祛邪成壮志,临危应难彰正心

 北齐末帝:亡国君主无咎,谋反幼子何辜

 北周

 北周孝闵帝:所托不堪倚,命贵不能长

 北周明帝:愿乘帝辇招四隐,昭明圣化弘三光

 北周武帝:沉默不言言有中,韬光养晦晦成明

 北周宣帝:伪饰竟能欺上,荒淫终致误围

 北周静帝:国将亡而受位,命难全兮徒悲

隋朝

 隋文帝:革治旧弊顺汉化,一扫南北定国家

 隋炀帝:佳人倘能知戒奢,好头何须问谁斫

 隋恭帝:家国既已倾,幼主又何从

 隋恭帝:气数若尽何须禅,可笑老臣太不堪

唐朝

 唐高祖:双箭援引射雀眼,万马长驱奔晋关

 唐太宗:天策上将奋巨阙,驰骋六骏整河山

 唐高宗:立幼保兄长,天敕仁君皇

 唐中宗:苍天若许石不坠,当迎吾身出房陵

 唐恭宗:君位非汝有,不必淹久留

 唐睿宗:劝人本当律己,传德更可避灾

 则天大圣皇帝:墨凌天下至尊主,犹忆榴裙如意娘

 唐玄宗:家事自有明皇问,外姓何德敢谮声

 唐肃宗:帝业得来多不易,波折常伴少安宁

 唐代宗:三龙同殿贤天子,痴聋有福好家翁

 唐德宗:侍父莫问鬼神,寻母不避欺蒙

 唐顺宗:享国惜日短,革新憾功亏

 唐宪宗:吾乃第三天子,中兴当自我身

 唐穆宗:骋乐不纳忠良谏,累身枉费生母情

 唐敬宗:开弓枉射风流箭,打狐难镇不臣心

 唐文宗:凭高何倚凭谁问,无限怅惘无人知

 唐武宗:无才可假贤士,有志能驱宦奸

 唐宣宗:光耀病躯梦乘龙,严训治家老儒生

 唐懿宗:游宴无节继昏庸,天子醉宿在月宫

 唐僖宗:蒙尘方知靖乱,除弊奈何恨晚

 唐昭宗:有心怎奈时不与,尽将壮志付唏嘘

 唐哀帝:幼帝难撄强佞,孤子未报父仇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

 后梁太祖:平乱有幸僭神器,暴淫无道葬身家

 后梁废帝:御卜无方,一郡亦多

 后梁末帝:用人未料失人,身亡不免国亡

 后唐

 后唐庄宗:三箭诛伐立天下,一曲伶台误国家

 后唐明宗:勤政何须祈圣,猜忌方愧群臣

 后唐闵帝:权臣恃挟天子,贪卒悔杀菩萨

 后唐末帝:可笑士卒畏生铁,败军无志空自悲

 后晋

 后晋高祖:奴颜婢膝空事父,国祚短天枉称儿

 后晋出帝:暴政失德,风骨何用

 后汉

 后汉高祖:焉能卑膝事契丹,早知割地祸中原

 后汉隐帝:锄奸无所用,枉死酒茶使

 后周

 后周太祖:人主无明摒善劝,无奈拥兵着黄袍

 后周世宗:吾身利民犹可饲,佛陀如何不舍身

 后周恭帝:点检岂无意,幼子终有欺

 十国

 前蜀

 前蜀高祖:天子奉贤唯恐少,何必多劝贼王八

 前蜀后主:献国终难保,三光枉证明

 后蜀

 后蜀高祖:全身不欲中门使,自立唯恨两代亡

 后蜀末帝:明君何须七宝器,所用不过贤能臣

 南唐

 南唐烈祖:金杯劝酒非为寿,歹心累杀申渐高

 南唐元宗:高楼乍起比景阳,但比后主少一桩

 南唐后主:本意寄情于诗画,无奈生于帝王家

 闽

 闽太宗:弑父终遭子弑,龙跃难护腾龙

 闽康宗:为君骄纵无德,为臣不必有节

 闽景宗:抬棺死谏犹不省,枉为君王不枉杀

 闽世宗:同室操戈空遗笑,劝君仁德反无德

 南汉

 南汉高祖:招贤而成帝业,酷刑而坏声名

 南汉殇帝:长夜饮不尽,未觉命已休

 南汉中宗:古来谁人不死,弑兄杀弟恶极

 南汉末帝:结珠奉帝畏赐酒,持棒率降愿领头

 北汉

 北汉世祖:当初悔信雕青雀,名实不符算甚君

 北汉睿宗:有志不愿称子,无幸难振家邦

 北汉废帝:受掣权奸意难展,未料头颅亦值钱

 北汉末帝:自崩长城幸不死,流连享乐做阿斗

两宋

 北宋

 宋太祖:一棒荡尽四百州,如日逐星驱残月

 宋太宗:开卷常有益,读来何劳神

 宋真宗:男儿有志当读书,读书效贤好辅孤

 宋仁宗:金銮久坐未嫌长,天感其哀日无光

 宋英宗:待师不容无礼,嗣君岂敢为先

 宋神宗:英主志当怀天下,所乐从不在宫游

 宋哲宗:夷狄亦人何可畏,忠臣明义不须责

 宋徽宗:河清圣主不现,望断南北归雁

 宋钦宗:用贤不能久,帝业自此休

 南宋

 宋高宗:幸赖泥马负帝子,偏黜忠将裂山河

 宋简宗:君临非幸,执鼎无缘

 宋孝宗:高志无愧太祖后,守怀不乱明主风

 宋光宗:白须何必问药,朝权受制妇人

 宋宁宗:出深宫方知民艰,思饥寒无心饮宴

 宋理宗:功业将崩犹不省,自矜夸耀比明皇

 宋度宗:四时代君理政事,奸佞欺主乱朝纲

 宋恭帝:脱去黄袍着僧袍,不拜宗庙拜释迦

 宋端宗:忠臣有信捐躯,幼子无福中兴

 宋怀宗:孤臣孽子共殉身,沉作崖山一缕魂

辽·金·西夏

 辽

 辽太祖:一箭定帝业,四时循国邦

 辽太宗:汉人难为契丹主,汉地亦不容契丹

 辽世宗:仁义不能御下,宽厚难辨大奸

 辽穆宗:逞暴孰人敢谏,凌虐庖仆敢杀

 辽景宗:长成可继帝业,有为能启中兴

 辽圣宗:高居帝榻执美宝,子孙世替国永昌

 辽兴宗:为人子不得母宠,为人君难继父功

 辽道宗:崇文惜不生汉邦,却摇国本乱朝纲

 辽恭宗:身俘国亡与君同,辗转天涯叹相逢

 辽德宗:百骑共望天山月,回首他乡是故邦

 辽仁宗:先父只手辟帝业,人了一肩担乾坤

 辽末帝:庸主哪怀帝业艰,唯念一己废河山

 金

 金太祖:幼子长成无所惧,大国沉沦亦可吞

 金太宗:祖业多艰怎容侈,君王破例亦须责

 金熙宗:受辱权臣悍后,偏向无辜泄愤

 海陵王:受位岂吾愿,予不得已也

 金世宗:夷狄亦尧舜,异邦有贤君

 金章宗:承盛业以开盛世,施明政而成明昌

 卫绍王:忠厚原是假冒,明主枉自托孤

 金宣宗:有志无胆,帝业难安

 金哀宗:无恶偏恨生末世,竟与桀纣沦一端

 金昭宗:君无亡君意,臣有忠臣心

 西夏

 夏景宗:英雄岂惜锦玉,万里汀山为期

 夏毅宗:汉礼可纳,汉地可侵

 夏惠宗:有心难施汉礼,无援难踞庙堂

 夏崇宗:大肆征伐假偏安,左右逢源真诡奸

 夏仁宗:汉制可守北地,德政能服四邻

 夏桓宗:安逸滋灾,承盛而衰

 夏襄宗:鹬蚌相争谁得利,家国两败愚何极

 夏神宗:所附非人咎在己,状元称帝枉称奇

 夏献宗:末路回天却乏力,徒悲家固亡旦夕

 夏末帝:困兽有斗志,苍天无垂怜

元朝

 元世祖:异族骋铁骑,奔逐定一统

 元成宗:称宗可成盛业,滥赏空费国资

 元武宗:宽大方称德政,三教俱为正宗

 元仁宗:拥兄终承帝业,背约反造祸端

 元英宗:朝官岂能轻任,王法不容私情

 元文宗:君心从来难测,卧榻岂容他身

 元明宗:易知是天命,难防是人心

 元宁宗:父亲无罪遭弑,人子无幸承基

 元惠宗:未有忠义犯帝座,唯见昏聩毁国基

明朝

 明太祖:淮右布衣加天下,日月同辉耀中华

 明建文帝:帝业虚无缥缈,孤身辗转飘零

 明成祖:亲身入漠驱鞑虏,万国来朝仰明邦

 明仁宗:圣主当行仁政,贤臣岂轻民生

 明宣宗:彬彬皇仪显儒质,却向民间索促织

 明英宗:轻信累杀忠正,善恤成就贤名-

 明代宗:临危再捍帝业,享荣不能全德

 明宪宗:帝位失而复得,真情得而先失

 明孝宗:生于险恶,成于宽厚,治于仁德

 明武宗:聪颖不类晋惠帝,失人辜负先君期

 明世宗:忠臣有心效比干,明君岂愿做桀纣

 明穆宗:二龙无缘得见,一朝有幸逢君

 明神宗:循圣治中兴国事,赌意气动摇家邦

 明光宗:轻性命逞欲无休,重丹药帝业东流

 明熹宗:不好治政好工事,天子茫然不知书

 明崇祯帝:有心难能为尧舜,无力终究死国门

 南明弘光帝:不忧家国多祸难,但愁梨同少佳人

 南明隆武帝:坐亡岂是天子事,向死不失君王心

 南明绍武帝:俯首纵使一瓢饮,无颜再对十八君

 南明永历帝:任人不能自断,国亡何处可逃

清朝

 清太宗:天命无常君有道,惟德有辅亲上苍

 清顺治帝:一入明堂多烦忧,却向禅林羡悠游

 清康熙帝:聚人心方成共志,锢思想有悖人文

 清雍正帝:帝王自有仁暴辨,圣德岂无华夷分

 清乾隆帝:恃十全而废文化,矜天朝岂是上图

 清嘉庆帝:瞻精奥唯见任重,统天下但叹力薄

 清道光帝:登帝位而无帝政,有君德却非君才

 清咸丰帝:知仁厚不能治政,行节俭不能救亡

 清同治帝:乱世虽享太平,难挽大厦将倾

 清光绪帝:旧邦维新方有救,君臣孤弱偏无谋

 清宣统帝:天命早有尽数,帝业到此全终

试读章节

秦始皇:太阿一斩浮云荡,寰宇六合群雄伏

【人物简介】

秦始皇,姓赢,赵氏,名政,生于公元前259年,病逝于公元前210年。在位期为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10年,共计37年,死后葬于秦始皇陵。赢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其父为秦庄襄王,其母为赵姬,又称赵太后。

【人物生平】

如果一直向上推衍,赢政的祖上可以一直追溯到商纣时期。其时的纣王麾下有一名名唤恶来的猛士,这位恶来即是秦国第一代国君秦非子的五世祖。秦人原本为商朝诸侯,在周朝立国之初却因卷入叛乱而被迫西迁,直至公元前770年才因为护卫周天子有功,被再次封为诸侯。而秦始皇赢政正是恶来的第三十五世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古今中外第一个自称为皇帝的杰出君主。

公元前259年,赢政出生于赵国邯郸城,彼时秦国的国君是秦昭襄王,赢政之父名叫子楚,又名异人,正是秦昭襄王这位秦国历代君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之孙。但贵为秦王之曾孙的赢政,却并没有享受到诸侯公子所应有的前呼后拥、众人环伺的优厚待遇,这一点从他的出生地点上也可以看出一二。

彼时正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各怀鬼胎,通过各种手段合纵连横,其中一项手段就是交换“人质”。不过不同于现在理解的一点是,这些人质并不是随便派一个人打发出去就了事,而是必须由王族成员担任。显然,没有哪个受宠的王子王孙会被摊派这样的倒霉事情,一般来说,人质都是由不太受宠的王子王孙充任。赢政的父亲子楚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当时的秦赵两国关系并不和睦,因此子楚在赵国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好脸色,作为“人质”所能享有的基本待遇也经常得不到保障。值得一提的是,他身边仅仅有一名仆人跟随,这位仆人名叫赵升——后来在“中国奸臣史”上留下了精彩一笔的赵高,即是这位赵升之子。

由于在赵国受尽冷眼,子楚一直都想返回秦围,但他并不受父亲安国君的喜爱,何况安国君也做不了主——安国君还只是秦昭襄王的继承人,直到53岁才当上秦王,而且三天之后便去世。因此子楚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却又毫无办法。这时,一位名叫吕不韦的商人的出现,为子楚带来了一丝转机。

吕不韦是一位很有眼光的商人,在一次去赵都邯郸做生意的时候,偶然见到了子楚,霎时如获至宝。于是他先与子楚结交,赠其金帛以供结交赵国宾客,接着又花费大量金帛去秦国游说,终于打动了当时秦国的太子安困君的宠姬华阳夫人。后来,华阳夫人又在安国君身旁不停地吹“枕边风”,说服安国君将子楚立为他的继承人。在一次宴会上,子楚又看上了吕不韦的姬妾赵姬,于是吕不韦又将赵姬送给了子楚。不久之后赵姬就怀孕并生下了儿子,循着当时的起名惯例,这个孩子起名为赵政,也就是后来的始皇赢政。由于赵姬先从吕不韦,后从子楚,南此又引发了后世关于始皇生父与血脉的无尽猜想与争执。

话说回头,后来秦国又与赵围交战,吃了败仗的赵国一气之下打算杀掉子楚出口恶气。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子楚才得以逃回秦国。赢政则在赵姬的保护下东躲西藏,直到6年以后秦昭襄王去世,赢政母子才得以被送回秦国。

安国君即位之时年事已高,守孝一年后即位3天便去世,于是子楚便登上了王位。然而子楚即位3年之后便也去世,于是年仅13岁的赢政做了秦王。

巾于赢政年幼,秦困政权便巾吕不韦把持,赢政拜吕不韦为“仲父”。由于吕不韦权势滔天,又与赢政生母赵姬一直私通,因此赢政心中不满。后来吕不韦又将一名假宦官缪毒荐与赵姬,缪毒也因此得到了极大宠幸,握有很大的权势,甚至还与赵姬生下了两个孩子。幼小的赢政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于是在21岁那年举行冠礼之后便趁机发兵,平定缪毐的叛乱、幽禁了生母赵姬,并在次年免去了吕不韦的相位,将其放逐于巴蜀之地。吕不韦后来也饮鸩自杀,秦国就此进入了赢政时代。

在李斯的劝谏之下,赢政废除了原本驱逐外国之人的政策,并大力任用各国的贤能之士,励精图冶,一步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到公元前221年,赢政终于实现了一统中国的大业,后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都因此写诗称赞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赢政统一中国之后,认为自己的功劳无可比拟,超过卜古三皇五帝,于是将“皇”“帝”二字并合为一,作为自己的专用称呼,并将“朕”作为皇帝的专属自称。建立起秦朝之后,赢政定都于咸阳,废除了夏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将全国分为36郡,改以郡县制和官僚制统治全国。赢政又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辅政,同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各项制度,统一币制、简化文字。不仅如此,赢政还指挥用兵攻打匈奴,征伐百越,并征发大量役夫修筑万里长城和灵渠。由于希望秦朝汀山能够万世不灭,赢政自称为“始皇帝”,要求子孙则称之为二世、三世,直至干世万世。

但在称帝之后,赢政却采取了极为严苛的治国方式,以至于埋下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悲剧伏笔。秦始皇统治残暴,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勋,于是就将歌颂上古圣皇的《尚书》和《诗经》、《道经》(并非《道德经》)等书籍烧掉,不允许民间私藏百家之说,只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也就足所谓的“焚书”;同时又因受到卢生、侯生的欺骗,一怒之下坑杀了400多名方士,其中也有一些儒生。也有一说是被坑杀者都是儒生。总之,赢政的这一决定就此被后世冠以“坑儒”二字,成为了自己残暴统治的“最佳证明”。同时赢政还迷信长生不老的虚妄之事,多次巡游全国,并派人到海外拜访、寻求传说中的仙山、仙人和不死药。公元前210年,心心念念不忘长生的赢政还没等来仙人和不死药,就于第五次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宫,死后秘不发丧,直到返回咸阳之后才被葬入始皇陵。

【人物评价】

赢政统一中国之后仅仅当了10多年皇帝,但论及影响力却是无可比拟。秦朝一开中罔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先河,纵然赢政本人的残暴统治一直为后世之人所否定,但其丰功伟绩也不容史学家忽视。后世称赢政为“祖龙”,从这一称呼中,也不难看到人们对赢政这位始皇帝的尊崇。随着历史的迷雾被拨开,赢政残暴统治的“史实”也出现了动摇。因此,后世之人仍需要擦亮眼睛,进一步去仔细探究这位始皇帝的一生。P1-3

序言

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太过漫长的国家,从一统六合的秦始皇算起,中国先后经历了秦、汉、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历经2000余年,期间各朝各代涌现出来的皇帝,更是多得难以尽述。也正是由于帝制在中国延续的时间太过漫长,皇帝也就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耀眼的一类人,同时也是国人了解历史时,必然不能避开的重要部分。

“皇帝”一词是由“皇”“帝”两字组成,这两个字最初是古人用作对部落首领的尊称,如我们熟知的“三皇”“五帝”。“皇帝”一词的正式出现,则是在秦始皇赢政一统六国、建立帝制之后的事情了。赢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因此将“皇帝”一词正式作为封建专制社会帝王的专属称号。此后“皇帝”一词就自始皇开始,一直伴随着历朝历代的帝王,见证了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的崛起、兴盛乃至衰落、消亡。

时至今日,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帝制也早已成为一缕过眼云烟,但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皇帝作为封建专制社会的标志,时至今日仍旧是今人探究历史时,不容避开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因为皇帝贯穿了中国古代史的始终,另一方面更是由于他们始终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

封建专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帝制则是这一阶段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社会制度,而皇帝又是帝制的顶点,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的顶点、社会的顶点、国家权力的顶点。在漫长的封建专制历史中,皇帝不仅居于金字塔的顶端,同时又集中了骇人的庞大权力,翻开史书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漂杵”,绝非虚妄,而是随处可见的震撼史实。也正是因为高度的集权,封建专制社会的皇帝既是社会管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者。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封建社会作为土壤,皇帝就无法产生;离开了皇帝的主导,封建社会也就无法发展、进步。

尽管历史是由人民大众共同创造,尽管皇帝本人并不是唯一的主角,但我们也无法彻底否认历代皇帝在封建专制社会中,无与伦比的重大意义。无论是励精图治的英明帝王,还是荒淫误国的昏聩君主,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并不是心血来潮、一时兴起,而是与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结合的。在他们的种种为政举措中,不仅体现了封建专制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人类的政治智慧。此外,其中当然也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所宣传的、高高在上、端庄威严但又严肃刻板、脱离实际的呆滞形象。

时至今日,国人依然对古代皇帝的各种宫闱秘史津津乐道,诸多关于古代宫廷的影视作品在当今时代大受欢迎,即是对这一点的最佳佐证。由于时间相隔太久,历朝历代的皇帝在今人眼中,难免蒙上一层若有似无的迷雾,让人难以看清道明。而那些影视作品一类的戏说,其中又包含着太多的虚构成分,因此并不是今人客观了解中国古代皇帝的最佳途径。

不论是坐拥天下河山,还是身死宗庙不保,古代的皇帝也和我们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嗔痴。他们的功业纵然已成历史云烟,但他们的影响却依然长存不灭。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我国的历代皇帝,我们特意编着了这本《中国皇帝传》。本书沿着从秦汉到明清的历史顺序、经过反复思虑和斟酌,精心选取了我国封建专制时期的300多位皇帝,可谓是市场上不可多得的匠心之作。本书对被收录皇帝的生平政绩、轶事典故做出了阐述和总结,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对其帝王生涯做出了评价,希望藉此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看待这些曾经显赫一时、威风至极的人中龙凤,并从中了解中国古代史的粗浅一页。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3: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