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九片之瓦(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杰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他卖过菜、种过地,做过银行小职员,是中国文学界的草根传奇!

他远居僻壤边缘之地,却心守故土,拥有一支俊逸出尘之笔,被诸多文学大腕晾为天人!

他是得奖达人,四摘“梁实秋散文大奖”,斩获台湾几乎全部重要文学奖项,累计20余次!被誉为“获得台湾文学奖项最多的大陆作家”!

他是一位被公推为可能与余光中、杨牧、汪曾祺等并列的散文大家!被誉为书、画、诗、文均绝妙的当代奇才!

请看由冯杰所著的散文集《九片之瓦(精)》。

内容推荐

冯杰所著的《九片之瓦(精)》是一本散文集,包括《九片之瓦》《在纸上飞行》《盐是瞌睡的泪》《纸说,看到红》等经典篇目。在《九片之瓦》中,冯杰细数物的长相、音声、身世,如瓦上生松,在小小的立足点上凝聚了天地的精华。他在纸上走村串乡、出入古今,站在乡村俯瞰城市,于喧嚣中保有一份闲心素情,三两句即醒脑,转个弯就撞见幽默。在他笔下,乡村被人格化,我们也被打回原形:他引领我们与乡村交会,实现精神的归乡。

目录

一把碎银

九片之瓦

器皿记

读手记

癸巳记

水做的一条绳

在纸上飞行

树知道自己的一天

驿马(拟古)

蟋蟀手记

草志(三题)

乡村黑白

兔子的故事

画龙话龙俺都不点睛

乌鸦口语词典

盐是瞌睡的泪

看我姥姥在乡村淋醋

惘然录

素色·土布织就的民谣

另类河流

葵花·葵花与鬼

两个人的铁铺

关于驴的一些家什

月光转身而去

离星子三尺高的地方

虱说新语

麦田守望者

散帖(二题)

脸谱

乡村屠宰场

乡村晚自习·手艺

刺猬皮之歌

会大于集·记录一种景象

一张1975年的报表

豆腐万岁

讲土语的酒

红薯的人道主义

纸说,看到红

草木恪守神约

试读章节

纯度·为臣的表白

与黄金相比,银显得低调。金是高贵帝王,即使沉默也处处闪耀,银有点像金属里的丞相,典雅淳朴,谦卑做事。老虎般的黄金,在天空中飞翔的黄金,尘埃里挡不住光芒四射。而银一辈子只在世间默默行事,从不招摇。黄金则稳坐金库,老谋深算,以自己不变对应世界万变。银子则如水,流动如萍,从一只手递到另一只手,从捂热到最后凉散。

银的化学性不如黄金稳定,流浪中的银在空气里与硫相遇易有情变,第三者必定介入,特征是氧化变黑。即使谦虚为臣,这臣也一时成为贰臣,再打磨,质地可还原银白,但银史上早有染污之嫌,载入档案。这有点像历经两朝的大书家王铎。

就现实而言,佩戴银饰不易穿行在气味浓烈的场所,如酒吧、舞厅。汗水对银器最有影响,汗中含氯化物。跳舞时不易贴得太近,尤其肤肌相触更有变黑的可能。从这一点看,银饰是另一种泄密者(现代私家侦探多忽略这点)。故,金饰畅销并永远贵于银饰。因黄金闭口不言,沉默是金。

现代美女还需注意:银与金不能同时佩戴,金银同行易节外生枝。“925”代表银器的最纯度高(其实是最低纯度),这是被公认的银纯度,如黄金的所谓“999”纯度,不过这是黄金极品的夸张。银有自知之明:世上根本没有纯银,就像世上没有真正纯粹的事物一样。在历史里要么氧化,要么发黑。我这是在说银。

化学老师说:皇帝就餐前必放一枚银牌在汤里,戒备投毒。如有毒银牌自会变黑。银这时像一位以身饲毒的忠臣。化学老师还说:银碰到硫化物起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硫化银,砒霜是三氧化二钾,提取时含硫化物,所以银器测毒极其灵验。化学老师又说:化学成绩好走入社会就不易被毒死。我说如果我压根不想当皇帝呢?老师怒:那就罚你课,站出来!

童年,我和皇帝汤盆里的那枚银器都同样显得无辜。那是因为银器纯度不同的缘故。

穿越和镶嵌·银的另—种简史

从数量上相比,世上拥有黄金者没有接触银器的人多,即使在饥馑年代,一只枯瘦如柴的手也握过一块光洋,尽管最终要流失。银元在人世间穿梭,像银河里的彗星,穿越无数故事,带着手温、体温,一块块饱经沧桑,满脸心事。银元形态大小一样,但银元身世经历不同。世间每一块银子都在演绎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都在撰写自己的半部《小银史》。

当年我祖母为救狱中的祖父,把全部家业换成100块银元,然后,一枚枚码好,土布层层包裹。前去衙门打点。可祖父最后还是瘐于狱中。银元有背叛主人的时候。散银般的大雪里,有人最后只捎来一只我祖母送去的绣花鞋。

2009年我在台北国父纪念堂一家咖啡馆里,80多岁的诗人管管对我说:“我19岁在山东被抓壮丁,临走前,我妈给我一块手帕,里面裹着一块银元,她想着我有这块银元就能回家。”诗人眼圈通红。那块银元迷路了,在造盐的海上,在泥浆的陆上,银找不到返乡之路,母亲临死也没再见到那块本该回家的银元。动荡年代,银的光芒微弱,黯然失色。银元再擦也不能照亮一张归路的面庞。

世间每一块银元都镶嵌着一个传奇。就像现在每一张钞票上,都坐着上亿的细菌。

P2-4

序言

冯杰的散文(序)

孙荪

冯杰在文坛上一直是和诗连在一起的。十多年来,青年诗人冯杰已经是个越来越响亮的名字了。他因为诗,得了省政府的表彰和一些重要奖项,诗集出版于海峡两岸。

后来,他有了小说。现在又有了这么多散文。和已有的诗文相比,他的散文是对“北中国的中原乡村”纯粹个性化的、“我的”解读。

在冯杰这里,这是北中国,或者叫北中原,极其广大、广阔、广袤;可又很具体、很小,是一方可用目光丈量的田野,一个可以拥抱在怀的村庄,一样可托于掌中的物事。

冯杰熟悉它,熟悉到如数家珍,说道起来它,左右逢源,驾轻就熟。这是冯杰的优势。俗云熟能生巧,巧能生花。但这不是定式,只是说“能”,一种可能性。要使“能”成为事实,把优势发挥出来,还必须找到或者说练就某种方式。

从冯杰的文章可以感觉到汉大赋的思维和架构特征的影响,尽管他的文章不是走汉赋尤其大赋一路。我是说他掌握对象的方式。

对熟悉的东西,他把它们从地平面上收拢以后,“挂起来晾晒”,然后“去仔细分析”。由单个连类而及林林总总,自阳面阴面抵达方方面面,从蛛丝马迹中寻绎其来龙去脉,在事物的类别和差别比较中展示其特征。

于是,乡村的瓦成了大文章,草的俗名成了大文章,野菜的学名和乳名成了大文章,虫成了大文章,鸟的转换借代成了大文章,玉米的纲目成了大文章,马、驴、蟋蟀都成了长长的妙文,由北中原特有的词汇和方言延伸出系列式五彩缤纷的美文……表面上单调、沉静的乡村显出内在的丰富、活跃。

在很多人写过的北中原面前,冯杰的渊博,冯杰的细微,尤其他有些奇特的见解,好像并不与谁重复,却时有心眼多人一窍目光胜人一筹的地方。

这是一位长期入乎其内又不断出乎其外的人对故乡的解读。

我注意到,冯杰不止一次以“散帖”做文章题目。

这是借用书法上的一个用语。其意约等于诗歌的无题,又如在任一篇散文上题日散文几题。但冯杰之意显然比这要深。

冯杰有一篇文章写他看见五代时书法家杨凝式的手札《韭花帖》,如醉如痴,感到帖上好像下起了五代十国的古典细雨,韭花开得如此爽朗,字里行间透出绿意,字们一个个新鲜可口到能吃。冯杰爱好书法到了这种不可救药的地步,又尤其偏爱书法中的小品册页如《韭花帖》之类,所以以之比他心目中的散文。

作者是有才情的,虽未到才华横溢,但时有漫出堤岸的情况。可能因乎此,形式要求比较谨严的诗就可能有放不进或者放不下他内心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情况。于是,他诗之外,又诉之于散文,而且情有独钟于散文中被他称之为散帖的特别自由的一种。

于是,他的散文中的思绪常如他家乡河边飘荡飞扬的柳丝,文章结构则似作者家乡五月挂满枝权的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这类散帖式的集束式妙文把感性和学识,加以整理、梳理,与想象、联想、延伸、引申相连接、相融会、相比拼,把古与今、中与外、俗与雅、乡与城、他与我,组接而成出乎意料的“蒙太奇”,见解感悟则像夏日雨后的新鲜蘑菇,出没于其间。

我想起有人评论草书的话:“晋人之妙,法度端严,中萧散为胜耳。”又想起鲁迅说汉末魏初文风“清峻”“通脱”的话。冯杰的散文有魏晋风乎?总之,是多少得了散文之要旨的。

读冯杰的文章,我还发现一点有趣,这就是一种优越感。

有一篇文章敞开了这样一个秘密:有人问冯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诗人,他这样回答:一个人的童年在乡村度过,长大后走到繁华的城市,然后回忆,这种回忆与怀念的过程,就是一个诗人的过程。哪怕你不写一行具体的诗,你也是诗人。

这回答的正确与否姑且悬置。可贵的,是回答者作为一个作家在心理上精神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的深厚而又可靠的根基在于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学资源价值的认识。北中原乡村,作为文学资源,冯杰可以说是自豪的拥有者和自觉的使用者。像乡村夜晚无边无际的月光一样,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任意拥有随便取用。

这不光指他在文章中的知识和智慧:那种不掉书袋却纷至沓来,反常越轨的小幽默、小俏皮、小卖弄,奇文妙语矢口而至。其所以能够这样,多半来自诗歌写作的语言磨炼,也来自解除束缚后的松弛和随便,更来自作者对表现对象的熟稔而产生的自信。这后一点尤其重要。

这位以“局外的乡下人’为荣的诗人,能够悠然自得地体味看似平庸的乡村生活,站在乡村而从容地俯瞰社会尤其是城市,在喧嚣浮躁的世声中保有一份“闲心素情”。正是这种心情让他能够有深度地和感觉记忆中的乡村相交会。乡村被人格化了,不只是泛化的父母之邦,而就是姥姥、母亲、妻子、情人。进而,作为文学作者心目中的乡村,被大自然所置换。作家以接近“至纯”的状态,审视由自然创造的乡村的自然。这样,他诉说的既是自家的光荣也是自然的美妙。为此,他常能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言人所未言。

在冯杰的文学活动中,散文还是“诗余”的地位,只是偶或为之,从文体的意义上,还在试验。虽然中国农民有“会推磨就会推碾”之类关于触类旁通的格言,但一种文体由生到熟,到卓尔不群,除了才情和感性,不能不赖于磨炼和体味中的不断创造。自然,随着人生历练的展开,他的人文视野也将拓展。我是感觉到了冯杰的文学潜力的。我对我的预期很有信心。

于一心斋

书评(媒体评论)

很久没看到有人用如此精雕细琢的文笔来写作了,让人仿佛在快节奏的舞厅里乍闻古琴,泠泠七弦,松风送寒,令人在愕然之余,不免说一声“久违了”。

——张晓风

整体而言,《九片之瓦》它除了是散文,更接近诗。因为就文章及文字的厚实度,《九片之瓦》的功力又更深,它是我的第一名。

——张曼娟

以前读黄庭坚,都说他能“化俗为雅”,当时不是很懂,看了冯杰的散文之后,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冯杰这就是了。

——张辉诚

作家以接近“至纯”的状态,审视由自然创造的乡村的自然。他诉说的既是自家的光荣也是自然的美妙。能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言人所未言。

——孙荪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8: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