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为什么害怕衰老?洛丽塔为什么让人迷恋?《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作者斯坦福大学但丁专家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跨越文史、纵贯古今,为我们解读了二战后席卷西方文化并扩散全球的“返老还童”现象,认为渴望青春永驻的现代人实际上既幼稚又衰朽,社会的集体幼儿化破坏了跨世代连续性,也粉碎了世界的相对稳定性,让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和危险。
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著的《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是对人类“年纪”的中亍学思考。以半个多世纪的出现在英国、之后逐步东渐的人类的“返老还童”现象为切入点,力求揭示人的年龄这一现象中错综复杂且彼此作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历史内涵。作者穿梭往返于哲学、文学、科学和历史之中,探讨了西方文明史中成熟(智慧)与青春(天才)这两种力量之间的互动、冲突、平衡或协作,论述了现代世界以科技为核心表现方式的“天才”所起的主导作用,及其过度发挥所造成的精神困境。
作者自科学借来“幼态持续”(neoteny)的观念(指将幼年生理特征保持至成年),又把它扩大应用至文化领域,大力论证“青春”是文化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他又看出战后席卷两方文化的“返老还童”现象,乃人类文明史前所未有。在历史、文化方面,我们这个时代远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成熟,但同时又愈来愈趋于年轻化,如此两极化的剧烈变动可能会打乱历史连续性,将人类未来带入不确定的领域——一个与过去全然断裂的不可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