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自方观承与徐知县计斩瓜霸季彪以后,庞各庄一带十分平静。徐知县亲笔手书“御瓜园”三个大字,就高高悬挂在离他的住所“思过庄”不远的一块专为皇帝培育西瓜的田地旁。
管理这块“御瓜园”的人姓蒯,人送外号“蒯哈哈”。这蒯哈哈为人奸诈,表面上嘻嘻哈哈,肚子里满是坏水。他见管“御瓜园”是个发财的美差,便绞尽脑汁想出了一条计策。他的老婆名叫贾鸾珍,长得有几分姿色,但却水性杨花,非常放荡轻浮,人们背地里管她叫“万人迷”。当时县衙里有个师爷,此人颇为好色。蒯哈哈一看,这是个极好的机会,便把师爷请到家里喝酒。贾鸾珍频频向师爷暗送秋波,使师爷春心荡漾。蒯哈哈假装喝醉,一头倒在床上。师爷抓住这个时机,便一把将贾鸾珍搂在怀里,拖进了里屋。这贾鸾珍更是半推半就,很快,便做了一桩美事。这时,蒯哈哈猛地睁开双眼,他见二人衣带尚未整好,便发疯似的大喊:“你们俩千的好事,今天我饶不了你们!”二人连忙求饶,师爷吓得哆哆嗦嗦,并当场写下了保证书。谁知蒯哈哈看了保证书,立即用手撕毀,并对师爷说:“反正也是这样了,既然你喜欢她,我就将她让给你吧。你随时都可以来,我决不管。但有一条,你得给我办一件事。”师爷忙说:“什么事吧?我一定尽最大努力。”蒯哈哈说:“其实很简单,只需你在徐知县面前为我美言几句,让我去管那‘御瓜园’。”师爷忙说:“好办,好办,你听好消息吧!”没过三天,师爷高高兴兴地跑来告诉蒯哈哈,说知县答应了这件事。此刻,师爷再也耐不住了,当着蒯哈哈的面抱起了贾鸾珍,就去扯衣服。蒯哈哈一转身,走出了屋!』。
这蒯哈哈自从管理“御瓜园”以来,千方百计地从中牟利。没几年的时间,便盖上了五间大瓦房。他将每年徐知县给他拨下来的买肥料款归为已有,根本不去购买能促使西瓜沙甜脆的大粪千和酱渣,只是使少量的牲口粪和猪粪。因此,每年的瓜都长不好。乾隆皇帝十分不满意,总对徐知县说:“这瓜没你亲手种的瓜好吃。”但蒯哈哈有他的办法,因他老婆贾鸾珍是固安娘家,每年都是由她娘家哥哥夜里偷着往这里运瓜,并贴上庞各庄御瓜的标签,然后送往京城冒充贡瓜。
这块“御瓜园”离徐知县的住处很近,徐知县题写的“御瓜园”三个遒劲有力的楷书字,在日光下闪闪发光。紧挨着“御瓜园”是一片玉米地,此时玉米正吐花红线。因前天夜里的一场大风,将玉米刮得七歪八倒。这块玉米地的主人姓王,名唤王忠厚,几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蒯哈哈的地与他为邻,也就是如今的“御瓜园”。这蒯哈哈见王家的人好欺负,便经常挤地。没几年的时间,王忠厚家的地被他挤去了三分之一。王忠厚找他辩理,他仗着县衙里有人,非但不承认挤地,还将王忠厚大骂了一顿。若不是村里很多人看不惯帮助解劝,王忠厚险些遭到毒打。为此一事,王忠厚愤愤不平。说来凑巧,昨天傍晚他去给倒伏的玉米加固,无意中见一个鬼鬼祟祟的人来找蒯哈哈。那个人和蒯哈哈说话时,不知道玉米地里有人。只听那人对蒯哈哈说:“西瓜都准备好了,明天晚上送来,我都贴好了庞各庄的标签,误不了你后天去京城给皇上进贡!”王忠厚听了就是一怔,心想,蒯哈哈种的御瓜没有长好,他这是用别处的瓜冒名顶替呀!于是,他偷偷地离开了玉米地,回到家里,找来一瓶白漆和一把油刷。他又折回了玉米地,利用加固玉米用的一根竹竿,将油刷绑在竹竿上,蘸足了漆,借着微弱的月光,将“御瓜园”的御字双立人涂掉。这样一来“御瓜园”便成了“卸瓜园”。
奋斗六十年,实现文学梦。致力搞旅游,服务为百姓。
《永定河畔梨花村》是“浑河儿女梨乡情”系列书之一。(曾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过《梨乡传说》《梨乡诗韵》上下集。)
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书,包括民间传说16篇;小说19篇,(小说中包括速写、小小说、小说、小报告文学、微型小说);散文1l篇;杂文13篇,(杂文中包括小品文、寓言、杂文、抗日纪实、笑话、革命故事);随笔4篇;诗词曲赋256首;民谣24首;谚语108条;曲艺3篇;楹联57副。
本书总目录分为六大部分,即:民间传说、小说散文、杂文随笔、诗词曲赋、民谣谚语、曲艺楹联。
此书仍保留上两集的风格,民间传说都是近些年发表和新整理的;小说、散文、杂文、随笔有的过去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过,也有的不曾发表,这次都收集在此书中。诗词曲赋除近些年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过的以外,还整理了过去的一些旧作。这些作品有的距现代较远。从不同角度反映浑河(永定河)岸边那个时期梨乡人民的精神面貌和这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早期的作品,尤其是一些格律诗词,有的不合律。因此,都没有标出是词或律诗,只能看成是新体诗.每首诗词的后面,都注明创作时间,使读者了解那个年代的背景。民谣、谚语都是近些年整理的,曲艺、楹联也是一些近期作品。
我这个浑河岸边长大的孩子,自幼对生我养我的梨乡情有独钟。我爱那里每一寸土地,我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对梨乡的讴歌。
近些年,我的故乡梨花村(原名南庄村)旅游业十分红火,我也去过不少地方学习别处的搞旅游经验。因此,也有一些作品是歌颂他山之石的,这些作品也收集在我的作品之中。
梨花村距离浑河很近。所以,我的作品将浑河文化和梨乡文化糅合在一起。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走乡串户进行采访。同时翻阅了不少有关历史资料,积累了不少素材,并加以整理。在创作方面,有时来了灵感,往往一写就是半宿。真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创作最佳时!截至目前,我自己出专著七部,和别人合著的书三四部,在各种报刊发表的作品一百余篇,共计一百五十余万字。
为了配合旅游,更好地为村民服务,几十年来,我写了不少文学作品。不仅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并有不少作品获奖。为此《大兴报》《北京日报》《京郊日报》都发表过专题报道。北京日报的记者宗春启先生曾撰文《为梨树树碑立传的人》,对此举给于高度的评价。
我在梨花村任职五十四年,为梨花村村民做了不少事。尤其在收集、整理、挖掘梨文化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得到了村民们的赞许。为了将梨文化融人旅游当中去,我帮助旅游户策划景点、庭院设计、屋中摆设、书写字画,并组织游人梨园赏月、猜谜语、诗词填空等项活动。
梨花村是最美的乡村,每年游人如织。踏青赏花、休闲度假、旅游观光、采摘果品、吃农家饭……
梨花村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园中有一棵明朝万历年间的贡树,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了。这是梨花村旅游业的一大亮点,也是梨花村的村魂。所以游人来梨花村,必然来观看贡树.据传说和史料记载,这棵树上结的梨是万历皇帝亲口封的“金把黄”鸭梨。关于万历皇帝和寇大官人对梨联的传说,至今还在这一代流传。除此以外,有人认为“金把黄”鸭梨在宋朝就有这种梨。
宰相秦桧曾用此种梨给金国皇帝做过寿;还说北宋年间包拯曾夜审过“金把黄”鸭梨一案。总之,此树由来已久。这棵贡树,经过了风风雨雨,躲过了百年浩劫,至今仍根深叶茂,果盛花繁.
我们村根据这得天独厚的资源搞起了旅游,梨花文化节今年已是24届了。现在村里的镇级以上民俗接待户67户,从事旅游服务的农民达400人。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村里的整体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村里装上了冲水式厕所,安上了节能太阳路灯,那18条千净整洁的柏油路形成了“一路六街通南北,九道二巷穿东西”的格局。
为更好地促进梨花村的发展,梨花村与中坤集团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模式,通过“联合支部引领一党委政府主导一专业公司运营一社会力量帮扶一人民群众主体”模式,共同发展和提升梨花村旅游产业,全力打造梨花新型生态社区,为游客提供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达到品牌强村、环境强村、文化强村、产业富民的目的。让我们村的旅游事业越来越好,让我们梨花村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书稿即将付梓。此书的出版,由始至终得到庞各庄镇党委、镇政府的鼎力支持。一些文友也给以大力帮助与建议,村官们在百忙中为书稿复印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此,一并表示谢意。正如作家浩然为我所著的书题词那样:扎根沃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最后,让我写的两首西江月词作为后记的结束语吧!
其一
寇乃祖传姓氏,殿荣是我学名。
笔耕不辍六十冬,总有那番雅兴。
创办赏花节日,挖掘贡树遗踪。
著书立传富村农,实现文学美梦。
其二
目睹梨乡巨变,笔描时代风云。基层就职五十春,多届村宫连任。屏幕经常亮相,报刊屡见诗文。挥毫弄墨为黎民,牢记与时俱进。
寇殿荣著的《永定河畔梨花村/浑河儿女梨乡情系列》是“浑河儿女梨乡情”系列书之一。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书,包括民间传说16篇;小说19篇,(小说中包括速写、小小说、小说、小报告文学、微型小说);散文11篇;杂文13篇,(杂文中包括小品文、寓言、杂文、抗日纪实等。
本书总目录分为六大部分,即:民间传说、小说散文、杂文随笔、诗词曲赋、民谣谚语、曲艺楹联。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浑河(永定河)岸边那个时期梨乡人民的精神面貌和这个地区的风土人情。
奋斗六十年,实现文学梦。致力搞旅游,服务为百姓。
作者说:“我这个浑河岸边长大的孩子,自幼对生我养我的梨乡情有独钟。我爱那里每一寸土地,我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对梨乡的讴歌。”一字一句,一句一诗,都饱含了对故土的热爱。他将一腔热情奉献给养育他长大的故乡。扎根沃土,脚踏实地,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永定河畔梨花村/浑河儿女梨乡情系列》由寇殿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