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局》是一套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战国时期,一位隐居在清溪鬼谷山上的老人。两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道教则将他与老子同列,尊为王禅老祖。寒川子著的《鬼谷子的局(5)》中天下大势瞬息万变,转眼间,四子入山已过三年。庞涓习得《吴起兵法》,自觉技艺已成,告别鬼谷子和其余三人下山。他先入齐,再入魏,助魏惠王与七万齐军决战黄池,击退秦、赵、韩联军,尽解魏围。由此,庞涓封侯拜将,名扬天下。他的杀父仇人陈轸深惧报复,仓皇投秦。另一方面,魏惠王从淳于髡处得知孙宾之才在庞涓之上,急使太子申重金礼聘孙宾下山。之后孙宾辅佐庞涓献屯田军垦之策,使魏国军力财力迅速复苏,隐隐有称霸七国之相。
寒川子著的《鬼谷子的局(5)》讲述了战国中期,在云梦山的幽谷中隐居着一位被尊称为鬼谷子的老人。他的学问通天彻地,他的学说练达人情,他的遗迹遍布中国,他的传奇广播民间。
在他身后的两干多年中,谋略家以他为宗,军事家认他为圣,纵横家奉他为祖,命相家拜他为祖师,仙道家尊他为真人。中国人将他视作智慧的化身,敬作无所不能的神龙。
他与世隔绝,却洞察秋毫,山外欲海的每一圈涟漪难出他的法眼。他不问世事,却心系苍生,收苏秦、张仪、刊、膑、庞涓为徒,指点四子纵横天下,各自成就盖世功业。
庞涓入魏,魏绝处雄起;孙膑至齐,齐傲视列国;张仪在楚,楚灭越;张仪入秦,秦灭巴蜀,弱大楚,对抗六国;苏秦六国拜相,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半步。
鬼谷四子成双结对,相生相克,志同道却不合,终至同门操戈,纵横对决,兄弟反目,钩心斗角……
所有的苍凉与无奈,却都是鬼谷子为应对《商君书》有可能带给天下的劫难、使天下回归秩序而布下的一个局。
第041章 争函谷秦公谋魏 占草花庞涓出山
新年伊始,天地回暖,秦川大地迎来又一个春天。就在这乍暖还寒、万木萌动时节,河西少梁发生一起规模颇大的乡民暴乱。
发起者是从龙贾麾下解甲归来的吴青。
河西失陷后,像张仪家一样,吴青一家横遭劫难,家财尽被霸占不说,吴青的父亲因为抗拒而被秦人处死,一家老少沦为仆役。吴青思念家,也对魏王与公子卬失望,在龙贾解甲后不久,就与河西数千武卒一道还乡。针对这些还乡的武卒,秦公特别颁旨赦免,但要求他们到终南山服役一年。其实不是服役,而是接受换位改造,每天除训练之外,更多的是学习秦法,学做秦人。
一年之后,吴青返回家中,却得知他年仅十一岁的妹妹死了。从一个女仆口中得知其妹是被霸占他家的秦国官大夫在大白天里强暴后出血不止而死的,吴青血气上涌,召集几个好友将官大夫一家悉数杀死,然后乘夜色逃出少梁,窜进西梁山为盗寇。此事在少梁引起轰动,他的旧部大多面临与他相同的命运,听闻他反出少梁,无不视其为英豪,纷纷追随,不出半月,吴青哨聚千余人,踞守山林险要,专门打劫、惩治那些霸占魏武卒家财的秦人。吴青他们熟悉地势,忽聚忽散,又有人缘,秦人奈何不得,闻之色变。秦国新设置的河西郡府几番派捕卒清剿,均被吴青击溃。若要动用军队,就必须秦公虎符。河西郡守只好报奏国尉府。
少梁是司马错的老家,早有人把事情起因通报过来。司马错新官上任,又是家乡的事,包庇不得,就具表陈奏,请旨清剿,使河西早日安定。
听完他的陈奏,惠文公眉头略皱,将他搁在一边,转脸望向别人:“诸位爱卿还有何奏?”
其他朝臣见状,也就纷纷奏事。惠文公逐一处置完毕,宣布退朝。
秦法连私斗也容不得,更不用说造反打劫了。然而,这么大的事,惠文公竟然不置一辞,率先退朝,当朝搁了司马错的面子,着实让司马错猜测不透。
见朝臣纷纷退去,司马错紧追几步,扯住公孙衍的衣襟,小声问道:“大良造,这辰光得空不?”
公孙衍止步,笑道:“国尉有话,但说无妨。”
“请大良造到下官府上一叙。”
公孙衍随司马错来到国尉府,分宾主坐下。
司马错将河西危势扼要讲说一遍,不无急切地望着公孙衍:“大良造,如此紧要之事,君上竟然不管不问,在下……”打住话头,眼神迷茫。
公孙鞅偷袭河西后,公孙衍镇守少梁多日,吴青是其麾下得力干将。可以说,没有吴青的忠勇,他不可能守住少梁。然而,时过境迁,公孙衍贵为秦国大良造,吴家却受秦人欺凌,或死或走,吴青更是落草为寇,着实让人叹喟。此时被问,公孙衍不便多说,只替吴青辩解一句:“吴少爷养尊处优惯了,平素也爱争强好胜,此番想必是被逼上绝境,不然不会走到这一步。”
司马错恨道:“这些魏国遗少,当初就该斩尽杀绝!”
公孙衍见他言语决绝,不好再说什么,正欲托故离开,司马错求道:“大良造,此事急切,下官特请你来,是想求你拿个主意。这事儿半时也拖不得,此端一开,河西就无宁日了。”
公孙衍略一思索:“司马将军,君上没有当场下旨,说明君上未想清楚。此事牵涉的恐怕不是一个吴青,而是河西的整个治理方略,在下以为,将军还是等一等再说。”
司马错拱手道:“下官遵命!”
二人又扯一些军务,公孙衍方才脱身回府。
刚至府门,公孙衍就感到有些异样,因为门口比平日多出两个卫士。公孙衍扫他们一眼,大步进门,见院中钉子似的竖着两排卫士。公孙衍已知因由,急急走进正堂,果见惠文公和公子疾已在守候。
公孙衍趋前几步,叩首道:“臣叩见君上。臣不知君上驾临,回来迟了,请君上恕罪。”
“呵呵呵,”惠文公摆手笑道,“大良造免礼。寡人不告而至,若要论罪,当是寡人请罪才是。”(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