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度阴山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以“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阳明心学四句教为框架,为王阳明心学梳理出了一个方便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的体系。作者度阴山把这四句教作为阳明心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将《传习录》和《王阳明文集》中散乱且门槛较高的语录整理出思想脉络,行文还是用故事说道理,从事例看智慧,没有深奥的理论表述。

内容推荐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最适合初学者的门径,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第一次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

心学绝非空泛的理论,王阳明最重“事上练”,《传习录》和其他心学著述充满了生动的事例和绝妙的譬喻,但现代人的解读往往支离破碎、难以理解。

只要提纲携领地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字句的隔阂将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读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困惑和犹豫,内心宁静而强大。

四句教就是心学关键,分别隐含了阳明心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初学者彻底读懂心学精髓的最佳路径,也是现代人修炼强大内心,应对残酷现实的不二选择。

本书抓住心学要领,并以王阳明亲口所述的事例、譬喻乃至其本人的故事说理,娓娓道来地直抵心学思想根本。

目录

序篇 四句教——阳明心学的天机与纲要

第一章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的世界观

 一、心是万物的尺度

 二、心即世界

 三、善恶只是一物

第二章 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心学的人生观

 一、人人皆可为尧舜

 二、意志独立方有自尊

 三、内圣外王

 四、不过度,不执著

 五、有善有恶是习气所染

第三章 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观

 一、良知是道德与智慧的直觉

 二、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

 三、王阳明的普世价值观

第四章 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的方法论

 一、四事规:阳明心学的四诫

 二、静坐:独处时的自我管理

 三、事上练就是练心

 附图

 附图

 附图

第五章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

 一、工作即修行

 二、放下“我”

 三、责人与责己

 四、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五、心学养生法

 六、心学之勇

 七、知行合一就是杠杆原理:撬动天地万物

 八、所以恐惧,良知不明

 九、阳明心学与情绪控制

 十、人生规划只能“致良知”

 十一、解决囚徒困境的“诚”

 附图

 附图

第六章 王阳明心学的命运

 一、王阳明心学的分裂——左派心学洪流

 二、光辉的断头台——何心隐

 三、心学巨子李贽

 四、心学在清朝

 五、心学改变中国

 六、心学让日本脱胎换骨

 七、王阳明心学的冲击波:在军事和管理领域的光芒

附 录 《大学》——阳明心学的源泉

后 记

试读章节

一、心是万物的尺度

1527年农历八月,赋闲在家多年的王阳明被明政府重新起用,皇帝朱厚熄命他到广西剿匪。王阳明当时已五十五岁,身体状况堪忧,但他毫不犹豫地去了广西。临行前,弟子钱德洪希望王阳明允许将《大学问》刊刻。

《大学问》是王阳明对四书之首《大学》的心学解析,据钱德洪说,它是阳明学的重要教科书。王阳明对每个来学习其学说的人,都会灌输其《大学问》。可以说,《大学问》是阳明心学的入门课和心学思想精髓。

很多弟子都希望王阳明能将《大学问》成之于文字,王阳明高深莫测地说:“这种意思必须诸位口耳相传,倘若用笔写下来,让人当作文章去读,就没有意义了。”

钱德洪拒绝认可王阳明的话,他说,口耳相传固好,但流传百世之后,恐有口误,失了《大学问》的宗旨。

王阳明沉思许久,终于点头允许《大学问》成为文字。

感谢王阳明,更感谢钱德洪,使我们在今日能看到《大学问》的文字,正是《大学问》开篇的一段文字,使我们知道了王阳明的世界观:“真君子,会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把普天之下的人看成一家人,把全体中国人看作一个人。他们能把天地万物当作一个整体,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他们内心的良知使然。他们的良知和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的。”

这就是“万物一体”,或称为“万物一体之仁”,其实就用“仁”来贯通自己和万物。“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一般而言就是“爱”。中医把手脚麻痹的人称为“不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仁”就是具有痛痒的知觉,以生理的知觉,不断地觉悟道德性的东西,这就是仁!

在王阳明看来,这个世界应该是以我为中心,将天地作为躯干,把万物作为四肢百骸,然后用我的“仁”来对待我的躯干和四肢百骸,使躯干和四肢都得到我的仁,并最终成仁。

这岂止是理性的世界观,简直就是动人心魄的胸怀!

为何“万物一体”并非有意为之,而是我们内心的良知使然呢?王阳明举例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儿要掉进井里时,必会自然而然地生出害怕和同情之心,这就说明我们的良知跟孩子是一体的。或许有人说,小孩儿是人类,大家是同类,看到他面临危险,会有这种心态。但是,当我们看到飞禽和走兽发出悲哀的呜叫或因恐惧而震颤不已时,也会产生不忍心听闻或观看的心情,这也说明我们的良知与飞禽走兽是一体的。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看到花草和树木被践踏和折断时,也会产生怜悯体恤的心情,当我们看到砖瓦石板被摔坏或砸碎时,也会产生惋惜的心情,这就是说我们的良知与花草树木、砖瓦石板是一体的。”

很容易想象,当每个人都把别人的冷暖悲喜当作自己的冷暖悲喜时,就会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我要爱天地万物,因为它们是我的一部分,正如我爱我的四肢一样。而每个人也注定将如此,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

王阳明提出万物一体,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发自良知地去爱人,爱世界,爱天地万物。这就是儒家苦口婆心教导世人的“仁”,在王阳明看来,“仁”就是致良知。那么,我们用良知去爱天地万物,是一股脑地铺天盖地去爱,还是有步骤、有层次、有轻重呢?

有人问王阳明:既然万物一体,那《大学》为何会说仁爱应有“厚薄”呢?

王阳明做了很详细的回答:这是天理如此,也是良知的答案。近处说,我们的头和手足就有轻重之别,如果非要舍弃一面,那肯定是舍弃手足而保留头。倘若刻板地主张万物一体,不分主次轻重,那当你的亲人和路人都快要饿死时,你的食物只能解救一个人,你解救谁?自然是你的亲人。因为天理如此,良知的答案如此。

我们要真切笃实地拥有一颗万物一体的仁心,就必须从眼前事做起,从你最亲近的人做起。然后循序渐进,真诚恻怛地致良知,最终就会迈人真正的“万物一体”之境。

……

P9-11

后记

当王阳明和你谈“心即理”时,他其实想谈的是“知行合一”。当他和你谈“知行合一”时,他其实想谈的是“致良知”。当他和你谈“致良知”时,他其实想谈的只是“诚意”。所以归根结底,阳明心学的落脚点就是一个“诚”字。

如果这样理解阳明学,显然有偷懒之嫌。阳明学虽然是伦理哲学,但毕竟是一门哲学。哲学就必有它的构成要素,诸如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等,这既是阳明心学的骨架,也是阳明心学的灵魂。

只有深刻理解王阳明的世界观,你才能知道他为何苦口婆心地要人致良知和致良知背后的生命智慧。只有真正明白王阳明的人生观,你才能悟透为什么杜维明说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乍一看,是我为王阳明心学构建了这个体系,其实,王阳明本人已经用四句教暗示了众生。这不是一本原创的著作,因为所有的内容都来自王阳明,这也是一本原创著作,因为王阳明从未明示过的心学体系,我将它昭示了天下。

在此感谢天下和书院诸位同仁,这是一所虽然年轻,却以王阳明为代言人的书院,正合我意。当然,还要感谢的是读客图书的盛亮,他永远是激励我向上的源泉。

度阴山

2015年6月15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6 3: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