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一个从上海某著名中医院移民到加拿大温哥华的朋友,为了谋取更理想的专业工作,在温哥华参加了中医师资格的考试。一百多名考生中,竟然有一半是金发碧眼的西方洋人,还有一半是亚洲人;而这一半的亚洲人中又有一半是韩国人,剩下的是日本人和中国台湾人、大陆人。大陆考生人数最少,仅为七、八名而已。
我这位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科班的朋友顺利地完成了加拿大的中医师资格考试,我向他致以衷心的祝贺。但听了他讲的考生国籍分布状况,心头又感到深深的不安!中医师资格由外国人主持考试已是新闻,而考生中竟然又绝大多数是外国人,更是新闻。
中医姓“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一个杰出贡献,自神农尝百草,黄帝创《黄帝内经》以来已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实践经验,大量著作论述,已充分证实了伟大祖国的中药之奇特疗效,而且历代名医泰斗辈出,从扁鹊、华佗、巢元芳、张仲景、李时珍到今天的石莜山、裘沛然等等,无一不是经验丰富,杏林一绝。无论是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和五官科,在医学上都有领先于世界医学界的独特成就,还有那基于经络学基础上所产生的针灸、推拿、气功、拔火罐、刮痧等等。奇妙无比的医术疗效常常令世人瞠目结舌,不可思议。而这种神奇之处正是历代中医大师科学研究、临床实验而总结出来的东方医术。还有中医的“望、闻、切、诊”手法,高明的中医医生不但可以依此辨证施治,开出最适合病人阴阳缺损的处方,而且安全便捷,疗效显著,甚至一、二帖药就能使病人起死回生,转危为安,这在史书上有不少确凿的记载。了解中医的人,还会知道中医史上有“牵线搭脉”的故事,而这也不是空穴来风之说,因为高明的中医大师只要通过脉象传递的些许信息,就可判断出患者的症结原因,并开出处方。
今日科学发达,但中医学上一些确有神效的医技却仍然无法破译,还没有一个圆满的科学解释,可是这并不能说中医不科学,甚至不应该说中医的一些治疗方法是“巫术”。这反而证明了今天的科学在分析了解中医的方式上还不到位,不够完善,不够发达,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的中医技术和理论,尤其是《黄帝内经》太神妙了,以致今日东西方科技也研究不透,现代医学在研究中医的领域中还要继续努力。确实有效的医术,就因为还无法科学认识,就想简单地否定,这是无知的表现。你研究不懂,就胡扯蛋,骂五千年历史的中医是巫术,这岂不是自打耳光,说明无知嘛。
更有甚者,国内有少数数典忘祖之人甚至还联合签名要求废中医,这种自灭祖先文化遗产的无知行为不但为国人不容,也被外国人耻笑。如果中医不行,那么为什么在加拿大的中医师资格考试中,西方人占了一半,日本人、韩国人又占了另一半人中的大部分?!中医为什么在西方、在国外得到了医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正说明了讲实用、讲科学的外国医学家感觉到了中医的伟大,知道中医是个无法估量的宝藏,懂得了在西医之外的中医里有许许多多西医无法取代的高明之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西医学者、外国人来学习研究中医。要知道,学习中医、研究中医,还必须懂古代汉语啊,不然怎么懂得古代中医医籍中的医学原理呢?!学中医如此艰难,还是有越来越多得外国人矢志学中医,这正说明了中医有奇效嘛,说明那些胡诌取消中医的国人之无知、浅薄、劣根性太重。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当然也是与世界人民共享的科学成果。但中医源自中国,中国人自己首先要发扬光大中医,并保护、发展中医,不能让祖先六千年的光荣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弱下去了。不是已传说某国在抢了我们的端午节,还要抢中医改为什么×医,然后再去联合国抢注“世界文化遗产”吗?虽然这有点太过分,但我们自己也有保护不力,让他人钻了空子的责任。这又是无可奈何!“沉舟侧畔千帆过,不尽长江滚滚流”。你不动了,那就挡不住别人的前进脚步呀。自己的宝物首先要自珍自爱,并让宝物与时俱进,这样才会使自己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增值增光,不丢祖先的脸面。
到了国外,遇到洋人主持考中医师资格证书,邻国人要抢注中医变“×医”,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寒心事,对其理解也和在国内时不一样了,更深刻了。中医源自中国,是中华民族先民们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伟大贡献,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爱护中医,保护中医,为中医再创辉煌,为世界人民的保健事业做更多贡献。
P217-219
《海上东西风》一书是我十多年来随笔的选辑,编辑出版这本书也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夙愿。由于近十年来和夫人常在加拿大的儿子家里帮忙照看可爱的双胞胎孙女,于是也多了许多西方北美的经历和见闻,因此,在斟酌再三之后选了《海上东西风》作为此书的书名,以书的内容而定。虽然书名是《海上东西风》,其实,书的内容还是重在“东风”,还真是“东风”压倒了“西风”,书中内容还是以写神州大地、祖国的流风余韵为主。至于“海上”这个词,既是指“上海”,也是指太平洋“海上”的两边人和事,而上海书画艺术家也常常在落款时署名“海上某某某”。故这个“海上”是一个双关意义的词,我认为用于此书书名真是妙极了。
我自小爱看书、买书和藏书,无论去哪里,只要时间较长的,包里必然会带上一二册书或碑帖,以便利用“三余”时间可以浏览翻阅,也是解乏解闷之法,因为我不喜欢在闲暇时间打扑克玩麻将,也因为自己觉得在这方面的智力较差,玩输了没面子,还会被合作伙伴埋怨,所以就干脆“金盆洗手”,不玩了,于是看书读帖成为我出门在外的主要消遣。
不过,我读书很杂乱,除了自己爱好的书画专业及理论、工作上的地方史志专业,对其他有兴趣的书也会读得入神。读了各类的书,读后就会有写作的欲望,于是就有了本书的四大栏目之下的各类读后感、随笔和研究性的文章,于是我也可充数于“杂家”了。
第一栏的“老上海方言与掌故”,起兴于十年前在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沪语节目时,得悉上海广播电台竟然难于招聘到能说正宗上海方言的播音员,大吃一惊:上海人竟然不会说地方沪语了;而近几年来,更是多次听说“上海地方方言有消失的危险”,上海的小孩已经很多人不会说上海方言,只会讲普通话啦!于是,萌发了利用自己曾经编纂了十多年上海地方志的工作经验,撰写一些关于老上海方言与掌故的文字,几年来陆续积存了百余篇,这次选辑了大部分入书。
第二栏是在“西风”中经历感受的文字了,因为在异国他乡,无亲无故,语言不通,生存和交流都成了切身利益的大问题,更不要说融入当地社会了。但是炎黄子孙的生存能力是天下第一的,我们不会坐等天上掉馅饼,我儿子、我太太都尽力设法去找工作做,而我还是围绕着我的书画专业寻觅教授中国书画、弘扬中华文化的机会,在接触西方社会中体悟西方社会的文化和风气。有机会时,也会作适当的北美旅游、民风考察等,于是有了“西方北美历练”这一栏目文章。天下事,东西方事,只有经历过才说得真切。
第三栏内容,也是我的专业爱好内容,包括了我的一些书画作品和书画理论文字,也有不少阐述介绍古今书画艺术家的文章。关于人物的写作,因为篇幅短,基本是取其一二点来描绘成文,围绕标题做文章;如果是我熟悉的艺术家朋友,我更是着力于自己最熟悉的一点来写,写出人物的精气神。这种以“风”评人的风气最早见于《孟子·万章》:“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不过,此处的“风”还主要指对后人的影响。但是到了两汉时期,“风”的词义已经成熟了,如《史记·李陵列传》中说李陵有“国士之风”;《汉书·霍光传》中对霍光的形象气度的形容,已用上了“天下想闻其风采”的溢美之词。这和今人品评人物是相近的。我这里对几位熟悉的上海艺术家的描述,也是带有品评的意味的。
第四栏的“神州流风余韵”,由一些国内的旅游见闻、读研国学诗词等文章、读祖先巢元芳中医学著作和道家养生理论等组成,这是一个组合面较宽的栏目,也体现了我读书面较宽、较杂的事实。
我先祖隋朝太医院博士巢元方是中医史上彪炳史册的人物,他的著作《巢氏病源》于后世影响很大。清朝中后期,在我故乡常州孟河,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和丁甘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创造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医盛时期,仅有百余户人家的孟河镇,中药铺竟然有十多家,足以想像孟河中医医术的精妙和影响了。新中国建国前后的许多著名中医专家都是孟河医派的传承人。我作为孟河故乡名医巢氏的后人,宣传故乡和祖上在祖国中医事业上的贡献,这也是义不容辞的事情。因此,我研读了《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以及一些道家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十余篇关于中医和养生理念的文章,既可与方家交流,也可以作为读者的参考。
由于家事牵累,常常是人在北美,而出书却在上海,一些稿件文字的修改提炼以及和出版社编辑的意见落实,甚为不便,这个大问题全仰仗了学林出版社的副编审解永健先生的帮助和协调,才得以沟通解决,特此对解永健先生表示衷心的谢忱和心中的歉意。同时祝解永健先生安康吉祥、工作顺利!
在编辑本书开始时,赵金娣、马慧林、巢文翰和高峰四位,帮助我从三千余篇文章中选编了本书的初稿,并逐一分类归纳整理,使得《海上东西风》得以成书,功莫大焉!还有上海原市三女中的高级英语教师李学敏老师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加快了本书编辑成书的进度,这些都是对我的深情厚谊,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4年9月3日子夜和凌晨交接时再撰于温哥华篁风斋
2015年4月19日午于上海篁风斋
《海上东西风》一书是作者巢伟民十多年来随笔的选辑,共分四栏:第一栏的“老上海方言与掌故”撰写了一些关于老上海方言与掌故的文字;第二栏的“西方北美的历练”是作者在“西风”中经历感受的文字;第三栏的“东西书画艺术心迹”是作者的专业爱好内容,包括了他的一些书画作品和书画理论文字,也有不少阐述介绍古今书画艺术家的文章;第四栏的“神州流风余韵”由一些国内的旅游见闻、读研国学诗词等文章、读祖先巢元芳中医学著作和道家养生理论等组成。
《海上东西风(上海记忆与北美风情)》是旅居加拿大的著名书画家巢伟民关于上海都市文化及东西方比较文化的著作。分“老上海方言俗语掌故趣谈”、“养生谭”、“东西方文化走笔”等辑,述及上海人文风情、书画品评、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等论题。概括地展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历史文化、都市文化、旅游文化的风貌,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为文化史、社会史等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来源与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