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商道(黄楚九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曾宏燕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海源家的女人和孩子仍在桃园村居住。故土难离,乡情难舍,家人在故土,乡里乡亲也有个彼此照应,何况上海和余姚距离也不远。

现在家里主事的是大太太吴氏,她已为黄家生育了三个男孩,老大楚琳,老二楚善,老三楚祥。二太太贡氏是去年才迎娶过来的,看她的体态,也很快就要临产了。家里虽说有两房太太,但无波澜,看起来还是很和睦的。

这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上午,两个女人正在家里拾掇着换季的衣物,趁天气好,拿出去晾晒。

“阿姆,阿姆——”楚琳、楚善一边哭喊着一边跑进院里,吴氏闻声从屋里赶了出来,看到兄弟俩裤脚湿湿的,气喘吁吁地哭诉着:“三弟,三弟,……”吴氏急着追问:“三弟怎么了?”

从兄弟俩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吴氏得知了刚发生的事情。

今天天气好,太阳早早地就升上来了。心里一直痒痒着想去河里摸鱼的楚琳和楚善,就耐不住了,不过没敢告诉母亲实情,只说是到村边玩。

两人带着三弟楚祥一起到桃园江边摸鱼去了。他们让年幼的楚祥坐在河边,告诉他不要动,一会儿抓鱼给他,楚祥就一个人坐在河边,玩弄着河滩上的沙石。可能是天气关系,鱼儿也浮上来晒太阳了,“战绩”不错,这哥儿俩兴致更高了,他们顺着河边,向鱼儿多的上游走去,不知不觉,就走开了,走远了。突然,他们听见楚祥的哭喊声:“哥——哥呀——”回头望去,见一个人正抱着楚祥飞跑。他俩扔下了手里的东西,撒腿去追,但两个孩子怎么追得上这个奔跑如飞的大人。追着追着,那个人和楚祥就不见踪影了。

听完,吴氏顿时愣在那里,男人不在家,出这么大的事可怎么办?贡氏提醒她:“快去找本家的那几个大哥,看看怎么办!”两个孩子当即转身跑了出去,不一会儿功夫,几个男人就来了,说要再带几个村里年轻力壮的男人,分头去找。

过了晌午,去的人陆续回来了,都没有找到楚祥的下落。倒是听到了一些传闻和对这件事情的猜测。近日,邻近的村里也有小男孩失踪的事情,有说是一些绑匪干的,把孩子抓去卖给一些家里没有男孩的有钱人,有说是那些所谓的“丐帮”,把孩子抓去做摇钱树,行乞和偷窃。有人还猜测,是不是黄先生在上海赚了大钱,前来绑票,或者黄先生得罪了谁,有人借此报复……

在上海的黄海源得知这件事情,马上赶回家里。他赶写了数张寻人启示,张贴在村口及附近村子显眼的地方。几天过去了,仍是音讯全无,看来,没希望了。想到上海的诊所,黄海源就准备回上海了。但见大太太的心酸,两个儿子的内疚,还有即将临产的二太太,黄海源还真有点放心不下。  晚上,黄海源睡在大太太房里。这些天累了,两人也很早就睡了。睡梦中,他们被二太太的喊声惊醒了,海源披上衣服赶向二太太的房间,见她正躬着腰,扶着门框,痛苦地呻吟着。他忙上去搀扶,把她架回床上,大太太也随后披着衣服过来了,见这情形就说:“怕是要生了。快,快去叫张家阿姆来。”

一会儿功夫,张家阿姆到了,看了看说:“快生了,你们赶紧烧水,准备东西。”

屋里,二太太一声接一声地哼叫着,屋外的黄海源听着心里不免有些发慌:以往大太太生孩子都挺痛快,这二太太怎么这么久了还没有生出来,这不会出什么事情吧?黄海源急得在外面走来走去,心里念叨着:“菩萨保佑,菩萨保佑!”

屋里没动静了。他的心揪了起来,赶向屋内,还没跨进门,就听见了婴儿响亮的啼哭声,如一块石头落地,他的心放下了。过了一会儿,张家阿姆出来了:“恭喜恭喜,生了个小娃!”

时为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初二(公历1872年4月9日)的凌晨,这个新生的男孩给这个刚遭遇不幸的家带来了安慰。

黄海源在堂前点燃了香烛,在祖宗的牌位前下拜,嘴里念叨着:“祖宗在上,家里红光满堂;今日添丁,吉利吉利!”又按照习俗,将生男孩的标志物,一把带着红纸的铁耙,高高地挂在了大门口。

P5-6

后记

2004年,我历时五年写就的《上海巨商黄楚九》出版。

距今,已过去整整十年了,我又在前书的基础上,完成了现在的书稿。

十年前忐忑呈上,自觉有缺憾;十年后,心情依然忐忑。

照理,十年时间对一本书的思考,应够从容的了。但是,此间我经历了父亲的去世,而这对我,不啻是“天塌”的感觉。我几乎处于不能写作的状态。之前已写了十几万字的小说,也因此搁置。

父亲晚年,一直和我们住在一起。写《上海巨商黄楚九》的五年,我白日去上课,晚上匆匆吃完饭就跑进书房写作,长短假期又全部用于飞往上海等地走访、查史,完全忽略了八十高龄的父亲。父亲对此,从未有过一句抱怨。他希望我陪伴,但从来不说。有时,他会轻轻推门进来,静静地坐在书房的沙发上,而我依然伏案写作,……回想起来,心痛如绞,不能自已。

在上本书里,我感谢了许多人,却没有感谢自己身边最亲的人:我的父亲。他对我的默默关注、支持和体谅,还有他不厌其烦地回答我提出的有关黄楚九的问题,家族里的事情,还有,那个时代的故事……而我,却没有感谢。

在这本书里,我要对父亲说:谢谢您!

亲爱的父亲,您在天堂,是否听到女儿这迟到的感谢和愧疚?

小时候,我曾对祖母说,“长大了挣钱给你”。但我未能兑现我的承诺,在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她离世了,但这个承诺却始终记在我心里。当初萌发为黄楚九写传记的念头中,有我对祖母的深爱和怀念在,我想用著书的方式,兑现自己当年的承诺。

祖母黄莲宝是黄楚九的二女儿,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中,她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会演奏优美的钢琴曲、还有那甜美的歌声和秀丽的书写……在我记忆中,祖母是有学识的女性,而且性格温柔,举止温文尔雅,衣着总是那么得体,透着知性和高贵。

我没有祖母的才学和修养,但我学会了如她一样认真做事。这本书,就是我用心认真写就的。祖母当欣慰,当年她心爱的大孙女,做了这样一件大事情。

书稿即将付梓之际,得知承继黄楚九“中法大药房”的“上海延安药业集团”的发展情况,心中甚慰。黄楚九的著名商标“吉祥万年”及其寓意“民众一生吉祥,基业万年常青”的理念,被“上海延安药业集团”延续至今。

太外公黄楚九在天有灵,亦当欣慰!

在此,亦告知黄楚九后人及所有关心黄楚九及上海这段历史的朋友们:  中国西药业先驱黄楚九的“中法大药房”,后继有人!

也以此告慰我写作此书的十五年时光。

人生有几个十五年呢?我对自己说,值得!不悔!

十五年里,经历了很多,让我这不谙世事的人得到未曾经历过的体验,这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也让我学会了释怀而唯存感恩。

感谢此书写作过程中给予帮助的亲友。

特别致谢:

黄楚九后人

黄绍芝(孙)黄绍艾(孙)黄绍龄(孙)黄铁(曾孙)黄铱(曾孙女)邬镜贵(曾孙女婿)黄镭(曾孙女)曾维聪(外孙)沈佩华(外孙女)沈卓华(外孙女)沈乃宏(外孙)臧增嘉(曾外孙)尤蕴芬(曾外孙媳)

其他亲友(按姓氏笔画排列)

于光远王培元王学亮王永江沈嘉禄修晓林崔雪芹黄亚洲曾维达谢志强褚焕灿褚纳新虞鸣

另,2004年于大世界举办《上海巨商黄楚九》首发式,许多亲友纷纷赶来,有的年事已高,有的不远万里,让我深受感动。无以回报,仅在此鞠躬致谢(名单如有疏漏,请来信告知,待日后再版时补正):

黄楚九后人

黄绍芝(孙)黄绍艾(孙)黄绍龄(孙)黄雅娟(孙女)何崇植(孙女婿)何一韧(曾外孙女)黄钢(曾孙)黄镭(曾孙女)黄铱(曾孙女)沈佩华(外孙女)周磊(曾外孙女)沈卓华(外孙女)汤济生(外孙女婿)汤炯(曾外孙)徐海榕(曾外孙媳)汤蕾(曾外孙女)常向东(曾外孙女婿)沈乃宏(外孙)沈人弘(外孙)沈人伟(外孙)方仁慧(曾外孙女)卢恩泽(曾外孙)龚挺(重外孙)

其他亲友

白云 胡观熊夫妇 万明玉 杨立新 王祥和及家人 王仁龙女儿 苏军夫妇 王园圆 杜学斌 沈寂 张伟 修晓林 沈嘉禄 胡曾荣 崔雪芹 王培元 谢志强

一并致谢其他帮助过我的朋友和接受我采访的人士!

最后,希望家族亲友、文史专家及热心读者不吝赐教。附上我的联系邮箱:zhyca2012@sina.com,在此先拜谢了!

目录

代序 读《上海巨商黄楚九》 于光远

附:与于光远先生谈话纪要

写在前面的话

楔子

第一部 童年·少年(1872—1887)

 一 (一)诞生

(二)启蒙

 二 (一)书院

(二)变故

第二部 青年(1887—1912)

 一 城隍庙行医信药

 二 药业起步“颐寿堂”

 三 创“中法大药房”

 四 契机——“艾罗补脑汁”

 五 建“五洲大药房”

 六 “龙虎人丹”战“日货”

第三部 壮年(1912—1927)

 一 (一)“新新舞台”初涉娱乐

(二)“楼外楼”风景独好

(三)“宋教仁遇害”出演遭险

(四)“新世界”独创新娱乐

(五)“大世界”异军突起

 二 (一)“婴孩牌香烟”一举成名

(二)“日夜银行”涉足金融

(三)“中西大药房”起死回生

(四)“九福百龄机”广而告之

(五)西子湖畔“九芝小筑”

(六)“龙虎人丹”终审获胜

第四部 暮年(1927—1931)

 一 药业巨头不负众望

 二 “三星房产”前途未卜

 三 “萝春茶阁”美食佳话

 四 痛失长子内忧外困

 五 拳拳之心抱憾仙逝

尾声

结束语

沿着生命河流追寻 谢志强

后记

序言

读《上海巨商黄楚九》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曾宏燕女士写的《上海巨商黄楚九》。这本书篇幅不小,三十八万字;印数也不少,2004年5月第一次印刷,就是一万册。黄楚九是作者的太外公,黄楚九的一个女儿嫁给了作者的祖父。因此作者掌握的资料详尽准确,对黄楚九的一生用完全客观的态度叙述,没有因为是自己的祖辈而有所隐讳。

我本姓郁,我的家族是上海土著。我祖父的祖父弟兄俩,鸦片战争以前就从今天的上海郊区乡下到了上海城里经商。后来,兄长成了上海首富,是名副其实的上海巨商。弟弟也就是我祖父的祖父,给兄长打工。我祖父的祖父的哥哥富了两代人,黄楚九和胡雪岩都只富了一代。

黄楚九打出“有意想不到的效力”的一种叫做“百龄机”的药品广告宣传,在上海几乎人人皆知。我在没有看这本《上海巨商黄楚九》之前,不知道,也没有听说过飞机从空中撒“百龄机”传单的事情。我只看清楚黄楚九善于喊出能够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广告词。“有意想不到的效力”这一句广告词既能有给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同时也不会给人抓着夸大宣传的把柄,这是非常聪明的人才能做出的事情。

我的伯父也是一个商人。我十五六岁在中学半工半读时,就给我的伯父办的小“化学工业社”当技师,开发产品。黄楚九是我心目中的学习榜样,也是竞争对手。当时上海市面上白木耳销售情况很旺,也卖得出价钱。白木耳又称银耳,黄楚九开始推出一种叫做“金耳”的产品。我从他那里买到一些“金耳”一看,就看出它是用黑木耳漂白制造出来的。于是我就也用过氧化氢处理黑木耳,做出的东西我看和他们作出来的金耳差不多。不过我转脑筋一想,广告做不过黄楚九,成本和销路也没有把握,就放弃了。不过后来黄楚九那里也没有继续开发金耳这种产品。

由于以上所说的那些,关于黄楚九我不陌生。所以我在看到《文汇读书周报》发表关于黄楚九的文章的时候,我就写了一篇《我也想写几句黄楚九》。

但是我知道的关于黄楚九的事情的确很少。看了这本《上海巨商黄楚九》之后,我发现有许多重要的事情原先我完全不知道。有些事情我的理解不对,或者理解得有不准确的地方。譬如,我不知道黄金荣在大世界问题上给黄楚九施加的压力。

黄楚九从制药、卖药,办中法大药房,后来扩展到娱乐业。先办了一个中国第一个屋顶花园——楼外楼,又办了中国第一家综合性的娱乐场——新世界。最后又办了著名的中国第一家大游乐场——上海大世界。大世界在上海非常有名,而且有很大的创造性。书中的作者序言有这么几段:

前几年,海外《星岛日报》曾有人撰文:《大世界——中国的迪斯尼》,但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则对我(按,即本书作者曾宏燕)说:“大世界就是大世界,它是中国的,它与迪斯尼不同!”于先生所说极是。又何止是不同,大世界先于迪斯尼诞生,是中国人创造了大世界这种综合性娱乐场。海外人士的如此比拟,皆因迪斯尼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而大世界却是在饱经创伤之后,衰弱不堪。中国的文化被隐没的,又何止是大世界。

至今矗立在上海延安东路西藏路口的大世界,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虽然,因为缺乏精心的维护,它已老态龙钟,没有了当年的风采,但在它那沧桑的褶皱里,我们可以读到它曾有的厚重的阅历,想象它当年称雄沪上的风光。

在我埋头于“故纸堆”找寻大世界当年身影的过程中,我开始重新认识它,这是我探寻历史的重大收获。

黄楚九搞房地产失败,导致他所创办的日夜银行倒闭,并使黄楚九最终破产,这样的大事,我也一无所知。这本书中叙述的青少年黄楚九的故事,以前我也完全不知道,对我来说这是崭新的知识。这一段经历可以用来说明,黄楚九后来何以从行医卖药起家,是因为他的父亲是祖传眼科医生。他家在浙江余姚,去上海行医,诊所在离城隍庙很近的老北门。对青少年时期和走向失败的黄楚九,我都不知道。现在我读完了《上海巨商黄楚九》这本书,我对那时上海滩上的事情了解多了许多,丰富了我对上海的知识。也许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比较容易看得懂,容易判断所写内容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它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我读这本书是把它当作近代历史书来读的,当然我也可以从中得到欣赏阅读文学作品的乐趣。不过从欣赏的角度来说,我有一点小意见:如果能压缩几万字,我想会更好。

(于光远,著名经济学家)

内容推荐

他,耻袭人后,敢为人先;他,不甘第二,争创第一: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制药企业、中国第一个医药工商企业集团、中国第一家屋顶大花园——楼外楼、中国第一家综合娱乐场——新世界、远东第一大综合游乐场——大世界……

他是谁?他就是《商道(黄楚九传)》的主人公黄楚九。由其曾外孙女曾宏燕编写的这本书全面叙述了黄楚九的家世、事业和为人,记叙了他的传奇一生。

编辑推荐

《商道(黄楚九传)》的作者为黄楚九曾外孙女曾宏燕,其耗时五年,到余姚、上海、杭州、澳门、香港等地,查询家谱,采访家族中长者及后人、大世界老艺人以及当年员工后人等,并到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查询黄楚九的有关资料,使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全面叙述了黄楚九的家世、事业和为人,记叙了这位民族资本家的奋斗故事、商业才能和传奇一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