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可能是几个月甚至一年,婴儿才会越来越强壮,不再那么娇弱。再过几年的时间,这个小婴儿就学会了使用人类的声音进行自我表达了。
儿童的这一身体和心理上的成长变化,就是一个成“人”的过程。我们会发现,长大成人是个很神奇的过程。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有一种内在的能量激发着新生儿的身体成长。这种能量一旦启动,新生儿就会逐步学会运动、学会说话。
从此,婴儿就不仅具备了行动能力,还具备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的能力,这就是人的内化过程。
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的婴儿出生后非常柔弱,没有任何能力。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新生儿都需要别人的照顾。
新生儿出生后很长时间都处于柔弱无力的状态,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这对新生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他动物的幼崽出生后,不管它出生时多么脆弱,都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幼崽出生后不久马上就能走路,能跟在妈妈后面跑,还能很快学会同类动物的语言,如小猫会喵喵叫,小羊会咩咩叫等。小动物的成长期很短,也很简单,从小动物身上,我们能很容易地预测它将来的行为,如老虎长大后会变得很凶猛。
小动物刚降生时,不仅具有外在的相貌特征,还具有天生的本能。这些本能都在动物的各种动作中表现出来,体现了不同物种的独特特征。
有人说,一种生物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根据它们能否进行活动来区分的,即动物可以到处走动或活动,而植物则不能。动物身上所具有的不同于植物的特征,可以统称为心理上的精神特质。
动物刚出生时,心理特质或精神特质都比较明显,而人类的新生儿却不是这样。为什么人类没有这样的天赋呢?
有一种理论解释说,动物的行为表现是经过了一系列的物种繁衍而逐渐累积的。但是,人类的行为特征不也是这样世代传承的吗?
人类祖先也是先学会了直立行走,然后逐渐发展出了语言,并将这些经验一代代传递给子孙后代。
在这里面,一定隐藏着某个真理。我们可以用制造出来的某些物品打这样一个比方。
有些物品是通过机器大量制造出来的,它们每一个都一样;而有些物品则是用手工一点一点地做出来的,这些物品每一个都各不相同。手工制造出的物品的价值,在于它表现了艺术家的独特风格。
这种对比可以用来说明人和其他动物在精神特质上的不同,动物可以比作批量制造出来的同一类产品,因为它们一生下来,就已经具有了跟同种动物相同的特征。
与动物不同,人是手工制造出来的独特“产品”,就像艺术家手工制作出的艺术品一样,每一个人都具有与其他人不同的独特特征。
因为,人的制造过程非常缓慢,非常耗时。在一个人的外表还没有显现的时候,他的内在就已经开始发展了。这个发展过程不是在进行复制或克隆,而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人。
到目前为止,人的内在发展仍是一个我们无法探知的谜。我们能知道的是,人的内在发展要经历一个费时的、秘密的内在建设过程。就好比,一件艺术品呈现在大众面前之前,首先需要艺术家在安静的工作室里对其进行一番精心制作。
P12-13
只有爱的力量才能使成人接近儿童和理解儿童。爱和谦虚将为我们揭开“童年的秘密”,并使我们理解蒙台梭利博士工作的内在意义和真正含义。
——玛格丽特·E·斯蒂芬森(美国国际蒙台梭利协会教育委员会主席)
蒙台梭利真正地热爱儿童,洞察和揭示了儿童的整个心灵。为了揭示儿童正在形成的心灵光辉,她发起了一场毕其终生的运动。
——马里奥·M·蒙台梭利(国际蒙台梭利协会总干事)
发现成长的秘密,成就孩子的一生
提起蒙台梭利,很多人都有一种熟悉感。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医生,但她最广为人知的,还是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谁都无法否认,在世界教育史中,蒙台梭利占有重要的地位,就连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都称她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
蒙台梭利是幸运的,她很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还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学习,这段学习经历让她成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毕业后,蒙台梭利就职于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诊所,成了一名助理医生,同时她开始对弱智儿童展开研究,后赴一家弱智儿童学校担任主任教师。
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让蒙台梭利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不足,她再次进入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对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卢梭、伊塔德和爱德华·塞昆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有了更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在1907年,学有所成的蒙台梭利终于在罗马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用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那些贪婪、暴力的穷孩子,效果惊人,孩子们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不仅让孩子们受益良多,也让蒙台梭利收获颇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儿童发展的真正秘密,形成了独特的早期教育观念。
与此同时,蒙台梭利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后来,蒙台梭利将这些教育思想编撰成书,陆续出版,成为经久不衰的儿童教育经典。
读过蒙台梭利系列图书的读者会发现,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成长和蜕变,并从中感受到了绽放的生命之美和人性的光辉。
蒙台梭利教育法尊重孩子、尊重生命,并从人性与生命的角度揭示了儿童成长的秘密以及教育的本质,这是以往的教育法所不具备的。
概括来说,蒙台梭利的教育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内在生命力具有无穷的力量,教育者要让儿童通过这种力量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2.儿童发展有“心理(精神)胚胎期”,0~3岁的儿童正处于这个胚胎期,教育者要给儿童提供适合精神胚胎发展的环境,使其发育健全。
3.儿童具有敏感期,如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等。在敏感期里,培养儿童的能力最容易,教育也最有效。教育者要给予儿童正确、及时的帮助,避免错过教育时机。
4.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能通过无意识地吸收环境中的事物来学习,这主要发生在精神胚胎期,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儿童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形成个性等。
5.儿童在“工作”中成长,蒙台梭利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为“工作”,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来完成。通过反复操作教具,儿童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创造,并构建自我人格。
基于以上理论,蒙台梭利提出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儿童进行独立的尝试性探索,并以此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
当然,蒙台梭利还有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观点,在她的著作中均有具体介绍。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些教育观点,我特意编译了这一套蒙台梭利的经典著作。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我对原著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梳理和删减,力求做到既忠于原著,又通俗易懂。
这套书主要包括:《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儿童的自发成长》。这几部著作侧重点不同,相信读者读完均会有所启迪。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是“儿童之家”的教育经验总结,侧重于论述理论和方法指导;《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是一本可操作性的手册,旨在传授操作方法;《童年的秘密》指出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引起教育者对儿童心理发育的重视;《发现孩子》提出了解和爱儿童的方法,并指导教育者如何行动;《有吸收力的心灵》说明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督促教育者让儿童依靠自身成长;《儿童的自发成长》阐述了环境的重要性,提供了对儿童注意力、智力、意志、道德等因素进行培养的方法与实践指导。
蒙台梭利的著作风靡全球,赢得了各国同行的高度评价。在当前教育问题丛生的中国社会,我们更需要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指导。
从现在开始,认真阅读蒙台梭利的教育法丛书,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尊重孩子的生命本身并对其进行教育,给予其正确的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快乐、更出色,我们才能更加幸福,整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进步、更加美好。
《发现孩子(精)》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对孩子进行感官训练,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书中通过许多生动的细节和例子,让全书传达着这样的观念:每个孩子都需要去观察,要了解儿童的特性,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蒙台梭利著的《蒙台梭利教育经典作品系列》是20世纪最伟大的早教圣经,全球公认最优秀的教育方法!畅销全球70年,37种文字出版,累计销售超过1亿册,数十亿妈妈以及孩子因此书而受益终生!
《发现孩子(精)》是该丛书之一,主要是寻找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