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殷震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咏慷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殷震,1926年出生于江苏省吴县,1949年6月毕业于南通学院畜牧兽医系,1949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兽医学校教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校专家组组长、基因工程实验室主任等职。

咏慷著的《殷震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之一。做人要做殷震院士这样的人。

内容推荐

咏慷著的《殷震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介绍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殷震,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却在事业最辉煌之时不幸因公牺牲。本书以凝重大气的风格、饱满炽热的激情、生动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殷震院士的人生轨迹。其中既有他少儿时期痴迷动物世界的有趣故事,也有他青年时期投笔从戎和美丽爱情的故事,更有他在新时期使自己的学业走向世界、终至大器晚成的动人故事。

目录

总序

引子

第一章 文化氛围极浓的“天堂”小镇

第二章 书香门第的新生儿

第三章 “抓周”抓到了生命

第四章 兴趣·偶像

第五章 法布尔又引他进入昆虫世界

第六章 富国济民的人生选择

第七章 如火青春融入绿色方阵

第八章 开始军旅兽医生涯

第九章 扬子江畔萌生的爱情

第十章 从江南到北国

第十一章 曲折中的探索

第十二章 曲折后的反思

第十三章 历史翻开全新的一页

第十四章 抓住这决定生命质量的小精灵

第十五章 国家重点学科研究室与新中国第一个兽医学博士

第十六章 殷震培养的第一个女兽医学博士

第十七章 兄弟情深互促进

第十八章 推荐提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十九章 金色的“人梯”

第二十章 为了生命焕发出更大活力

第二十一章 把目光瞄准世界科学前沿

第二十二章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第二十三章 “脱俗”的人生

第二十四章 家庭的港湾

第二十五章 生命在辉煌中涅槃

尾声 他的事业还在继续

附录一 殷震大事年表

附录二 殷震主要科学技术著作篇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景色秀丽的人间“天堂”,不仅有着举世无双的精美园林,而且有着文化氛围极浓的甪直小镇。从这里曾经走出过一大批使世人瞩目的文化名人。

在笔者还没有见到殷震,而仅仅是看过这位全军唯一的“兽医院士”不长的简历之后,便使笔者对他所以能取得那样突出的成就,一点也不感到突然了。

是啊,每个人都是在社会上生活,他们的家乡、家庭、学历、经历等各方面的社会实践,决定着他们的人生轨迹。

就说殷震的故乡吧,它是被古人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

那里不仅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产,而且风物清嘉,人文荟萃,历来是江南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华大地文苑艺林的渊薮之处。

人们都知道的是,就在这景色秀丽的人间“天堂”里,产生了一大批如诗如画的古典园林。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文化内涵之丰富,都足以独步江南,誉满中外。

它们运用中国独特的造园手法,在城市住宅旁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城市山林”。

至今,苏州还保留着着几十座举世无双的精美园林——垂柳依依、重廊复阁、山光水影、以水景称绝的拙政园,廊屋堂皇、云墙起伏、桃柳绚丽、以建筑小品闻名的留园,台榭亭廊、精巧雅致、疏朗宜人、以布局巧妙引人的网师园,山石玲珑、花木扶疏、曲径回廊、以山为主的环秀山庄,洞壑宛转、楼台隐现、奇峰如狮的狮子林,廊阁起伏、波光倒影、林木蓊郁的沧浪亭,以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寒山寺,布局严整、殿宇宏伟、佛像庄严的西园寺,“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红日隐檐底”的虎丘,以及艺圃、退思园……那每一处园林的空气,仿佛都还带着浓厚的明清江南的风韵。

因而,只要你来到号称“园林甲天下”的苏州,就不能不为那一处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名胜所陶醉。试想想,在绿树掩映的幽静街市,一带粉墙围起数亩隙地,里面凿池垒山,植树栽竹,修廊筑榭,将迢迢绿水、隐隐青山、茵茵佳木荟萃于一园之内,用人造的景象空间再现本真的自然空间……你一边游览,一边在画山绣水般的园林中漫步,一边定会沉思感叹:哦,不管是细雨纷纷的春晨,还是晴空灿灿的夏季;不管是皎月淡淡的秋夕,还是瑞雪飘飘的冬夜,能在这些典雅的园林中徜徉,该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事情!

人们不很熟知的是,在苏州,还有着一个个河湖港汊密集的江南小镇。其中被江苏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两个古镇:一个是近年来游人渐多的周庄,另一个便是殷震院士的故乡、人称“难识的地名,难忘的古镇”——甪直。

的确,甪直的“甪”字颇不常见,除了作个别地名之外,似乎极少有人使用。令人惊讶的是,凡是到过甪直的人,都会很清晰地记住这个冷僻的地名,同时也铭记住这里古朴的镇貌。

当越来越多的当代人厌倦了都市的喧嚣,想要寻找一处清净的地方时,他们的足迹便会自然而然地追觅到这里。

为了寻访殷震院士的人生轨迹,笔者也特意来到了甪直。

只见这小镇南抱澄湖、万千湖,西临独墅湖、金鸡湖,北望阳澄湖。境内水流纵横,桥梁密布。有吴淞江、清小港、界浦、张陵港、东塘与大直港6条流道,堪称是“六泽之冲”。(P5-6)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综合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l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l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于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后记

在写完这部长篇传记的时候,我脑海中进出的第一句话,竟是一句几代人都耳熟能详的戏曲唱词:“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的确,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要做殷震院士这样的人!

我认为殷震院士这样的人,是当今中国社会最需要的人,也是对每个家庭、每个青年最有切实价值的人。

在持续十多年的跟踪采访、创作过程中,我每时每刻都为殷震院士的精神、情操、事迹所深深感染着。我觉得这一过程,也正是自己的灵魂不断得到净化与升华的过程。

毋庸讳言,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当前人们的价值观呈现着多元化的趋向。有的人身披画皮,投机钻营,贪婪地攫取着各种职位和国家财富;有的人花天酒地,腐化堕落,热衷于沉溺声色犬马;有的人一味追求实惠,像绕梁呢喃的燕雀忙于营造个人的安乐窝;有的人混世度日,消磨青春,浪费生命,终至一事无成……有的人虽然不能说没有事业心,但却见异思迁,朝秦暮楚,斗志不坚,目标飘忽不定;也有的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不能将大目标同脚踏实地的努力结合起来……

那么我想说:请诸君随着我的笔触读一读这部传记吧!除顽固不化者外,当你的心目中装进了殷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你也就明了自己应当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了。

一般来说,一个人活在世上,总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事业干得越好,他对社会的贡献才会越大。只是茫茫宇宙,虽然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然而对每一个个人来说,生命却是极其有限的。以往我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由于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普遍延长,活到七八十岁已不算新鲜。然而,抛却无法避免的天灾人祸(如殷震院士不幸因公牺牲)不谈,就算一个人能活到一百岁,在宇宙发展的长河中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何况其中还要除去睡眠、休息、生病、娱乐等各种时间,真正用于学习、工作、做事等创造性活动的时间能有几何?

那么,怎样才能不虚世上此行?请看咏慷笔下的殷震!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胜利实现宏伟目标,迫切需要一大批优秀分子发挥作用。这些人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英雄。他们是时代精神的代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崇拜英雄,实质上是尊重先进,尊重创造,尊重有价值的生命存在。人类从低级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是逐步告别粗陋走向文明、扬弃平庸、建设伟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遭逢顺境还是逆境,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激励并孕育着昂扬进取的人生意志,始终指导人们勇敢地生存,积极参与到改造社会和自然的实践之中,特别是艰难险阻面前英雄主义精神的无畏表现,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悲壮。极力无原则地拔高形成人为地制造英雄是不对的,疏远英雄、淡化英雄意识,以亲和平民的名义趋向庸俗化的平民形态更是可怕的。热情地表现先进,是作家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

俗话说,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芒。科研工作者平凡的事迹中蕴含着伟大,体现着时代精神,展示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采写他们,使我从中感受到一种能使人的灵魂净化、升华的崇高精神力量。

多年来,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创作上,有时扪心自问:这样是不是太苛待自己了?很多亲人和朋友都劝我把节奏放慢,作家应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状态。我晓得这些道理,但往往身不由己,就像童话中的什么人穿上魔鞋,想停也停不下。不能不说,在所有的写作中,传记是最苦的写作,难度最大的写作,也是最吃力不讨好而且充满了风险的写作。小说家可以在天空上自由翱翔,传记作者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他们的辛酸与苦楚,个中滋味唯有寸心知。写传记,应该热心冷手、热进冷出、热考(考证与采访)冷思、热写冷改、热风冷语,做到安静、冷静和理性。我愿意享受这种创作带来的激情和快乐。

在此书创作和修订过程中,我曾得到中国工程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政治部及军事兽医研究所的领导、殷震院士本人及其亲属、出版社领导与编辑同志的热忱帮助,在此特诚恳致谢!

咏慷

2016年秋于北京金沟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