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峰编著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从老舍小说到梅峰电影)》尽可能全面地展现了从小说到电影的诞生过程:
既呈现梅峰、黄石创作的完整剧本,又同步收录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为底本的老舍原著小说,提供两种形态的文本对比,领略文学经典的改编之道。
收录了导演、编剧、摄影、声音、美术、造型等主创人员的幕后创作谈,详细记录了创作思路,并提供了丰富的幕后图稿资料,如服装造型设计图、影像参考、电影剧照。
包含4篇重磅导演专访,就导演的个人经历与创作表达、文学传统与现实关照、“新文人电影”的美学风格等话题进行深入对话。
附有全片分镜表、拍摄计划表、通告单等工作资料以及幕后花絮照。
梅峰编著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从老舍小说到梅峰电影)》是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工作版定稿剧本,根据老舍发表于1943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抗战时期重庆“树华”农场主任丁务源虽经营不善,却善于周旋的故事。剧本基本沿袭了小说的叙事结构,保留了老舍语言的凝练与幽默,用更多细节还原了20世纪40年代的人情世故、民国风貌。
除了独家呈现完整剧本,书中还收录了原著小说、电影主创成员的创作阐述、导演的重磅专访,以及精选的幕后图稿、分镜头表等。读者可结合上述内容揣摩文学经典的改编之道,了解影片的美学选择与创作思路,感受“新文人电影”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对现实的关照,全方位见证这部电影的诞生。
剧本
丁务源
1.树华农场丁务源的房间晨内
丁务源照着镜子,从容穿衣,慢慢梳头。
丁务源四十来岁,中等身量,脸上有点发胖,而肉都是亮的。丁务源不是个俊秀的人,而令人喜爱。他脸上那点发亮的肌肉,教人一见就痛快,再加上一对光满神足、顾盼多姿的眼睛,与随时变化而无往不宜的表情,就不只讨人爱,而且令人信任他了。最足以表现他的天才而使人赞叹不已的是他的衣服。此刻穿在他身上的深蓝色粗布长衫,半新半旧,使人一看就感到舒服;长衫比他的身材稍微宽大一些,于是镜子前的他,垂着手也好,揣着手也好,掉背着手更好,老有一些从容不迫的气度。他不断打量镜中的自己,非常自得和满意。
2.江面日外
日出薄雾,江面,一叶小船。
3.重庆江边渡口日外
小船靠了岸,丁务源从船上下来,掏出两块铜板递给船夫。
跟班的寿生提着个寿盒,还有一个挑案,担着满篮的鸡鸭鱼肉瓜果菜蔬,紧紧跟在他身后上了岸。
路上,寿生说起树华农场大闹黄鼠狼的事情。
寿生:主任,你说我们农场,怎么每天晚上都会丢一两只大鸡肥鸭呢?
丁务源笑了笑,反问:不是黄鼠狼闹的?
寿生:那天老张说,他亲眼看见黄鼠狼在白天出来为非作歹呢!还说黄鼠狼闹得最猖獗的时候,连牛犊和羊羔都被给叼跑了!这哪是黄鼠狼,这是妖怪啊!
丁务源哈哈大笑:老张说得对,我也听见黄鼠狼的动静了,我睡觉最警醒不过!
寿生闭了嘴。
丁务源:等会儿到许老板的府上,先搁下东西,你去置办下工友们托我买的那些东西。明细都在这个单子上面,一样都不能少,听见没有?
寿生从丁务源手里把纸单接过来,点头说:听见了!
两个人继续往前去了。
4.重庆许宅日内
许如海宅子的客厅里。
许如海的姨太太沈月媚、佟进贤的女儿佟逸芳和两位官太太,围成一桌,正在打牌,只有一个女用人阿桂服侍着。
佟小姐打了一张发财,她的上家沈月媚喊“碰”,不动声色地捡回到自己的牌堆里。
沈月媚的指甲涂得通红,还戴着火钻戒,在牌桌上显得显眼,另外两个太太戴的是金戒指,佟逸芳没有戒指,只戴了个玉镯子。
佟逸芳的下家张太太嗔道:佟小姐你怎么老打给三太太碰呀,还让不让人抓牌了!
沈月媚的上家刘太太接茬:要我说她俩今天是串通好了,不是你吃就是我碰!
佟逸芳懒懒地说:哎,在上海的时候,我手气老好了,月媚姐常说我这种麻将新手往往是她的克星,个么谁知道现在来了重庆,风水轮流转,一天到晚输给她,嫁妆都快输光了!可见重庆是她的宝地,我看抗战胜利了,她也不要回去上海,就留在这里当财主夫人好了。
众人欢笑。
此时,丁务源和寿生由管家领了进来。佟小姐打量了一下丁务源。
寿生怯怯地躲在下处。
丁主任上前一步,凑到沈月媚身边,毕恭毕敬地作揖,喊了一声“三太太”。
沈月媚:哟,忘了丁主任今儿要来,(换上海话说)阿桂,把汤端上来给太太小姐们用。
没一会儿,阿桂端上桂圆煮鸡蛋。
大家一边喝汤,一边听丁主任和月媚说话。
丁务源:农场带来的东西刚才都交给厨房了——我想着三太太先头说喜欢蔷薇花,最近正好开了,便摘了一些过来,插在瓶子赏玩也是好的。
说罢,寿生递过来一大束水灵灵的蔷薇花,月媚过目,另外三位女士见到花也很欢喜。
沈月媚:阿桂,把花送一些到后面去给大太太。
佟逸芳:我喜欢栀子花,不知道农场里可有?
丁务源:当然有的,过一阵开了,我派人给佟小姐送过去。
丁务源(又递上一个小包裹):对了,这是佟小姐上次托我找的小号毛笔和颜料。这毛笔是我让人从上海周虎臣老店带回来的,好看,精致,也好用。水彩颜料,是马头牌的,希望佟小姐能喜欢。
佟小姐一边打开看,一边说:谢谢,让丁先生费心了!这一共要多少钱?
丁务源:哎,佟小姐不必客气,这点小事何足挂齿。
沈月媚:我们丁主任交游广阔,什么稀罕玩意都能搞到,大家以后有困难都找丁主任!
众人又笑。佟小姐把小包裹收起来,放在了身边的茶凳上。
刘太太吃完了鸡蛋汤,站起身来,说:我们家老爷今儿回来得早,我得走了。
沈月媚:那可不行,说好的打八圈,不许走。
刘太太(说着便要走):哎呀,真得走了。
沈月媚:这可不行,哪有这样的,(指着刘太太面前的筹码)这账怎么算?
刘太太:我现在就赢四个筹码,你们不要给钱了,要不让丁主任替我打吧。
张太太:刘太太每次都着急回家,下次再这样,我们就罚她! 沈月媚:也罢,丁主任,委屈你一下陪我们玩两圈,(上海话)上海麻将啊会啊?
丁务源:(上海话)会的呀。
沈月媚:阿桂去送客。你去厨房把丁主任带来的新鲜蔬菜,挑些给刘太太带上。
P3-7
对于这本书,我有着一种久违的期待和熟悉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们看到过不少关于××影片“从小说到影片”或“从剧本到影片”的图书。不少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优秀影片,如《祝福》《天云山传奇》等都出版过类似的书。这些书集中了影片相关的重要艺术资料,为电影史研究提供了很多方便。近二十年来,这种书已经销声匿迹多时了,这多少与中国电影向市场的转型而带来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关,而无论是影片《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创作还是这本书的出版,都反映出一种与这种浮躁心态相抗衡的努力。
《不成问题的问题》自从去年问世以来,在国内外重要的电影节上斩获了不少奖项,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这是一部带有强烈书卷气的艺术电影,这种书卷气所体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其主创团队的学者身份恐怕分不开。这部影片的编、导、摄、美、录等所有主创几乎都是北京电影学院一线的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三人是相关专业系的业务副系主任。我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有幸到外景地与他们一起度过了几天时间,有时与他们一起深谈到午夜之后。他们谈论创作思路,总结刚刚拍摄的得失并商讨后面的拍摄计划,这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讨论中,我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学术气息。在他们对影片的许多探索和尝试背后,我感受到,对他们来说,这次创作不仅是一部影片的制作而已,而是试图通过创作试验和验证在长期专业教学研究中对于一些问题的学术思考,其中包含着他们对各自创作领域艺术规律和创作现状的深入思考和突破的努力。
我认识本片的编剧和导演梅峰已经二十多年了。当时,梅峰刚到北京电影学院,师从留法回来的胡滨老师攻读外国电影史。我从给他们讲授《美国电影研究》课程开始认识梅峰,后来由于梅峰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恰逢胡滨老师赴法游学,梅峰的论文题目又是关于经典好莱坞方面的,我们的交往便逐渐深入。毕业留校之后,梅峰从事外国电影史论的教学,后来随着在编剧领域取得的成就,也从事编剧方面的教学工作。我们又做了近二十年的同事和学术研究合作者。从长期交往中,我感到梅峰是当今为数不多的能够把学者和艺术家两种身份较完美地结合于一身的电影人。梅峰学术基础扎实,掌握英法两种外语,还曾赴法国访问学习,在欧美电影史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特别是在美国独立电影等研究领域,可以说是国内顶尖的学者之一。梅峰对电影的认识整合了欧洲艺术电影和好莱坞商业电影体系中艺术性创作的两个传统,这对于他追求与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不无影响。
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学院规模没有现在这样大,不同专业的师生之间的交往也更密切,梅峰对创作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后来他和大致同龄的导演娄烨合作,作为编剧创作了不少影片,并取得了相当的声誉。在电影创作方面,我曾经有幸看到过梅峰几部编剧作品的原始剧本,深感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细腻的感触和平和而睿智的风格追求。所以当得知他要自己做导演拍片的时候,我们都抱以很大的期待。最初得知他要改编老舍的这部小说,的确颇感意外,因为改它的确是有些难度的挑战。他带着自己的学生黄石付出了很多心血,终于找到了适当的切入角度和艺术表达方式,实现了一次成功的改编创作。近几年来北京电影学院针对当前电影市场上创作良莠不齐的现象,提出了进行“新学院派”创作探索的计划,学院和所属的青年电影制片厂也对青年教师的创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影片的摄影师朱津京、美术师王跖、录音师郑嘉庆等都是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教师。在整个摄制组各个创作部门的通力合作和相互促进下,影片的艺术风格追求得到了比较有力的体现,成为一部追求鲜明而艺术上又比较圆整的优秀影片。
这本书集合了小说原作、完成影片剧本,以及各个创作部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设计阐述等丰富的第一手艺术资料,又有深度访谈和艺术评论等相关内容,是对影片比较完整、深入的艺术研究资源的梳理与整合。这也反映了创作者严谨的艺术精神和学术态度。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给电影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但是电影生产机制的日益灵活多变也给电影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带来了某些隐患。许多重要研究资料散失或由于商业需求等原因难以公之于世,对学术研究无疑是一种遗憾。作为中国电影的研究学者,我真诚地希望广大创作者和制片商不仅让公众看到完成的作品,也能让更多在艺术创作和产业过程中的具体资料得以保留和公布,它们将不仅成为学者的研究资料,也可以成为更多创作者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希望这本书的出现能开个好头,带动更多的此类著作出现。
钟大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7月1日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北京电影学院“新学院派”计划中的一部,它的诞生凝结着许多人对电影的思考。本书为读者奉上了电影的完整定稿剧本和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首版、1981年第6次印刷为底本的原作小说。读者可以感受原汁原味的剧本,以及文本的历史感与时代感,结合二者,揣摩电影改编的思路。
此次特别感谢钟大丰老师应邀作序,感谢黄石、朱津京、郑嘉庆、王跖、王展等多位老师为本书撰写创作阐述,诸位老师以及片方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量案头资料、剧照图稿。感谢微信公众号“深焦”、《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以及《南方周末》授权使用专访稿件,还要感谢促成本书出版的李二仕老师与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田风的帮助。我们希望本书能够让更多读者了解小说到电影的创作过程。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电影学院”编辑部
拍电影网(www.pmovie.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