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微澜/现当代长篇小说典藏插图本》小说创作于1935年,刚一出版,便轰动一时,郭沫若甚至称李劼人为“中国的左拉”。该书曾频频被搬上戏剧舞台和影视屏幕,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在李劼人先生创作小说已经70年后,《死水微澜》被搬上荧屏。《死水微澜》作者李劼人,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死水微澜》跳出中国传统小说重情节、重故事的框框,通过一连串的故事,将一幅生动形象的天回镇“市民阶层”的群画像呈现于读者面前,对市民心理的刻画细微入理,惟妙惟肖。
| 书名 | 死水微澜/现当代长篇小说典藏插图本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劼人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死水微澜/现当代长篇小说典藏插图本》小说创作于1935年,刚一出版,便轰动一时,郭沫若甚至称李劼人为“中国的左拉”。该书曾频频被搬上戏剧舞台和影视屏幕,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在李劼人先生创作小说已经70年后,《死水微澜》被搬上荧屏。《死水微澜》作者李劼人,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死水微澜》跳出中国传统小说重情节、重故事的框框,通过一连串的故事,将一幅生动形象的天回镇“市民阶层”的群画像呈现于读者面前,对市民心理的刻画细微入理,惟妙惟肖。 内容推荐 由李劼人著的《死水微澜/现当代长篇小说典藏插图本》以四川成都和周边乡镇为主要背景,以当时中国内地社会上教民与袍哥两种势力相激荡的事件为中心,描绘了《辛丑条约》签订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对当时地方上民俗风情、市民阶层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作了全面的惟妙惟肖的刻画,被誉为“小说的近代史”。此小说为作者创作的,“大河三部曲”的第一部,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样子》共同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 目录 第一部分 序幕 第二部分 在天回镇 第三部分 交流 第四部分 兴顺号的故事 第五部分 死水微澜 第六部分 余波 试读章节 虽只是一顷时的打盹,毕竟算过了瘾。夫然后眼睛才能大大睁开。喊熟书的声音才能又高又快,虽是口里高喊着“天地元黄”“粗陈四字”,说老实话,眼里所看的,并不是《干字文》《龙文鞭影》,而清清楚楚地是一片黄金色的油菜花,碧油油的麦苗,以及一湾流水,环绕着乔木森森,院墙内,有好些瓦屋的坟园。 至今还难以解释,那片距城约莫二十来里的坟园,对于我这个生长都市的小孩子,何以会有那么大的诱惑!回忆当年,真个无时无刻不在想它,好像恋人似的相思,尤其当春天来时。 在私塾读书,照规矩,从清早一直到打二更,是不许休息的,除了早午两餐,不得不放两次学,以及没法禁止的大小便外。一年到头。也无所谓假期,除了端阳、中秋各放学三天,过年放半个月,家里有什么婚丧祝寿大事,不得不耽搁相当时曰。倘要休息,只好害病。害病岂非苦事?不,至少在书不溜熟而非背通本不可之时。但是病也不容易,你只管祷告它来惠顾你,而它却不见得肯来。这只好装病了,装头痛,装肚子痛,暂时诚可以免读书之苦,不过却要装着苦相,躺在床上,有时还须吃点不好吃的苦水,还是不好!算来,唯有清明节最好了,每年此际,不但有三天不读书,而且还要跑到乡下坟园去过两夜。这日子真好!真比过年过节,光是穿新衣裳,吃好东西,放泼地玩,放泼地闹,还快活!快活到何种程度,可是说不出。 只记得同妈妈坐在一乘二人抬的,专为下乡,从轿铺里雇来的鸭篷轿里,刚走出那一道又厚又高的城门洞,虽然还要走几条和城里差不多同样的街,才能逐渐看见两畔的铺店越来越低、越小、越陋,也才能看见铺店渐稀,露出一块一块的田土,露出尘埃甚厚的大路,露出田野中间一丛丛农庄上的林木,然而鼻端接触到那种迥然不同的气息,已令我这个一年只有几度出城,而又富有乡野趣味的孩子,恍惚起来。 啊!天那么大!地那么宽平!油菜花那么黄香!小麦那么青!清澈见底的沟水,那么流!流得涸涸地响,并且那么多的竹树!辽远的天边,横抹着一片山影。真有趣! 这一年,坟园里发见了奇事。 自从记得清楚那年起。每同爹爹、妈妈、大姐、二姐到坟园来时,在门口迎接我们的,老是住在旁边院子里的一对老夫妇。看起来,他两人似乎比外公外婆还老些,却是很和蔼,对人总是笑嘻嘻的一点不讨厌,并且不像别的乡下人脏。老头子顶爱抱着我去看牛、看羊,一路逗着我玩,教我认树木,认野花的名字,我觉得他除了叶子烟的臭气外,并没有不干净的地方。老太婆也干净利落,凡她拿来的东西,大姐从没有嫌厌过,还肯到她院子里去坐谈,比起对待大舅母还好些。 这一年偏怪!我们的轿子到大门口时,迎着我们走到门口来的,不是往年的那对老人,而是一个野娃娃——当时,凡不是常同着我们一块玩耍的孩子,照例给他个特殊名称:野娃娃——同着一个高高的、瘦瘦的、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年轻女人。那女人,两颊上的脂粉搽得很浓,笑眯了眼睛。露出一口细白牙齿,高朗地笑道:“太太少爷先到了!我老远就看清楚了是你们。妈还说不是哩!” P4-5 序言 (死水微澜)写成于一九三五年七月。从今天算上去,已二十年了。 我出生于一八九一年。当一九——年,我尚是一个旧制中学未毕业的学生时,曾参加过四川保路同志会运动;一九一五年八月到一九一九年七月,又曾在成都当过报馆主笔和编辑;与社会接触面较宽,对于当前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激动和变革,不免有些研究、观察,甚至预测它未来的动向,虽然后来转业教书、办工厂,但对社会的认识,多少有了一点基础,尽管这基础还很薄弱。 因此,从一九二五年起,一面教书,一面仍旧写一些短篇小说时,便起了一个念头,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切感过,所体验过,在我看来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捩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用几部有联续性的长篇小说,一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 直到一九三五年,决意离开重庆一家私营修船厂,回住成都之前,把这计划写信告知当时在上海中华书局编译所负责任的舒新城先生,问他能不能接收出版给稿费。他回信说,可以。我才专力从事于写作。 我那时的计划,是以一九——年即辛亥年的革命为中点,此之前分为三段,此之后也分为三小段。预先布局出的,是此前的三小段,同时把名字也拟定了,即《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死水微澜》的时代为一八九四年到一九。一年,即甲午年中国和日本第一次战争以后,到《辛丑条约》订定时的这一段时间。内容以成都城外一个小乡镇为主要背景,具体写出那时内地社会上两种恶势力(教民与袍哥)的相激相荡。这两种恶势力的消长,又系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帝国主义侵略的手段是那样厉害。 《暴风雨前》的时代为一九。一年到一九。九年,即《辛丑条约》订定,民智渐开,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已在内地勃兴,到己酉年+一部分知识分子不再容忍腐败官僚压制的这一段时间。背景是成都。主要内容是写一个半官半绅家庭和几个当时所谓志士的形成和变化。(其中,一九。七年,即丁未年,成都逮捕革命党人,是真事。虽然有案可据,但也加了工,艺术化了的。) 《大波》是专写一九——年,即辛亥年,四川争路事件。这是晚近中国历史上一个规模相当大的民众运动。因它而引起了武昌起义。各省独立,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七年(一六四四年顺治元年甲申至一九——年宣统三年辛亥)专制统治。但这运动的构成,是非常复杂的,就是当时参加这运动的人,也往往蔽于它那光怪陆离的外貌,而不容易说明它的本质。我有意要把这一个运动分析综合,形象化地具体写出。但在三部小说中,偏以《大波》写得顶糟。预定分四册写完,恰第四册才开始,而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对日抗战的大事发生,第四册便中断了。从此,在思想上也背上了一个包袱,十几年来,随时在想,如何能有一个机会将《大波》重新写过,以赎前愆。 一九五四年五月,作家出版社给了我这个机会,叫我把《大波》大大修改一下重印。我考虑之后,仍然主张《大波》必须重写,而且要另起炉灶地重写。又考虑到这三部小说是有联续性的,重写《大波》,还应该把前两部中的典型人物统一下来,贯串下来,表现方面就更宽一些,也更具体些。才又建议作家出版社,还是先从《死水微澜》《暴风雨前》依次重印的好。及得允诺,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起,才着手修改。 《死水微澜》修改得少一些;《暴风雨前》更动较大,抽去几章,补写几章,另外修改的也有四分之一;《大波》哩,或者今年八月以后可以开笔。 至于一九——年以后,更有意义的几个段落,当然也想写出。但现在说来似乎早了点,且等《大波》写完后再作计划好了。 李劫人 一九五五年六月十二日于成都菱窠 书评(媒体评论) 对能够阅读并欣赏中国文学的人而言,鲁迅、李劫人、沈从文、李锐,和其他许多作家的作品显然是足以登上世界文坛的。 ——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 古人称颂杜甫的诗为“诗史:,我是想称颂劫人的小说为“小说的近代史”……上海有些朋友在悼叹“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我觉得这问题 似乎可以消解了,似乎可以说,伟大的作品,中国已经是有了的。 ——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沬若 李劫人的文学成就,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价值和地位被严重低估了。是时候捡起来了,他不能再被埋没了!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