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诗经/谦德国学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诗经》不但是我国的“诗歌之祖”,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诗叙事、抒情的内涵,而被誉为“纯文学之祖”。它确定了中国诗的修辞原则及押韵原则,是我国北方文学(黄河流域)的代表。中华文化讲堂注译的《诗经/谦德国学文库》从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注释和白话翻译,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普及性的读本。

内容推荐

《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中华文化讲堂注译的《诗经/谦德国学文库》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目录

国风

周南

 关雎

 葛覃

 卷耳

 椤木

 螽斯

 桃天

 兔置

 苯菖

 汉广

 汝坟

 麟之趾

召南

 鹊巢

 采蘩

 草虫

 采蒴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雷

 揉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麇

 何彼禳矣

 驺虞

邶风

 柏舟

 绿衣

 燕燕

 日月

 终风

 击鼓

 凯风

 雄雉

 匏有苦叶

 谷风

 式微

 旄丘

 简兮

 泉水

 北门

 北风

 静女

 新台

 二子乘舟

鄘风

 柏舟

 墙有茨

 君子偕老

 桑中

 鹑之奔奔

 定之方中

 蜡蝾

 相鼠

 干旄

 载驰

卫风

 淇奥

 考粲

 硕人

 氓

 竹竿

 芄兰

 河广

 伯兮

 有狐

 木瓜

王风

 黍离

 君子于役

 君子阳阳

 扬之水

 中谷有蕹

 兔爰

 葛蘸

 采葛

 大车

 丘中有麻

郑风

 缁衣

 将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大路

 女日鸡鸣

 有女同车

 山有扶苏

 捧兮

 狡童

 褰裳

 丰

 东门之埠

 风雨

 子衿

 扬之水

 出其东门

 野有蔓草

 溱洧

齐风

 鸡鸣

 还

 著

 东方之日

 东方未明

 南山

 甫田

 卢令

 敝笱

 载驱

 猗嗟

魏风

 葛屦

 汾沮洳

 园有桃

 陟岵

 十亩之间

 伐檀

 硕鼠

唐风

 蟋蟀

 山有枢

 扬之水

 椒聊

 绸缪

 扶杜

 羔裘

 鸨羽

 无衣

 有杖之杜

 葛生

 采苓

秦风

 车邻

 驷威

 小戎

 蒹葭

 终南

 黄鸟

 晨风

 无衣

 渭阳

 权舆

陈风

 宛丘

 东门之扮

 衡门

 东门之池

 东门之杨

 墓门

 防有鹊巢

 月出

 杉长林

 泽陂

桧风

 羔裘

 素冠

 隰有苌楚

 匪风

曹风

 蜉蝣

 候人

 鸬鸠

 下泉

豳风

 七月

 鸱鹗

 东山

 破斧

 伐柯

 九戢

 狼跋

小雅

鹿鸣之什

 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

 常棣

 伐木

 天保

 采薇

 出车

 扶杜

 鱼丽

南有嘉鱼之什

 南有嘉鱼

 南山有台

 蓼萧

 湛露

 彤弓

 菁菁者莪

 六月

 采芑

 车攻

 吉日

鸿雁之什

 鸿雁

 庭燎

 沔水

 鹤鸣

 祈父

 白驹

 黄鸟

 我行其野

 斯干

 无羊

节南山之什

 节南山

 正月

 十月之交

 雨无正

 小曼

 小宛

 小弁

 巧言

 何人斯

 巷伯

谷风之什

 谷风

 蓼莪

 大东

 四月

 北山I

 无将大车

 小明

 鼓钟

 楚茨

 信南山

甫田之什

 甫田

 大田

 瞻彼洛矣

 裳裳者华

 桑扈

 鸳鸯

 颊弁

 车辖

 青蝇

 宾之初筵

鱼藻之什

 鱼藻

 采菽

 角弓

 菀柳

 都人士

 采绿

 黍苗

 隰桑

 白华

 绵蛮

 瓠叶

 渐渐之石

 苕之华

 何草不黄

大雅

文王之什

 文王

 大明

 绵

 械朴

 旱麓

 思齐

 皇矣

 灵台

 下武

 文王有声

生民之什

 生民

 行苇

 既醉

 凫骘

 假乐

 公刘

 洞酌

 卷阿

 民劳

 板

荡之什

 荡

 抑

 桑柔

 云汉

 崧高

 悉民

 韩奕

 江汉

 常武

 瞻印

 召曼

周颂

清庙之什

 清庙

 维天之命

 维清

 烈文

 天作

 昊天有成命

 我将

 时迈

 执竞

 思文

臣工之什

 臣工

 噫嘻

 振鹭

 丰年

 有瞽

 潜

 雍

 载见

 有客

 武

闵予小子之什

 闵予小子

 访落

 敬之

 小毖

 载芟

 良耜

 丝衣

 酌

 桓

 赉

 般

鲁颂

 嗣

 有駜

 泮水

 閟宫

商颂

 那

 烈祖

 玄乌

 长发

 殷武

试读章节

葛覃

【题解】《葛覃》一诗的主旨,显然落在文末“归宁父母”一句。然而对此历来却有着不同的解读,因为“归”字在古汉语中,既可以指女子出嫁,又可以指出嫁女子返回娘家。《毛诗序》认为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而余冠英等当代学者则主张这首诗抒写了一位贵族女子准备归宁省亲的期待之情。这两种说法,在文义上均可圆融。

舍去不同说法的论辩,单纯地从语境来品味这首诗,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三幅生动的画面:首先是漫山遍野蔓延生长的葛草,还有黄莺飞舞、栖止灌木并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叫,完全是一派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的景致;在此情境的烘托之下,其次出场的就是本师的女主人公:只见她割下葛藤,蒸煮之后织成葛布并穿在身上,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欣慰而满足;最后出现的是培养女子女工、女德等的“师氏”,女子急切地向她表达归宁之心,并开始清洗内外衣物为此做好准备,甚至如同自言自语地区分该洗和不该洗的衣物……至此,一位具有传统女德又略带活泼性情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迫切中带着喜悦,局促中透着欢快,这颇具画面感的诗句,仿佛让我们的心也沉浸在归宁女子的意境中,随她的喜乐而喜乐,随她的期待而期待……

葛④之覃②兮,施③于中谷④,维⑤叶萋萋⑥。黄鸟⑦于飞,集⑨于灌木,其鸣喈喈⑩。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⑩。是刈@是潢@,为稀④为络⑥,服@之无敦⑦。言⑩告师氏@,言告言归③。薄@污@我私⑤,薄浣⑨我衣⑤。害⑤浣害否?归宁⑦父母。

【注释】①葛[ge]: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②覃[tan]:蔓延,延伸。③施[yi]:蔓延。④中谷:山谷中。⑤维:发语助词,无实义。⑥萋萋:草木茂盛貌。⑦黄乌:一说为黄鹂或黄莺,一说为黄雀。⑧于:语气助词,无实义。⑨集:群乌栖止于树上。⑩喈喈[jie]:禽乌鸣声。⑨莫莫:茂盛貌。⑥刈[yi]:割草或谷类。⑩潢[hu6]:煮。⑩烯[chi]:细葛布。⑥络[xi]:粗葛布。⑩服:穿衣。⑨敦[yi]:厌倦,厌弃。⑨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词。⑩师氏:女师,指古代抚育女子并教授其女德者。⑨归:本指出嫁,此指出嫁女子返回娘家。③薄:语气助词,无实义。②污[wu]:洗去污垢。(⑨私:贴身内衣。⑨浣[huan]:洗。③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③害[h色]:通“曷”,何。⑨归宁:回家省亲,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译文】长长的葛草蔓延开来,遍布整个山谷郊野,藤叶繁盛而茂密。黄莺不时飞来飞去,又降落栖息在灌木林中,呜叫的声音婉转动听。长长的葛草蔓延开来,遍布整个山谷郊野,藤叶繁盛而茂密。收割了葛草然后蒸煮,织成粗细不同的葛布,穿在身上从不厌倦。告诉女师我心中所想,就是返回娘家去省亲。洗去我内衣上的污垢,也将我的外衣清洗干净。哪些要洗哪些不洗区分清楚,才好回家去看望父母。

卷耳

【题解】《卷耳》是一首抒发“怀人”之情的经典名作。“怀人”是这个世间永恒的情感主题,因为它可以跨越具体的人、事、境,甚至可以跨越时空而将其情传递给干百年之后的人们。后世歌咏“怀人”的名篇,如张九龄《望月怀远》、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昌龄《闺怨》等,或多或少体现出与《卷耳》一脉相承的咏志抒情之风。

P5-6

序言

在中国几千年灿若星河的文学宝库中,诗歌是其中一块散发着独特魅力的瑰宝。《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诗歌早在我国先秦时代就已出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全面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被誉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经》在先秦时代称为《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并列入“五经”,《诗经》一名遂沿用至今。《诗经》共收录诗歌311首,其中6首只有标题而无内容,被称为“笙诗六篇”。这6首诗分别为《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以及《小雅·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

《诗经》是经过长期、广泛的搜集编辑工作而成书的,除了少数篇目的作者可以考定或已有署名,如许穆夫人《国风·载驰》、孟子《小雅·巷伯》、尹吉甫《大雅·崧高》及《大雅·蒸民》等,绝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不可考。相传《诗经》为尹吉甫和孔子纂集而成,具体来讲古人关于其成书经过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王官采诗、孔子删诗和诸侯献诗。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由各诸侯国协助周王室采集,而后由史官和乐师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整理音乐的过程。

关于《诗经》的体例分类,有所谓“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小雅》《大雅》《颂》的四篇列于首位的诗。“六义”则为“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对《诗经》音乐类型的划分,“赋、比、兴”则是《诗经》中主要运用的三种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一共收录了15组不同地区的160首民歌,称为十五国风,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视作《诗经》的主体和精华,故有后人将其与屈原的《离骚》合称为“风骚”。《雅》为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音乐,共有105篇(不计“笙诗六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两部分,创作者大多为公侯贵族及士卿大夫。《颂》主要是宗庙音乐,共有40篇,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反映了周朝主流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总体而言,《诗经》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爱情婚姻类、战争行役类、劳动生产类、政治批判类、歌乐宴享类、祭祀史诗类。《诗经》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艺、道德、宗教等各个领域,因此又被誉为古代社会的‘c人生百科全书”。

在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上,《诗经》开创性地运用了赋、比、兴三种方法。朱熹《诗集传》对此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俗谓的平铺直叙,直接描述一件事物或其经过,多见于《颂》和《大稚》;“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是运用比拟手法“托物拟况”,常见于《风》;“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指“托物起兴”,即由一件事物为引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多见于《风》和《雅》。

《诗经》的影响之大,还体现在历来众多研究《诗经》的著作之上。西汉初年,就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授《诗经》,前三家分别出自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后来合称为“三家诗”。《毛诗》又称《毛传》,为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辑注而成,二人后来被分别尊为“大毛公”和“小毛公”。《毛诗》除了在全书第一篇《关雎》下有一篇《大序》外,每篇诗下又分别一篇小序。《毛诗》是古代汉族诗论的第一篇专著,对后世《诗经》研究影响极大,自从《毛诗》兴起之后,三家诗便逐渐失传。至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唐代孔颖达为其作疏,终于形成《毛诗注疏》,又称《毛诗正义》,被列入“五经正义”和“十三经注疏”,成为影响我国诗学数千年的权威读本。

本次《诗经》注译工作,分为题解、注释和白话译文三个部分。在题解中几乎都罗列出《毛诗》小序的观点,然后参考其他古今论著予以分析。主要参考的古代书籍包括:《毛诗正义》、《三家诗》、朱熹《诗集传》、魏源《诗古微》、方玉润《诗经原始》、姚际恒《诗经通论》,还有司马迁《史记》、欧阳修《诗本义》、王质《诗总闻》、崔述《读风偶识》、陈继揆《读诗臆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龚橙《诗本义》、王士稹《带经堂诗话》等。此外还结合近现代学者闻一多、吴间生、高亨、程俊英、陈子展、朱渊清等人的学术成果,形成融会各家而又独具一格的解读风格。

解读从诗歌的本义出发,强调对诗歌内涵和精神的领会,不对各家在细节方面的分歧作繁琐考证,除了对一些主旨比较容易确定的诗歌进行说明外,一般将几种古今比较有影响的观点进行罗列。以供读者自己借鉴。注释工作亦是如此,对存在争议的词汇,在选定其中一种训义之后,同时呈现其他一两家的解释,以为读者提供一些另外的研究思路。白话译文不刻意追求对仗工整、字字对应,但求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以最通俗流畅的语言表达诗意,同时兼顾译文的形式和音韵,以便于读者理解阅读。

《诗经》不但是我国的“诗歌之祖”,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诗叙事、抒情的内涵,而被誉为“纯文学之祖”。它确定了中国诗的修辞原则及押韵原则,是我国北方文学(黄河流域)的代表。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阅读《诗经》不仅可以让我们溯及祖国传统诗歌的肇端,感受数千年来受其浸润的文学作品的魅力源泉,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语感,领略到古典文学作品中独有的音韵美、建筑美和意境美。

孔子在概括《诗经》内容时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说“温柔敦厚,诗教也。”《毛诗·大序》也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可以说《诗经》在我国古代社会已经与礼乐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宣扬儒家主流政治、道德思想的一部“官方教科书”。对于我们今天的人而言,也可以通过阅读《诗经》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以帮助我们树立志向、涵养品格、净化心灵、升华精神,获取民族文化中可以汲取的源源不断的能量。

历代文化名人对《诗经》都有着极高的评价。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苟子则云:“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司马迁又言:“《诗》以达意。”近人梁启超更是提出“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对《诗经》的推崇可谓无以复加。

后世因《诗经》而衍生出“诗教”和“诗学”,足见《诗经》一书的博大精深。编者虽欲竭尽心力使此版《诗经》臻于完善,然而囿于学识短浅、精力所限,书中一定存在不少错谬舛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有识君子不吝赐教,予以斧正,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也使我国优秀的古典书籍能够以更好的形式保留并传承下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0: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