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国志/谦德国学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晋)陈寿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著,记载了中国三国时代的历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同时,《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陈寿著中华文化讲堂注译的《三国志/谦德国学文库》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注释和白话翻译,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普及性的《三国志》读本。

内容推荐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全书叙事脉络分明,文字简约明畅,写人写事,时见文采。陈寿著中华文化讲堂注译的《三国志/谦德国学文库》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目录

魏书

 武帝纪

 文帝纪

 齐王芳传

 袁绍传

 后妃传

 夏侯尚传

 袁涣传

 王修传

 邴原传

 崔琰传

 毛玢传

 鲍勋传

 王朗传

 程昱传

 蒋济传

 苏则传

 杜畿传

 庞德传

 阎温传

 中山恭王衮传

 卫觊传

 陈群传

 陈矫传

 卢毓传

 和洽传

 杜袭传

 高柔传

 辛昆传

 杨阜传

 高堂隆传

 田豫传

 徐邈传

 王昶传

 钟会传

蜀书

 刘备传

 诸葛亮传

 关羽传

 张飞传

 庞统传

 简雍传

 董和传

 张裔传

 黄权传

 蒋琬传

吴书

 孙权传

 孙休传

 孙皓传

 张昭传

 顾谭传

 步骘传

 张舷传

 吕蒙传

 虞翻传

 张温传

 骆统传

 朱据传

 陆逊传

 孙登传

 孙和传

 潘溶传

 陆凯传

 楼玄传

 韦曜传

 华霰传

试读章节

【注释】①夏侯尚(?~公:#1225年):字伯仁,三国曹魏武将,夏侯渊之侄。②子玄:夏侯玄(公元209年~公元254年),字太初,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魏时期大臣、玄学家,夏侯尚之子,夏侯霸之侄。③知名:声名为世所知。犹出名。④中护军:官名,原名护军。建安十二年,汉丞相曹操将护军改为中护军,掌禁军,宿卫皇室,统领诸将,并且主武官选举,地位颇重。后来曹魏又改其名为护军将军。⑤司马宣王:即司马懿(公元179年~公:~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属河南温县)人。⑥官才:亦作“官材”,按照才能授予官职;任用有才能的人为官。⑦铨衡:考核、选拔(人才)。⑧台阁:汉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⑨分:职分。⑩闾巷:里巷;乡里。⑨清教审选:卢弼注引何焯日:“清教,谓中正;审选,谓台阁。”清教,使教化清明。⑥相涉:互相牵涉。⑩驰骛:奔走;奔竞。⑩天爵:天子所封的爵位;朝廷官爵。⑥机权:枢机大权。⑩议柄:谓干扰朝廷选用人才之权。柄,指选士用人之权。⑨中正:官名。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前,陈群立九品官人之法,于州郡各置中正,任识别人才之责。⑨缅缅纷纷:缅缅,杂乱貌。纷纷,乱貌。⑩参错:犹错乱。⑨考行伦辈:考行,考察行为事迹。伦辈,同辈;流辈。⑨忠恪:忠诚恭谨。②九族: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⑨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⑨义断:秉公断事。⑤堪:胜任。⑧事任:犹言承担职务。⑨处:享有;据有⑨焕然:明显貌。⑨机柄:权柄。⑨委仗:亦作“委杖”。依凭,依靠。⑨交侵:迭相侵犯。

【译文】夏侯尚,字伯仁。其子夏侯玄,字太初,年少时就已出名,(曹爽执政时)不断升迁至散骑常侍、中护军。(太傅)司马懿向他谘询当时的政事,他发表议论认为:“使用人才授予官职,这是国家的根本。因此,考核选拔人才之事专门由尚书台负责,这是朝廷的职分;孝道的德行表现在所居住的街巷中,其优劣应由同乡的人给与评价,这是地方上的职权。要想使教化清明、选拔审慎,就在于明确朝廷和地方的职权,不使其相互干涉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朝廷如果超越其职分(而直接选任),那么恐怕选拔人才的途径不能立足于根本,从而使巴结权势、奔走钻营的门路大开:而地方上如果逾越其职权,则恐怕朝廷的封爵授官就会受到地方上的干扰,而获得国家枢机大权的门路就多了。朝廷的封爵授官受到下面影响,是因为庶人干扰了朝廷选拔人才的缘故;获得机要大权的门路多了,这是造成纷乱的根源。自从各州郡设立中正官来品评衡量官员的才能以来,已经有好几年了,但情况依然纷乱不堪。没听说有标准统一、衡量公平的规范。这难道不是朝廷的职分与地方的职权混淆错乱,两方面都没有把自己的关键工作做好所造成的吗?如果让中正只负责考察同一类人(如一族、一乡)的品行事迹,这些人中有品行普遍得到大众认可的,这就可以授予官职。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的孝行彰显于家族之中,一旦为官怎么会不忠诚谨慎呢?如果一个人的仁厚宽容在九族中广受赞扬,但为官怎么会不善于施政呢?如果一个人能在乡里秉公断事,—旦为官怎么会不胜任其职务呢?上述三种人才的考评分类,都取决于中正,他们即使还没有官位的名称,但这样的人可以授予官职是可想而知的了。德行有大小,比较的顺序有高低,那么应当授予何类官职。也就显而易见了,叉何必让地方的中正在下面干预朝廷考核选拔人才的要务,而让在上面掌握权柄的尚书台却对地方的中正有所依托(来选拔人才),使上下相互侵权,以致发生纷乱呢?”

P26-27

序言

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  ,

《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著,记载了中国三国时代的历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同时,《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它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书中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作者陈寿,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书中有四百四十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六十五卷,三十六万多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颓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一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虽然书中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国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31岁。他所修的《三国志》,是当时的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三国之间、作者与同时代的人之间,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严格的选材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因此《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它行文简明、干净,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如《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的情态,生动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也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因此,《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称得上是一部文学巨著,是前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

此次我们整理出版的《三国志》,是以唐初著名谏官魏徵及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编纂的《群书治要》中的《三国志治要》为底本,略有删节,原文中的小字是《群书治要》原有的小注,我们予以保留。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学习,我们还做了简要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译文。其中有错讹之处,悉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