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铎,号青槐,字仕龙,汉族,1930年4月19日出生,著名书法大家,湖南省醴陵市新阳乡易家渡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阳步兵学校,现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院长。李慧颖著的《戎马诗书翰墨情(精)》为读者总结了书法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展示了李铎的光辉人格,给读者带来震撼和感染。
| 书名 | 戎马诗书翰墨情(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慧颖 |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铎,号青槐,字仕龙,汉族,1930年4月19日出生,著名书法大家,湖南省醴陵市新阳乡易家渡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阳步兵学校,现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院长。李慧颖著的《戎马诗书翰墨情(精)》为读者总结了书法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展示了李铎的光辉人格,给读者带来震撼和感染。 内容推荐 李慧颖著的《戎马诗书翰墨情(精)》是当代书法大家李铎先生戎马生涯中艺术造诣和德行情操的一个全面记录,是李铎先生从旧社会出生的贫苦孩子最后成长为一代书画大师的故事!它讲述了李铎的一生,塑造了一个努力勤奋、才华横溢、爱国爱人的形象。通过李铎的学艺经历,为读者总结了书法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展示了李铎的光辉人格,给读者带来震撼和感染。 目录 第一章 湘东岁月 他从渌江边走来 旧私塾启蒙 李氏宗祠 母亲还愿织麻袍 平凳写大仿 学徒生涯 铺满谷子的求学路 三更灯火五更鸡 李铎名字的由来 第二章 携笔从戎 在革命熔炉里淬火 在信阳步兵学校 挑战极限 射击原理考试 一张旧拓片 第三章 新的转折 进入军博 喜结良缘 沉浸在砚池墨海 徜徉在西单旧书店 与郭体的结缘 第一次上电视 日暮不知归 落笔如锥,用字如铸 变中求新创风格 善写擘窠大字的榜书家 书传万古,德衍千秋 拜启功为师 第四章 诗书画三绝 泼洒丹青 难忘那株古藤 兰花缘 诗言志 金征羯鼓唱《大风》 胸中丘壑,笔底波澜 战地黄花分外香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第五章 书道犹兵 书道犹兵 《孙子兵法》长卷的创作 《孙子兵法》长卷成为国家名片 第六章 索隐探幽三味久 学书之道,唯勤与悟 临池学书,须手眼心三者俱到 以勤为本,尚需善察敏悟 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心可以游太玄,笔可以通真宰 意境与神韵,犹如花之芳火之热 操觚染墨,抒胸臆之气 腕底烟云,跃然纸上 书法品评应切中枢要,道出精微 第七章 漫漫学艺路 化蛹成蝶,终成大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要对历代名家见贤思齐 第八章 飞鸿踏雪泥 在老山前线的日子 深入“铁人”钻井队 情系矿井 单骑探大漠 贵州采风行 第九章 故园情怀 月是故乡明 殷殷学子情 第十章 大爱的心 冬天里的一把火 抗击“非典”献大爱 抗灾履险,救民危困 为汶川落泪 最好的归宿 第十一章 诲人不倦 心系农家子弟 关爱青年学子 桃李芬芳,翰墨飘香 德者,艺之魂 第十二章 相濡以沫 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 她给自己起的别名叫“守愚” 夫妻恩爱比翼齐飞 第十三章 凛凛风骨 吾侪之爱国兮,若孺子之爱母 “足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家败离不得“奢”字,人败离不得“佚,,字 跋 后记 试读章节 他从渌江边走来 李铎是湖南人。湖南人骨子里就有一股子血性。他的书法作品,题款时往往写上“湘人李铎”或“湘醴李铎”的字样。他曾经应《湖南名人志》邀约,书写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行书古联。在他八十诞辰的日子,他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书写了一首七律,倾述了他对三湘山水的缅怀眷恋之情。诗日: 香樟渌水大王山,白鹭纷栖雪满巅。 少小扶竿舢竹渡,嬉玩犹在数天前。 凭窗几度怀乡远,老病仍依桌案边。 索隐探幽三味久,神游太古八荒天。 李铎热爱故乡,对民国初年湖南才子杨度创作的《湖南少年歌》情有独钟,经常高声朗诵,反复品味。“五岭横云一片青,衡山积雪终年白”“洞庭浩渺通长江,春来水涨连天碧。”三湘山水,常使李铎魂萦梦牵。“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铿锵有力的呐喊,又使李铎血脉贲张,豪情满怀,倍感骄傲和自豪。 湖南,古称潇湘。三湘四水,千峰叠翠,江水澄碧。在湘东,有一条平静的渌江,宛如一条碧绿的玉带,蜿蜒曲折,环绕古城醴陵而过。“地下有陵,陵下有井,涌泉如醴”,故这座古城命名为醴陵。当地有一首民谣:“喝了渌江水,人不风流也风流。”醴陵自古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风流人物层出不穷:左权、蔡申熙、程潜等历史名人,都是喝渌江水长大的,都是从这块黄土地走出去的。李铎先生1930年4月19日,就出生在渌江之畔醴陵市的新阳乡易家渡村。 20世纪30年代的湘东农村,凄风苦雨,满目萧条,农桑凋蔽,民众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生活。 李铎长到三个月大的时候,依据当地民间习俗,要进行一次“抓阄”仪式。选一些针头线脑、笔墨纸砚之类的物件,让孩子信手抓取,从中预卜他长大以后要做的营生,也算是讨个彩头。李铎一伸手就抓了一支笔。按当地的风俗说这孩子长大以后肯定是个秀才,他父亲见了眉开眼笑,认定儿子将来一定是个读书的文化人。全家人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个孩子后来果然成为闻名遐迩的诗书大家,一辈子与翰墨结缘的书法大家。旧私塾启蒙 易家渡在20世纪30年代属于穷乡僻壤,许多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只能在私塾启蒙。私塾设在一个破旧屋场内。李铎五岁那年,由姐姐带着他上学。十几个蒙童,李铎是最小的一个。 塾师姓张,是前清的一个秀才,六十多岁,清瘦的脸庞,两鬓染霜。他对待学生十分严肃,一脸秋霜。当时教书的规矩也很严,学生进学堂,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行礼跪拜。先在“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和“至圣先师孔夫子之神位”的牌位跪拜磕头,焚香祝祷。然后坐到位子上,开始高声朗读。先生手里有一把戒尺,如果读书犯困打瞌睡,先生便一敲戒尺,让他清醒过来。如果学生偷懒刁顽,背不出书,或者触犯规矩,就要打手心或者罚跪。 念书的办法也和现在不大一样。那时叫点书。怎么点呢?就是先生念一句,点一个红点,学生跟着念一句,不过要慢半拍。在先生每句的末字未读完时,接着这句的第一个字读,有点像现在的二重唱。翻来覆去这样读,不作讲解,完全是死记硬背。下学前要背书,学生面朝墙,背对先生,把一天学的东西背给先生听。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李铎先后读了《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幼学琼林》里有许多警句格言,如“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他都背得滚瓜烂熟。蒙童开课的《论语》《学而》《先进》《中庸》《大学》《左传》他也已经熟读。旧时的私塾,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书法练习是每天必修的功课。五岁的李铎拿起毛笔习字临帖,开始时总是写不好,先生就让他从画圆圈练起,画得越圆越好。但他毕竟只有五岁,画的圆圈总是不规范,也难免要挨老师的板子。有一回他发现了偷巧的方法,用笔杆头蘸上墨往纸上盖,圆圈很圆,他就把这当作作业交了上去。先生看了,大声呵责:“李青槐(李铎原名),把手伸过来。”先生二话不说,拿起戒尺就打他的手掌,李铎当时就哭了,抚摸着被打的手掌,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求学问,决不能弄虚作假,糊弄老师。从此,他端正了学习态度,背书、临帖、练字,都精益求精,决不偷懒,字也越写越好,经常得到老师的好圈甚至双圈的奖励。 过了不久,国民党的党部发布通告,严厉查禁私塾,提倡新学。这样李铎就和同村的孩子一起转入青泥湾第一国民小学。每个学期要举办两次大字比赛,李铎的字每次都在前五名。有一次得了第一名,在全校师生参加的朝会上发奖。先是升旗、唱歌,然后校长训话,再由教导主任发奖。李铎拿到的奖品是十个湘东中学的信封和一叠印着红竖格的信笺,跟荣宝斋印制的差不多。等到星期天,拿着这些奖品,走四十里山路回家,向父亲报喜。就这样李铎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根深才能叶茂”,李铎的书法基础在此时就打下了。P3-7 序言 辛卯金秋,惠风和畅,天朗气清,冠盖云集,京华盛典。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我爱我的祖国——李铎诗词书法展”隆重开幕。老少咸集,群贤毕至,共襄盛举,引起轰动。刘云山同志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称赞“李铎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大家,从艺70年来,为书法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书法艺术创作和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岚清同志饶有兴味地观看了李铎书法展后,饱含热情写下赞语:“一代大家,盛世华章。” 诚如斯言。李铎先生是书法大家,但又不仅是书法大家。他诗文俱佳,博学多才。书坛泰斗启功先生早在1986年给《李铎书前后出师表》序言中就写道:“还有我不能不谈的一件事,即是李铎同志不但书法功底好,还擅长古典体的诗词。从前有什么‘笔会’‘祝贺’之类的活动,他常临时起草一首韵语,虚心地与在场的同志商榷。近几年来,我读他许多诗作,用旧术语说,都极其‘有诗才’,既‘无失律’,又有意韵。”李铎先生曾出版过多部诗词著作,其作品诗中有书,书中有诗,诗书交融,书诗贯通,体现了一代大家的满腹经纶,饱学苍穹。 此次书法展由“爱党爱国”“强国强军”“观临揽胜”“写景寄情”“抒怀励志”“澄观思远”“继日以追”等七个部分组成,140余件书法作品全部是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的自创自书诗词,多为鸿篇巨制,大气磅礴。 开篇扛鼎力作当推《祖国万岁》。全文如下: 泱泱大国,雄踞东方。山河壮丽,百国来观。 文明衍进,黄河长江。改朝更代,各历沧桑。 沉狮睡醒,崛起一方。党旗高举,有纪有纲。 革命先烈,流血流汗。成就伟业,开国封疆。 马列指导,意气昂扬。推进文明,群策群方。 人才广集,惠利中央。科技创新,激创尖端。 两弹一星,旷世辉煌。神州遨游,广探天堂。 亚奥世博,全球腾欢。华实蔽野,黍稷盈仓。 国计民生,急起超强。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港澳回归,红旗飘扬。两岸互通,友谊相帮。 同胞手足,本属炎黄。和谐盛世,共举同襄。 特色社会,立本图强。“三个代表”,惠及梓桑。 他人炫武,我挺脊梁。先期预警,有备有常。 国威军威,卫士保疆。砺兵秣马,不畏强梁。 纵有不足,自主更张。反腐倡廉,首恶必戕。 爱党爱国,亦爱友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人民富庶,国力自强。强而不霸,富而不张。 国际外交,有理有章。讲信修睦,共济舟舱。 珍爱繁荣,斥彼癫狂。倡导和平,德厚流光。 各族团结,如沐春芳。先进文化,竭力弘扬。 与时俱进,纲本立张。绿色低碳,齐奔大康。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复兴之梦,万众齐欢。 祖国伟大,祖国坚强。丰功伟业,赫赫扬扬。 吾侪之爱国兮,若孺子之爱母。 祝母亲之永康兮,期万寿而无疆! 李铎先生慷慨激昂朗诵这首长诗,声震屋宇,黄钟大吕,欢声鼎沸。李铎先生这件旷世之作,诗书合璧,相得益彰。有气吞万里之象,一泻千里之势,充分体现了一位老党员、老军人、老书法家爱党爱国的赤子情怀,展示了先生气势雄伟的襟怀风貌和一代书法大家的人格魅力。 时隔两年,83岁高龄的李铎先生又以超人的精力和才思,整理出版《青槐吟草——李铎诗词选》。 《青槐吟草——李铎诗词选》选人了李铎先生的263首诗词,时间跨度为1973年至2012年的40年,其涉猎之广阔、内容之丰厚,为书家之罕见。该书为古籍线装本,印刷讲究精致,装帧美观大方。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以“饱学苍穹,诗书大家”为题亲自写了序言,称赞李铎先生“诗文俱佳,博学多才,诗中有书,书中有诗,诗书交融,书诗贯通,其书法的笔墨语言与诗词的意韵风神相拥抱。他的诗词与他的书法一样呈现着一种磅礴浩然的正大气象,蕴藏着丰富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经过长期军旅生涯的磨砺,李铎先生打造的军旅书风样式,不仅是指书法创作自身的笔墨技巧和章法构图,还涵盖了属于军旅大文化背景和大文化范畴的文化属性以及军旅大艺术范畴的艺术素养。他的书法高屋建瓴、高瞻远瞩,高雅脱俗,有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雄伟气概。李铎先生的大字,有千钧霹雳之势,有百万雄师之姿,顶天立地,开张伟岸,给人以力量和鼓舞。“文如春蕙,笔若游龙”八个大字,其用笔苍茫老辣,结体正险得宜,气息沁人心脾,章法松缓自如,墨色枯润参差,线条盘龙蜿蜒。写小字则韵含百态,跌宕清雅。“余生于山乡,长自水泽,自幼乐山好水,及长,攀三山五岳……”这件仅为4平方尺的宣纸上洋洋洒洒写下145个字,尺幅千里,盈天缩地,其精致细腻、简约平和之气韵跃然纸上,力透纸背,是不可多得的弥足珍贵的墨宝。 自古七旬少,如今不算稀。 书坛耄耋者,健笔走龙霓。 文翰丰剀切,闻鞭更奋蹄。 扶云攀桂殿,再逼几层梯。 这首豪迈乐观自励的诗篇,彰显出李铎先生傲视群雄的大家风范。站在当代书坛的制高点上,李铎先生以书诗之魂连接大地乾坤,扶摇蓝天太空,达到一派壮美景观,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凌云境界。 2015年11月4日,李铎先生将其作品、收藏品约计7700多套(件)捐赠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些全部个人用品中包括其个人书法作品、习练书法草稿、收藏书画作品、拓片、自用印章等众多贵重物品。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李铎先生作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身体力行着“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的诗词、书法更多的内涵,体现了一位艺术大家的思想情怀和高尚情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漫漫人生路,李铎先生已将生命书写成一卷厚重的诗文,将岁月镌刻成一册未尽的长卷。这人生的留白,给早已“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李铎先生以盛放盛开的期待!今天,记录李铎先生艺术人生的《戎马诗书翰墨情》即将付梓出版,这不是结束,而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我深切期望李铎先生艺术之树常青,艺术之花常盛! 是为序。 后记 这是李铎先生67年军旅艺术人生的一次较完整的记录。李铎先生是全军最后一位离休干部,也是全军最后一个获得“解放勋章”获得者。 大约12年前,我便开始收集整理先生的相关资料,萌生出为先生写点什么的想法。 从2004年底开始,我便着手收集整理先生60多年来的相关资料,凡报纸杂志图片影像,只要是有关先生的内容,我便全部收录。历时7年多,2012年底,经初步梳理,第一稿整理完成。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南京政治学院盛沛林教授。我把刚完结的初稿呈送盛教授指教,教授对我给予了充分鼓励,并逐字逐句认真阅改书稿。盛教授年近七旬,是全军一代名师。他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平时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鲜有闲暇,但对我这个学生的作品,盛教授如同对待自己书稿一样认真投入。听他夫人说,教授大都利用午休和晚上的时间阅览书稿。6月到9月的上海,天气犹如火炉一般,别说伏在书案前写作,就是坐在那发呆都会流汗不止,而教授的体质不能使用空调,在这种情况下仍帮我修改书稿,这使我倍受感动! 2013年初,我对书稿进行了二次创作,同年6月完稿后,又请恩师盛教授阅改。2013年底,转呈李铎先生审阅,因为先生身体原因,他用了近两年时间才完成审定。 尽管整理编辑资料的时问长达12年之久,但这12年,却是我精神生活最为充实的岁月。我从中得到的教益,是在书本上难以获取的。先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使我领悟了诸多人生要义,让我的精神世界随之不断丰盈。与他们老两口在一起的日子,也是我心情最放松的时候。在他们面前,我就是孩子,时时得到温情的关爱。他们帮助我吹散人生道路上的层层迷雾,让我在快乐平和中成长、成熟…… 在这里我要感谢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感谢军事博物馆张晖主任、常向东主任,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对;感谢著名摄影家原瑞仑先生,本书中的很多图片都是由他提供的;感谢《后勤》杂志的匡小文编辑、后政干部部李志宏副部长先后对书稿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润色;感谢军事博物馆领导、同志及友人、家人、学生等在书稿采写、资料收集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书的顺利出版,也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再次由衷表示感谢! 岁月在继续,让我们继续期待李铎先生下一个艺术的春天……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