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阿米琪斯在1886年创作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这是一本日记体小说,全书以主人公安利柯的口吻,讲述了从四年级十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七月份,他在校内外的见闻和思想活动,中间还穿插了多篇父母为他写的劝诫性的文章,以及老师每个月在课堂上宣读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本书的翻译者认为,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在这些平实的文字里,作者将人世间的种种伟大的爱——师生之爱、父母之爱、同学之爱,融入其中。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感情,恰恰能在读者心中激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涟漪,使爱的美德永驻心中。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阿米琪斯耗时10年创作完成的。全书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四年级小男孩的成长故事,因此书名又叫《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内容主要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细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而那众多丰满的人物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怀有侠义之举且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品学兼优、助人为乐的班长代洛西;虚荣狭隘的瓦梯尼;傲慢无礼的诺卑斯;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
整部作品语言朴实、晓畅,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使作品于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寓崇高。可以说,作者用爱的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用爱的眼光和笔触给我们传达了美好的生活和心灵。
我的同学科列帝
13日,星期日
我父亲原谅了我,可我心里还是有点儿难过。我母亲叫我跟看门人那又高又壮的儿子去林荫大道上散散步。途中,当我经过停在一家铺子前的一辆马车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我的同窗好友科列帝。他穿着巧克力色的毛衣,头戴猫皮帽子,肩上扛着一捆很重的木柴。尽管累得汗流浃背,可他还是乐呵呵的。站在马车上的男子递给科列帝一捆木柴,他接过来,运到父亲开的柴铺里去,然后又急急忙忙地把木柴堆放好。
“科列帝,你在干什么?”我问。
“你没看见吗?”他一边伸手去接木柴,一边回答说,“我正在复习功课呢。”
我忍不住笑了。科列帝说的是真的,不是开玩笑。他接过一捆木柴,一边跑一边念:“这叫动词的语态变化……动词根据数和人称的变化而变化……”
他把木柴放下来,又一边堆一边念:“动词……动词根据动作产生的不同时态而变化……”
他跑回来,拿起一捆木柴边走边念:“动词……动词根据动作发生的不同语式而变化……”
这是我们明天的语法课。“有什么办法呢?”他对我说,“要知道,我是在利用业余时间温习功课呢。我父亲跟一个伙计做买卖去了,我母亲又生病,这不,轮到我来卸车了,于是,就利用这个机会复习复习语法。这课的语法很难记,怎么记也记不住,真是白费工夫!”然后他对马车上的男子说:“我爸爸说,他晚上七点回来付给您钱。”
马车走了。科列帝对我说:“进铺子玩一会儿吧!”我走进去,看见房间很大,满是一捆捆柴,一堆堆柴垛,旁边有一杆秤。
科列帝又开始干活了。他说:“我敢打赌,今天是我最忙的一天。我必须争分夺秒地温习功课,做练习。往往正做着练习,马车就来了。今天上午,我已到威尼斯广场的木柴市场跑了两趟。我的腿累得都没感觉了,手也肿了。要是有绘画课,我就倒霉了。”说完,科列帝拿起扫帚清扫砖地上的干叶和细枝。
“科列帝,你在哪儿做功课?”我问他。
“当然不在这儿。你跟我来看一看。”科列帝回答。接着,他把我领进铺子后面一间既当伙房又当餐厅的小屋子。墙角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书、作业本和未完成的作业。
“喏,我就在这里做功课。”他说,“对啦,第二道题好像还没做完。皮能做皮鞋、皮带,还能做皮箱。”科列帝提起笔,用他那漂亮的字体在作业本上熟练地写起来。
“有人吗?”铺子里有人叫了一声。原来是个女人来买柴。“有人,来了。”科列帝应声回答。他拔腿跑出去,称了柴,收了钱,跑到墙角,在一本流水账簿上记了账,又返回来继续做功课,并对我说:“看一看这回能不能做完复合句的练习。”他在作业本上写起来:旅行包,士兵的背包。
“哎哟,不好,咖啡都溢出来了!”他突然大喊一声,飞快地跑到炉子跟前,从炉子上拿下咖啡壶。
“这是我给妈妈准备的咖啡。”他说,“我必须学会煮咖啡。等一会儿,我们俩一块儿把咖啡送给她,这样,她就可以见到你了。我想,她看到你,一定会高兴的。妈妈在床上已经躺了七天了……对啦,还有动词的语态变化。不知怎么搞的,我常常被咖啡壶烫痛了手。‘士兵的背包’后面还要写些什么呢?似乎还应该加点什么,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词句。走吧,你跟我去看一看我妈妈。”
科列帝开了门,我们走进一间小卧室,里面的一张大床上躺着科列帝的妈妈,她的头上包着一块白毛巾。
“妈妈,喏,这是煮好的咖啡。”科列帝递给妈妈一杯咖啡说,“这位是我的同学。”
“咦,多体面的少爷呀。”女人对我说,“您是来看我的,对吗?”接着,科列帝给母亲整理了一下枕头和被褥,捅旺炉火,赶走抽屉柜上的猫。
“妈妈,还需要点别的什么吗?”科列帝收起咖啡杯问妈妈,“两小勺咳嗽糖浆您喝了吗?要是喝完了,我可以再到药铺去一次,反正木柴早已卸完了。我会照您说的那样,四点钟把肉锅放到炉子上。卖黄油的女人来了,我把八个铜币还给她。一切都会好的,您别操心了。”
“好孩子,谢谢你!”妈妈说,“可怜的孩子,没事了,你去吧!你想得真周到。”
科列帝的母亲一定要我拿一块糖果吃。然后,科列帝给我看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他父亲身穿戎装,佩戴着1866年在温伯尔托亲王麾下荣膺的勋章。他的脸型酷似儿子的,目光炯炯有神,脸上挂着愉快的微笑。
我们回到伙房,科列帝说:
“哟嗬,我又想出一个句子。”他说完,便在作业本上这样写着:皮革还能做马的挽具。科列帝继续说:
“晚上我再做剩下的练习。看起来,今天要睡得很晚很晚,明天起不来了。你真幸福,你有时间做功课,又有时间去散步开心。”他说完,又急急忙忙地跑进柴铺,把木头一块一块地放在支架上锯起来。他气喘吁吁地说:
“这也是一种体操训练,当然,不是那种双臂向前伸展的体操动作。我想在父亲回到家以前把木头全部都锯好,这样他准会高兴的。糟糕的是刚锯过木头,再马上写字——正如老师说的那样——字母就像一条爬行的蛇,弯弯曲曲的,可我有什么法子呢?我会把用胳膊干活儿的事如实地告诉老师的。重要的是妈妈能够尽快痊愈。妈妈今天好多了,谢天谢地。明天凌晨鸡一打鸣,我必须赶快起床温习语法。哦,马车到了,我得赶快干活去了!”
满载木柴的马车停在铺子前。科列帝跑出去跟车夫咕哝了几句话,马上返回来对我说:
“对不起,今天不能再陪你了,明天再见。你来我家真是太好了。高高兴兴地散步去吧,祝你幸福。”
科列帝紧紧握了握我的手,赶忙卸木头去了。他在马车和铺子之间穿梭来往,猫皮帽子下面的脸像怒放的玫瑰一样漂亮。他精神焕发,动作灵活敏捷的样子,不管谁见到他,都会感到无限快乐。
“你真幸福。”他对我说。哦,不,不,科列帝啊,真正幸福的不是我,而是你。因为你学习多,干活多。你对父母亲更有用,你比我好,比我更善良、更能干一百倍,我的同窗好友科列帝啊!
P30-33
为了推广普及正版书,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从意大利文原版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埃迪蒙托·德·阿米琪斯(又译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编者注)的代表作《爱的教育》跟读者见面了。
我的一贯做法是每部书出版后,并不将其“束之高阁”,而是时常保持“亲密接触”,会常常拿原著进行比较对照,有时还请高手阅读、校对,以便挑出一些毛病来。这样,那些原先译得不够准确、不够满意之处都能在每次再版时及时改正过来,使得每部译作日臻完善,做到不愧对原作者和读者。当然,《爱的教育》也不例外。这次出版前,我还委托在意大利工作的王路先生在百忙之中从头至尾将拙译与原著校对一遍,收获了许多宝贵意见,在这里,特向王路先生表示谢意。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从一个叫恩利科的四年级小学生视角,写他在一学年里的故事。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同学、朋友之谊,展示人性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读者读完每则日记,激荡于胸怀的感情波澜久久难以平息。不妨说作者用“爱”的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或许正是这个缘故,这部作品的名字在意大利文中就叫“心”!
这部作品于1886年发表后,产生了巨大反响,轰动了当时的意大利文坛。仅在当年出版的头两个月,再版四十余次还照样告罄。1913年,该书发行量达一百多万册,对于当时只有三千万人口的意大利来说,不能不算个奇迹。迄今在意大利就印行100多版,行销千万册,一直是引导孩子正直向善的绝佳心灵读本,成为意大利无数家庭教育孩子的教材。这部作品还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和故事片,搬上舞台和银幕,绘成各种动人的画册。
作者阿米琪斯也许不会想到,这部让他呕心沥血、妻离子散的作品,会给意大利和他本人带来世界性声誉。
《爱的教育》超越了时代和国界的限制,被译成数百种文字,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
在我国,包天笑先生是将《爱的教育》介绍到我国的第一人。早在1909年,该书由包先生从日文转译成中文。由于包先生的一个儿子叫可馨,故该书取名为《馨儿就学记》,在我国第一次出版发行。1924年,夏丐尊先生对照日、英两种译本,又将该书译成中文,取名《爱的教育》,从此以后,这个译名就流传了下来。
从包天笑先生第一个译本算起,《爱的教育》已在我国出版发行了一个多世纪。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大约有近一百个不同版本在我国相继问世。《爱的教育》在我国获得久远、广泛的传播,说明它是一部深受欢迎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2001年,该书被教育部指定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书目之一,接着,还多次被教育部、团中央以及各地评选为中小学最佳课外读物。
早在1986年,也就是《爱的教育》发表整整100年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该书正式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之中。而作者生前把手稿寄给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其意图是很清楚的,就是让自己的作品有个权威性的评价,以扩大其影响。令人欣慰的是,在作者的故乡意大利,《爱的教育》也在1994年被列入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相当于“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所在的“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IBBY)推荐的“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中,实现了作者生前的夙愿。特别值得庆贺的是,拙译《爱的教育》十几年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仅仅三个月后,因其“在中国传播了意大利文化”,并因译本的优美传神而荣获了意大利驻华使馆颁发的“意大利政府文化奖”,倘若作者在天之灵有知,当会含笑九泉。
《爱的教育》中的人名和地名的译法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根据意大利字母的标准读法,音译或译成有特色的中文名字;二是按“约定俗成”的办法处理。译作中的八十多个注解是查阅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写成的,因此我想再次重申,这部书的内容、注解、插图、人名和地名未经同意,不得连载、摘编和复制,违者必究。
我在意大利工作期间,有幸结识了已近花甲之年的银行家亚德瓦雅先生。当他得知我对意大利儿童文学有着浓厚兴趣时,毫不犹豫地把他童年阅读过,后又被一双儿女阅读过,珍藏了多年并有德·阿米琪斯的次子吴戈亲笔签名的《爱的教育》赠送给我。借此机会,谨向亚德瓦雅先生表示深深的谢意。现在的这个版本,就是根据签名赠送本翻译的,以飨读者。
王干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