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德意志帝国(一段寻找自我的国家历史1848-1918)(精)/观察家精选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德)米夏埃尔·施蒂默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著名德国历史学家米夏埃尔·施蒂默尔著的《德意志帝国》是德国近代史通俗读物。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就是德国的近代史。精简而深刻地介绍了“德意志道路”的历史,非常值得我们了解、反思。德意志民族的崛起,并不是像多数西方国家一样,靠扩张或殖民掠夺发家;相反,自从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德国依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内部拉动,成为了一个欧洲强国。同时,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政策的成功与失败,也在其后的“二战”、冷战和欧洲一体化中产生了深沉的回响。

内容推荐

米夏埃尔·施蒂默尔著的《德意志帝国》讲述了我们所知的“德国”其实是一个年轻的欧洲国家。在漫长的欧洲历史中,存在于这片土地上的是一些松散聚合起来的日耳曼邦国。1848年欧洲大革命过后,普鲁士王国开启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此时著名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也登上了政治舞台。几场游刃有余的战争,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俾斯麦的政治艺术,也在1871年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德国”——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在它48年的历史中,缔造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奇迹。1902年诺贝尔奖刚刚颁了两届,德国就成为世界首个聚齐了物理、化学、医学和文学四奖的国家,彰显了强大的国力。极速崛起的德意志打破了传统的欧洲均势,成了决定欧洲政局的新力量。可惜的是,它最终没能决定欧洲的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大程度上由德意志帝国挑起,并且导致了帝国本身的覆亡。1919年巴黎和会上,德国领土被分解,并被课以不可能还清的战争赔款。但是,这些疯狂的复仇者们很快发现,欧洲没有德国不行……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大事编年

地图

序曲 帝国的诞生

第一章 德意志的祸与福

第二章 俾斯麦的时代

第三章 多样的德意志

第四章 威廉二世的时代

第五章 欧洲:和平不保

第六章 战争边缘政策

第七章 死亡圆舞曲

第八章 葬送和平的和约

后记

历史人物

发人深省的议题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德意志的祸与福

传统观点认为,那些分布在北海到阿尔卑斯山脉之间的多个日耳曼部落不仅共享同一个家园,而且使用着同样的语言、通行着同样的礼法。然而,这片构成那个古老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从中世纪到法国大革命再到拿破仑时代,从来就没得到过清楚的定义。到了1648年,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这些日耳曼部落的触角延伸至瑞士和荷兰。在建立民族国家前,许多异族统治者,例如统治波罗的海沿岸的瑞典国王、据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个领地的丹麦国王,都曾占有德意志土地,并在此行使大权,统治这里讲德语的人民。早在现代欧洲出现众多民族国家前,英国、法国、西班牙和瑞典这些现代民族国家早已由一个强大的王朝,例如都铎王朝、波旁王朝,一统为民族国家,而处于欧洲中部的广大德语地区并未来得及演化成一个民族国家。

与其说神圣罗马帝国是个“闺家”,倒不如说它是一个由地方诸侯组成的松散联邦:一些王国、教会领地、自由市和众多只听命于遥远的维也纳皇帝的小诸侯。这更像一个各自为政的集合,远非一个中央集权的集团。其中各王国、自由市、主教辖区和骑士领地的权力相加往往超越皇帝的权力。

17世纪的德意志法学家塞缪尔·冯·普芬道夫(Sa-muel von Pufendorf)将这个帝国比喻为一个怪物:它不符合传统政治学上的任意一条定义,既非罗马,亦不神圣,何谈帝国。但是,帝国的传统却是维系宗教与文化的黏合剂,帝国这种分崩离析的形制也符合德意志一众诸侯和异国统治者的利益。为了对抗在维也纳的皇帝,法国国王与红衣主教黎塞留(Richelieu)舍得割让富裕省份来与他国结盟。德意志各诸侯不会如此,因为他们更在意自己的特权。这个古老帝国在和平时期无力发起有效进攻,却能在遭受侵略时众志成城地进行坚强防守。它能维系内部“忠诚”这一传统契约,能发行钱币,也能在欧洲权力争斗的夹缝中建设一个权力均衡的体系。

对多数德意志人来说,他们记忆的历史就是一幕幕灾祸,因为德意志这片土地常常充当和平时的棋子、战争时的战场。追溯历史,荷兰人经历过“黄金年代”,法国人经历过“大世纪”,而德国人从未经历过那样辉煌的时代。“三十年战争”无法言表的惨象一直都是德意志人难以抚慰的伤痛,这在文化和生活中多有体现;诸如“瑞典饮料”这样的名词——常常指代战争期间一种逼人招供的酷刑。当和平终于在1648年降临时,德意志土地上三分之二的人口已经丧生——他们或死于饥饿,或死于瘟疫,或沦为亦兵亦匪者的劫掠对象。整个德意志陷入一片荒芜:村庄焚为废墟,城市的财富被劫掠一空,市民的尊严沦丧殆尽,需要几代人才能挽回。被恐惧笼罩的德意志弥漫着极度的忧伤。从这场浩劫中,霍布斯(Hobbes)提出了威权国家的概念,来自吕贝克的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来自汉堡的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George Philip Telemann)和来自莱比锡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音乐作品发出灵魂的绝唱。1700年后的西班牙王位之争又给德意志带来更多创伤,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海德堡城堡被撤退的法军炸毁。到18世纪中叶,德意志又被卷入战争。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相互为争夺印度、加勒比和加拿大等殖民地而挑起海陆战争,1740—1748年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56—1763年间的七年战争,给德意志人留下的都是惨痛记忆:燃烧的屋舍、一钱不值的铜板、饥饿、倒闭与失业,青壮年被充军而横尸于莱茵河与奥德河畔的战场。(P9-12)

序言

《德意志帝国》这本书的译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超博士,是我的博士生,他在研究德国近代史的过程中,发现了米夏埃尔·施蒂默尔(Michael Sturmer)先生撰写的这本德意志帝国史书。国内对这本书已然有所译介,受中信出版社所托,李超博士凭借掌握的德国史知识和纯熟的外语水平,对该书展开再译介,力求为前人添砖加瓦。在翻译的几个月时间里,他不时向我求教,我则尽力一一解惑。最终,历时半年,这本书在他的努力之下得以成功译介。原著的作者施蒂默尔先生,执教于西德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的教授,主攻德国近代史。他曾在西德1985年那场轰动西德史学界的“历史学家之争”里崭露头角,代表保守派向自由派代表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发起学术反出,竭力维护德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在德国史学界有一定声誉。

在文章内容上来说,国内研究乃至译介关于德意志第二帝国历史上的书籍,可以说汗牛充栋,而施蒂默尔先生撰写的视角独特,可谓是为史学人士撰写史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全书展示了一幅幅德意志统一走向崩溃的历史同景,读来未免让人惋惜这段德意志波澜壮阔的历史。全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角度。这本书既有史学参考价值,又不乏阅读趣味,既值得专业研究人士一读,也可供普通人士日常品读。

纵观德国近代史,“铁血宰相”——俾斯麦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创立起到首屈一指的作用,他那三场游刃有余的对外战争,淋漓尽致表现了他的政治艺术。他缔造了德意志特殊的统一方式,创建了德意志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对内,既有对中央党大棒加萝卜式的“文化斗争”,又有“一意孤行”地打压社民党;对外,他所创立的“神圣同盟”,纵横捭阖,奠定了德意志特殊道路。然而,“毛小子”威廉二世一手葬送了俾斯麦辛辛苦苦攒下的一切,无法挽回地葬送了德意志帝国。

俱往矣,今天的联邦德国一如默克尔总理所言,继承了魏玛民主,军国主义痕迹早已不见踪影。德国业已融入欧需这个欧洲人的大家庭,”并扮演领导角包。在今天,欧盟面临主权债务危机、英国脱欧、穆斯林难民涌入的棘手问题,能否团结一心,携手处理好这一切,考验欧洲人的智慧,也考验德国人的智慧。可以说,“没有团结就没有欧盟”。100年前那场在欧洲爆发的世界大战,便是欧洲人不能团结合作的苦果。时移世易,100年后的今天,欧洲又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欧洲能否继续走下去,这本书给了我们些许参考。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一个更加稳定、更加团结的欧洲再次出现!

李工真 李超

2017年1月于武汉大学

后记

1989年柏林墙倒塌,仅仅四个月之后,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便特邀英美知名历史学家就“德国是否不再威胁欧洲”举办了一场学术座谈会。在冷战结束的历史分水岭,撒切尔夫人急切地想要知道德国将会去向何方,同时欧洲将会受到何种影响。这些问题反映出各国对德国历史的深深疑虑,加深了他们对德国现在和未来的担忧。

自东西两德和平统一以来,联邦德国议会决定在1991年兑现统一时许下的承诺,将国都迁回柏林——曾经于1871—1945年作为德意志帝国的首都。没有人清楚这一惊世之举会对德国的政治习惯和生态造成怎样的影响。从西部的波恩迁回东部的柏林是一场巨变:波恩靠近荷比卢三国经济联盟以及法国边境,而柏林坐火车到波兰只要一小时。德意志的历史转折又一次出现,英国人对此疑窦丛生,因而重操历史的旧业:当代英国人隐约开始对1871年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曾经说过的不祥预言——“德意志革命”会对英国利益造成损害抱以共鸣。对“德意志革命”的普遍恐惧迅速在德国国内、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卷土重来。

柏林留下的各种建筑留给世人宏伟的第一印象,而更深远的是它们每每引发的无穷联想。位于柏林旧政治圈边缘的德国国会大厦正好能成为融合现在与过去的精巧象征。可能有人会指出,这座建筑完全可以抵消撒切尔夫人对德国的疑虑,因为其建筑造型由一位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所设计。抛开这个奇怪的事实:一个新德国的政治合法性必须摒弃它的旧名称,只因为那些称谓残留帝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色彩。眼前这座国会大厦凭借它威廉时代威严、宏大的文艺复兴式的主体构造,融汇它透明、后现代的玻璃穹顶,象征的正是德国的理想、过去和现在。就在德意志帝国覆亡前的几十年里,议会大厦还曾是让俾斯麦头疼的帝国议会的所在地,并随后成为命途多舛的魏玛共和国的政治中心。到了1933年,它曾被德国共产党纵火焚烧——现在普遍认为是纳粹所为。在纳粹独裁年代,它作为空壳被荒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岁月,它沦为苏联红军与德国国防军肉搏战争夺的重点。不少炮火痕迹和红军战士留在地下室的涂鸦至今依稀可见。

新古典主义样式的勃兰登堡门建于法国大革命前,见证了无数风风雨雨——从拿破仑1806年向柏林胜利进军,到普鲁士军团1871年从巴黎凯旋;从1918—1919年德国内战的血雨腥风,到1933年1月30日晚纳粹冲锋队盛大的火炬游行;从1948—1949年苏联对西柏林的封锁,到柏林墙1961年的兴建和1989年的倒塌。穿过勃兰登堡门往南走几米便是一块荒地,那里曾是希特勒赏识的建筑师——阿尔贝特·施佩尔(Albert Speer)在1938—1939年以破纪录的速度为希特勒建造的巨型总理府。1945年,一座同等质地的花岗岩纪念碑在不远处建成,立有苏军攻克柏林使用过的大炮和坦克,以缅怀苏军在194l—1945年间的伟大胜利——当然碑文并未提及他们同希特勒及其仆从沆瀣一气的不光彩历史。同等质地的花岗岩也被用来修建苏联大使馆——这是往昔苏联的中欧指挥部所在地,也是今天的俄罗斯大使馆所在地。勃兰登堡门往西数里,便是几百年来无数商旅和士兵途经的著名“林荫大道”,而唯一横亘其间的人文景观便是纪念普鲁士1871年打败法国的“胜利纪念柱”。其顶端矗立着镀金青铜胜利女神像,其下点缀以无数炮管,彰显军队胜利之意。在勃兰登堡门向东望去,便是那条古老的走廊——“菩提树下大街”,那条路一度通往普鲁士第一任国王腓特烈一世建造的宏伟的巴洛克式王宫。然而,1952年东德政府下令将其拆除,此处便一直荒废,幸亏东德领导们让它闲置,这里成为工人们经常举行集会的地点。

在一个充满历史、掺杂人类蠢举纪念物的国度里,50年俾斯麦精神治下的德意志帝国无疑表现抢眼,并且无论其好与坏,都可以算得上是德国步入近现代的开端。俾斯麦1871年所创立的这个民族国家虽然力求融入欧洲并参与经济全球化,却始终未能摆脱自身政治格局的窠臼。因为德式“集团主义”只会维护自身大商业和大金融团体利益永远不受侵犯,而只有遭受世界经济的挑战它们才会慢慢打开自身封闭的门户。福利国家制度始终是维护德意志社会平衡和巩固政权的利器。德国传统意义上的联邦制发展为从汉堡至巴伐利亚的16个州,在欧洲联盟中已不再是一个有威胁的国家。翻阅浩瀚的历史章节,没有哪一章能如此深刻地影响并改变德意志的一切——这一章始于凡尔赛,在48年之后又终于凡尔赛。无论德国人经历多少翻天覆地,德国将一如既往地屹立在欧洲历史舞台的正中央!

书评(媒体评论)

施蒂默尔先生撰写的视角独特,可谓是为史学人士撰写史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全书展示了一幅幅德意志由统一走向崩溃的历史图景,读来未免不让人惋惜这段德意志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本书既有史学参考价值,又不乏阅读趣味,既值得专业研究人士一读,也可供普通人士日常品读。

——李工真,著名德国史教授、《大国崛起》德国篇的顾问

这本简洁、紧凑的书讲述的是德国帝制时代的历史。作者清楚地传达了德国没有选择的历史道路——在德国的领导下的欧洲联合、避免“一战”并非不可能。

——《福布斯》(Forbes)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4: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