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大谋略--中共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决策
分类
作者 谭江山//王正民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谭江山、王正民著的《毛泽东大谋略--中共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决策》记录了毛泽东如何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伟人的超常的聪明睿智,战略家的深谋远虑,政治家的博大胸怀,革命家的宏伟的气魄,运用高超的斗争艺术,代领共产党,为中国的命运所做出的非凡抉择,以及指引中国革命在风云变幻的复杂条件下披荆斩棘,渡过险滩恶浪,不断化险为夷、走向辉煌的胜利。再现了一位时代伟人的杰出领导才能、不朽功绩和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历史贡献。

内容推荐

谭江山、王正民著的《毛泽东大谋略--中共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决策》选取中共党史上六件事关党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件:遵义会议成为实际军事指挥者、长征与张国焘斗智斗勇、延安整风纠正“左”倾错误、力排众议赴重庆谈判、运筹帷幄三大战役、高瞻远瞩出兵朝鲜,记述了伟人毛泽东在中共重大历史的转折关头,如何团结与领导党内外人士,在风云变幻的复杂条件下,做出正确而明智的历史决策,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辉煌胜利,再现了一位伟人的杰出领导才能,以及在他的指引下,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及民族的巨大历史功绩。

目录

第一篇 遵义会议“只讨论失败”

 一、“崽卖爷田心不疼”

(一)毛泽东失掉了军权

(二)“独立房子”说了算

(三)“送命的战术”

 二、湘江悲歌

(一)红军三过封锁线

(二)毛泽东的建议被拒绝

(三)红军损失过半

 三、担架上的交流

(一)王稼祥投了关键一票

(二)洛甫也认清了“左”倾路线

 四、只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一)博古、李德成了少数派

(二)只讨论失败

(三)毛泽东被选进常委

第二篇 在“最黑暗时期”与张国焘斗智斗勇

 一、懋功会师

(一)张国焘“肃反”扩大化

(二)李先念率部欢迎红二师

(三)梦笔山张国焘受欢迎

 二、张国焘野心膨胀

(一)在两河口提出“以西康为后方”

(二)周恩来辞让总政委

(三)毛儿盖会议重申北上

 三、毛泽东机智脱险

(一)张国焘执意南下

(二)叶剑英“大事不糊涂”

(三)毛泽东果断离险境

 四、毛泽东借重张浩

(一)张国焘另立“中央”

(二)张浩其人

(三)迫使张国焘放弃分裂路线

第三篇 延安整风,全面纠正王明“左"倾错误

 一、首创学习马列新形式

(一)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学风

(二)领导全党整顿三风

(三)学习党史、总结历史经验

 二、提出解决党内矛盾新公式

(一)“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二)向被错整的人脱帽致歉

 三、指出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

(一)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

(二)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

 四、在新的基础上实现全党空前团结

(一)与人民情深似海

(二)集中全党智慧起草《决议》

(三)始终站在历史的潮头

(四)“我的思想还没有成熟”

第四篇 力排众议赴重庆谈判

 一、中国两种命运的大决战

(一)蒋介石下山“摘桃子”

(二)力争和平民主

(三)准备自卫战争

 二、“毛泽东一身是胆”

(一)蒋介石三邀毛泽东

(二)毛泽东毅然赴重庆

(三)千古绝唱惊川渝

 三、与蒋介石的多次谋面

(一)蒋介石林园接待毛泽东

(二)石桌旁的唇枪舌剑

 四、做国民党右派的工作

(一)谈判桌外的较量

(二)看望戴季陶

(三)“我们是被逼上梁山的”

第五篇 战略决战运筹帷幄

 一、选择正确的决战方向

(一)揭开决战的序幕

(二)“关门打狗”

 二、决心吃掉“夹生饭”

(一)“小淮海”变成“大淮海”

(二)“60万对80万,真是奇迹!

 三、以“战”促“和”保古都

(一)出奇制胜,调兵人关

(二)强攻天津,挫敌幻想

(三)兵临城下,迫敌谈判

(四)“姑舅亲戚,难舍难分”

第六篇 高瞻远瞩出兵朝鲜

 一、攻台方案初见端倪

(一)兵力集结,欲渡海峡

(二)台湾风雨飘摇

 二、风云突变,调整战略

(一)朝鲜半岛硝烟突起

(二)放弃东南,经营东北

 三、权衡利弊,抗美援朝

(一)求助于斯大林

(二)说服决策层的同志

 四、调兵遣将,出奇制胜

(一)“唯我彭大将军”

(二)用运动战击败强敌

(三)毛泽东献出心爱的儿子

试读章节

一、“崽卖爷田心不疼”

(一)毛泽东失掉了军权

指挥红军粉碎“三次围剿”

毛泽东是一个军事奇才,他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指挥中央红军连续粉碎了蒋军的三次“围剿”,使赣南、闽西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中央根据地有了很大发展。在中央苏区,在毛泽东的领导指挥下,一支上井冈山时只有3600人的红军,发展到10多万人马;在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中,红军总共打败敌军60多万,歼敌7万多人,创造了人民军队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

蒋介石把赣南定为“剿匪重点”。1930年12月,蒋介石也从南京飞到南昌市,部署第一次围剿朱毛红军的行动。

蒋介石的下榻处是位于南昌市中心洗马池地区的江西大旅社,蒋介石到来前,江西省主席又对宾馆进行了装修,从武汉行营赶来的何成浚在宾馆周围布下了严密的警戒。由于在蒋冯阎大战中大获全胜,蒋介石的心情很好,一到江西大旅社,就着实夸奖了何成浚几句:“这次我能打垮阎锡山、冯玉祥,和你在南线的出色工作是离不开的。可以说你老兄在南线指挥若定,谈笑退三军呵!”何成浚谨慎地说:“都是委座指导有方,我只不过是执行了委座的指示。”蒋介石笑着说:“成浚兄就不要过谦了,这次围剿朱毛红军,你还要多出些力啊!”

蒋介石在旅社里四处看看,蛮有兴趣地问鲁涤平:“听说当年八一南昌暴动时,这里就是周恩来的指挥所?”鲁涤平恭敬地回答说:“是的。当年周恩来的办公室就是委座下榻的那间房子。”蒋介石点点头说:“好,好。周恩来这个人我是了解的。当年黄埔军东征打陈炯明,他是立了大功的,很有才干。清党时,我劝他选择国民党的党籍,可是他不干,到南昌组织暴动,到底叫他闹了个局面出来。毛泽东在赣南的部队主力和主要骨干,还都是周恩来从南昌拉走的那个25师的人。你知道他,还有蒋先云、陈赓这些学生为什么放着高官不做,偏要走这条危险而艰苦的路吗?”鲁涤平答不上来,蒋介石挥挥手说:“就是他们有信仰,愿意为信仰而死。他们有几万军队这并不可怕,我有几百万军队打他们。可怕的是他们的这种甘愿为信仰肝脑涂地的献身精神,这一点,值得我党所有同志学习啊!”

第二天,蒋介石在江西大旅社召开军事会议,围剿军的师长公秉藩、张辉瓒、谭道源等人出席了会议。蒋介石训示道:“以前会剿朱毛红军,各省拥军自保,只要能把匪军逐出本省了事,致使毛泽东可以从容寻找薄弱地区打击之。国府有鉴于此,决定成立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由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行营主任。统一调集12个师,围剿朱毛匪部,务要荡平共匪,根本解决。据情报,朱毛匪部共有兵3万余人,徒手者甚众,我围剿军10万人,装备精良,人数、装备占绝对优势。诸位要发扬总理提倡的革命精神,长驱直人,分进合击,猛进猛打,一鼓奏捷。”

部署完毕,蒋介石飞回南京去了。10万围剿军在鲁涤平的指挥下,大举向赣南杀来,张辉瓒师长率主力十八师一马当先,逼近红一方面军驻地东固。

如何粉碎敌人的围剿,在红一方面军作战会议上,将领们议论纷纷,有主张北上迎敌的,有主张打九江南昌吸引走敌军的。毛泽东摆摆手说:“不行不行,你们说的这些办法都不行。北上迎敌,那是硬拼,是叫花子和龙王比宝,长沙城下的血的教训还不深刻吗?打九江、南昌也不现实,我军打不下九江、南昌,敌人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也吸引不走他们。再说,我们一走,根据地丢了,结果是扁担未扎,两头打塌。”

毛泽东继续说:“让敌人进来。放进来打。”有人一听放敌人进入根据地马上就叫起来了:“不行,这是右倾,逃跑!我们怎能让敌人进入我们神圣的根据地。”毛泽东说:“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比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使出全副本领,结果让对手看出破绽,一拳击倒。”讲到这里,毛泽东语气和缓地说:“你们看《水浒传》上的梁山好汉林冲发配沧州时,途经柴进庄上,洪教头要和他比对,抡着棒子连唤来来来,气势汹汹,恨不得一棒打倒林冲。聪明的林冲退让三步,乘洪教头步子混乱时,手起一棒打倒了他。我们对敌人也采取这个办法。把敌人放进来打。强敌犯境,我们必须退让一步,退让中寻找敌之弱点,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集中兵力,连续吃掉他几股,就可以打败围剿。这就是《孙子兵法》上所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性的战略。”

P2-3

序言

毛泽东在他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就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风流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最忠诚坚贞的爱国者。他不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领袖,还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在他身上不但有革命领袖驾驭时代风云的卓越才能和宏伟气魄,还折射着思想家的聪明睿智,理论家的科学与深邃,政治家的高瞻远瞩,战略家的宏伟气魄,谋略家的雄才大略,革命诗人的浪漫情怀和书法家的飘逸潇洒。

人们称毛泽东为天才!军事奇才!

他在党的“一大”时只是十三位代表之一,可他最后成为党的无可争辩的传奇式的杰出领袖。他率领革命队伍从井冈山一路披荆斩棘走到北京,把星星之火燃遍中华大地,他与战友们缔造的共和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业绩功垂千古。广大党员在革命的伟大实践中逐渐认识了自己的领袖,把党和民族的命运全部托付给了他,他的光辉思想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向前,他的理论造诣和领导才能无与伦比!

他是一个文人,没有进过军事学院,最后却成为我军的最高统帅,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独树一帜、出类拔萃、前无古人。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中,他博采众长,从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中吸取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精华,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并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创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了系统精湛的科学理论,并逐渐炉火纯青。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胸中自有雄兵百万。他的名字使敌人闻风丧胆!他的军队无敌于天下!

他是一个诗人,他的诗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豪迈奔放、气贯长虹,催人奋进、励人斗志,是一幅幅中国革命史诗的展开,是一首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交响乐曲,被人们推崇备至、长唱不衰。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也是罕见的谋略家。他的谋略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而其军事谋略是他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坚和核心。

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指导战争取胜的谋略。中国人向以谋略智慧著称于世。《孙子兵法》、《三国演义》风靡世界。现代人从政、经商、搞公关,都离不开谋略。可是论起谋略来,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位谋略家能够和毛泽东相比。毛泽东的谋略是一代大师的雄韬伟略。它博大精深,变化无穷,运用起来有出神入化之妙,堪称谋略史上的瑰丽精品。

我国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中就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将谋略放在战争的头等重要地位。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转折关头,是毛泽东的高超的谋略思想指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指引着我们去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胜利。

毛泽东的谋略思想具有超前科学的预见性。在长沙一师学习期间,正当他“风华正茂、挥斥方道”时,他就和同学们议论“当山大王”的问题;在秋收起义的前夕,他就预见到了攻打大城市难以实现的前景,就叫人了解过罗霄山脉的地理情况,为在起义失败后带部队上井冈山奠定了思想准备,这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谋略思想的最早的体现。

在抗日战争初期,国内“速胜论”和“亡国论”到处飞,在国民党营垒中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也有人说:“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最大的希望是苏联出兵,次之就是英美在上海干涉。”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可使抗战速胜。当时,党内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而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以为靠正规战就能速胜,游击战无助于取得胜利。这些错误思想也有一定的市场。就在很多中国人对抗战的前途感到迷茫的时候,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如同一盏黑夜里的明灯,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文章深刻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依据,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它以强大的说服力及时回答了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种种疑问,给人们以战胜侵略者的信心、勇气、力量和战略战术,它清晰而有说服力地描绘出战争发展全过程的完整蓝图。

《论持久战》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也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些国民党将领中的有识之士读了以后,十分佩服毛泽东在书中所阐发的真知灼见,就连蒋介石在表面上也不得不赞同毛泽东提出的观点。程思远曾这样回忆道:“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的谋略思想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斗争的学说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在分析这个理论的客观依据和主观因素时,又充分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把国情、社情、党情,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和发展趋势做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从而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并辩证地指出,中国革命的前途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提出了中日战争之间存在的“一个总根据和四个基本矛盾”,用唯粝主义和矛盾互相转化的辩证法分析战争的前途是“抗战是持久的,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科学结论。

梁漱溟曾赴延安考察,和毛泽东进行彻夜长谈。梁漱溟就抗战的前途问题,直接向毛泽东提问:“中国前途如何?中华民族会亡吗?”不等毛泽东回答,梁漱溟直截了当地谈到了自己的失望、悲观及迷茫。毛泽东十分耐心地听梁漱溟讲完后,面露笑容,十分果断、斩钉截铁地说:“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毛泽东语气这样肯定,意志这样坚决,令梁漱溟感到吃惊。接着,毛泽东十分详尽地、有声有色地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分析了国内国外敌、我、友三方力量的对比,强弱的转化,战争的性质,人民的力量,战争发展的几个阶段,等等,最终又回到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光明结局上来。毛泽东讲完后,梁漱溟立即赞扬道:“毛先生说得头头是道,人情人理,使我很是佩服。可以这样说,几年来对于抗战必胜,以至如何抗日,怎样发展,还没有人对我做过这样使我信服的谈话。”

毛泽东的谋略思想具有高赡远瞩的全局性。

从1948年下半年起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继济南战役胜利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历史上,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壮丽篇章。这场气势磅礴的大决战,生动地体现出毛泽东作为卓越的军事家那种高瞻远瞩、全局在胸的战略眼光和多谋善断的伟大胆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坚实基础。三大战役是在毛泽东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全局下进行的,在战役和战役的衔接之间,每个战役的各个阶段之间,都是一环扣一环,一浪高一浪地相互支援、相互牵制的有机整体。毛泽东以娴熟高超的指挥艺术,“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

毛泽东的谋略思想具有高屋建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他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是中国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战斗号角,是激励我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辉旗帜。在这个思想指引下,我军120万军队仅用了三年就打垮了蒋介石的800万美式武装。解放战争中,我军在还没有完全粉碎蒋军的重点进攻的形势下,毛泽东毅然做出“挺进中原”和“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伟大战略决策,把解放战争推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进而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最高潮。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是一位战略大师的风范。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提出了“一边倒”的国际谋略思想,把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包围的我国加入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中,从而保证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到7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高天滚滚寒流急”,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国际谋略思想,把我国和第三世界广大地区的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的朋友遍天下,有力地抵制了超级大国对我国构成的威胁和破坏。

本书以党史为主线,选择了毛泽东在不同历史的重要时期的六次谋略选择,有代表性地突现了毛泽东无与伦比高超谋略的精彩运用。其中有三次是关于党内斗争的,两次为国共两党斗争的,一次涉及国际上的斗争。在这些谋略选择中,毛泽东都面临着情况瞬息万变、矛盾错综复杂、真相扑朔迷离、结局众说纷纭的局面,但“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毛泽东一生都在挑战困难与强敌,他是个看到大海就激动的人,他的卫士说他是未来世界的“情人”,他举重若轻,在大风大浪中“却似闲庭信步”。他全局在胸,以高超绝伦的斗争艺术,驾驶着中国革命的航船,冲破重重海浪,避过层层暗礁,胜利地到达了光辉的彼岸。

在这些谋略选择中,他反复权衡利弊,深思熟虑,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在重重迷雾中指出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在艰难中做出具有重大意义的谋略选择。

遵义会议中,毛泽东提出会议的中心是讨论广大红军指战员最为关心的“失败”问题,这是一着高超的谋略选择,不但解决了红军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死攸关的战略方向问题,使红军从此由失败转向了胜利,顺应了广大指战员的深切愿望,而且给毛泽东充分展现他的军事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军事舞台,对于逐步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在长征途中,对于张国焘的阴谋分裂红军的行径,毛泽东坚持“北上抗日”的战略,耐心做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的工作,,在谋略上机动灵活,在危险时刻毅然带中央红军北上,用实际行动反对了张国焘“南下”的错误战略。

延安时期是我党我军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是毛泽东思想不断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形成时期。“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毛泽东发动的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毛泽东党建思想的一个创举,其整风的内容、方针、方法充分展示了毛泽东依靠群众、团结多数的高超谋略,从政治上彻底清算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全党达到了空前大团结,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和蒋介石早在大革命时期就认识了,可以说两人是不打不相识,毛泽东深知蒋介石一贯反共反人民的本质不会改变,对他在抗战胜利后的反革命两手也洞若观火。但为了争取中国的光明前途,教育人民,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实行用革命的两手来对付反革命的两手的高明谋略,在宏观上牢牢把握着战略的主动权,从而在政治上赢得了高分,在军事上也立于不败之地。

在歼灭蒋军主力的战略决战中,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已发展到高峰,他用兵潇洒自如,导演了中国革命史上威武雄壮的革命史诗,前线捷报频传,蒋军兵败如山倒。他选择东北作为战略决战的方向,用“关门打狗”的作战方针解放了东北全境,使他早就深谋远虑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在淮海战役中,毛泽东提出的“隔断徐蚌,就地歼灭刘峙主力”作战方针,使我军60万战胜了敌军80万,硬是吃下了一锅“夹生饭”,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以少胜多的奇迹。在平津战役中,如何既歼敌人,又能保护好古都北平,毛泽东从维护民族利益的战略高度做出了战与和的困难选择。宁可我军多做出牺牲,也要保护好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解放军兵临城下,蒋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情况下,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发挥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促使傅作义走上“和平改编”的道路,使古都北平完好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在战争中,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了“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军事思想。

毛泽东的宽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不仅表现在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上,还突出表现在他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上。在新、中国刚成立的困难初期,他从国际战略的高度出发,经反复考虑,做出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战略决策,派出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世界上的头号强敌较量,用鲜血和生命支援了朝鲜,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谋略思想同样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谋略思想早已超出军事领域,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十分激烈,商战的需要,更促进了谋略学思想的普及和发展。在当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谋略是否得当,不仅关系战争胜负,也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不懂得运用谋略或谋略学,就很难取得生活和事业的主动权。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8: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