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山崩地坼的时代: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辽东女真日益壮大并不时内侵,朝内有宦官干政和朋党之争,势同水火。崇祯帝就处于这种风暴的中心,其一举一动都事关王朝安危。晁中辰著的《崇祯帝大传》以崇祯帝生平的时间为经,以其间重大历史事件为纬,尽量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并分析崇祯帝的人格真相和治国得失。
| 书名 | 崇祯帝大传(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晁中辰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崇祯帝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山崩地坼的时代: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辽东女真日益壮大并不时内侵,朝内有宦官干政和朋党之争,势同水火。崇祯帝就处于这种风暴的中心,其一举一动都事关王朝安危。晁中辰著的《崇祯帝大传》以崇祯帝生平的时间为经,以其间重大历史事件为纬,尽量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并分析崇祯帝的人格真相和治国得失。 内容推荐 晁中辰著的《崇祯帝大传》将通过对史实的客观描述和分析,看看崇祯帝如何思想和生活,如何对待和处置各种重大事件,又是如何与明王朝一起走向了灭亡。 现在凡是去过北京的人,大都要到景山公园一游。来这里的人们可以不登山远眺,但大都要到崇祯自缢处凭吊一番。即使是目不识丁的老农,也大都能讲一段崇祯帝吊死煤山的故事。在崇祯帝自缢的槐树前,人们徘徊议论,回首历史往事,似乎又回到了明清之际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少年皇孙 第一节 深宫童年 第二节 藩王生涯 第二章 铲除魏忠贤钦定逆案 第一节 入正大统,战战兢兢 第二节 铲除客魏 第三节 毁《三朝要典》,钦定逆案 第三章 频换阁臣党争不息 第一节 整顿内阁 第二节 “皇帝遭瘟了”——周延儒与温体仁之争 第三节 频换首辅,朝政日非 第四节 再用周延儒 第四章 重用内臣政体日坏 第一节 用东厂威制天下 第二节 用宦官监理天下财政 第三节 用宦官监领天下兵马 第五章 治国乏术邀誊有方 第一节 为政察察,举措乖张 第二节 日理平台,官贪兵懈 第三节 加征再加征,苍生何不幸 第四节 汲汲邀誉,无救乱亡 第六章 对农民军的剿抚 第一节 西北遍地烽火 第二节 频换主将,剿抚皆失 第三节 剿不胜剿,山河破碎 第七章 与清战和皆失 第一节 冤杀袁崇焕,误罢孙承宗 第二节 清兵屡次内犯,明廷战和皆误 第三节 松锦之战 第八章 内宫生活和思想政策 第一节 崇祯帝的家庭生活 第二节 崇祯帝的思想信仰 第三节 崇祯帝的对外政策 第九章 甲申之变魂殒煤山 第一节 李自成进军北京 第二节 崇祯帝吊死煤山 第三节 崇祯帝死后的风云变幻 第四节 景山游魂,任后人评说 结语 附录 崇祯帝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宫中是非多 历代皇宫中都有许多是是非非,即人们所常说的烛影斧声,千古之谜。由于皇宫处于权力的中心,看来是皇家的私事,实际上成了天下的公事。从万历后期到天启初年,明宫廷里接连不断地发生了几个大案,对明代政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崇祯帝作为皇族的一员,亲自经历和目睹了这些案件的经过,甚至可以说他的童年就是伴随着这些事件度过的。这在他年轻的心灵上不能不留下深深的印记,并影响到他日后观察和处理政事的角度和方法。 崇祯帝诞生时,他的父亲朱常洛已被立为太子。在外人看来,他们父子的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了,其实不然。朱常洛一直生活在危疑之中,甚至可以说一直蒙受着屈辱,并时刻有被废黜的危险。 崇祯帝的父亲朱常洛是万历皇帝的长子。他的母亲王恭妃原是穆宗皇后的宫女,被万历皇帝私幸而怀了孕,生下朱常洛。按民间说法,朱常洛就是万历皇帝的私生子。因为这事不光彩,万历皇帝起初不愿认这个儿子。后来万历皇帝的母亲进行了干预,并拿出他和王恭妃私幸时的信物,要万历皇帝无论如何也要认下这个儿子,这是朱家皇族之福。但万历皇帝以王恭妃身份卑贱,还是不愿认。他的母亲便很动感情地说,自己原来也是个宫女,也是被隆庆帝私幸而生了万历帝。你还不是一样当了皇帝吗?母亲把老底一揭,使万历皇帝羞惭满面,无地自容,便不情愿地认下了朱常洛这个儿子。认是认下了,但心里总是疙疙瘩瘩。按明代宫廷旧制,皇帝有了儿子,应该马上立为太子,以定“国本”,即此事历来被认为是国家的根本。尽管有大臣们不断奏请,但此事却久拖不决。 不久,即崇祯帝的父亲五岁的时候,万历帝所宠爱的郑贵妃也生了个儿子,即福王朱常洵,深得万历皇帝的欢心。万历皇帝还私下向郑贵妃许诺,以后要立朱常洵为太子。许多大臣认为郑贵妃有异谋,意在夺嫡,纷纷上疏请早立太子,但万历帝却一直不许。于是,在明宫廷上就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直到朱常洛二十岁时,万历皇帝不得不正式册立他为太子,但受宠却远不及他的弟弟朱常洵。不久发生了“妖书案”,即有人投书,谓万历帝要更换太子,指斥郑贵妃。为此,一时受株连被捕者达上百人。后发现此书乃嗷生光所为,便将他磔杀,算是结了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又有人上疏,谓郑贵妃指使同党搞巫蛊,想谋害太子。所谓巫蛊,即用巫术诅咒人。汉武帝时曾因“巫蛊之祸,,而废太子。这次幸赖内阁首辅叶向高弥缝其问,未起大狱。这些事都不是空穴来风,它反映了朱常洛太子地位的危疑处境。崇祯帝这时是个孩童,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很少能得到父亲的爱抚。 万历四十三年(1615)夏天发生了“梃击案”,是历史上著名的“明末三案”之一。五月四日傍晚时,蓟州男子张差手持枣木棍闯入慈庆宫,打伤了看门人,后终于被宫中的人抓获。慈庆宫是崇祯帝父亲朱常洛的住处,张差闯慈庆宫行凶,被认为是郑贵妃所指使,意在谋害太子。一时议论鼎沸,有人甚至指名道姓,说此事乃郑贵妃和其弟郑国泰所为。经审讯,连及郑贵妃宫中的太监庞保和刘成。如继续追查下去,牵连会越来越广。万历皇帝多年没上过朝,这时也专为此事召见群臣,拉着太子朱常洛的手,声言父子友爱,决无废太子之事。 崇祯帝的母亲刘贤妃为此十分高兴,在朱常洛回宫后便向他祝贺,认为既然万历皇帝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表了态,他皇太子的地位就可以稳如泰山了。刘贤妃万没想到,她这番祝贺反招来一顿责骂。朱常洛说妇道人家什么也不懂,还好多嘴舌,并立即将她赶出慈庆宫。刘贤妃郁闷成疾,很快死去。 “梃击案”惹得满城风雨,如要认真追查下去,说不定会引出更大的事端。朱常洛不愿过多牵连,极言张差疯癫,郑贵妃决无谋害自己之心。于是,万历皇帝遂命将张差秘密地毙于狱中,随后将庞保、刘成磔杀,草草了结了此案。越是这样不明不白,人们就越多方猜测,致使此案成为历史上常为人们所提及的悬案之一。明末清初的大名士顾炎武说到此事,谓自古以来,当一个王朝衰败时,常有妖人阑入宫禁之事,事关国运气数,“亦法禁浸弛所致”①。要说运气的话,崇祯帝生活在这种时候确实不是好兆头。 在朱常洛被册封为皇太子的同时,朱常洵被封为福王。福王这时已二十岁,应立即赴洛阳就藩。但是,尽管臣下一再奏请,万历皇帝还是不让福王离京。外廷为此乃流言不断,谓郑贵妃和福王还在伺机夺嫡,朱常洛的皇太子地位仍处在危疑之中。为此,廷臣请求尽早让福王就藩的章奏连续不断,“数十百奏”,但万历皇帝一直不予理睬。这事拖延了十三年之久,直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福王才就藩洛阳②。但明眼人都清楚,福王虽然离开了京师,但对皇太子地位的威胁并没有完全消除。P5-6 序言 崇祯皇帝(1610—1644)名朱由检,1627至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故后人习称他为崇祯帝。当李白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后,他吊死煤山(今北京景山)。南明福王政权追谥他为烈皇帝,庙号思宗,后以“思”字不吉利,又改为毅宗。清入关后,以帝礼改葬崇祯帝,上谥怀宗,乾隆时改谥为庄烈愍皇帝。因此,在史书中对崇祯帝有好几种不同的称谓。 崇祯帝是历史上少见的悲剧性人物。后人一说起崇祯帝,似乎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凉。他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一个急剧变化的山崩地坼的时代。崇祯帝处于各种政治势力激烈角逐的漩涡中心,他的一举一动都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举目望去,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势如燎原。辽东的满清势力亦日益强大,并不时大规模内扰。与此同时,明王朝却日益腐败,这台国家机器越来越运转不灵。尤其可悲的是,崇祯帝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处置却接连失误,从而使他和明王朝一起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综观崇祯一朝,以下几点尤令人深思。 “臣皆亡国之臣”的历史疑问 崇祯帝口口声声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其实,在崇祯帝在位的十七年间,明朝政治的各个方面都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崇祯帝难辞其咎。他青年继位,本想成为一个“中兴之主”,深厌明中期以来的诸事萎靡,故“日理平台”,力求速治。他为政察察,对臣下果于诛戮,“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像走马灯似地更换大臣,在位十七年竟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明末著名的几个能臣的悲剧命运都与崇祯帝有关。督师辽东的袁崇焕被崇祯帝冤杀,极尽残忍;卢象异勤王,战死沙场,毫无抚恤;在松锦大战中,洪承畴连败清军,逼使皇太极急火攻心,呕血不止,崇祯帝却听信谗言,严令速战,最终导致明军惨败。明明责任在己,而他却诿过臣下。如此一来,大臣们人人自危,不思有功,但求自保,遇事互相推诿,局势更加恶化。 崇祯帝深厌宦官专权,在即位之初果断地除掉魏忠贤,“钦定逆案”,为世人所称颂。但不久他就感到,外臣亦不可靠,便又变本加厉地倚重宦官,且至死不悟。为了尽快地镇压农民起义军,崇祯帝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兵增饷,结果却使广大农民不堪重负而纷纷逃亡,为渊驱鱼,农民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他自己也最终被农民军逼上煤山。 十几年大饥荒,主要是天灾还是人祸? 应该指出的是,崇祯年间出现连续十几年的大饥荒,饿殍遍野,惨绝人寰,其主要原因并不是什么“天灾”,而是“人祸”。农民的负担本来就很重,崇祯时又接连加征辽饷、练饷、剿饷,数额巨大。除了这类敲骨吸髓式的加征外,还有地方官名目繁多的“私派”,且“私派多于正赋”。这类加征和私派都按亩征收。地方官为征足数额,一户逃则由其余九户补足,九户逃则由未逃的一户补足。如此一来,农民不堪重负而纷纷外逃,“十室九空”。尤其是北方,广大农村已几乎无人安心农耕。可以想见,即使再风调雨顺的年景,大饥荒也不可避免。当地方官实在征敛不到钱粮时,便只好谎称旱蝗所致。旱蝗大灾可以发生一年、两年,绝不会连续发生十余年。实际上,在中国这样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各种自然灾害几?-年年都有。如果是在政治清明的年代,其危害就会大大减轻,不会酿成大的社会饥荒和动乱。如果是政治黑暗的年代,小灾也会变成大灾,甚至本来无灾也会出现大饥荒。崇祯年间的大饥荒实际上就是人为的一场大灾祸。 下“罪己诏”最多,徒邀虚誊 崇祯帝还堪称汲汲邀誉的专家。他是中国历史上下“罪己诏’,最多的皇帝。面对天下祸乱和灾异,他自称不敢居正殿,避居武英殿,“减膳撤乐”,不吃肉食,以与天下2民共患难。他将宫中各种铜像熔铸成铜钱,以充禄饷。这些装模作样的做法确实为他赢得一些好名声,连李自成也说他“君非甚暗”,却无救乱亡。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发现崇祯帝“内帑”银竟高达“三千七百万”两之巨。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中的天文数字,只要拿出零头就足可免除全国两年的加征。天下已残破到那种地步,崇祯帝还在那里贪得无厌地聚敛钱财,加征不已。明清之际的人士一说到这点就感叹不已:“其亦可悲也矣!” 这本书将通过对史实的客观描述和分析,看看崇祯帝如何思想和生活,如何对待和处置各种重大事件,又是如何与明王朝一起走向了灭亡。 现在凡是去过北京的人,大都要到景山公园一游。来这里的人们可以不登山远眺,但大都要到崇祯自缢处凭吊一番。即使是目不识丁的老农,也大都能讲一段崇祯帝吊死煤山的故事。在崇祯帝自缢的槐树前,人们徘徊议论,回首历史往事,似乎又回到了明清之际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后记 这本书今得以在中华书局出版,令我深感荣幸。在我近年出版的几本著作“参考文献”中,大半文献典籍都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显然是因为这些著述的学术价值较高。大概正因如此,学界同仁都以在中华书局出书为荣。我如今在中华书局连续出两本书,自然是无上荣光了。 崇祯帝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山崩地坼的时代: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辽东女真日益壮大并不时内侵,朝内有宦官干政和朋党之争,势同水火。崇祯帝就处于这种风暴的中心,其一举一动都事关王朝安危。本书以崇祯帝生平的时间为经,以其间重大历史事件为纬,尽量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并分析崇祯帝的人格真相和治国得失。这种分析不一定十分准确和全面,还望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最初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书名为《景山游魂——崇祯帝》,并于2000年再版一次。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99年出繁体字竖排版,易名为《崇祯传》,在海峡两岸明清史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九州出版社于2006年再版,易名为《崇祯大传》。有些读者将其列为10种最受欢迎的优秀社科读物之一,令人欣喜。今经中华书局的同仁帮助修订,精心制作,相信出版后会更多地受到读者的欢迎。尤其是本书的责任编辑陈虎先生,为本书的修订和出版付出了大量心力,谨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晁中辰 2015年9月3日于千佛山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