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清三重臣(共3册)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纪连海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他们拥有无上权力,他们曾经统治一切,他们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们是权倾朝野的晚清重臣……

这里有扑朔迷离的阴谋与算计,这里有侍君、为官、权谋之道。

纪连海所著的《大清三重臣(共3册)》为大家揭示和珅、刘墉、多尔衮三位大清重臣的秘密。

内容推荐

《大清三重臣(共3册)》由纪连海所著。

在大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出了三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官。他们一位家境贫寒,却一路青云直上;一位出身名门,注定是天之骄子;还有一位战功赫赫、身后被追尊为帝。在封建王朝的政治舞台上,他们翻云覆雨,留下了无数的未解之谜。

目录

《和珅(二号人物)》

第一章 四九城里出了一个和珅

 和大人不姓“和”

 生在满洲正红旗下

 他和颐和园同年

 他家成了恭王府

 命中注定要当官

 没妈的孩子像棵草

第二章 咸安宫里的求学路

 上了高干学校的穷学生

 机会留给了早有准备的他

 一切为了见到皇上

第三章 当好苗子遇上好伯乐

 一把手家的倒插门女婿

 他心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

 在她面前,没有尔虞我诈

 才子不乏风流事

第四章 连升三级的背后

 科举不是唯一的出路

 和珅的第一份工作

 才貌兼备是他升迁的关键

 一把手才叫“官”

 从特务组织到“国务院”

第五章 俘获君心的智慧

 在对的时间遇上了对的君主

 听皇帝话,跟皇帝走

 照顾好皇上和皇上的妈

 读懂皇帝的精神世界

 他是最优秀的外交官/134

 他是皇上的“摇钱树”

 为皇上服务,让皇上满意

第六章 与大洋彼岸的较量

 对和珅甘拜下风

 成熟的政治家

第七章 文武双全的兄弟俩

 兄弟搭配,干活儿不累

 只在红人手下工作

 抓住对手的软肋

 将星陨落之后

第八章 潜伏在大清朝

 选择朋友的四项基本原则

 适时打出同情牌

 拍马屁的最好人选

 手握把柄好办事

 学会“曲线救国”

第九章 当个贪官不容易

 十一亿的家产

 十五年财政收入抵不过一个和珅

 敛财是项技术活儿

第十章 与和珅叫板

 这个御史真厉害

 揭短是有风险的

 为弹劾差点丢了性命

 关键时刻也要丢车保帅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第十一章 注定的大结局

 败在了嘉庆手里

 二十条要命的罪状

 一切皆成泡影

 和珅一生年谱

后记

《多尔衮(一指通天)》

楔子

第一章 从白手起家到崛起称雄

 奇迹诞生于逆境之下

 实力不足不可争强好胜

 创大业者,必立根本

 守住立场才能力排众议

 一败再败更须冷静思考

 妥协退让也是一种选择

 万事都有利益驱动

第二章 当竞争对手成为顶头上司

 准一把手没那么好当

 谣言的力量是强大的

 领导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别人的劣势是自己的优势

 找准自己真正的对手

 英雄不惧卷土重来

 良将最怕反间计

第三章 在风云突变中站稳脚跟

 做起关键作用的那个人

 集中精力完成首要任务

 把权力交给最放心的人

 天赐良机不容错失

 口号一致好合作

 错误往往产生于转瞬之间

第四章 强权之下的生存之道

 用文字作为反抗的利器

 争取核心人物的支持

 必要时刻快刀斩乱麻

附录:多尔衮一生年谱

《刘墉(阳谋高手)》

探寻清史真相的向导(代序)

第一章 精英家庭的显赫之路

 大官的亲戚不是那么好认的

 世道不好,就得抱成团儿

 步入仕途得找准最好的时机

 肚子里没墨水,当不好“官二代”

 让皇上打小儿就认准了咱家人

第二章 活在世代为官的荣光之下

 什么都大不过上级的信任

 能力与品质是权力的垫脚石

 领导器重不等于可以挑战权威

 好下属成就好上司

 学问多大也不能没有朋友

 让领导着急,别让自己着急

第三章 当个大官不容易

 不得不信特殊关系

 到哪儿都有以貌取人

 摆正位置再叫板

 世代忠良的忐忑心理

 领导全都不好伺候

 做个不完美的好官

第四章 成为一个阳谋高手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看清升迁背后的巨大危险

 上级的悄悄话就是机密

 是人才,不怕没出路

 功德圆满早点功成身退

 刘墉年谱

试读章节

《和珅(二号人物)》

咸安宫里的求学路

1759年前后,和珅和弟弟和琳在经过了几年的私塾学习之后一起考上了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一咸安宫官学。当然,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能够上私塾读书,还是多亏了他们的外公、曾经担任过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的嘉谟的资助。

清入关以前,整个满族的民族文化是比较落后的。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开始,统治者就特别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在位时曾针对八旗子弟的教育下令:“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俱令读书。”从爱新觉罗家族到整个八旗的子弟,对满、汉文化都是非常重视的。清入关以后,对皇族和八旗子弟的教育日臻完善,于宫中设立上书房,选择学问和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读书。曾于军机处任职的赵翼在其所著的《檐曝杂记》中写道:“本朝家法之严,既皇子读书一事,以炯绝千古。余内值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课程,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骑射等事,薄暮始休,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唯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可见上书房制度之严。

皇族子弟在上书房读书,其他闲散宗室和觉罗(远支)也要分别在八旗官学、左右翼宗学、八旗觉罗学和八旗义学中学习。严格的文化教育在八旗子弟之间造就了许多在学术、艺术等方面的栋梁之材,如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满洲正黄旗人纳兰性德等。

像和珅这样的八旗子弟在哪儿上学呢?和珅是在雍正年问设立的咸安宫官学求学。

下面来介绍一下咸安宫官学。

咸安宫位于西华门内。原址位于寿康宫后、长庚门内的咸安宫,为明代建筑,原名咸熙宫,嘉庆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咸安宫。天启年问,天启皇帝的乳母、著名奸臣魏忠贤的相好客氏曾经居住在这里(明朝习俗,宦官与宫中女性——主要是宫女,也包括像客氏这样的妇女,暗中或公开结为名义上的夫妻)。大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建。康熙皇帝在位时,曾经在此禁锢过废太子胤初。胤礽在咸安宫内生活安宁,衣食无忧,但心情焦虑又百无聊赖。他在这一人生阶段中唯一的“亮点”是持续生育了13个子女。胤初共有儿子12人,女儿14人,子女总计26人。在他被软禁咸安宫的12年内,即39~51岁期间,相继生育了6子7女,总计13人,恰是其子女总数的一半。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不久,废太子胤初便去世了,他的家人被迁往德胜门外的郑家庄,俗称平西府。平西府也就成为有清一代仅有的一例建在城外的王府。当然,从此以后的咸安宫也被闲置了下来。

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皇帝下旨日:“咸安宫见在空闲,著设立官学。”雍正七年(1729年),咸安宫内修理出了读书房三所。当年夏天,咸安宫官学正式开学,一开始招收学生90人。此后,咸安宫成为了大清内务府在宫内为内务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而开设的官学所在地和大清王朝培养人才的摇篮,后被称为“咸安宫官学”。

乾隆皇帝继位之后,对咸安宫官学的生源进行了一些改变:除了继续供内务府官员的优秀子弟就读外,还大量招收八旗官员优秀子弟入学,也就是放宽了招生条件。关于这个问题,嘉道时期曾经做过云贵总督和翰林院编修的吴振在其所著《养吉斋丛录》中有下面一段具体的描写:“咸安宫官学,在大内西华门内,为八旗官员子弟读书处。总裁以满、汉翰林各二员充。其后由掌院派充,满二员,汉四员。按日稽课,西配殿读满洲书者,则满总裁稽之。”

这一时期,在咸安宫官学任教的教师主要由翰林充任,至少也得有进士、举人的身份。

学校分为汉书十二房,清(满)书三房。课程的设置多样、全面、正规,要求严格。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文、武两科。其中属于文科的课程,主要有“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清文(满文)与蒙古文、藏文;兼有诗词、书画等方面的培训。属于武科的课程,则主要有骑射、摔跤以及如何使用火器等军事课程。朝廷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授予相应的官职。

关于这一时期在咸安宫官学就读的学生,我们仅以乾隆元年(1736年)的情况为例做一个简要说明:这年年初,乾隆皇帝亲自下令,在内务府所管辖的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所属“上三旗”的90名学生内,挑选出30名优秀者送咸安宫官学读书;此外,再令八旗都统等,将可以造就的俊秀子弟,每旗选10名,如果大臣子弟中有情愿读书者,也可以在份额内准其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凡在咸安宫读书的学生,除了每年可以得到一份粮饷外,学习时间也不仅仅局限在10年之内(八旗官学的学生,必须10年内完成学业),一直到出任为官前,均可在校学习。当时在京师城内有许多学校,例如,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琉球官学、俄罗斯学、算学学、国子监南学、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等。在这些众多的学校当中,咸安宫官学是一所优秀的学校,清朝许多精英们都在该校读过书。例如,大学士英和的父亲德保、军机大臣兼大学士阿桂、中丞良卿等人,都曾先后在该校学习过。他们都是在中了举人或进士后才离开这所学校的。他们所学的各种知识,基础十分扎实,有人甚至到了古稀之年,“四书五经”还能倒背如流。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咸安宫官学的学生绝非一般等闲之辈,他们都是从众多的八旗子弟中经过仔细挑选、择优录取的;这些学生不但品学兼优,而且长相漂亮,个个都是一表人才。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庆祝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皇帝命将咸安宫改建为寿安宫,此后的寿安宫就成为崇庆皇太后和已经敬去的雍正皇帝的其他活着的妃嫔们的居住之所。而原来的咸安宫官学却被移至位于西华门内、武英殿西的尚衣监处。再后来,因为尚衣监年久失修,房屋倾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皇帝命人在尚衣监西边为咸安宫官学新建校舍,门三问,门内影壁一座,内为三进院,每进院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共有房二十七间。新建校舍依官学的名称仍命名为咸安宫。

P36-39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4: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