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而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
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
| 书名 | 瓦尔登湖(精)/名著名译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美)亨利·戴维·梭罗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而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 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 内容推荐 亨利·戴维·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本书记述了作者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 目录 经济 补充诗 我在哪里生活;我为什么生活 阅读 声音 隐居 来客 豆田 村子 湖 贝克农场 更高的法则 禽兽为邻 房子取暖 往昔的居民;冬天的来客 冬天的动物 冬天的瓦尔登湖 春天 结束语 试读章节 多数人,即使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国度,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为那些人为的忧患瞎操心,为生活困苦没完没了地劳作,却不能采集到更鲜美的果实。他们的手指,因为过度磨砺,茧刺满把,颤抖不止,没法把果子摘到手。实际情况是,劳动之人没有闲暇一日接一日地休养生息,求得复原。他无法保持人气旺盛的人际关系,他的劳作在市场上总是掉价。他没有闲暇别求他路,只能做一架机器。他总是使用他的知识,怎能清楚记得他的无知?他的成长需要无知。有时候,我们应该让劳动之人有吃有穿,不需要什么理由,并且用我们的一腔热情让他身心健康,然后我们才可以对他说三道四。我们天性中的最优良的品质,如同果树的花朵,只有悉心呵护,才能保存下来。可是,我们既没有如此善待自己,也没有如此善待彼此。 我们都知道,你们中间的一些人为穷所困,难以生存,有时候简直连喘一口气都十分困难。我毫不怀疑,你们中间读这本书的一些人,不是顿顿饭都付得起钱,外衣和鞋子眼看要穿烂或者已经穿烂了却没钱买新的,而且即使阅读这几行文字还得忙里偷闲,从你们的债主那里劫掠时间。你们许多人过着多么龌龊下贱的生活,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经历多了,看得非常清楚。总是捉襟见肘,努力做事,努力摆脱债务,好比一个古来有之的大泥坑,拉丁语称之为aesalienum,就是别人的铜板,因为他们的铜币是用铜做的;苟且活着,黯然死去,还是被别人的铜板埋葬,总是说好还债,答应还债,明天就还,却今天死了,说话没有算数;讨巧卖乖,祈求恩典,手段使了不计其数,总算没有坐进公家的大牢;撒谎,阿谀奉承,投票,让自己适应一套繁文缛节,循规蹈矩,要么打肿脸充胖子,酿造一种薄如烟气的大度的氛围,为的是说服你的邻居让你给人家做鞋子,做帽子,做衣服,做车辆,或者给人家进些杂货;把自己折腾病了,为的是攒下点什么以应付患病的日子,在一口旧箱子里或者灰墙皮后面一只袜子里藏点什么,或者,更加安全地存在青砖银行里;不管藏掖在哪里,不管积攒多少,只要能攒下藏下就好。 我有时候好生纳闷,我们竟能够这般不知深浅——我几乎要说——对称之为“黑奴制”的这种在某种程度来说属于舶来的恶劣的奴役形式十分醉心,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那么多贪婪而精明的奴隶主蓄养奴隶。使用一个南方看守人用心不良,可是使用一个北方看守人用心更狠,不过最狠不过的还是你自己就是一个奴隶贩子。谈什么人的神圣!看一看大路上的赶马人,日夜兼程往市场上跑啊,他心里还有什么神圣的念头吗?他的天大责任只是给他的马匹喂草填料!与船运奴隶的利润相比,他的命运是什么?他不是在给一个称雄一方的乡绅赶马车吗?他要什么神圣?他要什么不朽?看看他唯唯诺诺,卑躬屈膝,一天起来胆战心惊,既不神圣也不不朽,只是他自己那套观念的奴隶和囚犯,为自己的行踪赢得一个名分而已。与我们自己那套私有观念相比,公众舆论只是一个软弱的暴君。恰恰是一个人对自己怎么看决定或者明示了自己的命运。在西印度诸省实行幻想和想象的自我解放——可有威尔伯福斯威尔伯福斯(WilliamWilberforce,1759—1833),从事殖民地奴隶解放活动的英国人,被后人认为思想超前。带来这种理念吗?再不妨想一想,这块土地上的女士们,编织梳妆用的垫子对付世界末日,对她们的归宿听之任之,仿佛你尽可以消磨时光而没有消磨完的时候。 大多数人过着默默挣扎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就是要人们苦苦挣扎。从这个苦苦挣扎的城镇进入这个苦苦挣扎的国家,你不得已让自己练就水貂和麝鼠的勇气聊以自慰。一种习以为常却浑然不觉的绝望甚至在所谓人类的各种游戏和娱乐下深藏不露。游而无戏,娱而不乐,因为工作之后只是绝望。不过,智慧的一种性质就是不做各种绝望的事情。 使用教学问答法的字眼,我们考虑人类的大致终极是什么,以及生命的真正必需品和手段是什么,表面看来人们已经用心良苦地选择了生活的共同方式,因为他们就喜欢这种方式而不喜欢别的什么方式。不过他们心里明白,选择的余地并不存在。然而,各种警醒的健康的原始状态却记得太阳升起来焕然一新。放弃我们的种种偏见,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任何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不管多么古老,未经证实都是不可信的。每一种物体发出回响或者默默通过,今天看来是真实的,明天也许证明是虚假的,只不过是舆论的轻烟,却有人信以为是一片雨云,会给他们的田野洒下甘霖。古人说你不能做的事情,你倒应该试一试,你会发现你能做。旧的行为适合旧的人,新的行为适合新的人。古人可能就是不知道添上新柴可以使火一直燃烧;新人却可以在锅底下放上干柴生起炉火,而且以鸟儿飞翔的速度遨游地球,正如谚语所说:气死古人。活了一把岁数未必就有充分的资格做年轻人的指路人,因为活到老所获得的不见得比失去的多。人们大体上可以怀疑,即使最智慧的人也不见得就真的掌握了什么生活的绝对价值。从实际角度讲,老人对年轻人提不出什么十分重要的高招,他们自己的经历极其有限,他们的生活惨遭痛苦的各种失败,出于种种个人的理由,他们也就信以为真了;实际上也许他们生活过后留下了一些信念,只是他们年龄不饶人,青春不再。我在这个星球上已经生活了三十来年,还没有从我的长辈那里听说从未听过的珍贵的只言片语,连认真的忠告也寥寥无几。他们没有告诉我什么,可能对我讲不出什么很得要领的话。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还没有尝试的一次实验;他们尝试过了,可是对于我却没有多少可以借鉴。倘若我有什么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我一定会想到,这是我的良师益友还不曾说过的。 …… P3-6 序言 《瓦尔登湖》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美国文学批评家和学者约瑟夫·伍德·克鲁奇说:“渐渐演变的一个结果是,他的这本书现在基本上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文学毫无争议的六本或者八本传世之作中的一部。”话说得很平和,但是非常耐琢磨。也就是说,美国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作家中仅获诺贝尔文学奖者已有十几位,但是“毫无争议”的杰作不过“六本”或者“八本”,而《瓦尔登湖》是其中的一部。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不过本书的作者亨利·戴维·梭罗生前并没有享受到这一殊荣,也不会有这样的奢望。《瓦尔登湖》于一八五四年出版,到他一八六二年病故,八年间梭罗只见证了这一次出版。《瓦尔登湖》一书是被人逐渐认识并欣赏的,这个过程大约在它的本土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真好比是一瓶酒,想识得酒之好坏,喝酒的人起码需要对酒有一点点了解。有的酒猛烈,有的酒温和,而酒的好坏不在于是否“猛烈”是否“温和”,而在于酒的纯度和醇度。《瓦尔登湖》一书的质量正在于它的纯度和醇度。如同一个人想喝好酒多少需要些理由一样,读《瓦尔登湖》的读者需要有这样一些理由:他想知道生活是什么?什么生活是健康的生活?什么是社会?什么社会是正常的社会?什么是政府?什么政府是正义的政府?什么是大自然?什么大自然是自然的?什么是生命?什么生命是有意义的?什么是人?什么人是本来的人?人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人活一辈子应该和生活和社会和政府和大自然和生命如何相处?……还可以开列许多理由,但是如果一个人对上述的问题中的一两个有过思考和困惑,那么《瓦尔登湖》这本书一经打开,你就会看下去。 我相信,本书作者梭罗决定到瓦尔登湖畔动手造一间小屋,一个人生活在湖畔和林中时,他对上述问题是一直在考虑的:“所谓听天由命就是要人们苦苦挣扎。……只有站在我们应该称之为甘居贫穷的有利位置上,才能对人类的生活公允对待,明智观察。”许多梭罗当初的邻居和熟人以及后来研究梭罗的学者,认为梭罗以及梭罗的家族都有怪癖,行为举止总有些与常人不同。这种结论显然过于肤浅和主观了。从众是人类的习性。我们人类的城市越来越大,城市居民越来越多,正是这种习性的体现。因为我们从众,别人干的事情我们自己也会跟着干,其中的诸多“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是不会去考虑的。梭罗说过他“生逢其时”,他是针对年轻的美国而言的。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根底源于欧洲,梭罗所思考的是美国不应该永远照搬欧洲的一套。美国要有本土生活方式,要有本土文化,而这恰恰事关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梭罗试图亲身试验一下,一个人采取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会有什么结果。他的问题是多层次的,他的思考必会是多方面的,因此他得到的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 梭罗读过许多书,自然受一些思想家的影响,比如卡莱尔和爱默生——他的良师益友,但是他没有整套的思想体系。他不想踩着前人的脚印走,而想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自己的体会。他是清教徒,也是异教徒,这种矛盾无法很好地解决,所以他希望从实践中寻找,对现实的诸多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评论,就成了他的一个主要声音。在《经济》一章里,通过他造房的过程和简朴的生活,基本上把他对生活的态度阐述出来,核心就是“简朴,简朴,还是简朴”。是生命,就有生活。人们总把一种生活定义为成功的生活,把其余的生活视为不成功的生活,于是,追求成功生活便成为多数人一辈子的目标,多数人因此生活得疲于奔命。梭罗认为人类创造了许多财富,但是如何支配财富却是大有学问的。在他看来,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生活舒适,不但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人类进步是极大的妨碍。在享受奢侈和舒适方面,大智大慧的人历来不屑一顾,生活得比穷人还要更简单,更朴素。古时候的哲学家,不管在中国、印度、波斯或者希腊,都是一种类型的人,外表看起来比任何人都穷,内心生活却比谁都富有。他认为他同时代的人越来越贪图奢侈,挥霍成性,而这种人往往开时尚之风,成群的人于是亦步亦趋地跟风跑。“我们为这个世界修建宅第,为另一个世界修造坟墓。”因此,他提问道:“人们赞许并视为成功的生活,也仅仅是一种生活而已。我们为什么要夸赞一种生活,让另一种生活受到排斥呢?”成功的生活无非是积攒下财富,自己吃好穿好住好,传给下一代,或者希图祖祖辈辈传下去。可是梭罗认为,年轻人的不幸恰恰是继承祖上的农场、房子和牛羊,因为获得这些东西要比摆脱这些东西容易得多。青年人应该在开阔的大草场上无拘无束地生活,看看劳动是什么,看看田野是什么。由于我们人类本性依然脆弱,我们往往会设定一种情况,把我们自己摆进去,可是这样一来我们同时处在了两种情况中,要走出来就有双倍的困难了。所以,梭罗主张简朴,简朴,还是简朴。 …… 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的成功,往往是朝臣式的,而不是帝王式的,武夫式的。 所有的人,不是穿上什么好衣服才可以干事情,而是有事情可做就行了。 车子套在马的前面既不漂亮,也没有用处。 文明之人,就是更有经验、更有智慧的野人而已。 最费钱的东西从来就不是学生最需要的东西。 房子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座位而已——如果是一个乡村座位则更好。 我之所以对商业刮目相看,是因为它的进取精神和大胆作为。 人在思考或者工作时总是孤独的,不管他在什么地方都不会例外。 在剑桥学院拥挤的小房子里真正用功学习的学生,如同在沙漠里的一个托钵僧一样孤独。 我在我的房子里备有三把椅子:一把独处时坐,两把朋友来时坐,三把交往时坐。 你大可不必把你的声誉建立在你请人吃饭上。 一个人,快跑有多少危险,安坐也有多少危险。 我相信,倘若所有的人都像我当时那样简单地生活,偷窃和抢劫是不会发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只是因为在各种社会里,一些人拥有了更多的东西,穷奢极欲,而另一些人拥有不够,缺吃少喝。 善与恶之间,从来没有过瞬间的休战。 在多数情况下,做饭已经不再具有诗意,只是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 智者得到的印象是普天下都还很幼稚。 毒药到头来未必就能把人毒死,伤筋动骨不一定就是致命的。 地球的表面是柔软的,人们一踩就会出现痕迹;同样,人的心灵也会走出一条条小路的。 有人一旦早起床了,便会对朝霞吹毛求疵。 一只活狗总比一只死狮子强得多吧。 真理这张脸特别经得起磨损。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在我们所在的地方,而是处于一种虚假的位置上。 爱吹毛求疵的人就是待在天堂里也能挑出毛病。 热爱生活吧,哪怕一贫如洗。 灵魂的必需品,用钱是买不到的。 一只呆头鹅只会是一只呆头鹅,你怎么打扮它都没有用。 总之,梭罗的一生是特立独行的一生,是我们这些世俗的人模仿不了的。花花绿绿的世界把我们的眼球吸引得越来越紧,眨眼的瞬间我们都担心错过了多少精彩。然而,生命才是最精彩的,认真对待生命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题。诚如梭罗告诉我们的:“通过我的试验,我起码明白了这点:倘若一个人信心满怀地朝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过上他想象的那种生活,那他会在平常的时光里获得意外的成功。”所以,梭罗大声向我们呼吁: “探索你自己吧!” 译者 二○○四年五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