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那条河》系湖北《长江日报》社主任记者李未熟先生的湘西自驾游散文札记。作者沿湖南沅江而下,按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重走一遍,沿途记人记事,追述古今,展现了沅江的优美风光。李先生文笔优美,情真意切,于无声处有深意,是一部不错的散文集。
| 书名 | 沈从文的那条河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未熟 |
| 出版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沈从文的那条河》系湖北《长江日报》社主任记者李未熟先生的湘西自驾游散文札记。作者沿湖南沅江而下,按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重走一遍,沿途记人记事,追述古今,展现了沅江的优美风光。李先生文笔优美,情真意切,于无声处有深意,是一部不错的散文集。 内容推荐 1943年元月,沈从文在桃源租一条小船溯沅江回乡探母。他当年停泊过的所头,历经83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开车走完沈从文当年停泊过的所头,以及沈从文年轻时糊口到过的一些码头,为读者朋友记录下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李未熟的专题散文集《沈从文的那条河》,以作家的独特眼光、记者的探索精神、旅行爱好者的亲身体验、朴实耐读的文笔,向我们讲述了那条河两岸几十年来发生的沧桑巨变,钩沉了鲜为人知的沈家辛酸史,纠正了几十年来关于沅江地名的一些误读,书中有浓郁的湘西风情、有沅江的前世今生。分享这本书,将为读者了解那条河两岸的人生,提供翔实的文史资料。 目录 01 津市问津 02 常德,曾经的“水上国道”船少人稀 03 赖在桃源老码头 04 郑家河,我来迟了 05 世外桃源收纤铺 06 老兴隆街,原来在夷望溪口 07 我在柳林汊沉醉 08 缆子湾码头未留一丝痕迹 09 催人泪下的“寡妇链” 10 清浪,溪也寂寞铺也寂静 11 鸦角洄,睡在沈从文曾经过夜的地方 12 沈从文,你的芸庐装下多少辛酸 13 沅陵,不为人知的“小城故事” 14 横石山头听櫓歌 15 在沅陵县讲沈从文 16 浦市古镇韵犹存 17 屈原的溆浦,橘香酿出浓烈的思念 18 石马湾水魂 19 锦江奔腾男儿气 20 凤凰作证:先生与湘西互不相负 2l 愧对矮寨天路 22 难忘德夯苗寨的山风溪水 23 我的翠翠,我的茶峒,我的边城 24 景象清壮的王村芙蓉镇 25 旅后小札(权作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的具体分工是,三辆车我打头,刘非在中间,张哥断后。张哥和晓萍担负摄影任务,途中采访和回家后的写作,由我负责。我们没买对讲机,张哥说去西藏时用过,也不方便,就用手机联系。 到达津市大约是下午3时,路牌显示,我们行走在孟姜女大道上。过了澧水大桥一公里左右,津市一中对面,是一个假日酒店。我们在酒店前停下车,他们去订房间,我们的车直接开到后面院子里,今天夜里,我们想在车里住下。 时间还早,先逛逛津市。商场我们肯定不会去,就到澧水江边吧。问大码头在哪,津市人告诉我们,过桥左转就是,那里有条步行街,很热闹。一行人轻装步行,走过澧水大桥,下桥来到步行街。 这条澧水从石门县开始,典型的西东流向。太阳偏西了,设在澧水左岸的步行街,已经没有阳光斜射,我们坐在街边等着小吃流动摊点出摊,好尝尝津市的小吃与我们本地的有何不同。 街边卖甘蔗的首先引起了我们的好奇,我对这些不同的风物特别感兴趣。比如,我们城市,满街都是那种乌黑粗长的甘蔗,而我们小时侯常吃的那种青白细嫩的甘蔗,近几十年不见了踪影。津市卖的,正是我小的时候吃过的那种,看到它们在这里出现,自然有些味蕾上的亲近和情感上的亲切。那就买一根尝尝!加工甘蔗的过程,又让人觉得新鲜。一根5元,他们不削皮,应该是洗得很干净,买下之后,立即用特制的刀具一一与打印店里切纸刀相似,把甘蔗切成一寸长的数段,用塑料袋装了,吃起来果然方便。津市与湖北相邻,这样的卖法,如何像省域界线一样分明? 小吃,品种与我们城市差不多,不过,米豆腐是我们的城市不做的,也买下一碗尝尝。尽管它的口味一直到号为正宗的刘晓庆米豆腐店也没有打动我,毕竟是异乡的小吃,吃起来,多了一份新奇。 吃过小吃我们来到澧水岸边,登上高高的防洪大堤,堤顶是一条人行道,有一米五左右高的砖墙护着,靠堤内这边,是与砖墙等高的铁栏杆,足见大堤的高峻。 一轮落日正在西下,西边天际被它炙得鲜红,云都成为斑斓颜色。漫长的江流托着这轮落日久久不愿松手,让它照亮一江碧水一江停泊的大船。没有湍急的江流,有的只是微风过处,江面泛起细细的波纹,把夕阳的红光,揉成一江鲜红碎屑。江的对岸,有延绵的山脉,在江流的上游尽头,归结于一个透视的点,夕阳在那个点的附近,也凑了一份热闹,此时更像一根碧玉簪,尖头上挑着一颗鲜红的玛瑙。 满江彩灯接替了落水的夕阳,澧水大桥在彩色灯光下像身着晚礼服的绅士,架出津市美丽的夜景。我们从防洪堤顶端的人行观景路上,下到江边,巨大的码头让我们惊诧津市曾经的繁荣。 澧水又叫兰江,据说兰江的得名,与屈原有关,自然也与屈原的那次放逐有关。跑了澧水和沅江各地,他说沅有芷兮澧有兰,这位诗人兼民间植物学家酷爱时尚衣装和香草,人们从他的赞美里,为澧水取了兰江的美名,清雅高洁。 砌码头的高墙石料,码头上铺的,全是暗黄的花岗岩,它们被打凿成整齐划一的长条,铺就一个巨大的历史工程。码头靠水的边沿,每隔十米左右,就有一根竖立的石块,约一米高,底部嵌进码头的基石里,顶端一个碗口粗的圆洞。不用说,这些都是用来系小船的,只是,我们看到的这些有圆洞的竖石,已经是劫后余生孤零零的几块,其余全部被打掉,身子或躺在草丛,根部或露着断后的锋角。是觉得它们碍了行洪,还是多事者没事时找事?我们看不明白,这么高的码头上,古人的心血与智慧,为什么一定要毁掉。一个不需要系船的时代,这些与码头有关的古代设施,大概都会是这样的命运。 我相信,在津市,这样的码头少说也有数十上百,不然,它何以成为津市?水网密布的当年,也许这些码头只是渔人停泊的水湾,乡民过水的渡口,搬来石块铺成一条简易的小路对付泛滥的江泥,这大概就是过去的“津”。 P4-6 序言 第一次被中国的作家折服,是湖南入沈从文。我记不清哪年读到了他的《湘行散记》,便被湘西风光和风情迷醉。后来又读到了他的《湘行书简》,这下子真像吃错了药,整天跟那条沅江过不去一一我一定要走沅江,骑一辆自行车,或者扛一只橡皮船,沿着沈先生回乡探母时泊过的所有码头走一回。以游为主,如果可能,也写一点文章,与沈先生当年写过的码头情景作个对照,想必读者们读来一定感兴趣。 这想法大约在我的脑海里盘踞了20多年,我整天想着沅江。离开沈从文的书本,我脑中的沅江竟是这样的:它被许多橡胶大坝切断成数截,我的自行车可以骑过江上的桥,畅通于江的左右岸;我扛着橡皮船艰难地走上大坝,一放到水里,便如镜面闲行,不用费多大力气,那个船便能到达各个码头。沅江,在我的心里,已经变成一条温顺的小河,一直温顺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 …… 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者写下上面的文字,真是见笑于大方之家了。其实,今天我也笑自己,一把年纪了怎么还这么幼稚。湘、资、沅、澧,号称洞庭四水,都是江,怎么说也有江的脾气。我也不解,我为什么一直这么小看沅江了? 后来有了网络,有了关于沅江的大量信息,又专门找了一些书读,渐渐知道了沅江电站大坝们的巍峨,我橡皮舟的梦,没有再做;我骑行沅江的梦,也被后来网上的卫星地图吓傻了轮子。再后来,我有了汽车,我想用这家伙圆我沅江的梦。 这梦,黄永玉先生做过,而且这梦的时间,不比我短。他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沈从文住在北京崇文门那里,黄永玉先生去看望病中的叔叔沈从文。沈从文握着黄永玉的手说,多谢你邀我们回湘西。沈从文遗憾自己病成这样,回不去了。黄永玉继续描绘他的梦:租两条小船,“按你文章写过的老路子,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再走一遍,写几十年新旧的变化,我一路给你写生插图,弄它三两个月”。沈从文先生心向往之,说把汪曾祺约上,他做饭菜是行家里手。 随后,沈从文和汪曾祺相继去世,黄永玉先生的梦,成为一个断梦了。 后来,有一个叫卓雅的人,用图片的形式,重新记录了沈从文先生当年走过的那条水路,而用文字全面记录这条水路各码头80多年的变化,我应该是第一人。 2014年5月我退休,退休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圆梦。时不我待,兼职教学单位的挽留,我婉拒了;好心朋友为我再安排一份工作,谢绝了。坐在家里,关于沅江的路书,一做便是46页。如果说沈从文先生当年回家坐小船是万不得已的唯一选择,那么,我用小车走码头,这本身就是风马不及风牛的事。一个码头到另一个码头,水路大约也就30公里,可是我的车要翻山越岭走两到三倍于水程的路才能到达,这些山路是些什么样的路,心中无底,因此我的路书上常这样写道:某某码头,可能找不到,尽量找;某某码头,可能要坐船才能到;某地,如何游,现在无法弄清,到了地头再看。 我带着上面那一大堆未知出发了,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一程程地走,走不通再说,实在不行,就把车放在缆子湾或者五强溪镇,坐船到各码头,游完了再回去接车,到下一个可以通车的码头。 结果呢,总体上比想象的要好,部分路段,比想象的更难。同行三辆车,有两辆出了车损事故,唯有我的一辆,毫发未损,侥幸回到了家里。说到这里,读者朋友别怕,那条路还是可以走的,如何走,我这“探子”对你说。 迤逦的沅江风光,新奇的苗地风情,奇特的人事,山盘水转的惊险与刺激,凄婉的沅江故事,激越的辰河櫓歌,收在我的眼底,注入我的脑海,我将尽我所能,用我笨拙的文字,在这本书里,再现美丽的湘西和曾经生龙活虎的那条沅江。 沅江又称沅水,是湖南的第二大河流。分南北两源,南源空暗黄,酿着雪。时或雪子在车顶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时或雪花飘飞于沅江水面和两岸,干山无鸟,万径乏人,落到水里的雪花,不见了踪影,唯岸边闲横的几叶竹篾篷船,穿上白色衣裙醉卧梦乡。两岸则是干家积雪,竹树不耐雪压而反弹出满山雪雾。如果有可能,再租一条小船,也感受一下冰凌封冻时节,江上的生活是何等孤独而缺乏生气,船工弄船,是如何艰难。 一直痴迷于沈从文的文字,大概如他所说,是因为他以水为背景,写出了湘西底层的人,湘西特別的事,这些人与事,与我见到的大不一样,于是有一份好奇的心向往那一份神奇生活。还可能因为沈从文的文字,更符合人性的表达,他对人性和谐的讴歌,对摧残人性的痛恨,通过他的文字,立即谋得与读者的共鸣。他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第一年便进入“决赛”,第二年再度被提名,皇冠就在眼前闪烁光芒,可惜天不佑他,他带着对故乡辰河的无限眷念,魂归道山,诺奖不授予逝去的作家,沈从文,与一个文学国度盼望了近百年的奖项失之交臂。更可悲的是,这些都发生在那个信息被严重过滤的时代,那时知道沈从文的人不多,能读到他作品的人不多,知道这个奖项波折的人更不多。 我的这次行游,主要是走沅江,即沿着沈从文先生1934年年初回乡探母的水路一直走到浦市沈从文先生起船处。但是,本书所写的这条河,除主流外,还包括沅江的支流,亦即沈从文先生当年留下足迹的其他地方,如石马湾、茶峒边城、麻阳、古酉阳(即今天的芙蓉镇)。沈从文说:“至少我还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那条河水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的。”我们的足迹,很想沿着先生走过的所有水路前行。鉴于时间和财力的关系,难及全部。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到底是沅江的奇特处,让我们在“四水”里特别记住了它的名字,还是因为几位伟大的文学家,特别是沈从文优美的文字,让沅江得到了空前的传播,才使沅江永驻读者的心间? 我无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我想借用我16年前一篇散文结尾时的话,来说明沈从文与湘西的关系,来表达我的感受: 以青山秀水培育出沈从文这样的人杰,是湘西不负先生;而以清灵的文字向世界活画出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则是先生未负湘西。 沅江是沈从文生命的一部分,我到了,我写了,我感受了,我为它多次哭了。信不信?不信请看本书。 后记 我们一家二人,于2015年4月10日上午8时半从武汉市江夏区出发,至4月28日中午回到江夏,一共19天。走时车子里程显示2380公里,回到家里时显示为4749公里,游程2369公里。 具体费用如下: 过路费,629元。 油费,1170元。 停车费,53元。 门票和船票一共910元。 住宿费,1432元。 吃饭、礼品和其他消费若干。 共计6700元左右。 有几点需要说明。过路费里,有在高速上跑了冤枉路的,大约也就50元左右。当然,也因为导航为我节约省下一些过路费的。我的车是新车,导航还没摸熟,尽管每次看起来是高速优先,可是车子多数时候走的是省道县道甚至乡道。 门票和船票。在沅江流域游玩,门票与船票很难分开。比如我们从兴隆街乡坐船到夷望溪,包一条船400元,这还看在我是记者的分上,优惠了80元。如果不包船,每人80元一个座位的船,要等客人到齐了才开船。所以我们包船的钱,既是船钱也是门票。再比如花垣县茶峒镇,要到翠翠岛,每人68元,如果不到岛上,包船游酉水河,也就只60元一只小木船。 住宿费本来应该还省一些,我们的车里完全可以睡得不错,只是后来很少实施,这是本次旅游的一点缺憾。而且,这次尝试性的住车房也检验了车房条件,那张拼进去的床,可以省去,只铺厚一点的垫子即可睡得不错,拼一张木床进去,拼拆有些麻烦,头顶空间不够,人要在床上坐起来伸不了头。下次旅游,这张拼床就不要了。但气垫的选择,要用起来更方便的那种。不然,充气放气特麻烦。 再就是夜里方便是个问题。把车开得靠近公共厕所吧,环境不好;远离吧,在哪里上厕所都是问题。看来,要住车里,还得有一个密封较好的便盆,早晨方便倒进厕所。整个游程中,感觉这个问题比吃饭问题重要。所以特別提醒开车穷游的游友,这个问题不可小觑。 油费比我们预计的要好些。行驶2369公里,用油1170元。我们的车是1.8T,排量不小,对付山路,没有问题。原来以为至少百公里9升油,看来这车没费这么多。高速8个左右。好点的国道或省道,我甚至开到了6.1,一般情况都在6.1至6.7之间。我出行时,油价5.95元,后来涨丁一小回。6.05元,最后才涨到6.30元,那时,我就在回来的路上了。也就是说,此次旅游,平均每公里油费0.49元,对于1.8T的车来说,应该是节省的。 如果住两夜车里住一夜旅店,如果自己开伙做饭,应该还可以省下1500元。 这次旅游很从容,所以也不累。带着一点文化使命,每到一地有点采访任务,而且发现了沈从文先生的一些疏忽,便有点成就感。听了一些以前没有听到的故事,有些新鲜感。结识了一些朋友,有些幸福感。回来之后的回味,比不带任务的旅游,还是要丰富美好一些。 最后就是安全问题。我们的车速不算快,还可以再慢一点,没必要那么赶。张哥那辆车被落石砸坏,这不怪谁,完全是运气问题。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