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与韩师的故事
分类
作者 王文科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我与韩师的故事》以作者王文科亲历的方式讲述韩师的历史和文化,讲述韩师的人和事,既是对韩师漫长发展历程特别是几个重要节点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也是对自己生命历程的总结和感悟。书稿共描述了三十多个小故事,如走进第二故乡、校史碑廊记忆、图书馆的嬗变、韩山诗群现象等等,这其中既有旧事钩沉式的办学史料,有访谈追忆式的人物特写,也有视角独特的教学体会和校园评论。

内容推荐

《我与韩师的故事》作者王文科以亲历的方式讲述韩师的历史和文化,讲述韩师的人和事,共叙述了三十多个小故事,如走进第二故乡、校史碑廊记忆、图书馆的嬗变、韩山诗群现象等,这其中既有旧事钩沉式的办学史料,也有访谈追忆式的人物特写,还有视角独特的教学体会和校园评论。本书既有作者对韩师漫长发展历程特别是几个重要节点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也有对自己生命历程的总结和感悟。

目录

因为有感情,所以有文章——王文科教授《我与韩师的故事》序

前言

1 走进第二故乡

2 韩师源自师韩

3 扶大厦之将倾

4 校史碑廊记忆

5 古沟办学旧事

6 词园一脉花开

7 动荡时期的师专

8 岁月不堪回首

9 陈伟南回母校

10 笔架三峰擎园

11 图书馆的嬗变

12 国际摄影大师陈复礼

13 游子瀚墨传香

14 韩师百年庆典

15 笃定教师职业

16 如何见义勇为

17 挽救生命的捐款行动

18 韩山诗群现象

19 韩江传说与鳄鱼龟

20 爱在学生社团

21 诗意的真性情

22 拥挤引发的电梯伦理学

23 三大评估之旅

24 从“名师”到“良师”

25 “老天”的走马生涯

26 潮文化的研究者

27 出访哈尔科夫国立斯卡沃罗德师范大学

28 做人的面子与尊严

29 生命教育起航

30 太空双星遨游

31 潮人的普通话

32 校道牌坊重生

33 美人城变恒大城

34 镜头下的思考

35 韩山书院“重光”

36 韩祠再现橡木

37 学子扬鞭启程

后记

试读章节

2 韩师源自师韩

我应韩师之召而来,因为韩师,我知潮州,而知韩愈与潮州的渊源。或许是心灵感应,我第一次走进韩师大门,心生的便是一种亲切的欣喜感。

韩师地处韩江东部,如果从空中俯瞰韩师,我想它一定会是一条扭动着硕大身躯的蛟龙。正对着湘子桥东口的老校区西门就像是对着韩江戏水的龙头,它的躯干则从西区伟南楼开始延伸,经过韩师行政楼才林楼、中南海教工宿舍、山顶运动场、陈伟南天文馆、新区图书馆、理科大楼、文科大楼下的校内通道逶迤延伸,经过进华楼和伟南楼,直至名叫水岚园的教师公寓楼群,在连接的尾巴处环绕着经年有水的东丽湖。连接在整体躯干的路径旁,有由笔花园引接出来的北坡教工宿舍群和由南华苑接续而成的南坡教工宿舍群,还有由音乐系、美术系所在地的东湖山庄以及学生宿舍群落,由这些建筑群落组成的一只只如莲花般的龙爪。

如此,一个汲水舞龙的巨大动态影像就映在潮州韩江以东的韩山周围。

韩师俯汲着奔流不息的韩江水,同静静矗立在韩江边的凤凰洲、凤凰塔相峙并立,又偎依在形如笔架的满目苍翠的韩山之中,尽收韩山书院那千年相袭的文风古韵。

我在读中学时,就特别喜欢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劝学解》中的两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后来成了大学老师,亦认为做学问搞研究,就需要像韩愈那样,有严谨和勤奋的治学精神,需要水滴石穿、不畏坐冷板凳的坚守,需要矢志不渝、勇于探索的求实态度。

刚来韩师,我被安排在东区的研究生公寓住,后来听人说紧邻韩文公祠的笔花园教授楼内有空房,便向总务处提出申请,自愿补近2万元的原住户装修费,调换到笔花园。两个月后,得偿所愿,离韩文公祠真的近了,近得只要站在自家的楼顶上,就能俯瞰韩文公祠内镶着嵌瓷的殿堂楼阁和开门后就可见的游人。清晨下楼,在门前花园小操场打完一套太极拳后,走进祠内,登上主殿前那象征着韩愈来潮时年龄的51级石阶,走向笔架山接近山顶处的伺郎阁,在这位文学家的大理石雕像前转一转,端详他那“肥而寡髯”的文公形象,与他那智慧有神的眼睛对视一番,再走下台阶,移步到文台阶下的碑廊,品读一下那挂有41块颂韩词碑的名家辞赋,沐浴先人遗风后,心清意朗地缓步离去。

韩愈世称韩文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合称“韩柳”。从唐代以来,韩愈的诗文广为流传,他在《师说》中提出的“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教育理念,是世人至今仍敬重的师道先祖。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为唐宪宗迎佛骨人大内,他以一己之力,上表力谏,因此被贬为潮州刺史。可以说这是他在政治生涯上最大的失意。这也使他在情感上受到极为痛苦的伤害,不仅自己被贬海疆,连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于他千里赴任的路上。痛苦之极,他曾写下了遗书般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消沉,也没有遵循过去“大官谪为州县,簿不治务”的官场陋习,更没有因为前途未卜而自暴自弃,而是致力于开启民智的机制建设,做了许多有益于潮州当地民生的大事。

韩愈来潮州之前,这里远离中原,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由此形成的是一个封闭性的地理文化圈,尽管到了唐代,中原文明已高度发达,但潮州大部分地区还处在蛮荒落后的状态之中。在韩愈来到潮州之后,潮州的社会历史才加快前进的步伐,文化教育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由此可知韩愈来到潮州之时,正是潮州需要文明火焰烧去蛮荒落后的关键时期,韩愈奋发有为,德化潮州,这也是他被潮州人民世世代代尊崇的历史因缘。

韩愈对潮州教育的贡献之一是开风气之先。虽然韩愈不是潮州乡学的创办者,但对潮州文化教育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被贬潮州后,他为开启民智,花大气力兴办乡校。办学缺少资金,这位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供学生厨馔”。据李翱著《李文公集》所载,元和末年,一斗米当时可折合五十钱,故百千可折合米两百石。如此算来,这百千钱可相当于韩愈八个多月的俸金。也就是说,这等于韩愈把治潮八个月的俸金全数捐给了学校。

韩愈对潮州教育的贡献,还在于他大胆起用当地人才,推荐地方隽彦赵德主持州学,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决策。实践表明,赵德成为韩愈在潮州普及教育,推行儒学教化上功不可没的重量级人物,两人在短短八个月的共同工作中也建立了相互倚重的深厚情谊。如今韩文公祠主殿右边新建的天水园已有一组汉白玉雕像,再现的就是当年韩愈离开潮州前往江西袁州时和名士赵德依依惜别的场景。他曾力邀赵德一起到新地共事,但被赵德婉拒,赵德离不开潮州,潮人为此受益。

P7-8

序言

因为有感情,所以有文章——王文科教授《我与韩师的故事》

两年多前,王文科教授就退休了。某日,他突然给我发来了一份电子书稿,让我这个当院长的给写个序。

于是,我先睹为快,拜读了王教授的大作。然后,痛痛快快地给他回信:“写序没有问题,同是‘韩师人’,应该有同感可以表达。”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为王教授对韩师的深厚感情所感动。任何对韩师有感情、有帮助的人,我都怀有深深的敬意;任何对韩师有利的事,我都会尽自己绵薄之力加以支持。“秀才人情纸半张”,对一介书生来说,最直接的支持就是舞文弄墨了,写个序应该是属于这一类之列。所以,弘扬陈伟南先生无私奉献精神的文集《春风化雨滴水涌泉——陈伟南与母校韩师》的序我愿意写,王教授此书前言中提到的毕业生谭支华和徐雪伟的散文集的序我也愿意写。王文科教授这本书,用蘸满了感情的笔触,写韩师的人文、韩师的故事、韩师的同事、韩师的学生。同是韩师人,当然也应该为之点赞推介!

甫到韩山师范学院,有熟悉学校情况的校外朋友打趣说,韩师里不但有潮勇,还有东北军、西北军、湘军……这当然是在开玩笑,但也反映了·定的事实:韩师的教师队伍里,来自东北、西北和湖南等外地的真不少,而且这些教师中不少还是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或者中层干部。我对这种现象是持乐观态度的,有这么多的外地人才到潮州来一起建设韩师,说明韩师有吸引力嘛!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外地教师们,不管一开始是带着什么目的和原因来韩师,一旦融入了韩师,成了韩师人,就会“日久生情”。正如王文科教授所说:“在这座美丽的校园里,无论是走进教书育人的课堂,还是沉醉于学术研究的书斋,伴随着我的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历史情结,我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一年一年的工作和生活,看作是与这所学校相融一体的存在。”

一旦对它产生了感情,你就会对它有归属感,就会热爱它,就不容得别人骂它半句。

于是,韩师的人和事,在王文科教授的笔下,都是好人和好事:好前辈(陈伟南、饶宗颐等),好老师(黄景忠、马瑞君等),好学生(谭支华、徐雪伟等);百年校庆、本科评估等,都是躬逢其盛的大事喜事。

一旦对它产生了热爱,你就会对它有责任感,就会在意它,就会把它捧在心尖上。

于是,王文科教授的笔下,详细地,甚至有些琐碎地记录了韩师的人和事。而有些章节所记录的人和事,真的像他所期望的那样,将弥补《韩山师范学院史稿》的缺陷,将成为韩师校史弥足珍贵的资料。因为他写的是“我所听说的、看到的、知道的韩师历史上发生过的那些人和事,以我的视角或写实描述,或提出疑问,或评价议论,或感受体会”,“讲述的是我真实的生活与韩师真实的历史”。我很佩服王教授平日里的细心,能把这些翔实又琐碎的资料记录、积累下来,成为史料;还用文学作为针线,把它们串成一串漂亮的珠宝。王教授不但用心写文章,还为本书画了20多幅素描作为插图,使本书图文并茂,增加了美感。

我最后还要点赞的是,作为一位外地莅潮的“新潮人”或叫“新韩师人”,王教授用他的满腔深情来写韩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说:“我慢慢地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油然而生的期许,我要用我的一个不是潮人的外乡人的视角,把我所知道的韩师故事写下来,讲我自己用心感受到的韩师故事。”东坡居士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少本地人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事物,外地人往往能从不同的视角帮你发现它的新奇与美好。而且,通常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上面拉拉杂杂写出来的,是我对王文科教授著作的读后感。同是韩师人,感同身受,所以为其点赞。而作为即将卸任的韩师院长,我还要感谢王文科教授和他的夫人王家芳老师为韩师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王家芳老师在潮汕地区的知名度很高,因为王老师每次到邀请单位去讲学,都获得好评,被称赞:“王老师的课讲得深入浅出,棒极了!”

我是不是写多了?就此打住吧,还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大家读读王教授的美文。

林伦伦

2017年6月13日凌晨

二号台风“苗柏”来袭之夜

于韩山师范学院傍山居

后记

本书即将付梓之时,首先感谢我曾有缘共事、相识或相知的韩师校友,是诸位同仁在韩师的一个个“故事”串联起韩师的历史,也成为令我感动并提供工作、学习、生活给我叙事的素材。只是因自身才疏学浅和历史信息遗漏等原因,叙及诸位在韩师丰富的工作与生活故事时深感力不从心。倘因孤陋寡闻而挂一漏万,或因叙谈当事人时没有表尽其大义和彰尽其高德,甚或有语失不实之处,在此深表歉意并敬请诸位同仁多多包涵。

非常感谢黄景忠处长对本书的写作与出版所给予的鼓励和支持。当初,当我试图谈及自己出书想法时,景忠处长二字“好啊”使我信心倍增。不用明说,我们彼此都会理解其内在的承诺,事实上这也增强了我坚持写下去的信心。而后在其需要出版时,果然也是通过短信进行沟通,就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部搞定了。

非常感谢林伦伦院长为本书写序。在初稿完成后,我曾用电子邮箱向林院长发出写序的恳求。作为从韩师退休的“韩师人”,我对韩师有很深的感情,已在不经意问把曾有过的工作和生活经历,看作是与这所学校相融一体的既往存在。于是我用“说故事”的形式来叙说百年韩师的历史,意在使曾与韩师结缘的和现在正在韩师工作与学习的韩师人能记住韩师的历史,也想让读到此书的读者心中感受到一个历经三朝而不衰,以师范教育为根本的粤东韩师的骄傲情怀。发出请求时,我想院长的工作很忙,可能有些勉强他,没想到他立即回我:“感谓十您对韩师做出的贡献和对韩师的深深的感情!写序没有问题,同是‘韩师人’,应该有同感可以表达。”

本书有20多幅以韩师校园为内容的插图,那是我自己不成熟的素描作品,在此要对我的同事与好友杨玉林教授深表谢意,每当我有新的作品出现在微信的朋友圈上的,玉林教授就会满怀热情的为画配诗。同感在心,诗情支持画意,其根自然是因为同缘一个韩师。

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王家芳。我能来韩师,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不仅如此,她还因为我的“离家出走”,最终不得不放弃在原单位的处级行政职务,夫唱妇随地跟我走进韩师,由公务员转成事业单位编制,做一名普通教师,直至退休。本书中也有她在韩师的影子,自然也包含了她在韩师的经历与感受。

最后,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徐义雄,责任编辑武艳飞、王莹及其他为本书的出版工作付出辛劳的责任校对、责任印制等同仁。是你们给我支持,指出修改意见,并且帮我修改写得不尽人意的书稿。没有你们的帮助,这本《我与韩师的故事》不知还要沉睡多久。

我荣幸地选择了教师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

我真诚地感谢这块教育热土容我偎依与共

是可敬校友让我获得成就无悔人生的动力  是百年韩师让我享受作为后来校友的光荣

作者

2017年7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17:41